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腔 清同治末年,苏北艺人“老满洲”举家北迁,与胶州当地艺人结亲,将流行于苏北、鲁南一带的柳琴戏融入本地的肘鼓戏唱法中,增加了弦乐伴奏,将女腔的尾音翻高八度,谓之“打冒”,由此而逐渐形成了“茂肘鼓”。乾隆年间,肘鼓子流传于青岛地区胶州、胶南等地,民间艺人以本地肘鼓为本,与花鼓秧歌等唱腔融合,引进当地的方言俚语、民间小调,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本肘鼓”。清咸丰年间,“本肘鼓”又与苏北的“海冒调”结合,形成了新的唱腔,称为“冒肘鼓”,亦称“茂肘鼓”。之后,又吸取其他戏曲的曲调制式,形成了原板、大悲调等板腔体系。19世纪末青岛开埠后,鲍岛一带成为传统民间文化的汇集地,各种地方剧种纷至沓来,其中便有深受人们喜爱的“茂肘鼓”。其间,茂肘鼓艺人在保留原风格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与河北梆子、京剧等戏班交流合作,同台演出,引入了京胡、京二胡、月琴等伴奏乐器,以及板鼓、锣、钹、小锣、堂鼓和碰铃等打击乐器,并融入了花旦、青衣、武生等戏角,特有的服装、道具亦日臻完备。于是,茂肘鼓发展为极具地方特色而自成一派的剧种。1900年以后,“茂肘鼓”正式定名为“茂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茂腔得到了大发展良机。茂腔唱腔淳朴,以胶东方言念白,戏中多表现婚嫁、庙会、礼节等民间风俗,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因为在当地备受妇女喜爱,又称“拴老婆橛子戏”。茂腔的声腔音乐为板腔体结构,分为两个调式,即B微调式和B宫调式,一般作正调、反调,男女同调不同腔。板式由原板、大悠板等,另有少量曲牌。茂腔的伴奏乐器为中国民族乐器,主弦乐器为京胡、京二胡、月琴。打击乐器有板鼓、锣、钹、小锣等,伴奏反调唱腔时加堂鼓和碰铃。茂腔的传统剧目有120余个,包括《西京》《绣鞋记》等名剧。由胶州市推荐,茂腔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由黄岛区申请,茂腔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遗扩展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