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青岛市有乡镇以上橡胶加工企业17个,完成工业总产值6.01万元。形成了以生产轮胎为主的青岛第二橡胶厂,以生产运输带和胶管为主的青岛第六橡胶厂,以生产胶鞋为主的青岛第九橡胶厂,以生产自行车胎为主的青岛同泰橡胶厂,以生产乳胶医用手套、避孕套为主的青岛乳胶厂,以生产橡胶杂品为主的青岛橡胶制品厂等一批重点企业。进入80年代,随着国家橡胶工业的发展,生胶供应开始紧张,部分橡胶制造企业开始在产品中按比例掺用再生胶,代替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以降低成本。青岛乳胶厂分厂、即墨再生胶厂、胶州再生胶厂、胶州李哥庄橡胶加工厂、青岛黄岛辛安再生胶厂等再生胶生产企业应运而生。其间,青岛第二橡胶厂分厂、青岛滨海橡胶厂、青岛橡胶制品二厂、青岛橡胶制品三厂、青岛橡胶制品九厂等轮胎生产厂相继建立。至1985年全市有乡镇以上橡胶制品企业44个,工业总产值8.77亿元,仅次于机械、纺织,居第三位。主要产品有轮胎、胶带、胶管、三角带、力车胎、乳胶制品等160余个,其中8种产品获国家银质奖,57种产品获部、省优质产品奖。全年汽车轮胎外胎产量162.5万条、内胎产量182.16万条。青岛市橡胶工业的产量、产值在全国同行业中仅次于上海,居第二位。青岛第二橡胶厂、青岛第六橡胶厂、青岛第九橡胶厂、青岛同泰橡胶厂、青岛乳胶厂等均为全国重点专业企业。
90年代,青岛市橡胶工业开始优化产业结构。1992年,以青岛第九橡胶厂为主体,兼并青岛布鞋厂,成立青岛双星集团。为促进青岛橡胶工业的发展,1994年7月,市政府决定撤销青岛橡胶工业公司,组建青岛橡胶集团。青岛橡胶集团以青岛第二橡胶厂为核心,由青岛第六橡胶厂、青岛同泰橡胶厂、青岛钢丝绳厂、青岛乳胶厂、青岛橡胶制品厂、青岛橡胶机械厂等12家企事业单位组成。同时,以青岛第二橡胶厂为主体,成立青岛橡胶集团公司,定为市属企业。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底全市共有乡及乡以上橡胶制品企业136个,从业人员5207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822人(高级技术职务325人);工业总产值42.97亿元,出口交货值11.57亿元,利税总额3亿元。1999年6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成立了青岛黄海橡胶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股票2002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对非生产性单位实行与主业分离,按市场化形式运作,理顺关系,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营机制。2000年底,以青岛橡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核心企业,以青岛胶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同泰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双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橡胶制品有限责任公司、青岛橡胶机械厂、青岛钢丝绳厂、青岛橡胶工业供销总公司、青岛橡胶工业研究所、青岛橡胶工业设计院、青岛橡胶机械联合公司、青岛前卫炭黑化工厂(原9732工厂)等11个企事业单位作为紧密层企业,组建青岛黄海橡胶集团。2000年后,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结束,内外资企业的引进,全市橡胶工业取得新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技术产品不断升级,高附加值产品发展迅速。2000年,在城阳区金岭工业园内创建橡胶工业园,是青岛市十大工业园之一。该园规划面积133万平方米,规划建设12个橡胶工业项目,包括现代化子午线轮胎生产线、高附加值橡胶制品、乳胶制品、橡胶机械和模具等。园内作为青岛市环境治理重点项目的炼胶中心一期工程已达产,形成年产5.5万吨混炼胶的生产能力,不仅满足了集团公司生产的需要,还从根本上解决了炭黑污染治理问题,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2005年,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与青岛市政府签署关于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对青岛黄海橡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施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书,自主研发新产品等77项,改造老产品20多项。在全钢丝子午线轮胎轻量化设计、配方调整、硫化测温、轮胎的剖析试验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开发并取得初步成效,通过了TS 16949质量体系的认证审核。
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共有橡胶制品业企业605个(轮胎制造256个,橡胶板管带制造91个,橡胶零件制造107个,再生橡胶制造18个,橡胶靴鞋制造47个,日用及医用橡胶制品32个,其他橡胶制品制造54个)。全部从业人员6.63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125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293人),工业总产值136.14亿元,出口交货值33.4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31.27亿元,利润总额2.98亿元。主要产品有橡胶轮胎、力车橡胶胎、橡胶输送带、橡胶管、橡胶零件、橡胶手套、橡胶靴鞋等。2005年,全市有规模以上该类企业116个,工业总产值142.33亿元,出口交货值36.33亿元,利税总额13.9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6个,分别是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青岛黄海橡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青岛振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橡六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双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东方工业品制造有限公司、青岛市平度宏华橡胶厂、青岛泰庚鞋业有限公司、青岛光明轮胎制造有限公司、青岛国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七洲橡胶有限公司、青岛黄海轮胎有限公司、青岛新颖橡胶厂、青岛恒达轮胎有限公司、青岛顺达轮胎有限公司、青岛双泰橡胶制品有限公司。
第一节 轮 胎
至1978年,青岛第二橡胶厂一直是汽车轮胎制造的骨干企业,产品商标为“海燕”牌(1984年更名为“黄海”牌),具有年产36万套子午线轮胎的生产规模。青岛同泰橡胶厂是拖拉机和农林机械轮胎生产的骨干企业,并且是省内唯一生产摩托车轮胎的厂家,年生产摩托车轮胎外胎5.74万条、内胎5.67万条。1980年,青岛第二橡胶厂汽车轮胎外胎产量超过80万条,出口轮胎16.8万套,产品增加到16个规格、23个品种。其中11.00-20载重汽车轮胎外胎获国家质量银奖;9.00-20尼龙结构汽车轮胎外胎被评为化工部优质产品。是年,全市汽车轮胎外胎产量达到102.13万条,内胎产量108.37万条。1980年,青岛第二橡胶厂生产的“海燕”牌11.00-20大型载重汽车轮胎,在全国第三次“质量日”广播电视大会上获国务院颁发的金质奖章。80年代中期,青岛第二橡胶厂分厂、青岛滨海橡胶厂、青岛橡胶制品二厂、青岛橡胶制品三厂、青岛橡胶制品九厂等轮胎生产厂相继建立。1985年,全市共有乡镇以上轮胎制造企业6个(车轮胎制造企业4个、力车胎制造企业2个),完成工业总产值5.1亿元。全年共生产轮胎外胎162.51万条、内胎182.17万条,力车胎外胎924.16万条、内胎878.97万条。1988年,青岛滨海橡胶厂、青岛振华橡胶厂、胶州市石龙橡胶制品厂、青岛橡胶制品二厂、青岛橡胶制品九厂相继建起农用轮胎生产线。是年,全市农用轮胎生产厂、点发展到8个。1990年,青岛市轮胎生产厂有青岛第二橡胶厂及其分厂和其所属劳动服务公司小胎厂、青岛同泰橡胶厂及其分厂、青岛滨海橡胶厂、青岛橡胶制品二厂、青岛橡胶制品三厂、青岛橡胶制品九厂、青岛永泰橡胶厂、青岛新颖橡胶厂、胶州石龙橡胶制品厂、青岛振华橡胶厂等13个。产品包括普通载重汽车轮胎、轻型载重汽车轮胎、轿车轮胎、工程机械轮胎、工业用轮胎、农业用轮胎(包括拖拉机轮胎、农林机械轮胎、马车轮胎等)、摩托车轮胎(包括轻骑摩托车轮胎)共7个大类、68个规格、191个品种。1993年,青岛第二橡胶厂年产30万套载重子午线轮胎项目正式投产,成为青岛市最大的国家重点技改项目,是亚洲开发银行在中国的第一个工业贷款项目,也是青岛市投资最大的拨改贷项目。是年,青岛第二橡胶厂成为全国橡胶行业利税“十强”企业,并名列行业之首,被国家定为大型一类企业。1994年7月,青岛市橡胶工业公司撤销,以青岛第二橡胶厂为核心组建成立青岛橡胶集团公司。该集团拥有16567名职工,总资产达21亿元,年产值19.4亿元,生产20多个系列、200多个种类、2000个品种规格的橡胶制品。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底全市共有乡及乡以上轮胎制造企业23个,工业总产值17.43亿元,出口交货值2.63亿元,利税总额2.39亿元。全年共生产轮胎外胎484.59万条,内胎528.09万条,摩托车外胎484.46万条,摩托车内胎978.88万条,力车外胎597.57万条,力车内胎366.68万条。主要厂家有青岛第二橡胶厂、青岛同泰橡胶厂、青岛橡胶制品二厂、青岛橡胶制品五厂等。1996年,青岛第二橡胶厂研制成功全钢295/75R22.5、11R24.5及半钢195/75R14LT、185R14LT四种规格轮胎,填补了国内空白,其技术和质量达到90年代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其建设100万套子午胎项目被列为青岛市重点工程。同年,青岛国人集团公司成立,下设国人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等11个子公司,是集科、工、贸于一体的大型科技型企业集团,其主导产品是“精工”牌轮胎。2000年底,以青岛橡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核心企业组建成立青岛黄海橡胶集团。2003年10月,青岛黄海橡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70万套/年轮胎产品结构调整技术改造项目竣工投产。至此,全钢丝子午线轮胎已形成有内胎和无内胎大中型载重系列;半钢丝子午线轮胎形成ST系列、白胎侧系列,并具备50、55系列V级产品的生产技术条件;斜交轮胎形成精品系列、适用型系列、配套系列。2004年9月,由青岛黄海橡胶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黄海”牌全钢子午线轮胎,由青岛双星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双星”牌全钢子午线轮胎,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
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共有轮胎制造企业256个(车辆、飞机及工程机械轮胎制造企业211个,力车胎制造企业33个,轮胎翻新加工企业12个)。从业人员2.6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440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96人),工业总产值69.57亿元,出口交货值18.7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62.59亿元,利润总额8860.9万元。全年共生产橡胶轮胎外胎8893.93万条,橡胶轮胎内胎4103.19万条,力车橡胶胎外胎2950.29万条,力车橡胶胎内胎3074.21万条。规模较大的企业有青岛黄海橡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青岛振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青岛东方工业品制造有限公司、青岛市平度宏华橡胶厂、青岛光明轮胎制造有限公司、青岛国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七洲橡胶有限公司、青岛黄海轮胎有限公司、青岛新颖橡胶厂、青岛恒达轮胎有限公司、青岛顺达轮胎有限公司,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是19.62亿元、8.58亿元、2.76亿元、2.39亿元、1.75亿元、1.46亿元、1.3亿元、1.13亿元、1.1亿元、1.08亿元、1.08亿元。2005年,全市有规模以上该类企业65个,工业总产值66.98亿元,出口交货值14.24亿元,利税总额8.77亿元。
第二节 胶 鞋
1978年,青岛市胶鞋生产厂家有6个,分别为青岛第九橡胶厂、青岛第四靴鞋厂、青岛第一靴鞋厂、青岛乳胶厂、青岛四方胶鞋厂、胶县轮胎翻新厂。青岛第九橡胶厂为生产胶鞋的骨干企业,其内销品牌为“登峰”牌,出口品牌为“大鹏”牌(ROC),1983年改为“双星”牌。1985年,青岛第九橡胶厂率先研制成功采用国产顺丁胶、白炭黑等原材料生产透明、半透明的“牛津底”,获国家经委“金龙奖”,为胶鞋使用合成橡胶开辟新途径;首家引进注射鞋生产设备,成为全国第一家掌握注射制鞋技术的企业;研发成功的老人健身鞋,成为市场上畅销不衰的拳头产品;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运动鞋成型分厂,使胶鞋生产能力由6条提高到16条。据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1985年青岛市共有乡镇以上橡胶靴鞋制造企业6个,工业总产值7173万元,共生产橡胶鞋1953万双。1986年,青岛第九橡胶厂结束30多年生产解放鞋的历史,产品实现由低档鞋向运动鞋、专业鞋等中、高档鞋发展。1988年4月,该厂成为全国第一家获得鞋业自营进出口权,并独立组团参加国际鞋业博览会、交易会等活动的企业。90年代后,青岛市从抓改革、引外资、增实力、调结构等方面入手,促进鞋业生产整体发展水平。1991年,以青岛第九橡胶厂为核心组建青岛双星鞋业集团公司,生产规模、新技术、新材料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引进195台(套)先进制鞋及辅助设备,包括24工位双色聚氨酯注射机。拥有现代化生产设备5000多台(套),90条现代化生产线,采用热硫化法、冷粘法、注射法三种制鞋工艺,生产热硫化运动鞋、冷粘运动鞋、注射鞋、皮鞋、布鞋五大类产品。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底全市共有乡及乡以上橡胶靴鞋制造企业27个,工业总产值16.55亿元,出口交货值7.88亿元,利税总额4163万元。全年共生产橡胶靴鞋(胶鞋)5045万双,其中橡塑鞋558万双、布面胶鞋4227万双、胶面胶鞋12万双。主要生产企业有青岛双星鞋业集团公司、青岛韩瑞橡胶有限公司、青岛三湖橡胶制品有限公司、青岛三湖制鞋有限公司、青岛五洲鞋业有限公司、青岛艺孙鞋业有限公司、青岛捷星运动鞋厂等。1996年,韩国独资企业青岛泰庚鞋业有限公司在胶州市胶东镇建成投产,生产ASICS等世界知名品牌旅游鞋,产品全部出口外销。1999年7月,青岛双星集团股份制改制完成,企业更名为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双星在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商品销售统计及品牌监测资料调查中囊括“市场综合占有率、市场销售份额、市场覆盖面”三项第一。2002年,“双星”牌旅游鞋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之后,“双星”牌专业运动鞋、皮鞋均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
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共有橡胶靴鞋制造企业47个,从业人员2.47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827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55人),工业总产值44.69亿元,出口交货值12.9万元,主营业务收入46.95亿元,利润总额7846.1万元。全年共生产橡胶靴鞋13.35亿双,其中胶面胶鞋3.05亿双、布面胶鞋5755.31万双、橡塑鞋2.2亿双、其他胶鞋7.52亿双。规模较大的企业有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青岛泰庚鞋业有限公司、青岛双泰橡胶制品有限公司、青岛大洋橡胶有限公司、青岛福客来鞋业有限公司、青岛清湖制鞋有限公司,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是40.38亿元、1.91亿元、1.01亿元、9397万元、5788万元、5511万元。2005年,全市有规模以上该类企业14个,工业总产值51.28亿元,出口交货值18.7亿元,利税总额2073万元。
第三节 橡胶板、管、带
1978年,青岛市有青岛第六橡胶厂、青岛台东橡胶制品厂两家传动带生产企业,三角带年生产能力达560万A米。青岛第六橡胶厂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橡胶带管制造厂之一,主要产品有输送带、胶管、三角带等。1980年,青岛第六橡胶厂生产的“狮头”牌夹布胶管,在全国第三次“质量日”广播电视大会上获国务院颁发的金质奖章,出口的夹布胶管被评为化工部优质产品并获国家质量银奖。80年代中期,青岛第六橡胶厂分厂、青岛橡胶制品二厂、青岛橡胶制品三厂、青岛日用橡胶制品分厂、青岛橡胶制品六厂、青岛橡胶制品九厂、莱西橡胶厂和青岛黄岛辛安再生胶厂等企业先后建起输送带、胶管、传动带生产线。80年代后期,青岛第六橡胶厂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检测仪器,建成全国第一个现代化高强度输送带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达到输送带1200万平方米,胶管800万标米,三角带1000万A米。该厂输送带的系列品种包括普通、尼龙、钢缆、耐热、耐寒、耐酸、耐碱、阻燃、聚酯、食品、维尼纶等,形成了完整、齐全的系列胶带产品,产品性能和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外先进标准。其中,“中华”牌普通尼龙输送带获国家质量银奖,耐热、钢缆、钢丝绳芯、涤棉(EP)、维尼纶和钢丝绳芯难燃输送带先后获得化工部、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畅销国内3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远销亚、非、欧、美、大洋5大洲30多个国家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底全市共有乡及乡以上橡胶板、管、带制造企业22个,工业总产值3.88亿元,出口交货值5975万元,利税总额1774万元。全年共生产胶板1891吨,胶管643万标米,输送带650.88万平方米。主要生产企业有青岛第六橡胶厂及各分厂、青岛青汽实业有限公司、青岛韩菊胶带有限公司、成大实业商社、青岛高科园风华橡胶制品厂、青岛大华橡胶厂、青岛天柱化工集团橡胶厂、莱西橡胶厂等。1999年,青岛第六橡胶厂改制为青岛胶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更名为青岛橡六集团有限公司。随后,实施低成本扩张,控股重组陕西华山传输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与山东玲珑轮胎有限公司合资成立青岛玲珑轮胎有限公司。其间,成功为首钢设计生产两条3米宽、42毫米厚的超宽超厚钢丝绳芯环形输送带,成为国内生产此种输送带第一家。至2003年,青岛市输送带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列前3位。
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共有橡胶板、管、带制造企业95个,从业人员468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59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91人),工业总产值8.23亿元,出口交货值6766.8万元,主营业务收入7.74亿元,利润总额600.1万元。全年共生产橡胶管89.37亿标米,橡胶板3.92万吨,橡胶输送带2558.54万平方米,橡胶传动带733.27万平方米。规模较大的企业有青岛橡六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天盾橡胶有限公司、青岛华夏物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青岛银龙特种胶带厂、青岛华碟塑胶制品有限公司、青岛鑫中橡塑制品有限公司,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是3.73亿元、3930万元、3846万元、3144万元、2710万元、2044万元。2005年,全市有规模以上该类企业10个,工业总产值13.46亿元,出口交货值5563万元,利税总额7758万元。
第四节 橡胶零件
1978年,青岛市橡胶零件制造的骨干企业是青岛密封件厂、青岛橡胶制品厂,具备生产密封胶条、管道密封圈等橡胶零件制造能力。青岛密封件厂是农业机械部定点农机橡胶密封件生产厂。1981年,该厂投资60万美元,从日本引进从炼胶到产品整修、从化验分析到检测试验的仪器设备36台(套),同时引进产品设计和制造技术,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引进的防泥水油封、发动机气门导杆油封,解决了江南广大地区手扶拖拉机水田作业的防泥水问题和汽车等发动机排黑烟的难题。另外,还先后完成硅胶○形圈、防泥水油封、双弹簧油封、高压油封等多个部、省、市级技术攻关项目。其中,“青密”牌骨架式油封和○型密封圈1983年获山东省优质产品奖,1985年获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奖。1985年,青岛橡胶制品厂从联邦德国引进了密封胶条微波硫化生产线,使汽车密封胶条生产有了较大发展。1987~1990年,平均年产50多吨。主要为沈阳金杯、天津三峰、南通紫琅等汽车厂家配套。由于国内相继引进同类生产线16条,再加上汽车密封采用铝合金、橡胶等新型材料,该生产线引进后,未能发挥出更大效益。据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1985年底全市有乡镇以上橡胶零件制造企业6个,工业总产值2920万元。全年生产橡胶密封制品17370万件。80年代中期,随着省内各地乡镇企业兴起,原属青岛密封件厂生产的石油、化工密封件,大多被乡镇企业产品所替代,但其在高、精、尖及大规格密封生产方面仍占主导地位,被铁道部列为定点厂家之一。1987年,为进一步扩大密封件生产规模,同时扭转青岛玛钢厂的亏损局面,以青岛密封件厂为基础,合并青岛玛钢厂,成立全民所有制企业——青岛密封工业公司,下设油封厂、异型密封件厂、磨具厂、工艺装备厂4个专业生产厂和1个橡胶密封件研究所。青岛密封工业公司被机械工业部认定为全国密封件行业唯一一家骨干企业。公司成立后投资875万元,再次进行较大规模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1990年产量达到3125万件。同时,对产品结构进行重大调整,产品方向由重点为农机服务转向为机械工业服务,确定以骨架油封、○形密封圈为主导产品。1994年,青岛青汽实业有限公司成立,是一汽解放青岛总公司下属子公司,主要生产汽车橡胶件。1995年,青岛密封件工业公司改制为中日合资青岛基珀密封工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各种油封、○形圈及其他橡胶异形件等。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底全市共有乡及乡以上橡胶零件制造企业18个,工业总产值7176万元,出口交货值607万元。全年共生产胶辊22.92万千克、橡胶密封件5341万件。主要厂家有青岛橡胶制品厂、青岛基珀密封工业有限公司、伊诺斯(青岛)胶辊有限公司、青岛城阳区惜福镇橡胶机械模具厂、青岛铁路橡胶厂等。进入21世纪后,工业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带动了青岛市橡胶零件制造业快速发展,青岛江北注塑有限公司、青岛发苑塑胶有限公司、青岛东琳鞋附件有限公司、青岛伟胜电子塑胶有限公司、青岛吉耐电子塑胶有限公司、青岛鑫路达塑料制品有限公司、青岛明和塑模机械有限公司、青岛恒佳塑业有限公司、青岛恒利包装有限公司、青岛昱方园机械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相继成立。2001年,青岛机械总公司全额收购青岛基珀密封工业有限公司的外资股份,成为国内少有的“内资吃外资”典型案例,引发业界的广泛关注。
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共有橡胶零件制造企业107个,从业人员550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62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30人),工业总产值5.25亿元,出口交货值771.2万元,主营业务收入4.92亿元,利润总额3695.1万元。全年共生产橡胶零件及附件749.85万吨,其中橡胶密封件142.21万吨。规模较大的企业有青岛青汽实业有限公司、青岛基珀密封工业有限公司、青岛噢爱结橡胶有限公司,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是8574万元、7551万元、4624万元。2005年,全市有规模以上该类企业10个,工业总产值3.76亿元,出口交货值8730万元,利税总额2272万元。
第五节 再生橡胶
1978年之前,青岛市再生胶专业生产企业青岛同泰橡胶厂、青岛乳胶厂和青岛橡胶制品厂等全部停产或转产。80年代,随着国家橡胶工业的发展,生胶供应出现紧张,部分轮胎、橡胶管、橡胶带及胶鞋等橡胶制造企业,开始在产品中按比例掺用再生胶,替代部分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以降低成本,拉动了再生胶加工业的发展。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底青岛市共有乡及乡以上再生橡胶制造企业4个,工业总产值2444万元,利税总额247万元。全年共生产再生橡胶1.45万吨。主要生产企业有胶州市再生胶厂、即墨市志泉橡胶有限公司、青岛新华橡胶厂、青岛安顺橡胶制品有限公司等。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共有再生橡胶制造企业18个,从业人员392人,工业总产值1.25亿元,利润总额194.8万元。全年共生产初级形状的再生橡胶1.5万吨,再生胶粉2102吨。规模以上企业仅有胶州市再生胶厂,位于胶州市兰州西路,成立于1974年,集体联营企业,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7233万元。2005年,全市有规模以上该类企业只有1个,工业总产值540万元,出口交货值477万元,利税总额86万元。
第六节 日用及医用橡胶制品
1978年,青岛市生产日用及医用橡胶制品的骨干企业是青岛乳胶厂、青岛橡胶制品厂。主要产品有乳胶手套、避孕套、胶布、胶囊、乳胶管等。当年,青岛乳胶厂的避孕套年产量达到14808万只,为国内5大乳胶厂和7个避孕套定点生产厂家之一。1981年,全国商业系统在西安组织测试评比,在参评的37个厂家中,青岛橡胶制品厂被评为第四名,其“铁锚”牌绝缘胶布1982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3年胶州乳胶厂建立,1985年青岛市利达乳胶厂建立,生产医用、工业用乳胶手套等。至1985年,全市有乡镇以上日用橡胶制品企业6个,工业总产值3951万元。青岛乳胶厂生产的“双蝶”牌避孕套1985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其生产的第三代高级透明颗粒型、螺纹型避孕套被评为国家A级产品,1987年产量1.6亿只,占全国总产量的20%,出口美国、西欧、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80年代后期,艾滋病在美国引起巨大恐慌,避孕套需求量骤增,引发全球性“乳胶热”。1987年之后,国内乳胶制品厂从38家猛增至2000多家,仅青岛地区就新建20多家以生产乳胶检查手套为主的乡镇企业。1991年,青岛乳胶厂与香港华青发展有限公司合资成立青岛双蝶乳胶制品有限公司,年生产乳胶手套3730万副。1995年,韩国独资企业青岛世运医疗器具有限公司成立,主要生产医用硅胶、PVC和乳胶医用导管系列耗材。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底全市共有乡及乡以上日用橡胶制品企业13个,工业总产值1.13亿元,工业增加值3012万元,出口交货值828万元,利税总额358万元。主要生产企业有青岛双蝶乳胶制品有限公司、青岛黄岛区昌盛工业公司、胶南市灵山卫乳胶厂、青岛东方塑胶制品有限公司。1998年,青岛双蝶乳胶制品有限公司与拥有世界品牌“杜蕾斯”的英国SSL集团合资建成青岛伦敦国际乳胶有限公司(后改称青岛伦敦杜蕾斯有限公司),生产“杜蕾斯”系列产品。1999年,以青岛双蝶乳胶制品有限公司为核心组建青岛双蝶集团。2000年,英国政府无偿援助中国“防治性病、艾滋病”项目,双蝶集团同英国前景集团在招标中一举中标,“双蝶”品牌成为国内唯一项目指定产品。同年,青岛双蝶集团海青乳胶制品有限公司在胶南市海滨工业园成立,是双蝶集团紧密型企业,主要生产“双蝶”牌乳胶医用手套、检查手套、耐酸碱工业手套、彩色家用手套以及各种规格的输血胶管、听诊管和彩色胶管等乳胶制品。2000~2002年,青岛双蝶集团自行设计制造了3条世界上唯一4排模型的自动化安全套复合生产线,年产优质安全套7亿只以上。
据青岛市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底青岛市共有日用及医用橡胶制品制造企业32个,全部从业人员242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55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16人),工业总产值3.58亿元,出口交货值4208.4万元,主营业务收入4.67亿元,利润总额8255.8万元。全市共生产橡胶手套5092.35万副,日用橡胶制品7953.21吨,医疗、卫生用橡胶制品6748.5吨。规模较大的企业有青岛双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双蝶集团海青乳胶制品有限公司、青岛世运医疗器具有限公司,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是3.51亿元、2606万元、1516万元。2005年,全市有规模以上该类企业6个,工业总产值3.77亿元,其中出口交货值4620万元,利税总额1.1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