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青岛市有乡镇以上缝纫工业企业30个,完成工业总产值1.12亿元。1981年,青岛服装一厂、二厂、六厂、八厂等企业先后共引进日本、联邦德国、美国等国家的热合机、自动开袋机、附衬机、蒸汽烫熨机、电脑绣花机等先进设备2948台,更新设备2112台。之后,多数企业更新使用了高速平缝机,并有5个企业建立起以产品为中心的裁剪、缝制、锁钉、整烫、包装等集中在一个车间的“封闭式”生产线,缩短了生产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80年代初,青岛的服装、鞋、帽制造业开始大量接受“三来一补”加工贸易订单,进行贴牌生产,以劳动力资源和成本为竞争焦点的企业群初步形成,并建立起规模庞大、品类齐全的服装加工体系。据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1985年底全市共有乡镇以上缝纫工业企业133个,工业总产值3.25亿元,共生产服装6409万件、布鞋706万双、缝制帽97万顶。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岛市国营服装工业企业数量大幅缩减。1992年,青岛市将所属十几家服装企业进行归并整合,成立青岛海珊制衣集团公司。一些乡镇服装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即发内衣、红领西服、好事中衬衣、一诺西服等,组成青岛乡镇纺织服装工业品牌经营和规模经营的领军集团。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底全市共有乡及乡以上服装、鞋、帽制造企业275个,从业人员4.09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50人(含高级技术职务276人),工业总产值16.66亿元,出口交货值14.21亿元,利税总额1168万元;全市全年共生产服装13303万件,布鞋1304万双,缝制帽225.84万顶。9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转型升级成为青岛纺织服装行业的重中之重。同时,市政府大力扶持服装产业的转型发展,将服装业列为全市十条千亿元级产业链,推动其发展。从2001年开始,青岛每年举办一届国际时装周,培育本土服装品牌不断发展壮大。
自2001年起,“青岛时装周”每年举办一届,为纺织服装品牌搭建推广交流平台
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共有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企业1163个(纺织服装制造企业1019个,纺织面料鞋制造企业62个,制帽企业82个)。全部从业人员15.06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733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211人),工业总产值116.33亿元,工业销售产值114.62亿元,其中出口交货值64.2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07.93亿元。2005年,全市有规模以上该类企业272个,完成工业总产值129.18亿元,工业增加值46.57亿元,出口交货值69.97亿元,利税总额10.9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4个,分别是青岛世原鞋业有限公司、青岛海珊服装服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大农服装有限公司、青岛红领服饰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瑞德隆服饰有限公司、山东绮丽服饰有限公司、青岛雪达集团有限公司、青岛丰昌制帽有限公司、青岛圣美尔轻工品有限公司、青岛衣东纺织有限公司、青岛利百时纺织有限公司、青岛元和金巍服装服饰有限公司、青岛滨滨服装有限公司、青岛泰昌鞋业有限公司。
第一节 服 装
1978年,青岛市纺织服装主要制造厂家按服装一至八厂定名,统一由青岛市服装工业公司管理。1979年,青岛市服装工业公司为改变群众“买衣难、做衣慢”的状况,对全市服装零活加工部门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并组建青岛服装九厂,专门对外承接零活。10月,青岛市贯彻山东省计委、经委《关于改进我省服装生产、经营问题的通知》精神,决定对服装生产实行面料直供。改变生产无计划、原料由商业部门控制、产品靠来料加工的被动局面,促进了青岛服装生产的发展。1979年,全市年产服装766.99万件。花色品种也有所增加,男装有西装、猎装、卡曲衫、风雨衣、夹克衫、牛仔装、毛呢服装、高档衬衫等;女装有春秋两用衫、西服、风雨衣、套装、套裙等。还增加男女各式长短大衣、羽绒服、腈纶棉防寒服装及各类男女童装等。1980年,青岛服装二厂生产的“蓝宇”牌羽绒服以其设计新颖,格调高雅,穿着舒适洒脱,保暖性强获部优、省优产品称号。1984年,青岛市将缝纫服装业的32个县属企业由青岛市服装工业公司实行归口管理。同时,将青岛服装一厂更名为青岛衬衫厂,青岛服装四厂更名为青岛西装厂,青岛服装五厂更名为青岛东方衬衫厂,青岛服装六厂更名为青岛时装厂,青岛服装七厂更名为青岛新昌衬衫厂,青岛服装十厂更名为青岛童装厂。据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1985年底全市共有乡镇以上服装制造企业110个,工业总产值2.8亿元,有职工2.08万人,服装年产量6409万件。主要生产企业有青岛服装五厂、青岛服装八厂、青岛衬衫厂、青岛东方衬衫厂、青岛新昌衬衫厂、青岛西装厂、青岛时装厂、青岛立华时装厂、青岛童装厂等。青岛衬衫厂的“回澜阁”牌男衬衫、“琴岛”牌女衬衫在1985年全国衬衫评比中,均得百分,获第一名;青岛新昌衬衫厂的“红岩”牌男衬衫,获得省优产品称号。1990年,青岛东方衬衫厂的“三喜”牌男女衬衫获部优产品称号。90年代后,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纺织服装企业发展迅速,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产品质量。1992年,为实施名牌战略,形成规模经济,拓展国内外销售渠道,发挥青岛服装行业的整体优势,以青岛衬衫厂为核心,联合青岛衬衫研究所、青岛东方衬衫厂、青岛新昌衬衫厂、青岛金鹤制衣有限公司、青岛华星制衣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成立青岛海珊制衣集团公司。该集团公司拥有独立的科研机构,拥有自营出口权,拥有全国衬衫名牌产品,是山东省首家以生产经营衬衫为主的集科、工、贸于一体的集体服装联合经济实体。同期,青岛衬衫厂“海珊瑚”牌男衬衫获国家质量金质奖。1994年6月,中国纺织服装交易会在青岛山东国际贸易中心举行。内地276个企业,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606家厂商,共1.2万余名客人参加交易会。这是改革开放后,首次在青岛举办的中国纺织服装工业全行业的交易会。同年12月,青岛市服装公司转体改制,承担了原青岛市服装工业公司的行业管理职能。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底全市共有乡及乡以上服装制造企业241个,工业总产值12.76亿元,出口交货值11.91亿元。全市全年共生产服装1.33亿件,产品有西装、衬衫、针织内衣、童装、休闲装、丝绸服装等,其中西装、衬衫、针织内衣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一定的地位。青岛红领制衣有限公司、青岛三美士西装有限公司、山东绮丽集团、青岛鑫天集团(原青岛西装厂)、青岛巴龙集团、青岛一诺服饰有限公司、青岛好事中服饰有限公司、青岛乐好服饰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的各类男女服装分别被认定为省市名牌产品。1996年,在全市667个工商注册的服装企业中,国有企业252个,外资企业357个,个体私营企业58个,市服装研究所1所,市服装职业中专1所,还有与服装企业相互配套服务的设备成套公司,全市形成了一个布局较广泛,不同经济成分并存,能够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服装行业体系。
90年代中后期,随着城乡改革及企业改制的深入发展,由于以前相对集中在中心城市的纺织服装工业费用大、成本高、增值慢,企业数量大幅缩减,而民营经济则迅速崛起成为服装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以青岛红领制衣有限公司为核心,组建青岛红领集团有限公司。2000年,青岛红领制衣有限公司改制为青岛红领服饰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市第一家规范化的民营企业。2000年,青岛市将青岛海珊制衣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奥帆集团有限公司等所属十几家服装企业进行归并整合,成立海珊服装服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市直属大型纺织服装企业,加大了纺织服装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至2000年,青岛市有服装生产企业1027个,个体服装业户3000多个,服装产量完成2亿件,占全国服装总量2%以上,在全国37个大中城市排序第11位,年纺织品出口创汇达12亿美元,占全市总出口额的20%。2001年,青岛红领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建成占地5.3公顷的红领服饰精品工业园,引进全套自动化系统,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西装生产线。同年,青岛红领服饰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为中国奥委会合作伙伴,红领西服成为第28届奥运会和第14届亚运会中国代表团唯一专用礼仪西服。2004年,在首届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评选活动中,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雪驰集团有限公司、青岛红领集团有限公司、青岛鑫天集团(三美士)西装有限公司获创新奖,青岛巴龙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暖倍儿服饰有限公司获潜力奖。青岛品牌入围数量占全国总数的5.8%,占全省的54%。这一时期,全市纺织服装的骨干企业集团有红领、巴龙、好事中、一诺、华金、海珊等,同时,一大批民营企业也迅速崛起。一些较大的服装生产企业不仅具有国际一流标准的完整流水线、严格的生产制作工序,还配备有专业的设计和研发团队,从单纯靠来料加工、贸易加工,发展到创造自己的服装品牌。
在第28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身着红领西服参加开幕式入场仪式
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共有纺织服装制造企业1019个,全部从业人员11.71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548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207人),工业总产值95.43亿元,出口交货值48.2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7.13亿元,利润总额3.08亿元。全市全年共生产梭织服装(不包括针织服装)277.46亿件,羽绒服4.56亿件,防寒服9.34亿件,西服及西服套装18.53亿件,衬衫15.71亿件。规模较大的企业有青岛海珊服装服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青岛瑞德隆服饰有限公司、青岛大农服装有限公司、青岛红领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绮丽服饰有限公司、青岛雪达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圣美尔轻工品有限公司、青岛衣东纺织有限公司、青岛利百时纺织有限公司、青岛元和金巍服装服饰有限公司、青岛滨滨服装有限公司,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是5.11亿元、3.07亿元、3.05亿元、3.03亿元、2.19亿元、2.02亿元、1.57亿元、1.45亿元、1.36亿元、1.2亿元、1.09亿元。2005年,全市有规模以上该类企业233个,工业总产值103.9亿元,出口交货值50.88亿元,利税总额9.86亿元。
第二节 面料鞋
1978年,青岛布鞋厂、青岛第二布鞋厂是全市主要的纺织面料制鞋企业。青岛布鞋厂生产的工艺拖鞋出口联邦德国,使青岛成为全省工艺拖鞋出口最早的城市;青岛第二布鞋厂生产的“梅花鹿”牌机绱布鞋曾在山东省质量评比中获第一名。80年代,青岛市的纺织面料布鞋品种多,质量好,在国内市场享有盛誉。1983年,青岛第二布鞋厂设计生产的装配式两用马靴获华东地区最佳设计奖,仿裘皮胶粘青年鞋获优秀产品设计奖。1984年,该厂生产出橡塑、冷粘、硫化布鞋,增加了布鞋产品的种类。据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1985年底全市共有乡镇以上纺织面料鞋制造企业13个,生产布鞋706万双。产品主要有胶粘鞋、工艺拖鞋、冷粘工艺布鞋等。胶粘鞋鞋面部分选用PU革或棉布,鞋底部分选用橡胶微孔底粘合成型,产品轻便、造型美观、工艺科学、穿着舒适。工艺拖鞋是青岛布鞋厂的名牌产品,其面料选用优质针织物,配以聚氨酯泡沫,其鞋底由EVA发泡板、聚氯乙烯等材料构成。冷粘工艺布鞋,则采用将鞋帮与鞋底粘合成型工艺。青岛布鞋厂生产的“天涯”牌胶粘女鞋,款式新颖,造型美观,穿着舒适,深受消费者欢迎,曾获全国布鞋评比第一名。1993年,韩资企业青岛世原鞋业有限公司落户胶州市,以加工世界名牌运动鞋为主,是美国耐克公司生产“耐克”牌运动鞋的主要厂家之一。1994年,青岛韩瑞橡胶有限公司成立,主要生产鞋、鞋底、鞋附件及EVA海绵产品等。1995年,韩资企业青岛泰昌鞋业有限公司落户城阳区,以生产鞋帮类产品为主。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底全市共有乡及乡以上制鞋企业30个,工业总产值3.78亿元,出口交货值2.22亿元,利税总额1231万元。全年共生产布鞋2668万双。主要厂家有青岛双星集团布鞋厂、青岛世原鞋业有限公司、青岛泰昌鞋业有限公司、青岛黄岛鞋厂、胶州市布鞋厂、胶州市奋进鞋业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密友鞋制品有限公司、青岛第六布鞋厂等。90年代中后期,继世原鞋业、泰昌鞋业之后,青岛月星鞋业有限公司、青岛世蔚服装有限公司、青岛源中盛有限公司、青岛韩信化学有限公司、青岛天祥鞋业有限公司、青岛扶庆鞋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外资企业相继落户青岛,成为青岛市纺织面料鞋生产的骨干力量。这批企业绝大多数分布于城阳区,使该区成为纺织面料鞋产业聚集地。
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共有纺织面料鞋的制造企业62个,全部从业人员2.26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1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3人),工业总产值14.15亿元,出口交货值11.5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4.36亿元,利润总额2541.7万元。全年共生产布鞋943.34万双,布面凉鞋791.93万双。规模较大的企业有青岛世原鞋业有限公司、青岛泰昌鞋业有限公司、青岛韩瑞橡胶有限公司、青岛源中盛实业有限公司、青岛扶庆鞋业有限公司,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是6.87亿元、1.04亿元、9582万元、7400万元、6645万元。2005年,全市有规模以上该类企业22个,完成工业总产值17.2亿元,出口交货值15.01亿元,利税总额2426万元。
第三节 制 帽
1978年,青岛市主要制帽企业有青岛盛锡福帽厂、山东省外贸工艺品公司青岛分厂等。产品有缝制布帽、草帽、呢帽、礼帽、运动帽、风雨帽、霹雳帽、网眼帽、简爱帽、公主帽、绅士帽、钓鱼帽、橄榄帽等200多个品种。青岛盛锡福帽厂是一个老字号制帽专业厂,1981年,该厂的威海路工厂开始生产礼帽,并向美国、日本等国家出口。其生产的“环球”牌缝制女帽、“火炬”牌童帽均被评为1984年和1986年的省优、部优产品,产品销往港澳、美国、加拿大、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1985年,中外合资企业青岛飞龙金冠帽厂落户胶州李哥庄镇,是该镇第一家制帽企业,成为李哥庄制帽业发展的“摇篮”和“大本营”。但由于管理和机制的弊端,青岛飞龙金冠帽厂到90年代生产已难以为继。从90年代开始,“金冠”部分技术、业务骨干自立门户,裂变出10多家制帽企业,使李哥庄镇制帽产业得以高速发展。1995年,亚洲最大的制帽集团公司——香港丰昌制帽集团公司在胶州李哥庄镇投资兴建青岛丰昌制帽有限公司,主营运动帽、广告帽、太阳帽、盆帽、针织帽以及围巾等,产品销往美国、澳大利亚、欧洲、南美洲和亚洲,成为中国大陆最大的帽子生产商和出口商之一,还辐射带动周边成立50多个制帽企业,30多个配套企业,极大地促进了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底全市共有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的制帽企业单位4个,出口交货值827万元,工业总产值1095万元,工业增加值456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097万元。全市全年共生产各种帽子535.88万顶。1995年之后,青岛制帽业在胶州李哥庄镇带动下,产业迅速扩大,形成了胶州市制帽产业圈。但由于生产企业大多无自主品牌,没有商品定价权,产品主要通过外地少数商贩进入国外市场,企业竞相压价、恶性竞争,导致在市场行情不好的2002年,仅胶州李哥庄镇一个月之内就有200多家加工户和数家小型企业倒闭。2003年后,李哥庄镇政府加强产品销售、产品质量和品牌建立,至2005年全镇发展起制帽业自营出口企业近50个,产品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多数制帽企业在义乌、广州、北京等商品集散地设立销售中心,产品畅销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等多个国内大中城市,使李哥庄镇制帽业由出口贴牌走向自主创牌,为日后获得“中国制帽之乡”称号奠定了基础。
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共有制帽企业82个,从业人员1.09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4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1人),工业总产值6.75亿元,出口交货值4.4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6.43亿元,利润总额1756.8万元。全市共生产帽子6548.4万顶,其中毛皮帽232.48万顶、皮革帽25.71万顶。规模较大的有青岛丰昌制帽有限公司、青岛汇丰制帽有限公司、青岛前丰制帽有限公司,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是1.64亿元、5781万元、4370万元。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制帽企业17个,完成工业总产值8.08亿元,出口交货值4.09亿元,利税总额837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