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德国人扑尔斯曼建立青岛电灯房,成为青岛电力工业的开端。1903年10月,德商建成青岛电灯厂,是青岛第一个正规的电力工业企业。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于1915年将青岛电灯厂改名为青岛发电所,掌管供电事宜。1923年,胶澳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设工务部管理供电。1935年12月,日本人在四方填海建成四方发电所并正式投产发电,到1937年总装机容量达到3.5万千瓦,成为青岛解放前山东省内最大的发电厂。至1949年,四方发电所有3机8炉,总容量3.5万千瓦;全市自备发电所共装机7台,总容量2.62万千瓦;有20千伏输电路线6条,110千米;配电系统高压3.3千伏,低压动力220伏,照明110伏;有3.3千伏及以下配电线路604千米;有20千伏公用变电站10座,主变压器容量4.56万伏安。供应范围东西约8千米,南北约50千米。
建国后,青岛市在对原有电网进行整顿和改造的同时,于1952年架设第一条白沙河至胶县20千伏输电线路。1950~1957年,青岛市南部系统除维护更新外没有增加新的线路;北部系统则增加20千伏白胶线、胶高线、四沧甲线、沧白甲线、四沧丙线等5条线路103.5千米,供电范围扩大到胶县和高密。至1965年,全市拥有发电设备10机10炉,装机容量13.3万千瓦;有35千伏变电站9座,容量11.4万千伏安;35千伏输电线路21条246千米;10千伏配电线路570千米。全市年发电量6.69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197.5千瓦时。70年代初,为适应战备需要和解决青岛电力不足问题,青岛市投资1808.7万元,先后建成楼山发电厂和崂山发电厂。1975年4月,全长140.7千米的潍坊到青岛220千伏坊青线超高压输电线路投入运行,青岛电网与山东电网联结,从此结束了青岛市孤立电网的历史。同年,建成220千伏黄埠变电站和一批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文化大革命”时期,青岛电力职工坚守岗位,做到不停产不停电,维持了必要的电力供应。
1978年,青岛市电力工业企业发电装机容量18.75万千瓦,有变电站15座、容量56.34万千伏安,输电线路528.6千米。当年发电量12.49亿千瓦时,供电量17.21亿千瓦时,完成工业总产值8294万元。工业、农业、市政生活用电量分别占全市用电总量的79.63%、7.94%和10.5%,全市年人均用电量453.5千瓦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缓解青岛市及所辖县、区电力供应紧张局面,青岛市启动黄岛发电厂建设,并进行青岛发电厂扩容扩建工程。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1984年山东电力局将青岛发电厂、黄岛发电厂从青岛电业局剥离,直属山东电力局管理。青岛供电公司和其他企业合并到青岛电业局,同时撤销青岛供电公司。至1985年,青岛地区发电设备容量36.7万千瓦(不包括自备小发电),有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51条、760.9千米,变电站19座、总容量95.6万千伏安,10千伏及以下配电线路1159.4千米,配电变压器757台、容量12.67万千伏安;配电线路1159.7千米,用户70025个;供电量24.03亿千瓦时,最高负荷36.4万千瓦;工业用电量19.01亿千瓦时,占全市用电总量74.06%。全市人均年用电量446.3千瓦时。农电方面,青岛市六县一区有变电站48座,主变压器容量34.4万千伏安,配电变压器容量72.99万千伏安,高压线路8250.7千米,低压线10619.2千米;161个乡镇通电,占乡镇总数的99.4%;5133个行政村通电,占行政村总数的84.2%。农村用电量4.3亿千瓦时,占全市用电总量16.28%,人均年用电量120.8千瓦时。
80年代中期,随着全市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电量迅速增长,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1980~1987年,青岛市工业总产值递增速度为13.61%,而发供电量递增速度只有8.06%,电能弹性系数仅为0.59,制约了全市国民经济的发展。1985年第四季度,山东省电网分配给青岛市负荷33.4万千瓦,缺电严重,不能满足生产和居民生活需要,在用电高峰时,不得不拉路限电,严重影响了部分地区居民生活用电,群众意见很大。1987年后,青岛市制定对余热发电和背压发电实行优惠政策的暂行规定,鼓励和调动有条件的企业进一步搞好余热、背压发电。平度、胶南、胶州、莱西、即墨等地方发电厂相继成立或扩建。同时,全市强化计划用电、节约用电和安全用电管理工作,并根据青岛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实施黄岛发电厂二期扩建工程,提高供电能力,缓解严重缺电局面。至1990年,全市电业装机容量92.14万千瓦,年发电量40.2亿千瓦时,有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59条、2457.3千米。全市发供电能力大幅度提高,基本缓解了青岛电力的供需矛盾。1994年,青岛市郊6058个行政村全部通电,全市农村告别了煤油灯照明的历史。90年代后期,青岛市实施城网改造工程,在市区内新建17座35千伏公用变电站,全部投运后城网容载比达到2.0,极大地改善了城网结构和供电品质。另外,为了保障居民生活用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1998年开始实施城市居民一户一表改造工程。
进入21世纪后,在发电方面,黄岛发电厂、青岛发电厂均启动了新一轮的扩建工程。在供电方面,结合城市发展的趋势,提高中低压网的容载比;结合市政建设,进行空架线入地改造,美化亮化城市道路;结合大修工程对中低压配电设备进行治理整顿,提高线路的健康水平和供电可靠性。2002年,国家电力实行厂网分开后,青岛电业局隶属国家电网山东电力集团领导,并将青岛电业局更名为青岛供电公司。青岛发电厂归属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其后黄岛发电厂在资产变更后归属中国大唐集团公司。至2005年,青岛电力装机总容量214万千瓦,年发电量98.6亿千瓦时。共有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396条,其中市区175条、胶南28条、胶州42条、即墨39条、莱西44条、平度68条;线路总长度4251.5千米(架空线3969.4千米、电缆282.1千米),其中市区1973.5千米(架空线1716.9千米、电缆256.6千米),胶南275.8千米(架空线268.3千米、电缆7.5千米),胶州378.2千米(架空线373.7千米、电缆4.5千米),即墨495.9千米(全部架空线),莱西375.5千米(架空线371.2千米、电缆4.3千米),平度752.6千米(架空线743.4千米、电缆9.2千米);35千伏及以上变压器410台、总容量1444.2万千伏安,其中市区175台、容量1102.9万千伏安,胶南23台、容量48.4万千伏安,胶州54台、容量83.6万千伏安,即墨50台、容量69万千伏安,莱西36台、容量55.3万千伏安,平度72台、容量85万千伏安。共有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32条、1973.5千米,35千伏及以上变压器169台、总容量8696.5万千伏安。社会总用电量193.8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127.8亿千瓦时、农业用电量2.4亿千瓦时、生活用电量33.8亿千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