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
2022-11-25

胶州秧歌 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年逃避关东,沿途乞讨卖场,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返回故乡后,经代代传承、不断改进,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1864年,胶州马店中村人纪鸣珂、殷洪琴根据真人真事,口头编创了小戏剧本《裂裹脚》,这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秧歌剧本。同一时期,胶州楼子埠村艺人刘彩打破秧歌框框,把各村优秀的秧歌艺人聚集起来,共同切磋排练《裂裹脚》,人称这种形式为“安锅”。随后70多年间,胶州境内相继成立了近百个“安锅”点,并影响到高密、胶南等周边区域。“安锅”促进了胶州秧歌的普及,开创了经营性演出活动,并形成了颇具地方色彩的秧歌文化。

胶州秧歌演员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小嫚、膏药客6个行当;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伴奏乐器除唢呐外,还有大锣、堂鼓、铙钹、小镲和手锣等;唱腔曲牌有30余个。“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是胶州秧歌的两种表演形式。所谓“小调秧歌”,其实就是胶州秧歌的舞蹈部分,常见队形有“十字梅”“四门斗”“两扇门”“正反挖心”“大摆队”“绳子头”等;主要舞蹈动作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嫚正反三步扭”“棒花”“丑鼓八态”等。而“小戏秧歌”是指胶州秧歌的戏剧部分,演唱曲牌有“扣腔”“西腔”“老腔”“东坡”“叠断桥”等,伴奏曲牌有“八板”“扇簸箕”等。小戏秧歌的传统剧目有《裂裹脚》《拉磨》《送闺女》《打灶王》《锢路子杀妻》《砸机》等72部,皆为口头创作,大部分已失传,保存下来的仅有35部,已整理出20余部。胶州秧歌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