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
2022-12-18

1978年,青岛市已具备收音机、黑白电视机等家用视听设备的制造能力,主要生产企业有青岛无线电厂、青岛无线电二厂、青岛电视机一分厂。80年代中期,青岛市开始引进彩色电视机装配线,生产彩色电视机。1985年,青岛市有乡镇以上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企业4个,工业总产值1.77亿元。1990年,青岛托普顿电器有限公司成立,系山东省第一家韩国独资企业,主要生产各种电视机专用扬声器、音箱、扬声器配件。1992年,韩国独资企业青岛升元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主要为世界知名企业生产家用音响、耳机等音频设备,所有产品均出口海外。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底全市共有乡及乡以上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企业2个,从业人员317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66人(高级技术职务69人),工业总产值14亿元,出口交货值8956万元,利税总额8757万元。全年共生产电视机76.78万部(彩色电视机60.53万部),录放机7.24万部。1996年,青岛海信电器公司更名为海信集团公司。之后,经过多年发展成为青岛市家用视听设备制造的龙头企业,2004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1.13亿元,列第18届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第六名。

改革开放后,青岛家电电子行业开始崛起。图为80年代生产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和照相机等

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共有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企业16个(家用影视设备制造企业6个,家用音响设备制造企业10个),全部从业人员948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387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307人),工业总产值213.25亿元,出口交货值43.7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45.5亿元,利润总额3.67亿元。全年共生产彩色电视机891.7万台,激光视盘机7万台,激光视盘光盘刻录机1700台,组合音响54825台,MP3播放器259.5万个,CD机369.1万个。2005年,全市有规模以上该类企业9个,工业总产值223.94亿元,出口交货值38.12亿元,利税总额3.6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海信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升元电子有限公司、青岛托普顿电器有限公司。

第一节  电视机

1978年,青岛无线电二厂(海信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是青岛电视机生产的主要企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对建立包括电视工业在内的产业体系给予了更多的支持。1979年,以青岛无线电二厂为主体,与青岛电子元件八厂、青岛市市南区纸箱厂、青岛市重工具厂联合组建青岛电视机总厂,并被国家确定为电视机定点生产厂。1985年,青岛电视机总厂从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引进的年产15万台彩色电视机装配线正式移交投产,生产出青岛第一代彩色电视机,这也是山东省第一条彩色电视生产线。同年,青岛电视机总厂更名为青岛电视机厂。1986年生产电视机19.05万台,其中彩色电视机9万台,完成工业总产值2.14亿元,利税1631万元。青岛电视机厂成为全国电视机重点生产厂家之一,其生产的17英寸黑白电视机获国家优质产品银奖,14英寸彩色电视机被评为电子工业部优质产品。1988年4月,青岛电视机厂兼并拥有1100名员工的青岛无线电厂,对全市深化企业改革起到促进作用。从1989年起,国内彩电朝着平面直角、立式、全功能遥控方向发展,青岛电视机厂的第二代彩电产品也应运而生。1993年,“青岛”牌电视机正式更名为“海信”牌电视机。1994年11月,“海信”牌TC2929型73厘米(29英寸)大屏幕彩电在青岛海信电器公司正式投入批量生产,成为国内彩电生产技术水平最高的产品,标志着青岛彩电生产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5年底海信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13.53亿元。生产电视机76.78万部,其中彩电60.53万部。1997年4月,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上海证交所挂牌上市,该公司拥有中国最先进数字电视机生产线,年彩电产能1610万台,是海信集团经营规模最大的控股子公司。同年9月,海尔集团通过并购拥有17亿元的国家一级企业西湖电子集团,具备了年产120万台彩电的生产能力。1997年底又兼并安徽黄山电视机厂,从此迈出向视听设备黑色家电、信息设备米色家电进军的步伐。

2001年3月,海信集团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立体电视。4月,推出国内第一台可收视、上网、听音乐同时进行的全球通网络电视机。2004年,在全国率先推出1080P格式的数字高清电视机,并以此为平台迅速推出包括等离子、液晶电视机等在内的数十款1080P电视机。从2004年开始,海信集团在青岛平板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在贵阳和顺德建立专业的平板电视生产线,同时,相继在匈牙利、法国设立平板电视生产基地,实现本土化经营。2005年6月,由海信集团独立研发、中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视频处理芯片——“信芯”诞生。这一被称为“中国芯”的芯片问世,彻底打破了国外芯片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使国内家电业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直接导致同类进口芯片价格大幅下降。同年,海信平板电视的对比度、亮度、固有分辨率、水平清晰度、功耗、高清格式的兼容性等6项主要指标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平板电视在关键性能指标上首次超越国外品牌。2005年,海信集团实现营业收入334亿元,拥有员工1.1万人。至2005年,青岛市彩色电视机整机生产的企业有海信集团、海尔集团。全年共生产彩色电视机1324.3万台,约占全国总量的1/6。黑白电视机生产基本停止。

2005年,海信集团开始LED液晶电视的技术开发。图为企业技术工人进行液晶屏检测

第二节  收音机、收录机

1978年,青岛无线电厂和青岛电视机一分厂为青岛收音机制造的主要企业。80年代初,青岛收音机生产进入鼎盛时期。1980年,青岛无线电厂和青岛电视机一分厂的收音机产量分别是21.3万台、9.1万台。1981年,又分别增加到22.2万台、12.06万台。1982年,随着进口收录机的增多和国内南方沿海地区收录机生产的发展,青岛市收音机市场急剧萎缩,到年底两厂的收音机产量分别下降到6.8万台、3.8万台。至1984年,全市收音机全部停产。

1981年,青岛市开始生产收录机。当年,青岛微电机厂试制出“樱花”牌LST-1型台式收录机,生产605台。1982年,生产2001台后停产。同年4月,青岛无线电三厂成功组装2000台“总统”牌RC232型四喇叭立体声收录机。8月,又参照上海“美多”牌收录机机型,使用北京录音机厂机芯,试制出“青岛”牌塑木结合的3TS10型台式收录机。1983年,青岛无线电二厂建成日班产150台的收录机生产线,年产量上升到7716台。1985年2月,青岛无线电二厂为上海格林无线电厂组装“星浪”牌8585型收录机1.3万余台。3月,3TS11型收录机在连续生产3年后停产。同年,青岛无线电厂生产的“海燕”牌2TSL-1型收录机,在累计生产8375台之后停产。1986年,该厂开始组装RC2030、RC1616型收录机。两年后,这个曾生产过山东省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的“老大哥”企业累计负债1500多万元,被青岛电视机厂兼并,成为青岛市首例企业兼并案。为此,《青岛日报》刊发《“小老弟”吃掉了“老大哥”——在青岛无线电二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青岛电视机厂兼并了青岛无线电厂》的文章。企业被兼并后,经过一年的改革,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其研制生产的SL-2433收录机在第四届全国收录机评比中获得一等奖,成为部、省、市优产品。1992年,青岛市停止了收录机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