文帝十六年(前164)青岛地区政区隶属关系及治所遗址表
政区隶属 | 存续沿革 | 治所遗址方位 | 文献简注 |
琅邪郡 | 秦置,至曹魏因之 | 黄岛区琅琊镇夏河城村 | 《读史方舆纪要》《胶南县志》 |
琅邪县 | 秦置,汉因之 | 黄岛区琅琊镇夏河城村 | 《读史方舆纪要》《胶南县志》 |
祝兹县 | 西汉置,东汉省 | 黄岛区六汪镇柏乡村 | 《读史方舆纪要》《胶南县志》 |
邞县 | 秦置,西汉因之,东汉省 | 胶州市铺集镇逄家沟村 | 《增修胶志》《胶州市志》 |
黔陬县 | 秦置,至曹魏因之,西晋别置 | 胶州市胶西街道赵家城献村 | 《读史方舆纪要》《胶州市志》 |
不其县 | 秦置,至后魏因之 | 城阳区城阳街道古城子村 | 《读史方舆纪要》《即墨县志》 |
计斤县 | 西汉置,东汉省 | 胶州市三里河街道城子村 | 《读史方舆纪要》《胶州市志》 |
胶东国 | 文帝十六年析齐支郡置 | 平度市古岘镇大朱毛村 | 《读史方舆纪要》《西汉政区地理》 |
即墨县 | 秦置,至后魏因之 | 平度市古岘镇大朱毛村 | 《嘉庆重修一统志》《平度县志》 |
平度县 | 西汉置,东汉省 | 平度市新河镇北境 | 《读史方舆纪要》《平度县志》 |
壮武县 | 文帝元年置,至南燕因之 | 即墨区蓝村街道古城村 | 《读史方舆纪要》《即墨县志》 |
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山东地区政区建置:
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曰“汉”,历史进入了西汉时代。刘邦建立汉王朝期间,曾分封异姓功臣为诸侯王,封域占去汉室疆域一半。自高祖六年(前201年)起,朝廷在逐个剪除异姓诸侯王之后,大建同姓王国,以为朝廷之“屏藩”。至十二年(前195年),计封刘氏王国九个,“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时山东地区仅齐国就领有临淄、胶东、胶西、济北、博阳、城阳、琅邪七郡,七十三城。吕后执政时,废梁、赵,割齐、楚,分封外戚张、吕及惠帝后宫子为王。至吕后八年(前180年),山东地区封有张氏鲁国(原楚之薛郡),吕氏济南国(不久更封惠帝后宫子,曰济川国)和刘氏琅邪国。文帝即位后,废外戚诸王,复刘氏诸国旧地。
文帝时期,因同姓王国版图大、人口多、实力雄厚,是皇权的潜在威胁,遂接受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削解部分诸侯王国。文帝十六年(前164年),齐国一分为七,即济北、济南、淄川、胶东、胶西、城阳及削解后之齐等,时山东地区另有琅邪郡及东郡、赵、楚、梁等郡国各一部。
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削藩之策,收夺各王国支郡、边郡。“七国之乱”平定后,汉王朝才在全国范围内真正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地方行政建制初步实现了郡(国)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