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制造业
2022-12-18

1978年,青岛市烟草生产企业仅青岛卷烟厂一家,集烟叶生产、卷烟工业、烟草贸易、烟草专卖为一体,完成工业总产值2.25亿元,年产卷烟43.99万箱。1982年4月,山东省烟草公司成立,9月建立山东省烟草公司青岛分公司,和青岛卷烟厂一套机构、两块牌子。青岛卷烟厂从单纯生产型企业转型为生产经营型企业。“七五”时期(1981~1985年),青岛卷烟厂投资15820万元进行了较大规模技术改造,建成面积为25200平方米的新厂房。经国家烟草专卖局批准,从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引进具有80年代末国际先进水平的制丝和卷接包设备。中国烟草总公司批准青岛卷烟厂引进烟丝膨胀线,该项目总投资2950万元,使青岛卷烟厂的设备、技术、工艺等均得到较大提升。1984年2月,青岛市烟草专卖局建立。自此,青岛烟草业形成青岛市烟草专卖局、山东省烟草公司青岛分公司、青岛卷烟厂一套班子、三块牌子,“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促进了青岛烟草行业的发展。1985年,全市烟草工业总产值3.58亿元。全年共生产卷烟51.81万箱,复烤烟2531吨。生产的卷烟有甲级烟“青岛美”“泰山”“宏图”“双马”“雪花”等,乙级烟有“大前门”“鹿驼”“金鹿”“红金”等,丙级烟有“青岛”等,丁级烟有“海滨”等牌号。90年代初,在全国各行各业纷纷组建企业集团的形势下,山东省烟草系统为促进山东省烟草事业的发展,在全国烟草行业率先组建烟草企业集团。通过组建烟草企业集团,以大带小,以强扶弱,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合,进一步协调产销关系,加强专卖管理、发展规模经济。在山东省组建4个烟草集团:济南、潍坊、鲁南和青岛集团。1994年,颐中集团正式组建,其核心企业为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下辖青岛、青州、滕州3家卷烟厂,以及青岛颐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山东惠丰烟叶复烤有限公司等控股、参股企业,成为以烟草种植和卷烟生产、销售为主业兼多元化经营,集农、工、商贸于一体,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界的大型烟草企业集团。推出“泰山”“壹枝笔”“哈德门”“宏图”等系列等新品种,其中“壹枝笔”和“哈德门”为中国驰名商标,“哈德门”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底青岛烟草工业总产值17.92亿元,出口交货值6873万元,利税总额9.38亿元。全年共生产卷烟70.96万箱。

“九五”时期(1996~2000年),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深化体制改革,壮大集团实力,做精做强主业,加大卷烟产品调整的力度,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和老产品的改造。相继开发出“(世纪)宏图”等新产品,对“壹枝笔”“哈德门”等老牌号进行改造;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技术装备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务院批准的新一轮212个重点国有企业之一。1998年,随着山东省烟草系统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区域化集团开始转化为专业化集团。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主要由青岛卷烟厂、青州卷烟厂、滕州卷烟厂、菏泽卷烟厂、烟台卷烟厂和山东—乐富门烟草有限公司组成;按照专业化和集约化原则,颐中集团被重组整合为卷烟工业集团公司。集团烟草商业成员单位随之划出,统归山东烟草购销(集团)有限公司。颐中集团投资形成的多元化经营项目,仍归属颐中集团;青州实业公司归属颐中集团管理。整合后的颐中公司主要负责组织各卷烟厂的卷烟生产、烟草薄片加工、膨胀烟丝加工等业务,并对各卷烟厂进行综合管理等。2000年,随着烟草行业的改革和发展,颐中集团按照强盛主业的总体要求,对组织结构进行了调整,实现集团烟草主业与多元化经营相对分开,集团公司与青岛卷烟厂职能部门相对分开;调整集团职能部门,调整领导分工。集团公司内部调整为10个管理部门行使集团管理职能。2000年,全市卷烟年产量达到77万箱。

2001年,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体制,企业活力不断增强。根据集团公司组织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继续规范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对集团公司决策层、执行层部门进行调整,设立集团公司董事会4个辅助委员会,完善了集团层职能,加强对主业外经营活动的管理和监控。各烟厂基本实现主、辅业分离经营。烟草主业不再向多元化投资。是年,卷烟生产规模达到全国第二位,进入烟草行业36家重点企业,全国521家重点企业行列。“十五”时期(2001~2005年),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理顺管理体制,培育强势品牌,强化资源整合,打造优势企业,实现经济效益连年增长。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将“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战略推向深入,卷烟年产量连年超过百万箱。

1995年,青岛卷烟厂更名为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图为更名后的公司大楼

2005年,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共生产卷烟150.71万箱,销售卷烟151.89万箱,实现销售收入78.57亿元,实现利税总额47.18亿元,实现利润总额8.34亿元。其中,青岛卷烟厂全年卷烟产量113万箱,销量114.2万箱,产销基本平衡。实现销售收入59.4亿元,单箱收入达到5200元;实现利税总额36.5亿元,单箱利税3199元;实现利润总额7.38亿元,单箱利润646元。拥有总资产66亿元;固定资产原值22亿元,净值8.8亿元。产品品牌主要有“泰山”“壹枝笔”“红锡包”“哈德门”“宏图”等。

〔注:烟草专卖内容见《青岛市志1978~2005》经济卷(下)第十五篇〕

第一节  设备改造

1979年,青岛卷烟厂拥有卷烟机专用设备134台,其中制丝线设备15台、卷烟设备79台、包装设备34台、滤嘴包装机6台。卷烟机多为1924年制造的标准型和1942年制造的中研型,包装机主要为70年代制造的4-5型和4-5A型,另有5台1925年安装的老式快装锅炉,生产设备陈旧落后。

1980年青岛卷烟厂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重点改造的大型企业后,开始引进国外制丝生产线、滤嘴成型机,设备改造步伐加快。1981年9月,青岛卷烟厂投资12.5万美元从日本引进4台二手H-5滤嘴成型机。1982年9月,投资32万美元从日本引进2台MPC-22滤嘴输送机。1983年,安排基建、技改项目29项,完成全厂凝结水回收系统等技改项目。是年,青岛卷烟厂拥有主要设备514台。其中,卷烟设备284台,印刷设备28台,金属切削设备76台,电气动力设备69台,木工机械6台,生产运输设备52辆,设备完好率98%以上。

1984年,经国家计委、中国烟草公司批准,青岛卷烟厂被列为国家老企业改造重点单位,计划第一期工程投资3000万元。1985年,先后投资257万美元从意大利、英国等国家引进SASIB包装机组(每分钟300盒)1组、RC4切丝机4台、MK9-5卷接机组(每分钟5000支)2组、MK8卷接机组关键件10台(套),并新安装2台带冷却的每小时3000千克烘丝机,并将滚筒式蒸梗机改为螺旋式,同时增加储梗系统,完善整个制丝车间2条生产流水线,加强企业生产和市场竞争能力。完成英国LEGG公司每小时2000千克烘丝机、意大利SASIB横包机组和2台日本MMC卷接机组的安装调试并投产。是年,青岛卷烟厂在制丝生产中将贮丝柜取消,改为用塑料周转箱盛装烟丝,搞单箱计量(每箱12~15千克)。

至1985年,青岛卷烟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666万元,净值3770万元;设备总台数825台,在用电机340台(5339.6千瓦),其中主要设备595台(卷烟生产设备有73台、主要维修制作设备70台、20吨锅炉4台、7.5千瓦以上电机169台)。设备完好率95.65%,利用率93.65%,有效利用率93.99%。1986年,青岛卷烟厂全部完成“六五”技改结转项目。

“七五”期间,青岛卷烟厂投资15820万元进行较大规模技术改造,建成了面积为25200平方米的新厂房。引进的设备有联邦德国虹霓公司5000千克/小时制丝线主机设备,中速卷接机10组,MC、MMC各5组,高速卷接机4组,昆船公司1000千克/小时白肋烟生产线38台(套)等,使设备、技术、工艺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八五”期间是国内烟草行业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的5年。青岛卷烟厂在这一时期增加设备177台(套),其中引进英国莫林斯(Molins)公司MK9-5卷接机组3台(套),购置3000千克/小时制丝线1条、YB21-6000型横包机3组、KDF2滤嘴成型机4组、滤嘴棒输送机4组、HLP硬盒包装机1台,并进行滤嘴棒成型车间改造、空压站改造、机修车间改造。

“八五”末期及“九五”期间,青岛卷烟厂采用向银行租赁和“黑字还流”政府贷款的形式,大规模引进国外同期高水平卷接包机组设备。1998年,在继续购置装封箱机、引进卷接包设备的同时,搬迁改造3000千克/小时制丝生产线。1999年,更新改造制丝线(购置切片线、加料机、烟梗处理线、5台切丝机),在全国烟草行业中第一家采用西门子profibus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取消打叶机,开始片烟投料生产。2000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批准5000千克/小时制丝线改造(引进英国DICKINSON公司HXD超高温干燥设备,2005年在新厂安装)。2002年,企业易地搬迁改造工程(选址青岛市株洲路137号)正式破土动工。之后,老厂区没有再引进、购进新设备。

至2005年,青岛卷烟厂有主要烟机设备94台(套),全部为1990年后引进设备,其中包括5000千克/小时、3000千克/小时制丝线、576千克/小时二氧化碳烟丝膨胀线、1000千克/小时白肋烟生产线、500千克/小时制丝实验生产线各一条,5000支/小时以上的卷接设备29台(套),400包/分钟的包装机组29台(套)。企业设备利用率从1992年的60%提高到2000年的87.7%,2005年提高到90.95%。

第二节  生产工艺

改革开放后,青岛卷烟厂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卷烟标准和山东省公司卷烟配方管理办法,广泛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使卷烟配方逐渐由粗放式、经验型向科学化、精细化模式转变。1994年颐中集团成立后,青岛卷烟厂加大对科技的投入,进行在线卷烟产品系统降焦工作,开发出新一代低焦油烤烟型卷烟和高档卷烟,完成20余个卷烟商标及包装设计。针对制丝生产贮存醇化时间短、配比不均匀、水分不稳定、工艺简单的问题,施行工艺的布局改革,自动配比设计投料,增加四柜系统(储丝柜、储梗柜、储叶柜、储梗丝柜),使工艺连续化、系统化。

1996年后,青岛卷烟厂停止烟叶人工发酵,改用自然醇化烟叶。使用HXD在线膨胀技术,STS梗丝膨胀技术,滚筒式松散回潮技术,集中控制加香加料技术,膨胀梗丝、膨胀烟丝和烟草薄片丝的掺兑技术等,促使卷烟生产工艺不断创新。2001年,成立在烟草行业内首批建立的国家级技术中心——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2002年,青岛卷烟厂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按照品牌发展规划,加强配方研究设计和质量改进,对高端产品进行片烟挑选试验,对中档产品进行原料重点保障,对低端产品进行原料库存平衡,提高原料综合利用水平;研发改造新产品,实现产品的升级转换。进行单料烟理化指标、烟气指标、感观评吸指标3个数据库建设。卷烟生产实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的良性循环。根据国家三次制定的《卷烟》标准,先后相应修订《卷烟工艺规程》,并制定《卷烟内控标准》,使卷烟质量的要求更加严格,增加金拉线、封箱工艺标准。2004年,根据中国烟草总公司第三版《卷烟工艺技术规范》制定实施细则,圆满实现各项工艺技术指标。2005年,青岛卷烟厂易地搬迁新厂后,制定《新厂卷烟工艺规定》,促进企业工艺指标显著改善,卷烟质量进一步提高。

制丝

70年代,青岛卷烟厂开始用机器打叶代替机器抽梗,效率明显提高。其他设备也开始向大型、高效、连续化发展。由于设备制作粗糙,卷烟生产增长幅度过大,机器大多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工艺加工水平出现较大波动。叶片造碎多,整丝率下降,烟末增多,致使卷烟空头、烟丝中梗签增多,烟支在燃吸时易出现爆口现象。

80年代初,由于多次发生卷烟严重熄火事件,青岛卷烟厂开始全面整顿生产工艺,制定工艺规范,检修、更新、补充工艺设备。高档烟恢复机器抽梗,增加配叶、贮丝木箱,恢复24小时贮存时间。后改用连续化贮叶、贮丝柜,规定贮叶2小时以上,贮丝4小时以上。其他工序环节的技术要求,如水分、温度、湿度及烟丝的密度、出丝率、长丝率、纯净度等,也都作了具体规定。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主要有:①提高打叶、润叶、润梗和切丝质量,提高出丝率。②开始使用膨胀梗丝,以提高烟丝填充能力和燃烧性能,降低焦油含量。③增加生产混合型卷烟用的白肋烟处理生产线。④降低卷制烟丝含水率,应用适应高速卷接包机组的低水分烟丝。⑤利用废烟末、梗签等生产烟草薄片,实现再造烟叶,降低卷烟生产工艺消耗。1984年5月,青岛卷烟厂从英国LEGG公司引进先进制丝生产设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烟丝出丝率,改进烟丝质量。

1990年10月,由德国HOUNI公司和国产设备配套连接的5000千克/小时制丝线投入生产。整条生产线由30道工序组成,增加筛砂分选、膨胀丝配比等工序,各工序增加和改进流量控制、红外水分测定、金属探测等工艺控制手段,整个工艺流程基本实现光电自动控制。1993年1月,为充分利用烟梗、烟末,降低成本,青岛卷烟厂建立薄片生产线,实现烟草薄片的自主研发和生产。1994年1月,由昆船公司研制生产的3000千克/小时制丝线正式投入使用。4月,从英国引进的二氧化碳膨胀烟丝生产线开始实物投料验车。1997年12月,青岛卷烟厂每小时50千克制丝线试验线通过验收,该线系国家烟草专卖局批准的重大科研项目,为首条国产生产线。同年,5000千克/小时制丝线增加螺旋蒸梗设备,并在生产流程中增添和改换振筛,提高了烟丝填充值。1998年,对3000千克/小时制丝线工艺流程进行局部改造,增加隧道式烘梗丝工艺和水槽式洗梗工艺等工艺、设备。1999年3月,青岛卷烟厂“九五”重点技术改造规划5000千克/小时制丝线改造项目开始实施,全线在国内烟草行业首先采用profibus现场总线技术,实现全自动化控制、分段集散监控。9月,叶片工艺线与梗处理工艺线投入使用。该制丝线工艺流程的主要变化是,卷烟厂制丝线生产直接采用片烟供料,增加切片、超级回潮、配叶工序。另外,梗处理时取消压梗工序,增加烟梗水洗工艺。

2000年7月,青岛卷烟厂5000千克/小时制丝线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料、糖料厨房先后投入使用,该系统实现集中配料的自动化控制,具有计量精确、配料精度和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达到国内一流的香料配料水平。2003年,青岛卷烟厂在制丝线增加叶丝在线膨胀工艺。烟支重量平均下降0.3~0.5克/20支,焦油降低0.3~0.5毫克/支,烟碱降低0.02~0.05毫克/支,烟丝使用质量明显改善。自叶丝在线膨胀设备大规模应用后,当年6~11月份青岛卷烟厂原料单耗达到34.95千克/箱,较1~5月降低0.9千克/箱,年节约成本约1500万元(按年产量82.5万箱,原料平均单价20元计)。2004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印发《关于调整焦油限量要求的通知》,要求2004年7月1日后生产的卷烟焦油含量不得超过15毫克/支,青岛卷烟厂通过降焦减害技术(如三纸一棒技术、物理降焦技术和化学降焦技术等)的综合运用,如期完成此项工作。

卷制

70年代,卷制过程是人工将烟丝装入卷烟机料斗,均匀地落在打好商标印记的卷烟纸条上,由帆布袋托送烟枪,裹卷成型,搭口黏合,烙铁烘干,分切成烟支;切分后的烟支人工装上卡子,放进烟车,送焙烘室,焙烘24小时,平衡水分;光烟直接进行小盒包装、条盒包装,最后人工装箱;嘴烟先进行滤嘴接装,然后进行小盒包装、条盒包装,最后人工装箱。

80年代,卷烟生产仍以光烟为主,主要使用落丝式“新中国”卷烟机,该种机型只能使用高水分的烟丝,无法提高卷烟速度,且不能进行烟支重量的精确控制。1982年,引进日本MMC卷接机组,使卷烟、接嘴一次完成,车速达每分钟2500支。1986~1990年,引进吸丝式MK-8卷烟机,从工艺技术上提高了卷制速度,车速为每分钟2500支,可以使用低水分烟丝。又引进英国MK9-5卷接机组,车速每分钟5000支。这期间卷烟工艺主要变化是:卷烟机的落丝装置改为吸丝装置;实行低水分卷制,烟支不再烘焙,直接包装;车速提高,卷烟纸拉力增强,浆糊改为高黏度胶液;人工卡烟改为自动装盘。新的生产工艺降低了烟丝消耗,提高了烟支松紧均匀度。

1993年,为提高生产能力和卷包工艺水平,先后引进德国PROTOS卷接机组,车速7000支/分;英国MK9-5卷接机组,车速5000支/分。1994年10月,最后一箱无滤嘴“大前门”烟封箱,青岛卷烟厂结束了生产无滤嘴烟长达70余年的历史。1995~1996年,为进一步提高卷烟的卷制,扩大生产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青岛卷烟厂从德国、英国等引进一系列高速卷、接设备。主要有德国虹霓公司的PROTOS 70卷接机组(每分钟7000支),PROTOS 80卷接机组(每分钟8000支);英国莫林斯公司的PASSIM 70卷接机组(每分钟7000支)。通过一系列的设备引进,青岛卷烟厂卷包工艺水平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至2005年,卷烟卷制质量包括熄火、端部落丝量、吸阻、硬度、质量、长度、总通风率(仅采用滤嘴通风技术的卷烟)、含末率、含水率和外观,共11项。

第三节  原辅材料

烟叶供应

青岛卷烟生产所需烟叶,长期以来由省内和外省烟叶生产区供应,少量从国外进口。1978年之前,烟叶经营和卷烟生产合一,烟叶原料按烟厂的产品配方需用量计划调拨、直供到厂。1979年1月,烟叶经营纳入山东省棉烟麻公司,隶属山东省供销合作社。1982年,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烟叶经营纳入统一管理,供需双方可直接签订合同,供应计划不再是指令性计划。同年4月,组建山东省烟草公司,对全省烟草生产、收购、加工和市场安排全面负责,实行供产销、人财物、内外贸统一管理,独立核算。中国烟草总公司和山东省烟草公司成立后,青岛卷烟厂烟叶采购方式是按需向省公司提报计划,由省公司统一协调供应。1983年,青岛卷烟厂在胶南县新辟烟叶基地。1994年颐中集团成立后,在省内、福建、湖南、河南、贵州、四川等地开辟新的烟叶基地,与云南、重庆、河南、湖北、黑龙江等省(市)建立定点供应关系,投资参股湖南天顺复烤有限公司,优质烟叶储备结构得到改善。1998年,山东烟草购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企业所需省内外和进口烟叶的供应统归其管理。2000年山东烟草购销(集团)公司撤销后,企业所需烟叶仍向省公司提报计划,由国家烟草专卖局统一协调供应。青岛卷烟厂所需烟叶按年度卷烟生产计划及品种、等级等要求,结合烟叶库存情况,编制年度烟叶调拨申请计划,上报国家烟草管理部门平衡后调拨。烟叶调拨计划下达后,抄送储运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向调出烟叶的省、地区、县层层落实调拨计划,安排调运。至2005年,在省内潍坊、临沂等6个地区,9个基地县,8个定点县建烟叶基地8666.67公顷;省外基地和供应点面积约2.77万公顷。

辅助材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青岛卷烟厂辅助材料(包括卷烟纸、香精香料,各种包装物品和生产滤嘴卷烟用的丝束、嘴棒等)供应商逐渐增多。1981年,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国烟草总公司,辅助材料由中国烟草总公司、山东省烟草公司根据计划分配。1983年后,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卷烟盘纸、过滤嘴等主要辅助材料由有专卖生产许可证的定点企业按计划生产,改为国家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同生产企业签订收购合同,统一收购,统一分配,烟厂不得自行购买。青岛卷烟厂根据生产需要提出年度主要辅助材料申请计划,经山东省烟草公司审查,报中国烟草总公司审批,由总公司向定点生产企业的主管部门提供需求计划,组织烟厂进行采购。其他辅助材料可多渠道采购。青岛卷烟厂辅助材料供货厂家省内有青岛造纸厂、青岛印刷厂、潍坊华港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济南泉丰纸业有限公司、青岛崂山双台实业有限公司;省外有华宝实用香精香料(上海)有限公司、南京金陵金箔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华丰纸业有限公司、四川锦丰纸业有限公司、民丰特种纸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美浓丝网印刷有限公司、大亚科技丹阳新型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等;国外主要有奥地利瓦滕斯造纸厂等。1994年颐中集团成立后,发展成立一批多元化辅助材料生产企业。材料采购坚持“先集团内后集团外”的原则,香精香料、滤嘴棒及加工滤嘴棒用的酯剂产品白乳胶等,均由集团内的多元化企业加工生产供应。青岛黎马敦包装有限公司,颐中星日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卷烟材料分公司、粘合剂分公司、印刷分公司,青岛华宝香精香料公司,青岛嘉泽包装有限公司等构成青岛卷烟厂稳定的辅助材料供应链条。同时,青岛卷烟厂辅助材料的耗用量也逐年下降,盘纸用量从1979年的3687米,下降为2005年的3160米;滤嘴棒用量从1986年的9066支,下降为2005年的8350支。2005年青岛卷烟厂隶属山东中烟工业公司后,主要辅助材料供应由上级公司统一管理,青岛卷烟厂提报需求计划,山东中烟物资采购中心统一进行采购。

第四节  品牌培育

至1978年,青岛卷烟厂以生产烤烟型卷烟为主,曾注册和生产过的卷烟牌号近百个。1985年,根据中国烟草总公司的要求进行牌号整顿,保留11个牌号。1987年,增为13个牌号。1990年,实际生产8个牌号(10个规格)的产品。1991年,对卷烟产品结构进行3次大规模调整,过滤嘴生产比例约占50%,甲级烟、名优烟结构提升。1992年,研制推出老品牌新产品,共生产12个牌号(17个规格)的产品。90年代,青岛卷烟厂落实国家“控制总量、提高质量、调整结构、增加效益”的要求,相继改造了滤嘴“大前门”等牌号,开发了烤烟型、淡味混合型等4个“双马”新品种,以及“红金”“老刀”“红印”“泰山”等新牌号,卷烟产量均衡增长,产值、利税稳步增加,结构更加合理。进入21世纪后,企业坚持“抓两头、带中间”的品牌经营思路,将产品开发定位于追求新、奇、特,在市场上有卖点,在技术上有专利,要求内在质量具有高香气、低焦油、低危害,注重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同时,加大产品开发和维护力度,确定以“泰山”“壹枝笔”“红锡包”“哈德门”作为高、中、低档烟的旗舰品牌。

2002年,“壹枝笔”“泰山”“红锡包”“哈德门”被评为全国质量信得过食品、信得过产品、名牌产品等称号。2003年,青岛卷烟厂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加快卷烟产品结构调整的意见》,整合保留了9个牌号(35个规格)。2004年,贯彻国家烟草专卖局“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的发展战略,制定2004~2007年品牌发展规划,明确企业、品牌、市场的定位,对市场畅销的华贵“壹枝笔”“泰山”、精品“哈德门”和清香“哈德门”进行重点维护。同年4月,颐中集团公司对滕州卷烟厂的资产、品牌、采购、销售“四统一”完成后,企业品牌整合任务基本完成。在线产品整合为6个品牌1~6个规格,实现从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十五”末,企业投资8000万元开发引进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取得成果,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成功上线,MES(生产执行)系统为精细化加工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平台,CAD(计算机辅助配方设计)项目第三阶段的开展顺应了国家建设“数字烟草”的战略决策,为加速“六个一流”(设计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建设水平、环境水平、经济效益)的易地改造奠定了基础。企业信息化建设、生产自动化程度及产品科技含量均排在全国烟草行业前列。2004年3月在第22届巴拿马国际贸易博览会颁奖仪式上,“壹枝笔”获得金奖。2004年、2005年,“壹枝笔”“哈德门”相继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5年“哈德门”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同年,青岛卷烟厂将品牌整合为4个(15个规格),其中“哈德门”“壹枝笔”两个品牌的集中度已由2004年的65.6%提高到2005年的93.8%。

1979~2005年青岛卷烟厂生产新产品牌号(规格)一览表

年份

牌号(规格)

1979

红 福

1980

香 兰

1981

紫罗兰

1982

金扇、玉鸟、扇贝、海滨

1983

*混合型双马

1984

鹿 驼

1985

*薄荷香型雪花、*青岛美

1986


1987

*混合型彩波、芙蓉、*崂山泉

1988

金 星

1989


1990


1991

*薄荷型鹿驼、*混合型鹿驼、*(黑)双马、*(条)双马、联谊、统帅

1992

*(紫)双马、*(金)双马、哈德门、红金

1993

*(红)双马、黄锡包

1994

红锡包

1995

老刀、*哈德门(精品)、红印

1996

壹枝笔

1997

*红金(精品)

1998

*海牛、*红金(银)、*大团圆

1999

*泰山(红)、*(世纪)宏图、*壹枝笔(红)

2000

*泰山(东岳)、*红金(经典)、*红金(醇香)

2001

*壹枝笔(华贵红)、*壹枝笔(华贵绿)、*哈德门(醇香)、*哈德门(芬芳)、哈德门(清香)、蓝金鹿

2002

*红锡包(新品)、红锡包(康贵)、*大团圆(特醇)、大前门、*红金(红福)、*哈德门(精品80版)

2003

*壹枝笔(华贵三元)、*壹枝笔(华贵)、*红锡包(喜庆)、*红锡包(软康贵)、*哈德门(新品)、*哈德门(软新品)、*哈德门(软80版)、*哈德门(软清香)、*红金(红福)、*蓬莱阁

2004

*壹枝笔(新贵)

2005

*壹枝笔(软珍贵)、*壹枝笔(软宏图)

说明:标*为新开发牌号(规格),未标*为老牌号重新生产

第五节  产品选介

“壹枝笔”牌

一、二类烤烟型卷烟。“壹枝笔”烟叶精选云贵派系高档品,香精香料采用国际流行香型。烟丝颜色金黄,光泽油润,口味醇和,香气清雅飘逸,余味干净舒适,创牌于40年代初期。在国家恢复商标制度后,于1960年1月由青岛卷烟二厂注册。60年代初青岛的两个卷烟厂合并后,商标归国营青岛卷烟厂所有。1996年,青岛卷烟厂推出新一代高档“壹枝笔”卷烟。自此,“壹枝笔”成为青岛卷烟厂的主打牌号之一。“壹枝笔”卷烟在1999年首届中国长春(国际)食品烟酒包装形象展示活动中被评为1999年包装形象金奖。2001年,被评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2002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国家质量检测合格——全国质量信得过食品”。2004年3月,在第22届巴拿马国际贸易博览会上获得最高奖——金奖。同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5年,被评为山东名牌产品。

“哈德门”牌

三类(原乙一级)烤烟型卷烟,属中间偏清风格,其配方精选云南、山东、福建上等烟叶,经精心设计、精心配方、反复研制而成;内在吃味纯净,香气醇和,劲头适中,品质优良。外包装别致、精美,烟标具有浓郁的烟草文化气息和鲜明特色。“哈德门”由大英烟草公司1919年注册,1923年,大英烟草公司在青岛组织生产,“哈德门”随即进入中国,成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著名香烟品牌。1952年,大英烟草公司青岛厂被接管,双方签订出让契约,“哈德门”仍在青岛生产。1963年,中止生产。90年代初,青岛卷烟厂重新进行商标注册。1997年,“哈德门”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1998年,在国家统计局、劳动部、全国总工会、民政部、卫生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召开的《中国民族品牌市场竞争力调查结果》新闻发布会上,“哈德门”获“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香烟品牌”称号,名列第四位。2005年9月,获中国名牌称号。12月,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是年,“哈德门”产销量突破100万箱大关,成为江北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过百万箱的卷烟品牌。

“泰山”牌

一、二类烤烟型卷烟,为精选上等烟叶和干净香精香料,经精心设计、精心配方、反复研制而成,是青岛卷烟厂的高档卷烟之一。该品牌创于1928年,为青岛山东烟草公司创建时的主打品牌之一,一直使用到1961年。1970年,青岛卷烟厂开发老牌号,恢复使用“泰山”牌生产甲一级卷烟,一直使用到1985年。1999年,青岛卷烟厂又恢复“泰山”牌号,生产一类卷烟。2001年,被认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2002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认定为全国质量信得过食品。2003年,被评为山东名牌产品。

“红锡包”牌

为一、二、三类烤烟型卷烟,是青岛卷烟厂重要卷烟品牌之一。其香气清雅,吸味醇和,口感舒适,余味纯净,回味甘甜。在青岛初产于1925年,原名RUBY QUEEN(红锡包),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卷烟品牌。1994年,青岛卷烟厂恢复“红锡包”卷烟的生产,获得好评。1997年,北京名牌资产评估事务所在1996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评价中,认定“红锡包”品牌价值9.16亿元,在中国烟草类中居第三位。1998年,“红锡包”卷烟成为山东省名牌产品。2001年,被认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2002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认定为全国质量信得过食品。2003年,被评为山东名牌产品。

“双马”牌

为国人研制开发成功的混合型卷烟品牌之一,其中有甲一、二、三级。“双马”牌卷烟创牌于40年代。1973年11月在过滤嘴烟装接试车成功(此系山东地区第一台装接机)后,恢复“双马”牌卷烟。90年代中期,青岛卷烟厂利用“双马”的品牌效益,除原来生产的3个品种外,先后开发、生产出金“双马”、红“双马”、紫“双马”、黑“双马”、条“双马”等“双马”系列卷烟。1979年,81毫米“双马”牌混合型卷烟被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局评为优质产品。1988年在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获金奖证书,同年,被评定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90年,被中国烟草总公司评为1989年度畅销牌号,并在同年的西湖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92年,获首届山东省著名商标提名奖。

“大前门”牌

原名“前门”(CHIENMEN),是英美烟草公司于1916年推出的产品,在中国风靡一时。解放前,“前门”是畅销产品之一,在上海、青岛、天津等地均有“前门”牌卷烟生产,产品遍及全国。1952年1月,经转让和承让协议,“前门”被收归国有。后仍为上海、青岛、天津三烟厂共同拥有,改名为“大前门”。“大前门”品牌深入人心,品质精良,烟味醇和浓郁,适应大部分消费者。其规格有70毫米光烟、80(后改为81)毫米嘴烟、84毫米嘴烟。“大前门”牌卷烟是青岛卷烟厂接管后至80年代主打品牌之一,曾获1978年山东省名牌、1980年轻工业部全国轻工业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在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获金奖。1991年,获山东省优质食品奖。

“宏图”牌

原为甲二级烤烟型卷烟,1994年国家卷烟类别标准变更后,改成为三、四类烤烟型卷烟。“宏图”牌是青岛卷烟厂在“文化大革命”中为取代含有“封资修”等内容而设计的新牌号,启用时间为1968年,为当时的较高档烤烟型卷烟。1988年在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宏图”牌卷烟获得银奖。1990年,被山东省经委、山东省标准计量局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91年,被认定为1990年度山东省优质食品。90年代后期,青岛卷烟厂对该品牌进行改造,于2000年生产出“世纪‘宏图’”,其配方清香浓透、烟香细腻、余味纯净,为二、三类卷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