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地区开辟港口历史悠久。春秋战国至元朝时期,均有海港和航海活动的记载。青岛古代港口多为自然港,主要有琅琊、陈村口、板桥镇、塔埠头、董家口、古镇口、宋家口、柴胡荡、灵山卫、唐岛口、薛家岛、女姑口、沧口、青岛口、沙子口、金家口等。这些港口基本利用天然港湾和陆地岸线进行作业,没有建设专门码头和防护设施。随着时代变迁,其中一些港口淤废。进入近代以后,青岛海港码头和其他港口设施规划建设开始起步。清光绪十八年(1892),驻防清军在青岛湾建成栈桥和衙门桥,以供装卸物资和兵员上下。德占青岛后,从1898年末开始建设青岛港,至1908年先后建成小港以及大港第一、第二、第五码头和作为石油码头的第四码头。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先后对大港进行扩建和改建。
◎春秋战国时期的琅琊港是中国五大古港之一,也是中国联系世界的第一港。图为清代画家王和沛绘《琅琊台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港成为中国重要的对外经济贸易口岸之一。至1959年,与青岛港通航的国家和地区有24个,年进出港船舶2000余艘次,年吞吐量达到556万吨。同时,部分企事业单位相继投资建设一批专用码头,对青岛港口运输起到一定的辅助和补充作用。1966—1968年,青岛港新建七号码头及陆域配套设施,成为中国第一座机械化煤炭专用码头。1976年,建成黄岛一期油码头,原油输出能力在1000万吨以上。改革开放后,青岛港进入大规模投资建设时期。从老港到新港,从后湾到前湾,从胶州湾到董家口,一个个现代化新港拔地而起。在全国沿海港口中率先建成的一个又一个世界级的大码头,引领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港口建设的方向,建成了集装箱、矿石、原油、煤炭四大货种的专业、高效、运输系统,使中国港口无论在等级和现代化程度方面都领军世界港口,实现了从1个百年老港到4个现代化新港的历史跨越。同时大规模调整生产布局,改变港口生产结构,不断提升港口的服务质量和技术等级,提升港口的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至2021年,港口生产性泊位118个,其中万吨级泊位93个;拥有集装箱航线210余条,通达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700多个港口,航线数量和密度居中国北方港口第一。完成货物吞吐量6.3亿吨,居全国第4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71万标准箱,居全国第5位。青岛港综合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在东北亚地区大型港口中居于领先地位。
(一)古代港口
琅琊港 位于黄岛区古镇口利根湾内,春秋时为齐主要港口。周元王三年(前473)越迁都琅琊后,港口繁荣。由于地理位置重要,水陆交通方便,琅琊港与碣石(今秦皇岛)、转附(今烟台)、会稽(今绍兴)、句章(今宁波)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全国五大港口,并居首位。秦统一全国后,秦始三巡琅琊,遣徐福入海求仙,琅琊港名重一时。唐代,琅琊港是南方通往北方的主要港口。宋代,成为山东与高丽通商的重要港口。宋代以后,随着板桥镇港口的兴盛,青岛地区商贸中心开始转移,琅琊港由盛变衰。
安陵港 又名灵山卫港,位于黄岛区灵山卫一带。因春秋时在今灵山卫一带设安陵邑而得名。战国时,安陵港是齐国的海上门户,齐国水军基地。宋金时,成为海上军事要塞。明以前曾湮废,后因明初设卫所驻军,重兴胶莱运河工程,特别是马家壕通航得以复兴。明梁梦龙《海运新考》记:“灵山卫前,可泊舡二三百只。”
女姑口港 位于胶州湾东北女姑山下的白沙河口。湾口西向,泥沙底,平坦,低潮船搁浅,避风条件较好。汉代时,这里形成海上贸易港口,与江浙往来频繁。女姑口《重整旧规》碑记载:“自前明许公奏青岛、女姑等口准行海运,于是百物鳞集,千艘云屯,南北之货既通,农商之利益普。”清咸丰九年(1859)设厘税分局。清同治四年(1865)改设东海关分卡。德国侵占青岛后,于1899年在此设关税分卡。民国时,货物装卸集散向青岛大港、小港转移,港口逐渐衰败淤废。
板桥镇港 位于胶州唐家湾。唐代板桥镇的海外交通已开始兴盛,高丽(今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使臣、商贾、僧人常由此至中国内地,唐使臣也常由此前往高丽等地。北宋元丰七年(1084),在此设管理航海贸易的榷易务,后又设密州市舶司,使板桥镇成为中国北方的唯一通商口岸,也是宋代北方唯一设立市舶司的贸易港口。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有高丽、日本、南洋、印度、波斯等。筑有高丽亭馆、海神庙、天后宫、塔埠头码头等。进口货物有纸张、丝绸、药材、瓷器、果品等;出口货物有粮食、生油、盐等。商旅如云,帆樯若市,货连九域三吴。南至闽广,北达盛京。元代,胶莱运河通航后,塔埠头港成为青岛地区主要海港,板桥镇港的地位逐步被塔埠头港取代。青岛港兴建后,商贸中心转移,此港日渐衰落。
◎唐朝设立的板桥镇,北宋时期设立市舶司,成为中国北方唯一设司港口和商贸重镇。图为板桥镇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陈村口港 位于胶州湾西北岸的大沽河与胶莱运河之间,为胶州湾内港。宋熙宁年间,其商杂税额曾超过板桥镇、即墨县,甚至莱州州治掖县等。金代设陈村镇,港口贸易繁盛。元代开凿胶莱运河,选择陈村口为运河的南入海口,设8闸,陈村闸为南端第一闸,是南北粮船商船必经港口。明万历年间,即墨知县许铤上书朝廷奏议通商,以陈村口为主要口岸。后由于倭寇骚扰日甚,明朝决定改海运为漕运,官方运粮不再通过胶莱运河,陈村口港走向衰落。明末清初,陈村口港被塔埠头港所取代。
塔埠头港 又称胶州码头,位于胶州城东南。宋朝在板桥镇设密州市舶司时,在塔埠头设抽解务。元代胶莱运河通航后,塔埠头港成为青岛地区主要海港,航运贸易昌盛。明清时期成为胶州湾重要的泊船卸货码头。清道光九年(1829)有贸易商行20余家。清同治四年(1865)在此设东海关分关,到19世纪末年贸易额达300万元以上。每年农历九月至翌年二月贸易最盛,日出入船只数十艘,主要交易地为宁波、上海、盐城、海州、香港等。输入货物主要来自宁波、福州等地。德国侵占青岛后,在塔埠头和胶州城间铺设了轻便铁道,运输兴建青岛港的物资设备。青岛港建成后,此港日渐衰落。
金家口港 又称金口港,位于即墨区丁字湾之西。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开港。南北商客来往日众,港航贸易繁盛。清初,金家口的工业和商业开始兴盛,港航贸易也更加繁荣。贸易地区“南通浏河,北达营口,东至仁川,西南至海州”。至清乾隆年,开始实行榷税制度。1861年烟台开埠以前,金家口港历乾隆、嘉庆、道光等朝,共100年左右,港市繁荣,市街宽敞,店肆栉比,南北商客不绝,一直是国内南北贸易的枢纽,是胶东半岛乃至山东的一个最繁荣的商业港口。19世纪末青岛港建成后,此港逐渐衰微淤废。
青岛口港 位于青岛村(今人民会堂)青岛河口,明成化三年(1467)在此建天后宫。明万历六年(1578)即墨知县许铤上书朝廷,提出开放海上运输,获准在县境内开放青岛口。青岛口海运贸易日趋活跃,通商闽、浙、苏等地。清同治四年(1865)设东海分关。清光绪十七年(1891)青岛建置后,在青岛口北建胶澳镇守衙门,在湾西建铁木栈桥(今栈桥),航运通达,商贾往来频繁。主要通航地有牛庄、石臼所、江淮、闽浙、广粤等,与朝鲜亦有往来。青岛港兴建后,青岛口航运功能转移。
(二)近现代港口
小港 位于青岛胶州湾东岸小港湾内,沿莘县路、小港一路呈“L”形排开。1899年始建,1901年投入使用。港内水域面积3.4万平方米。入口建有两座防波堤,北防波堤长45米,顶宽2.5米;南防波堤长142米,顶宽2.5米。小港湾入港口宽约80米,环形港湾风平浪静,属天然避风良港。小港码头以商用、水产和客货运输为主。早期码头西北部为客运区域,南部岸线为货运作业,东北部停靠渔船及小型机动船和帆船。商用码头多为宽突堤重力结构和顺岸重力式结构。小港和大港开埠后,货物运输形成了自然分工,大港面向全国沿海和国际港口,小港主要面向山东沿海港口。进出小港主要是帆船,可泊1000余艘。1990年,小港水路运输202万吨,占青岛港口吞吐总量的6.7%。至1995年,小港港区共有岸线496米,进港航道水深4.5米,码头3座,泊位8个,其中1000吨级和500吨级以下各4个。可停靠500—1000吨级客货船舶,乘潮进港船只吨级相应增大。2004年,青岛市政府对小港湾整体规划改造,小港码头实行闭港。
大港 位于青岛胶州湾东岸,毗邻小港湾。1901年始建,1904年3月正式对外开放。大港建筑包括航道港池疏浚、围墙式防波堤、港区码头、船厂、船坞等,海上建灯塔、航标等,陆上建仓库、堆栈、旗台、工场、港区专用铁路、起重机以及附属建筑。大港北堤长4600米,南堤长1100米。依南堤堤身建第一码头,长720米、宽120米、水深9.5米,供普通商船用。岸上建有堆栈4座,配有起重机、3条铁路、器具修理厂等。此后建第二码头,与第一码头平行,长400米、宽100米、水深9.5米,主要供海军舰船泊用。岸上建有堆栈3个,配有起重机、铁路。在第一、二码头之间筑有1座船桥,即中央栈桥,长11.5米,供工作船停靠。因德日战争爆发,第三码头虽有设计,未付诸实施。与第二码头相平行的是第四码头,长165米、宽30米、水深7.5米,主要供石油船只用,岸上建有石油公司,配有铁路。北防波堤建第五码头,长766米、水深9.5米,主要停靠军用运煤船只。岸上建有造船所。这些码头共有泊位23个。1932年7月—1936年2月建成青岛港三号码头。该码头位于二、四号码头之间,为重力式突堤码头,有泊位8个。1939年12月—1943年9月建成一号码南岸3个泊位和六号码头2个泊位。此外,还扩建了五号码头3个泊位。其中,六号码头南岸长445米,北岸长299米、宽200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市对大港原有码头、库场、防波堤及航道和港池进行整修和疏浚。从20世纪60年代起,对原有码头进行技术改造。1966—1968年新建了青岛港机械化煤码头(即七号码头),同时还配套新建扩建了码头陆域设施。但港区仍存在陆域狭小、库场明显不足、道路坑洼不平、泊位严重老化、疏运能力严重不足等问题。改革开放以后,青岛港口建设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建港工程规模越来越大。1985年八号码头建成投入使用。码头岸壁总长1842.1米,泊位水深10.5—13米,计有2万—5万吨级泊位8个,库场面积32.6万平方米,年通过能力40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杂货码头。至1990年大港共有码头8座,万吨级泊位15个,最大泊位吨级为5万吨。2002年底,青岛港决定外贸集装箱业务由大港老港区全部向前湾港新港区转移。
青岛邮轮母港 青岛港客运泊位建设始于1973年。当年5月,大港六号码头总体改造工程开工,其功能为专用客运泊位。至1975年9月该码头总体改造工程竣工,结束了青岛港没有客运泊位的历史。1975年4月,青岛港客运站开工建设,1977年10月建成。客运站面积7500平方米,可容纳4000余名旅客。青岛至上海、青岛至大连两条客运航线的开通,基本满足了国内客运量增长的需求。
◎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可全天候停靠世界最大的22.7万吨级的邮轮。图为停靠在青岛邮轮母港的“诺唯真喜悦”号游轮。
近年随青岛城市中心、产业重心的调整,大港港区重点打造国际邮轮港城。国际邮轮母港位于青岛大港老港区六号码头。2015年5月,青岛邮轮母港客运中心建成投入运营,青岛邮轮母港正式开港。共建有3个邮轮泊位,岸线总长度1000多米。其中,新建超大型邮轮泊位长490米、纵深95米、吃水-13.5米,可全天候停靠世界最大的22.7万吨级的邮轮。2个原有泊位长度约476米,吃水-8.0米,可同时停靠2艘中小型邮轮。在码头前沿配套建设国际标准的邮轮母港客运中心,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通关能力可达每小时3000—4000人次,年接待能力达150万人次,其主要功能为联检大厅,同时配套免税商店等商业服务功能。
黄岛油港 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东部。1973年后,为从速解决原油输出问题,开始建设黄岛临时油码头,1976年黄岛油码头一期工程建成。码头设施包括原油装输、燃料油装输、供水和污水处理四大部分。码头为引桥式,全长1242.25米,东泊位可泊5万吨级油轮1艘,西泊位可泊2万吨级油轮1艘,另有2个成品油装卸泊位。油库总容积11.5万立方米,总容量82376吨。年输出能力为1000万吨。1986年7月,东黄输油管道复线建成,总输油能力达2000万吨。1988年,黄岛油码头二期工程竣工,设计通过能力1700万吨,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原油码头。码头全部输油工艺系统采用CTR终端彩印机和真迹电传机自控,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原油输出码头。2004年10月,青岛港在黄岛北岸一期码头西侧的液体化工码头一期工程竣工投产,结束了青岛港没有专用液体化工码头的历史。液体化工码头续建工程,分别于2005年、2006年和2008年,建成1座5000吨级、1座8万吨级(最高兼顾12万吨级)、2座5000载重吨泊位。2009年,青岛港原油码头三期工程30万吨级原油接卸泊位竣工,泊位长度520米,设计通过能力1800万吨。黄岛油港区以原油、成品油及液体化工品运输为主,为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临港石化企业及腹地炼化企业提供运输服务。
前湾港 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黄岛街道。前湾港湾口宽4千米、进深7千米,不淤不冻,是建设深水大型码头的优良岸线。1982年,交通部确定在前湾建设新港区,初步设计30—40个万吨级深水泊位。前湾一期工程于1987年10月开工,1993年12月竣工。包括6个万吨级深水泊位以及相应的陆域和海港配套设施,总长度1.5千米,年吞吐能力1700万吨。1999年9月,二期工程6个深水泊位建设竣工,其中2个集装箱泊位年吞吐能力23万标准箱,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集装箱专用泊位。1997年5月开工建设20万吨级矿石专用码头,2001年10月竣工投产。2000年5月,开工建设7个可以靠泊1万标准箱及超大型集装箱船舶的前湾三期深水码头,2005年底竣工投产,前湾三期工程的建成投产,使青岛港可停靠12000—15000标准箱超大型集装箱船舶,成为世界上岸线最长(2000米)、泊位最深(-17.5米)、桥吊技术参数最大(70吨/70米)、陆域纵深最宽(1.5千米)、装卸效率最高(单机每小时87.67自然箱、单船每小时480.05自然箱)的世界集装箱大码头。由于该工程前4个泊位工程在设计、施工、科研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和较高的科技含量,在同类工程建设中具有领先水平,经济社会效益显著,2005年获国家土木工程领域最高荣誉奖项——詹天佑奖。2017年5月,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投入商业运营。2019年11月,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二期)投产运营。青岛前湾港成为中国大陆最大的集装箱中转港、冷藏箱进出口港、世界第14大集装箱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为中国沿海港口第3位。拥有24个专用集装箱泊位,吃水深度达-20米,可接纳载箱量24000标准箱的超大型集装箱船舶作业;拥有全国最大的CY堆场,纵深长达1500米,总面积225万平方米;拥有全国最长的顺岸码头,岸线3400米。前湾港区分为北岸和南岸两大作业区,以外贸集装箱干线运输为主,兼顾干散货、商品汽车滚装、件杂货运输功能,重点打造集装箱国际枢纽港和中转中心、发展高端港航服务。主要发展外贸集装箱、内贸集装箱、大宗散货、件杂货、物流等核心业务。
◎青岛前湾港集装箱码头
董家口港 是山东港口一次规划陆域最大、泊位最多的综合性港区,主要发展大宗散货、液体散货、集装箱、件杂货、物流等核心业务。港区规划了“三纵三横”的集疏运系统,并有连接港区与广阔经济腹地的多条铁路线,形成了网格放射型的集疏运格局。港区有六大特点:一是采用“外围环抱式、港池内侧大突堤相间”的建设理念,最大限度利用了港口岸线资源;二是规划泊位总数超过胶州湾内泊位总和,且多是深水泊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40万吨级矿石码头、可停靠45万吨级油船的原油码头、中石化全国首个LNG接收站、沿黄流域散粮接卸能力最大的码头,散杂货堆场、油品罐区、粮食罐区、集疏运体系等基础设施配套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一类口岸、原油期货交割资质等相继获得批复,港区实现快速发展;三是陆域面积大,交通组织方式齐全,港口物流储运周转能力强;四是设计吞吐量达3.7亿吨,相当于再造一个青岛港;五是出海煤炭与进口铁矿石高效对接,钟摆效应优势明显;六是胶州湾内煤炭、矿石等大宗干散货及液体化工码头功能可逐步向董家口港区转移,前湾港区将发展成以集装箱为主的专业港区,董家口港区逐步发展成为国家重要能源储运基地和交易市场,青岛港口功能布局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俯瞰青岛董家口港
地方港 青岛市地方港规模普遍较小,分布在各个区市,多以近海客货运输为主。港口建设投资多由国家、地方政府乃至厂矿企业筹集,是对青岛港的一种补充。从90年代开始,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青岛地方港除渔业专用码头继续使用外,大多退出海上运输业务甚至废弃。其中主要有薛家岛港、积米崖港、沧口港、红石崖港、大窑港、大湾港、贡口港、城口子港,以及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新建码头、黄岛木材码头、4808厂修造船码头、青岛—黄岛轮渡工程等。
(三)港口生产
清代,虽实行“海禁”,但时紧时松。乾隆年间,金口港出现“通四海、达三江”的繁荣景象。但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港口生产发展缓慢。
1901年3月25日,汉堡轮船公司开辟欧洲至青岛的航线,这是青岛第一条远洋航线。港口运输和临港工业并驾齐驱,开启了工业文明的曙光。至1910年,青岛港成为东亚贸易中心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和封锁,青岛港通贸国家和地区一度甚少。1949年6—9月,仅有往朝鲜、香港的挪威、巴拿马、葡萄牙、英国4国籍的船舶出港。随着港口的恢复和发展,国际联系得以逐年增加和扩大。1950—1952年,与青岛港贸易通航的国家和地区有20余个、港口70余个,至1975年达90余个国家和地区。1978年,青岛港吞吐量达2000万吨以上,并开始第一次集装箱业务。改革开放初期随着青岛港外贸进出口运输不断发展,港口泊位和疏港能力严重不足,形成压港压船局面。青岛港加快港口建设,同时对到港船舶和货物执行“三先三后”原则(即先计划内后计划外,先重点后一般,在相同条件下按船舶到港先后顺序作业),并开展海上过驳作业,组织多渠道疏港,使船货合理分流,提高港口通过能力。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压港压船局面得以扭转。1980年,青岛港在第三装卸作业区设立集装箱业务科,将六号码头42泊位辟为专门作业场地,使用岸线162米,国际集装箱堆场面积6800平方米、国内集装箱堆场面积2500平方米。1983年8月,青岛港撤销集装箱业务科,成立青岛港务管理局集装箱公司。1985年,青岛港八号码头建成投产,青岛港集装箱装卸作业由六号码头42泊位迁至八号码头52泊位,作为集装箱作业专用泊位。1987年,青岛港拥有第一台集装箱装卸桥和两条支线航线。1988年,青岛港在52泊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8.6万标准箱,超过52泊位5万标准箱设计通过能力。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青岛港的通贸国家和地区再次拓展,至1990年,通贸国家和地区达121个、港口450多个。年出入青岛港的船舶达3000多艘次。当年,港口吞吐量完成3068万吨,列上海、大连、秦皇岛之后,居全国海港第4位。
◎1985年八号码头竣工使用,青岛港吞吐量当年突破3000万吨。图为建成时的八号码头。
20世纪90年代,针对货源缺口越来越大的状况,青岛港将“以生产组织为中心”转变为“以货源组织为中心”,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生产经营理念,坚持“生产经营的主战场在港外”及“占点占线占货”的经营策略。巩固老货种,扩大新货源,确立煤炭、原油、矿石、集装箱、粮食为青岛港五大重点货种,拓展陆向、海向两个市场,使港口生产经营在发展速度、规模和质量上发生巨大变化。1991年,青岛港将老港区黄金泊位中岸线长300米、吃水-13米、后方堆场宽阔、铁路运输畅通、码头结构状况良好的47号泊位,改造成为集装箱专用泊位。1992年初,青岛港开通第一条国际航运干线,停靠第一艘第三代集装箱船。1995年,日本关西大地震,神户港陷于瘫痪。青岛港承担起太平洋地区集装箱中转业务,成为国内第一个国际集装箱中转港。1996年4月,青岛港集装箱运输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正式开通,成为首个建立该系统的港口,在集装箱信息化管理上实现了与国际接轨。1997年,建成沿海港口信息中心。这一时期,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年均递增30%以上。1998年,受亚洲经济危机影响,全国沿海港口进出口货运量平均下降10%,青岛港货物吞吐量仍保持增长。2001年,港口吞吐量突破1亿吨,成为世界15个亿吨大港之一。
进入21世纪,青岛市经济发展重心西移,青岛港港口码头全线转移至开发区前湾港,青岛港逐步成长为全国唯一的集煤炭、矿石、集装箱、原油四位一体的世界级大港,并由此带动了临港产业的迅速崛起。2005年,港口完成吞吐量1.87亿吨,其中外贸吞吐量1.42亿吨,成为中国第二个外贸亿吨大港,集装箱吞吐量630.7万标准箱,列中国大陆港口第3位。进口铁矿石和进口原油吞吐量均占全国进口总量的1/4。5年间,港口年吞吐量每年增长2000万吨,累计完成吞吐量71644万吨,相当于1949—2000年51年的总和。青岛港注重技术效率的提升,特别在装卸效率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振超效率”8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孙波效率”更是突破了之前铁矿石单船接卸率纪录10156吨/小时,一举达到10607吨/小时,23次创出铁矿石接卸世界纪录。
2016年以后,青岛港董家口港区通用码头、45万吨原油码头等6个码头10个泊位正式投产。青岛港“一湾两翼”布局加速构建,老港区向国际邮轮母港转型;前湾港区成为国内最大集装箱码头群之一,建成投产亚洲首个全自动化无人码头;董家口港区建成原油码头二期。2017年5月,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投入商业运营。2019年11月,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二期)投产运营。2020年12月17日,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货轮装卸作业中,桥吊单机作业效率达到每小时47.6自然箱,第6次刷新自动化码头装卸的世界纪录。在全自动化码头建设中,“连钢创新团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全方位突破,用奋斗擘画出世界自动化码头领域的“中国身影”。至2021年,青岛港有集装箱航线210余条,航线密度居中国北方港口首位。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全球港口连通性指数中,青岛港集团居全球第8位、全国第4位。是年,完成货物吞吐量6.3亿吨,同比增长4.3%,排名全国第4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71万标准箱,同比增长7.8%,排名全国第5位。
◎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孙进涛摄影)
(四)海上运输
青岛海上运输自古就比较发达。春秋战国时期,在句章、会稽、琅邪、转附、碣石五大古港中,琅邪港居南北海路中部,位列五大古港之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岛地区海港活动中心向胶州湾转移。秦汉以前,齐地先民已开辟出一条通往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循海岸水行”航线,发展到汉魏时期,正式记载于《三国志》,后来成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唐宋时期,胶州湾诸港非常兴盛,已与朝鲜、日本、南洋诸国、西亚沿海国家和地区通航。后因宋辽对峙,板桥镇遂成山东第一大港、全国著名的五大贸易港口之一,故有“胶澳海上交通肇于唐而兴于宋”之说。明清时期,常因倭患而海禁,塔埠头、金家口、青岛口等海上贸易时有断续。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开始建设现代港口,青岛沉寂多年的海上贸易航线再次繁忙起来,外国资本轮船业开始大量涌入青岛。英商太古、怡和,德商美最时、北德,日商大阪、日清,美商美隆及丹麦宝隆等船公司及代理行接踵而至,海运事业被帝国主义轮船业所垄断,对中国的资源进行疯狂掠夺。1902—1913年,德国掠走煤炭341.46万吨,芝麻、花生、大豆等土特产不计其数,1898—1914年,德国由青岛搜刮的总金额达4496万马克。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大肆掠夺山东的丰富资源,并向青岛和山东倾销日货,日本船只数量始终占青岛航船之首,最高时达70%以上,贸易额所占比重也由1913年的37%增至1921年的87%。
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华商集资购船发展青岛民族轮船业。至抗日战争前夕先后有肇兴、政记、裕盛等32个船行经营沿海运输业,资本总额约有180万元。但由于资本有限,船舶一般承载量较小,航线也以近海为主,处在外国资本雄厚势力的夹缝中,经营艰难,时常停业转业。而这一时期,青岛远洋航线上的各国航运发展迅速,英、日、美、德等国调派新建大吨位快轮投入竞争,青岛通往欧美15条远洋航线全部为外国垄断,共有轮船144艘,达108.2万吨。20世纪30年代在青岛设立的外国轮船公司机构达16家,多国航运势力竞争的局面持续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
◎20世纪30年代《青岛海上交通图》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青岛民族轮船业各船行船只被日军强行占用,为日军装运由内地掠夺而来的物资和劳工,各船行大都破产倒闭。日本独霸青岛港,强制第三国船只不得利用青岛港的码头设备,进出青岛港的船只几乎为日本所垄断。在此期间,日本对中国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仅煤炭、食盐两项,1940年由青岛运往日本煤炭125万吨,8年间共掠夺食盐216万吨。在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青岛时期,美军登陆青岛,并以青岛港为中转站,大量运输军事物资,使青岛港正常贸易难以开展,商船进出港数量跌入历史低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青岛港以国内沿海航线为主,北达烟台、天津及东北诸港,南抵闽、粤。在客运方面,以附近城市客运为主,且多由青岛小港承担。20世纪60年代,中国远洋运输船队组建。1964年6月开通青岛—日本航线,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轮开辟的青岛第一条国际贸易运输航线。此后,中国远洋运输公司船队成为青岛外贸远洋运输的主力。1977年青岛远洋运输公司投入运营,青岛的远洋运输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当年,共接远洋轮船21艘,达62万载重吨。此后,青岛海上运输进入近洋航线发展时期,海运事业得以更快发展。至1985年,青岛远洋运输公司已拥有2万—12万吨级的远洋散装货轮52艘,总载重吨达202.9万吨,成为中国最大的散装货国际海洋运输的专业公司,运输航线直达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国际贸易港口,全年共完成货运量4249万吨,货物周转量2973亿吨海里。
与此同时,地方外贸运输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山东省交通厅海运局开始更新船舶,开辟外运航线,经营外贸运输业务。自1980年2月首航香港之后,相继开辟青岛至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航线,到达这些国家和地区的26个港口,并与几十家客户建立了业务关系。山东外贸食品公司船队和鲁丰航运有限公司相继购进冷藏船和集装箱船,开展青岛至日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外贸运输业务。至1986年,青岛远洋运输公司、青岛海运公司等4家青岛海运企业共拥有运输船舶76艘224.59万载重吨,其中远洋运输船舶62艘223.47万吨,沿海运输船舶14艘1.12万载重吨;完成货运量1017万吨,货物周转量591亿吨海里。经营的主要航线及货种有澳大利亚到中国的矿石、粮食,加拿大、美国到中国的粮食,欧洲、地中海地区到中国的化肥、钢材、杂货,中国到欧洲的煤炭和饲料,中国到海湾地区的重晶石,中国、日本到罗马尼亚的焦炭等。1992年初,青岛港开通第一国际航运干线,停靠第一艘第三代集装箱船。自此,青岛港集装箱运输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1995年以后,随着青岛港发展成为国际中转大港,青岛海上运输进入发展国际干线时期。中远集团、中海集团、“东方海外”“美国总统”等中外著名船公司纷纷选择青岛港开通“核心班轮”,形成“上新线、换大船”的高峰。至2005年,青岛港开通至美西航线、美东航线、欧洲航线、地中海航线、中东航线、西亚航线、波斯湾航线、澳洲航线、南美航线、东南亚航线、中国香港航线、中国台湾航线、韩国航线、日本航线、韩日航线以及内贸支线共106条,每月集装箱航班达500多班。青岛远洋运输公司拥有船舶27艘、220万载重吨,其中好望角型船舶8艘、运力136万载重吨,灵便型及巴拿马型19艘、194万载重吨。全年完成货运量2753.7万吨,周转量1310亿吨海里。经过多年的开拓,至2011年,青岛港航线已延伸至除南极洲以外的各个大陆。
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打造以青岛为龙头的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和国际物流中心”。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青岛被确定为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的双节点城市。作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青岛以港口等交通枢纽为依托,不断开拓国际贸易通道,逐步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马士基、中远、铁行等世界著名船公司把青岛港作为自己的集装箱国际中转基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青岛港相关航线数量增加了2倍,构建起“一带一路”海上“黄金通道”。至2021年,青岛港共有集装箱航线210余条,通往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的700余个港口,航线密度居中国北方港口首位。
◎一艘满载集装箱的货轮从青岛前湾港区出发,驶向远洋。(宋新华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