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青岛市食品制造业已成为门类齐全的支柱产业,企业分属一轻、商业、供销、粮食等系统。重点企业有青岛食品厂、青岛市清真食品厂、青岛东风糖果厂、青岛蛋厂、青岛味精厂、青岛第二味精厂等,主要产品有“青食”牌钙奶饼干、青岛高粱饴、午餐肉罐头、“鸡”牌味精等。1985年,青岛市食品工业办公室成立,实施行业统筹规划,促进了食品制造业协调发展。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底全市共有乡及乡以上食品制造企业127个,从业人员1.7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80人(高级技术职务88人);工业总产值14.66亿元,出口交货值4.32亿元,利税总额5744万元。重点产品有糕点、糖果、乳制品、罐头、味精、酱油、食醋等。90年代末,青岛市组织开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清理整顿工作,对全市1296个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完善质量档案,实施分类管理,对不具备生产必备条件的企业,依法予以关停。1999年,青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城阳建立新型食品工业园。2000年,青岛康大外贸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先后从日本、荷兰、美国、韩国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兴建肉食鸡、肉食兔、蔬菜、水产品、脱氧板栗等高水平的食品产销一条龙项目。2002年,青岛市投资20亿元在莱西建设占地73.33公顷,包括大洋国际食品工业园、青岛国际食品工业研究所及食品物流中心等在内的青岛市食品工业园,全市食品制造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共有食品制造企业561个(焙烤食品制造企业139个,糖果、巧克力及蜜饯制造企业14个,方便食品制造企业75个,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企业32个,罐头制造企业28个,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企业125个,其他食品制造企业148个),全部从业人员2.29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174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95人);工业总产值69.21亿元,出口交货值24.5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66.27亿元,利润总额2.65亿元。2005年,全市有规模以上该类企业121个,工业总产值93.05亿元,工业增加值33.66亿元,出口交货值30.15亿元,利税总额13.6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1个,分别是青岛康大外贸集团有限公司、青岛雀巢有限公司、青岛圣乔治乳业有限公司、青岛多元食品有限公司、青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扶桑精制加工有限公司、青岛格林玛特礼品有限公司、青岛顶益食品有限公司、希杰(青岛)食品有限公司、青岛青食有限公司、青岛迎春乐食品有限公司。
第一节 焙烤食品
1978年,青岛市焙烤食品制造企业主要有青岛食品厂、台东糕点厂、青岛市清真食品厂、即墨县副食品加工厂,生产规模大,花色品种多。青岛食品厂生产的“青食”牌钙奶饼干,以其溶水性强,易于匀质和消化,适用于奶瓶哺乳婴儿等特点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且被列入计划供应的婴儿食品。1978年后,青岛市副食品批发公司下属糕点加工企业,通过调整、新建,形成生活林糕点厂、清真糕点厂、台东糕点厂、儿童食品厂、沧口糕点厂5个企业。通过引进技术设备和改进工艺,食品花色品种不断增加,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明显提高。1985年,即墨县副食品加工厂更名为青岛利民食品厂。1985年,全市共有乡镇以上糕点加工企业18个,工业总产值4125万元。青岛食品厂先后从美国、日本引进5条生产线,至1985年食品产品共分6大类、3个系列,计168个品种,其中面食产品47种,饴糖、奶糖、水果糖类95种,花生酱14种,其他12种。青岛食品厂生产的“青食”牌钙奶饼干以“精心制作40年,真情养育三代人”而享誉山东,闻名全国,连续多年被评选为山东省名牌产品。“牡丹”牌、“青食”牌花生酱以其浓郁的天然花生香味,细腻的口感,丰富的营养成分成为畅销产品。1986年,青岛食品厂和日本江崎格力高株式会社合资成立青岛固力果食品有限公司,位于四流中支路,主要生产各类韧性、酥性饼干及加糖红豆馅,大部分返销日本。1988年,台东糕点厂生产的“提浆月饼”“酥皮月饼”被评为省优产品。翌年,其生产的“红蛋糕”被评为部优产品。1990年,该厂恢复青岛万福临食品厂“老字号”名称,其生产的京式、苏式风味糕点风靡岛城,成为人们逢年过节的馈赠佳品。90年代后,除青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由青岛食品厂1992年改制而成)、好世界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外,一些中、小型民营焙烤食品制造企业崛起,从事面包、小饼干、蛋糕、桃酥等糕点制作。1993年,为服务于青岛民航的快速发展,青岛航空食品有限公司、青岛东方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相继成立,主营业务是为青岛机场所有的飞机提供餐食和配送服务。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底全市共有乡及乡以上焙烤食品制造企业28个,工业总产值4.3亿元,出口交货值1.78亿元。全年共生产糕点3万吨,饼干1.6万吨。主要生产企业有青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三养食品有限公司、青岛格力高日清食品有限公司、青岛市生活林实业发展公司、青岛市清真食品厂、青岛好世界食品有限公司、青岛永乐食品公司、青岛永康糕点食品厂、青岛利民食品厂、青岛青新食品有限公司、青岛幸福食品厂等。1999年,青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实施长远发展战略,在城阳区购地130公顷,筹建新型食品工业园,钙奶饼干年产量达到3万吨以上。2001年7月,青岛利民食品厂破产清算。
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共有焙烤食品制造企业139个(糕点、面包制造企业110个,饼干及其他焙烤食品制造企业29个),全部从业人员528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60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13人),工业总产值7.26亿元,出口交货值9344万元,主营业务收入7.4亿元,利润总额4097.5万元。全年共生产糕点5.1万吨,面包3.26万吨,饼干7.5万吨,膨化食品17.86万吨。规模较大的企业有青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青食有限公司、青岛固力果食品有限公司、青岛航空食品有限公司、青岛东方航空食品有限公司,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是2.34亿元、1.08亿元、3243万元、1845万元、1762万元。青岛好世界、青岛古德、青岛皇家、青岛笑蕾都是人们比较熟悉的糕点厂家品牌,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是1063万元、1024万元、781万元、592万元。2005年,全市有规模以上该类企业16个,工业总产值5.11亿元,出口交货值9843万元,利税总额7229万元。
第二节 糖果、巧克力及蜜饯
1978年,糖果、巧克力及蜜饯主要生产企业有青岛食品厂、青岛东风糖果厂(1981年改为青岛第二食品厂)、青岛糖果冷食品厂等。青岛高粱饴一向以“弹、韧、柔”三性兼备而著称,吃起来不粘牙,甘美爽口,是传统的名牌软糖。青岛食品厂生产的“葵花”牌高粱饴1979年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1980年获轻工业部银牌奖。1984年,青岛糖果冷食品厂生产的“佛桃”牌高粱饴、大虾酥糖获山东省优质产品奖。1985年,全市共有乡镇以上糖果制造企业5个,工业总产值5128万元。通过国家投资,不断进行企业扩建、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糖果冷食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操作。糖果年加工能力达2000吨,花色品种达115个。最畅销的是各种巧克力糖、奶油太妃糖、果酱软糖、风味硬糖4大类。以获商业部优质名牌产品称号的“佛桃”牌高粱饴软糖为代表的翡翠饴、绿豆饴、珍珠饴等系列产品,已是多年蜚声国内的青岛特产。1991年,青岛糖果冷食品厂兼并青岛食品加工厂,成立青岛糖果冷食品总厂。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底全市共有乡及乡以上糖果制造企业4个,工业总产值7823万元,全市全年共生产糖果4969吨。规模较大的企业有青岛糖果冷食品总厂、青岛市北金冠食品厂、青岛沧口食品厂、青岛合发食品有限公司、青岛果品加工厂等。90年代后期,“佛桃”牌高粱饴、大虾酥糖等传统产品逐渐被国外糖果挤出市场,青岛糖果冷食品总厂也于1999年改制为青岛海滨佛桃实业有限公司。此外,青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一些食品厂也有糖果、巧克力及蜜饯等产品的生产。
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共有糖果、巧克力及蜜饯制造企业14个(糖果、巧克力制造企业7个,蜜饯制作企业7个),全部从业人员876人,工程技术人员32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2人),工业总产值6976.3万元,出口交货值3478.7万元,主营业务收入4673.6万元,利润总额-128.9万元。全市共生产糖果804.2万吨,巧克力制品628吨,蜜饯果脯8405吨。规模较大的企业有青岛青绿食品有限公司、青岛秀爱食品有限公司,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是720万元、632万元。2005年,全市有规模以上该类企业3个,工业总产值3635万元,出口交货值1134万元,利税总额-56万元。
第三节 方便食品
1981年,青岛东风糖果厂更名为青岛第二食品厂,从国外引进方便面、真空速冻干燥菜等项目的生产设备,调整产品结构,开始制造方便食品。1983年,青岛食品厂从日本购进方便面生产线,年产方便面200吨。1993年,台商独资企业青岛加裕食品有限公司在青岛市基隆二路1号成立,以生产具有台湾风味的碗面、袋面和调味包为主。1994年,青岛第二食品厂改制更名为青岛大洋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从濒临破产发展成产品出口几十个国家的大二型自营进出口企业,成为国内最大的方便食品生产企业之一及理事长单位,主要产品有“FD”干燥菜、油炸花生仁、方便面等,80%出口。同年,利福(青岛)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位于城阳区夏庄镇刘家小水村,主要生产和销售“四洲”牌系列方便面,是香港四洲集团投资设立的外商独资企业。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底全市共有乡及乡以上方便食品制造企业10个,工业总产值6056万元,出口交货值1600万元,利税总额-739万元。全年共生产方便面2847吨、方便米饭5吨、速冻主食品1903吨、面包1470吨。主要生产企业有青岛大洋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天华食品公司、青岛加裕食品有限公司、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益民食品厂、青岛先驱食品有限公司等。1996年,日本独资企业青岛狮子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专业生产各类日式面包粉、各类日式混合调理粉。1997年,青岛顶益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是隶属于顶新集团的台资企业,以生产“康师傅”牌方便面以及“康师傅”牌方便面山东区的销售为主。2002年,日资企业青岛丸鲁大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位于胶南市灵山卫镇东门外村,主要从事冷冻食品(春卷、水饺、高温杀菌食品)制造,产品以出口日本为主。2003年,青岛大洋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平度市合资成立青岛大洋天德食品有限公司,仍以生产油炸花生仁、烤花生仁、烤花生果等为主。2004年,青岛大洋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因经营不善宣布破产。
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共有方便食品制造企业75个(米、面制品制造企业45个,速冻食品制造企业17个,方便面及其他方便食品制造企业13个),全部从业人员323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59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5人),工业总产值4.52亿元,出口交货值7792.4万元,主营业务收入4.42亿元,利润总额722.5万元。全年共生产面制品60.79万吨,米制品1450吨,方便面2.83万吨,方便米粉5.54万吨。规模较大的企业有青岛顶益食品有限公司、青岛狮子食品有限公司、利福(青岛)食品有限公司、青岛丸鲁大食品有限公司,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是1.93亿元、3042万元、2597万元、2442万元。2005年,全市有规模以上该类企业10个,工业总产值4.37亿元,出口交货值2.01亿元,利税总额8397万元。
第四节 乳制品
1978年,青岛市奶业总公司是青岛市乳制品制造的骨干企业。改革开放后,青岛市乳制品的种类和供给逐年增多。1986年,全市人均占有奶类4.89千克。90年代后,青岛市乳制品制造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4年,青岛市奶业公司与瑞士雀巢公司合资兴建青岛雀巢有限公司,位于莱西市牛溪埠镇,主要生产甜炼乳、淡奶及超高温杀菌奶、咖啡等。这是继广东省东莞市、黑龙江省双城市两个雀巢乳品加工项目之后的又一设在国内的雀巢乳品加工项目。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底全市共有乡及乡以上乳制品制造企业6个,工业总产值2956万元,利税总额63万元。全年共生产乳制品2213吨。主要生产企业有青岛市奶业总公司、青岛雀巢有限公司、青岛崂山区乳品厂、青岛联华食品有限公司、青岛牧工商联合公司胶南乳品厂、青岛胶南乳品厂等。1995年青岛庆春食品有限公司产品延伸到乳品加工,1998年公司更名为青岛迎春乐食品有限公司,并注册“迎春乐”商标,下设奶牛养殖、食品加工以及牛奶配送3个子公司,拥有瑞典利乐、法国百利、日本四国、杭州中亚、上海等国内外先进的牛奶加工生产线,主导产品有超高温灭菌奶、巴氏杀菌奶、酸奶、乳酸菌饮料等四大系列50多个规格品种。1998年,北京澳内特乳品有限公司在青岛保税区出资组建青岛圣元乳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圣元”牌配方奶粉、婴幼儿辅食等。2002年,全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四川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控股青岛市奶业总公司,将其改制为股份制企业——青岛琴牌乳业有限公司。同年,青岛圣元乳业有限公司在胶南市投资建成国内第一个以GMP标准建造的现代化工厂,其生产的“圣元”牌乳粉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同年5月,国内最大乳品加工企业——上海光明乳业公司也与青岛开开加食品公司结成战略联盟,进军青岛乳业。至此,青岛出现雀巢、光明、新希望、圣元四大乳业争雄的局面。2003年,青岛迎春乐食品有限公司在城阳区南疃工业园建成16公顷集科研、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奶业基地,使企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5年,新希望集团在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征地4.7公顷,新建一座日加工能力200吨的大型乳品加工厂,一期工程投资8000多万元。同年,青岛圣元乳业有限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营养食品企业。
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共有乳制品制造企业32个,全部从业人员205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48人,工业总产值1.31亿元,出口交货值8553万元,主营业务收入1.27亿元,利润总额5130万元。全年共生产液体乳制品18.59万吨。规模较大的企业有青岛雀巢有限公司、青岛圣元乳业有限公司、青岛迎春乐食品有限公司、青岛琴牌乳业有限公司、青岛开开加食品有限公司、青岛盛客隆食品有限公司,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是5.69亿元、3.42亿元、1.03亿元、4610万元、4557万元、3281万元。2005年,全市有规模以上该类企业13个,工业总产值18.73亿元,出口交货值9450万元,利税总额2.3亿元。
第五节 罐 头
1978年,青岛蛋厂是青岛市罐头生产的主要厂家。青岛蛋厂位于商河路4号,原名为青岛茂昌蛋厂,是建于1930年的“老字号”企业。1984年,更名为青岛罐头食品厂,产品结构和工艺技术逐步向外向型和深层次发展,成为全市最大的罐头食品制造企业。1984~1986年,共生产罐头9260吨,其中“飞轮”牌397克出口午餐肉罐头、“红菱”牌397克内销午餐肉罐头,1985年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飞轮”牌糖水阳梨罐头,1985年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青岛市共有乡镇以上罐头食品制造企业9个,工业总产值3450万元,共生产罐头0.64万吨。主要企业有青岛罐头食品厂、平度县罐头厂、薛家岛罐头厂、利民罐头厂、青岛永康糕点食品厂等。从90年代开始,一些外资企业如青岛尼福食品有限公司、青岛鸭井食品有限公司等相继落户青岛,成为罐头制造的领军企业。1993年4月,青岛罐头食品厂出让给恩利企业(香港)有限公司,成为全国第一家整建制出让外商的国营大中型企业。之后,将主业转为水产品加工,逐渐退出罐头生产行业。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底全市共有乡及乡以上罐头制造企业4个,工业总产值441万元,利税总额133万元。全年共生产罐头262吨。主要生产企业有青岛罐头食品厂有限公司(原青岛罐头食品厂)、青岛尼福食品有限公司、青岛双鹤食品有限公司等。产品种类也从肉类、水果罐头,转向以具有青岛特点的海产品罐头为主。2001年青岛金龙一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位于即墨市,主要生产“龙一”牌5大系列60多个品种鱼罐头。公司占地20公顷,以沿海优势为依托,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逐渐成为国内水产罐头生产的新锐。
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共有罐头制造企业28个(肉、禽类罐头制造企业3个,水产品罐头制造企业12个,蔬菜、水果罐头制造企业12个,其他罐头食品制造企业1个),全部从业人员92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人,工业总产值3.13亿元,出口交货值5315.4万元,主营业务收入1.19亿元,利润总额488.5万元。全年共生产罐头69.14万吨,其中肉、禽类罐头757吨,水生动物罐头3.18万吨,蔬菜罐头1.13万吨,水果罐头5435吨,其他罐头食品64.21万吨。规模较大的企业有青岛尼福食品有限公司、青岛东远艾芬范食品有限公司、青岛鸭井食品有限公司,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是2740万元、1908万元、1259万元。2005年,全市有规模以上该类企业5个,工业总产值2.01亿元,出口交货值7463万元,利税总额2747万元。
第六节 调味品、发酵制品
1978年,青岛市调味品骨干企业有以生产味精为主的青岛味精厂、青岛第二味精厂,以生产酱油和食醋为主的青岛酿造一厂、二厂、三厂等。1980~1985年,青岛味精厂生产的“鸡”牌味精连续6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4年,为加强行业管理,不断提升酿造业的竞争力,青岛市将酿造、豆制品、粉丝等9个生产厂从青岛市蔬菜公司划出,组建青岛市酿造公司。其调味品加工企业有青岛酿造一厂、二厂、三厂和青岛腐乳厂4个国营企业及沧口酿造厂1个集体企业。1985年,青岛市共有调味品制造企业14个,工业总产值3192万元。产品包括酱油、食醋、酱类、酱菜、腐乳5大类共100多个品种,年加工能力达到35000吨以上。其中,青岛市酿造公司的“灯塔”牌特等酱油、优等酱油被评为商业部优质产品,酱蘑茄、合锦菜、水晶地环、“福乐”牌醉方腐乳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青岛酿造二厂的酱油高短法生产新工艺获国家专利,并通过商业部鉴定,在全国酱油生产技术中处于领先地位。1992年、1994年,韩资企业青岛多元食品有限公司、希杰(青岛)食品有限公司相继落户平度市和莱西市,为青岛市调味品制造行业增添了新的力量。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底全市共有乡及乡以上调味品制造企业23个,从业人员229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47人(高级技术职务10人);工业总产值1.99亿元,出口交货值7404万元,利税总额1613万元。全年共生产酱油3.53万吨,食醋1.35万吨,复合调味品3044吨、味精1万吨,酵母700吨。主要生产企业有青岛味精厂、青岛市酿造公司、青岛调味食品厂、青岛青洋食品有限公司、青岛汇丰酿造厂、青岛阳光食品有限公司、青岛益民酿造厂、青岛多元食品有限公司等。1996年,青岛第二味精厂宣布破产。1997年,美国独资企业青岛格林玛特礼品有限公司成立,主要生产调味品、时尚食物礼品等家居礼品,全部产品销往欧美、澳大利亚及东南亚。1998年,青岛味精厂停产,2001年破产,2003年被欧美投资集团竞价收购,并购得“鸡”牌味精商标等资产,新成立青岛金大鸡味素股份有限公司,继续生产“鸡”牌味精。2002年9月,始建于1904年的青岛市酿造总公司改制更名为青岛灯塔酿造有限公司。改制后,购置一流水平的化验及检测设备,更新生产设备、提升技术能力,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其特级酱油、灯塔米醋、万通米醋、料酒等品牌,年销量达2000万瓶(桶、袋)以上,驰名全国。2003年,“灯塔”牌系列调味品被评为山东省调味品行业唯一山东名牌产品。2004年,该企业以酱油产销量全国第9位、食醋产销量全国第5位的业绩闯入“全国调味品十强”行列。
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共有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企业125个(味精制造企业13个,酱油、食醋及类似制品的制造企业29个,其他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企业83个),全部从业人员571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37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18人),工业总产值18.1亿元,出口交货值9.8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7.43亿元,利润总额8520.8万元。全年共生产味精3483吨,鸡精2.8吨,酱油3.1万吨,食醋1.07万吨,复合调味品10.8万吨,辣椒酱2.97万吨。规模较大的企业有青岛多元食品有限公司、青岛格林玛特礼品有限公司、希杰(青岛)食品有限公司、青岛农心食品有限公司、青岛恒泰食品有限公司、青岛亨氏天远有限公司、青岛柏兰食品有限公司,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是2.77亿元、2.22亿元、1.51亿元、9170万元、8173万元、7500万元、7214万元。2005年,全市有规模以上该类企业25个,工业总产值21.2亿元,出口交货值9.51亿元,利税总额3.6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