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代青岛地区主要方国(部族)族系及都(邑)遗址表
方国(部族)及族系 |
存续沿革 |
都(邑、聚)遗址方位 |
文献简注 |
介(姜姓、炎帝族系) |
部族,商周封国 |
胶州市胶西街道赵家城献村 |
《山东古国与姓氏》《胶州市志》 |
夷(妘姓、夷族族系) |
夏商方国,周封国,齐邑 |
即墨区蓝村街道 |
《春秋左传注·隐公元年》《即墨县志》 |
莒(嬴姓、夷族族系) |
方国,商、周封国,周为纪姓 |
胶州市三里河街道南城子村 |
《路史·国名纪二》《增修胶志》 |
介根(计斤)(嬴姓、夷族族系) |
夏商、西周莒都,春秋莒邑 |
胶州市三里河街道南城子村 |
《路史·国名纪二》《增修胶志》 |
公元前21至前16世纪山东地区主要方国(部族):
在夏朝建立前的五帝时代(约前2600~前2100年),世居山东地区的夷族族系与以中原为中心的黄族族系,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夷夏联盟首长轮换制。五帝之后,约公元前21世纪,黄帝族系的部落联盟首领禹的儿子启打乱了传统的轮换秩序,杀掉了候任的夷族首领伯益,篡位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夏王朝是以黄族为主导,带有浓厚的前部族联盟烙印的奴隶制政权,在广阔地域内实行的是“与国制度”。“王”虽然处于盟主地位,但与各方国部族的领属关系仍不十分稳固。各方国(部族)既是血统较近的宗族集团,又是地域性的政权组织,其行政功能也多按氏族血缘关系架构运作。复杂多变的“夷夏交争”局面贯穿了整个夏代。山东地区受夏王朝影响较强的地区大致在鲁西南地区及淄、潍水流域。
从考古学分期角度,龙山文化末期及其后的岳石文化时代(约前2100~前1600年),正属夏王朝的积年范围。期间山东地区出土的铜器、城址及原始文字都显示,社会已进入文明时代。其中山东地区众多龙山文化城址的密集分布表明,后世文献所载的夏代山东地区方国(部族)分布是大致可信的。
据古文献记载及今人考证,夏、商时期方国众多。从汉字字形分析,“方”、“氏”当是同一字的反正写法,字形相近,含义相通。山东及中原地区星罗棋布的氏族部落,在夏商时代上千年的历史岁月中,渐渐融合凝聚成为更大的社会政治实体--封国。
夏代山东地区的方国(部族)多达一百三十多个,主要有黄帝族系的姬、妊、姒、妫、祁诸姓,夷族族系的风、妘、嬴、曹、偃、子诸姓,炎帝族系的姜、姚诸姓及其他杂姓。黄帝族群大致分布在鲁西南地区,炎帝族群大致分布在淄、潍水流域,夷族族群大致分布在半岛地区、鲁中山地及沂(通“人”,夏、商“人方’分布区)、沭水流域。夏代中后期,夷族族系的分支商族崛起,大致分布于泗水中、下游及鲁西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