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制造
2021-12-02

改革开放之前,青岛海洋制造产业实现了一定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蓝色经济发展步入改革与发展新阶段。经过多年的培植与发展,海洋制造逐步成为青岛蓝色经济的主导产业。2008年,青岛(含临港工业广义概念)的蓝色经济第二产业完成产值2502亿元,完成增加值574.4亿元。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青岛市围绕产业发展及转型升级,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形成了水产品加工、海洋化工、海洋船舶、海洋运输装备制造业和海洋工程建筑业“五大传统产业”和海水利用与淡化、海洋新材料、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三大新兴产业”,以及逐步壮大的临港工业。至2021年,蓝色经济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891.4亿元。

(一)海洋船舶修造

青岛船舶工业始于1898年,时以修船为主,兼造小船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共新造船只不足50艘,修船有港口作业船、货轮、军用舰船以及远洋船舶的航次修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船舶工业逐步壮大,在原有海军青岛造船厂、青岛港务局修船厂、青岛黄海水产股份有限公司修船厂3家老企业基础上,先后创建一批专业修造船厂。至1978年拥有青岛北海船厂、青岛造船厂、青岛东风造船厂、青岛灵山船厂、青岛船舶修理厂及海军工厂等修造船企业,具备小型军用船、中型运输船、中小型工程船、各类捕捞及冷藏船的生产能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青岛船舶工业学习国外先进造船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建造各类小型船舶的基础上,建造中型货轮、大型钻井船和玻璃钢救生艇。至20世纪80年代末,基本形成造船、修船与船用设备及配件相结合、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体系。主要企业有青岛北海船厂、青岛造船厂、青岛灵山船厂、青岛东风造船厂、黄岛船厂、胶南贡口造船厂等。

1999年,青岛北海船厂划归新成立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从2000年开始,借助国家实施债转股的有利政策,通过整体改制、主辅分离、深化改革,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亏损局面,成为一个快速发展的企业。2002年,改制更名为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6月,为举办青岛奥帆赛启动搬迁工程。2003年,《青岛市2003—2005年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意见》提出,建设海西湾大型船舶修造基地、灵山卫中型船舶修造基地、集装箱合资合作等重大项目。2004年7月,青岛市政府与中船重工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在青岛海西湾建设造修船基地、船舶配套基地、船舶及海洋工程研发中心,青岛大造船项目就此拉开序幕。至2008年,青岛市规模以上海洋船舶企业达到38家,完成产值90.6亿元,完成增加值32.3亿元。2017年9月,首艘新型40万吨矿砂船在北船重工出坞,北船重工跻身国内造船企业先进行列。


◎青岛市推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船舶和海洋工程产品的开发与研制。图为2020年青岛造船厂建造的20万吨级散货船。

至2021年,青岛市船舶制造及配套设备生产规模以上企业36家。青岛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聚集了包括北船重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柴油机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青岛海西重机有限责任公司等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以及中国船舶集团海洋装备研究院、中国船柴、海西重机、海西重工、海西电气等研发及配套设备企业,形成了以造修船、海工装备制造为主,船舶配套及研发同步发展的产业集群。拥有大型造修船坞8座,其中50万吨、15万吨、10万吨级船坞各1座,30万吨级船坞5座;海洋工程滑道11条;大型龙门吊17台,形成年造船668万载重吨、修船200余艘、海洋钢材年加工量50万吨的生产能力。

(二)海工装备制造

青岛市海工装备制造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但发展缓慢。2005年,随着青岛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开工建设,海工装备产业从此由小变大。至2010年,在海西湾造船和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已经形成海工装备业集群发展的态势,拥有北船重工、海洋石油工程、武船重工等骨干企业,涉及FPSO、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工程船、导管架等产品领域。2012年以后,以青岛蓝谷打造为契机,引进和集聚了一大批配套紧密、优势突出的海洋装备创新型企业、研究机构和平台,包括中船重工青岛海洋装备科技城、中科院声学所青岛分所、迪玛尔深海装备产业园、蓝湾海洋装备创业园、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产品涵盖海洋仪器装备、舰船配套设备、海上风电设备、海洋探测设备、海洋可再生资源开发设备及海洋防腐材料等,呈现高附加值、高国产化率、品种多样的“两高一多”的特点。

2016—2020年,航运市场低迷,国际油价下跌,海工装备低端产品过剩,船舶海工产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在此背景下,青岛海工装备企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在船舶关键配套、海工装备重大项目、深海运载作业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大为增强。北船重工、中船重工(青岛)海洋装备研究院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和研发机构,先后承建多个世界最大、中国第一的重大装备项目,其中全球最大40万吨新型矿砂船、世界最大吨位“海上石油工厂”P70等世界顶级产品建成交付。由62家“国字号”科研机构、中央企业、上市公司和行业领军企业组成的青岛海洋能源融合发展产业联盟成立,打造现代化“海上风电+”融合产业集群。2020年,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委支持,联合清华大学和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在青岛组建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和总规模500亿元的海洋工程产业发展基金。2021年初,新加坡TuffOffshore中国首家子公司塔福能源有限公司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成立。“TUFF中国”项目进一步解决青岛海工装备产品低端化、技术含量低等问题,大幅提升了青岛市海工装备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作业现场

至2021年,青岛西海岸新区形成了“一园、一基地”,即海洋装备产业园和海西湾修造船基地,其基础条件居全国第2位,为中船重工集团国内最大的制造基地、中石油系统全国唯一、中海油系统全国最大的海工装备基地,拥有世界最大吨位35万吨级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制造能力,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生产平台、大型海上生产平台、LNG核心工艺模块世界领先的建造技术能力。能够制造大型船用柴油机曲轴和建造海上采油平台上部模块最大单件。青岛蓝谷集聚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海洋水下设备试验与检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船集团710研究所分所、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罗博飞等科研院企,形成了一个海洋观测探测装备产业研发、孵化集聚区。古镇口融合区落户了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教创新园、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洋物探与装备国家工程中心等一批海洋创新资源,初步形成了围绕高技术船舶、海洋信息、海工装备、海洋新材料等方向的产业集聚。胶州市初步形成了以阿法拉伐为代表的海洋船舶设备及材料制造业,以中集冷藏箱为代表的海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天能重工、华电装备为代表的海洋产业集群。崂山区形成了以青岛双瑞、海德威为代表的船舶配套产业,其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凭借主导产品和科技研发优势,市场占有率居世界前列。

(三)海洋生物医药

1970年,青岛开始海藻制药的研究。改革开放以后,海洋药物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处于国际前沿研究水平的成果。以生化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为基础的海洋药物研制一直保持国内领先地位。1987年在第15届国际新发明展览会上,藻酸双酯钠获得金牌。国内已实现产业化的藻酸双酯钠(PSS)、甘糖酯、烟酸甘露醇、海麒舒肝等海洋糖类新药和大多数海洋保健品,都是由驻青科研院所为主研制成功的。始建于1968年的青岛明月海藻集团,形成了褐藻胶、功能糖醇、海洋化妆品、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医用材料、海洋生物肥料等六大产业。华杰生物原创新药获国家一类生物新药证书,成为中国首次在西方国家之前命名的生物新药。

2016—2020年,青岛市海洋生物医药快速发展,杰华生物获评山东省首家“独角兽”企业,青岛蔚蓝生物成功登陆A股市场。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中国蓝色药库开发基金”,已建成海洋多(寡)糖工程药物、现代海洋药物、现代海洋中药等6个产品研发平台,新药筛选评价、制剂研发中心等4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青岛

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深挖海藻活性物质提取、加工,打造海洋中医药研发版图;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有限公司立足海藻多糖药用空心胶囊先发优势,全力铺设年产800亿粒生产线;正大制药(青岛)聚焦海洋创新药物研发,不断推进海洋抗肿瘤新药BG136进入临床前研究。2017年,青岛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完成增加值51.1亿元,约占全国的13.3%。2020年,青岛市立足平台思维、生态思维,重点依托蓝谷药业积极打造总投资300亿元、占地约5平方千米、产值过1000亿的海洋生物医药及中药材贸易产业集聚区,加快推动青岛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专业化发展。


◎2021年9月,青岛明月海藻集团体内植入用超纯海藻酸钠完成CDE登记备案,标志着体内植入级海藻酸钠打破国外垄断,正式开启国产化之路。

至2021年,基本建成以海洋创新药物、海洋生物医用材料、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农用制品为主的产业体系。国际上上市的16个公认海洋创新药物(全新分子结构的海洋药物)有2个(PSS、GV-971)来自中国、来自青岛,国内上市的甘糖酯、降糖宁散等大部分海洋药物也都来自青岛。形成了崂山海洋生物特色产业园、胶南经济开发区海洋生物产业园、青岛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科技园3个以海洋生物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园区。明月海藻和聚大洋主导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达50%,在世界同行业排名分别居第1位和第2位;明月海藻组织工程级海藻酸钠研发生产填补国内空白;博益特手术止血材料“术益纱”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青啤集团生产的王子海藻苏打水为国内第一款海洋大健康饮品,适合长期饮用;英豪集团主导产品虾青素全球市场占有率达57%,念珠藻、海马系列生物制品全球首家实现产业化;博智汇力生产的海洋寡糖标准品已成为世界最大试剂公司——美国sigma的全球唯一供应商。

(四)海洋化工

青岛市海洋化工主要有碱化工、海藻化工、海洋涂料等。

在碱化工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青岛就有烧碱制作工厂。1965年青岛化肥厂开始制作纯碱,成为山东省第一座现代化纯碱厂,年产量1367万吨,时为全国三大纯碱厂之一。1997年,青岛市共生产纯碱50.55万吨、烧碱8.45万吨,在全国纯碱行业中居首位。其中,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原青岛化肥厂)通过加大技改力度,提高产能、降低能耗,成为全国八大碱厂之一,“自力牌”纯碱成为中国名牌产品。2014年,国家重点氯碱企业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整体搬迁至董家口临港产业区升级发展。2017年,海晶化工、东岳泡花碱、碱业新材料合并为海湾化学有限公司。2018年,海湾化学有限公司完成总产值78.55亿元。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30.6亿元,同比增长115.8%。

在海藻化工方面,青岛是中国海藻化工的发源地。自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就开始从海带中提取褐藻酸、甘露醇和碘的研究,并成功提出一整套生产工艺流程,为中国海藻化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1997年,全市共有6家褐藻加工企业。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是国内成立最早的以海洋大型褐藻为原料,生产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企业,专业从事海藻酸盐、功能糖醇、海洋生物、生物医用材料、海洋化妆品、功能性保健食品配料六大产业的研发与生产,打造了海藻的全产业链。其主导产品褐藻胶(海藻酸钠)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甘露醇生产能力居全国首位。2021年度集团实现产值51.6亿元,同比增长25.2%,实现营业收入50.9亿元,同比增长26.6%,实现利税3.6亿元。

在海洋涂料方面,由科研机构脱身而来的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在海洋涂料等方面研发居国内领先水平。2012年,该院成立海洋涂料及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依托海洋涂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海洋防污涂料、重防腐涂料、功能型涂料与功能材料等研究领域的研发,居国内领先水平。2021年,该院在新河化工科技产业基地投资5亿元的新项目投产。

(五)海水利用与淡化

青岛市是国内较早开展海水淡化研究和综合利用的城市之一,2005年被国家确定为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城市和产业化基地。2012年,青岛百发海水淡化项目建成,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项目由中国与西班牙合作,采用世界上先进的双膜法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每天可从20万立方米海水中提取10万立方米淡水。2013年,青岛市被确定为国家海水淡化试点城市。

2016年,由青岛水务碧水源海水淡化有限公司运营的青岛董家口海水淡化项目建成供水,项目(一期)规模为10万立方米/日,该项目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建设和自主运营的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实现了关键技术和设备国产化。2017年7月,青岛百发海水淡化项目首次实现满负荷运行,成为国内第一个满负荷运行的万吨级海水淡化项目。2017年发布《海水淡化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管理规范》,为国内第一部同类地方标准。2018年制定《青岛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2017—2030年)》,确定了全市海水淡化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目标,为推进青岛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打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20年12月,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厂扩建工程开工,设计日产淡化海水10万立方米,加上原有10万立方米/日的淡化海水能力,百发海水淡化厂日产能力可达20万立方米,成为国内最大的膜法海水淡化项目、国内最大的市政供水示范项目。

2021年,青岛市启动百发海水淡化二期10万吨/日的扩建工程。发布《青岛市“十四五”水资源配置发展规划》,将海水淡化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统一调度。出台海水淡化奖补政策,对新建海水淡化项目给予不超过10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对海水淡化关键装备科技攻关项目,最高给予500万元奖补。至2021年,青岛市拥有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公司和董家口海水淡化厂两个设计规模均为10万立方米/日的大型海水淡化项目,全市海水淡化建成总规模已达22.4万立方米/日,约占全国1/7,在建海水淡化项目规模11.7万立方米/日。当年,全市海水淡化利用量约3700万立方米。

(六)海洋水产品加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海产品加工业长期沿用“一把盐、一把刀”的传统加工方法,海产品主要为腌制、干制。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海产品罐装生产。到40年代末,共有18家鱼行经营腌干海产品,约占捕捞鱼产量的半数。60年代,进行鱼品综合加工,腌干海产品占比开始减少。80年代,基本停用腌制加工,延续干制加工,大冻块冷冻鱼品较少。主要品种有墨鱼干、各种鱼干、鱼子、虾干(虾米、虾皮、虾仁)、蛤肉、干贝等。90年代,沿海港口陆续修建海水鱼池,运用充氧等措施,延长鱼虾存活时间。同时,大量的冷藏厂、冷库的修建,增强了水产品加工能力。1992年,在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青岛市7个产品参评,获一个金奖、两个银奖。这一时期,远洋捕捞多带冰保鲜储存或经海上收购船销售。近海渔船利用活鱼舱暂养供应海鲜市场,散碎鱼虾加工为饵料供渔业养殖。1995年,全市共有水产品加工企业169家,全年共加工水产品10.03万吨。此后,青岛市水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其中正进、三洋、北极、建豪、亿路发、海丰、双鲸、明月等水产品加工品牌进入国际市场,成为知名品牌。引进的鱼糜、平板冻结、单体冻结、制冰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形成多条水产品加工生产线,使加工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至2000年,青岛市有水产冷库235座,加工企业241家,水产品加工能力31.9万余吨/年,冷藏能力超过6.3万吨/次。2005年,全市水产加工企业达到271家,其中,62家企业获得欧盟认证,90家企业获得HACCP认证,成为国内获此类认证最多的城市。主要有水产品冷冻加工、鱼糜制品及水产品干腌制品加工、鱼油提取及制品加工等。水产加工品总量59.19万吨,出口量38.7万吨,水产品的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均占到全国总数的1/7左右。涌出正进、亿路发、佳元、浩源、红福等一批领军企业,成为全国最大的水产品出口基地。

2013年,青岛市在董家口经济区启动总投资330亿元、可形成千亿级产业链的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东北亚重要的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之一。2020年,引进总投资150亿元的中鲁海洋创新产业园项目,在上合示范区打造金枪鱼及水产品精深加工和贸易集聚区。2021年,青岛鲁海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被纳入全国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管理体系,并发展成为以水产品加工物流、海水养殖、远洋渔业为主,行跨船务、码头经营、仓储物流、酒店餐饮及高端休闲旅游业等综合性的集团公司。

2006—2020年青岛市水产品加工统计表

年份

加工企业(家)

加工能力(吨/年)

水产冷库(座)

冷藏能力(吨/次)

加工总量(吨)

2006

190

419218

191

171829

360325

2007

206

863537

240

131782

678511

2008

218

943410

200

115458

618626

2009

225

712873

197

197340

607665

2010

234

784972

205

328319

625936

2011

237

809732

277

297410

668310

2012

199

856083

271

326650

705103

2013

198

876066

218

364551

723945

2014

180

801156

223

298282

642941

2015

194

767078

236

289462

647967

2016

184

655208

226

258784

584888

2017

186

655922

222

251533

602492

2018

190

419218

191

171829

360325

2019

192

697491

204

192118

485494

2020

200

671417

225

189340

4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