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
2021-12-03

 崂山太清宫

崂山是道教全真派自开创以来规模最大的丛林基地,素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称。这些道教建筑不仅是道教文化的载体,也是青岛地区富含地域特色的古建筑代表。

 

■ 崂山太清宫

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崂山著名宫观太清宫。太清宫亦称下清宫,位于崂山南麓老君峰下,前临黄海,一碧万顷;背依七峰,环境清幽。

道教建筑大多采用合院式布局,呈现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合院式布局是指由若干栋单体建筑和墙、廊围合成二合院、三合院、四合院,院落与院落通过串联、并联的方式,以横向、纵向组合形式向空间自由延展。崂山的道教建筑大都就地取材,以厚实的花岗岩砌筑成墙基,成为有别于其他地方道教建筑的一大特色。建筑的顶部,除使用普通的青瓦外,还有黑色的筒瓦、琉璃瓦、铁瓦等,各具特色。

道教十分重视建筑所呈现的数字关系。崂山太清宫原只有三官殿、三清殿两处主要殿堂,唐代道士李哲玄来崂山见太清宫后,认为布局不合阴阳典数之法,遂集资兴建三皇殿,以符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太清宫整个殿宇为三个独立院落,每个院落都有独立的围墙,单开山门,又称“三门”,三个门洞也是根据奇数为阳的原则开设的。

 

华严寺

在青岛诸多寺庙建筑中,最雄伟、最精巧的当属崂山华严寺。华严寺巧妙地利用地势的自然起伏,与青山绿水、香花翠竹相映,形成宏伟壮观、气势非凡、充满灵动性和创造性的佛教重刹,可谓佛寺建筑中因地制宜之典范。

 

■ 华严寺

华严寺为四进院落:第一进为僧房,其功能设计突破其他多进式佛寺所遵循的设计惯例。这是由于此处地基较高,加上坡势陡峭,居高视下的僧房实际上起到屏障全寺的作用。第二进是寺庙的主体建筑。石构的山门同时又是藏经阁的底座,长檐欲飞的藏经阁雄踞山门之上,加上陡峭的山坡和曲折的石阶路,主次分明,升降有致。这种叠合式设计在全国寺庙中仅此一例。第三进由大殿和东西配殿组成,地基的相对高度比第二进高出5 米多,愈显雄伟。大殿阔5 间,进深3 间。内供华严三圣,以释迦如来为主尊,左右两胁侍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东西配殿供奉地藏王菩萨和观世音菩萨。第四进是后殿客房,虽然地基比第三进高出3 米左右,但建筑者有意把后殿设计得相对矮小,以防喧宾夺主。华严寺建筑群周围古木、青松、翠竹、奇石、幽洞、井泉、石阶、石桥、石刻、墓塔、碑碣、亭阁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与华严寺相映生辉,寺外古木数株、竹林百亩、青松万株、松涛阵阵,与梵界佛宇浑然一体。

 

凤凰古村

青岛市即墨区金口镇以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因此得名凤凰山,山下村落亦因此而得名凤凰村。据凤凰村《房氏族谱》载: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房氏由云南乌沙卫“歌乐屯”来此立村,因地处古阡之北,故称北阡。后北阡以北阡河为界一分为二,河北沿用原名北阡,河以南村庄因靠近凤凰山得名凤凰村。

 

■ 凤凰古村中的狭长小巷

凤凰古村在明、清时期,曾出过七品以上官员28 人、太学生46 人。至今,这里仍然保存有多处比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建筑。凤凰古村的很多老房子都是连片的青砖灰瓦房,无论是门口大气的门楣,抑或是精美的石鼓雕刻,都宣示着当时房氏家族的门庭赫奕。村中小巷细长而狭窄,有些地方仅能容两人侧身通过。石铺的路面经过年代久远的踩踏,无规则的石头平面已经黝黑而充满光泽。小巷两旁的“细缝花墙”是胶东民居建筑中由乱石错落勾砌而成的富于装饰性的墙面,下面是花墙,中间是腰线,四周是青砖框架,中间填充的是土坯和石块。这种“细缝花墙”不仅坚固,还极具艺术观赏价值。每一块石头都经过仔细打磨,各有自己的形状,且互相紧密咬合,石头颜色也略微有差别,有的带着浅浅的黄色,有的泛青。虽然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看起来却细密整齐,几乎没有岁月磨砺的痕迹,石头拼接的墙面笔直且平整,足以见得当时工匠的用心。

 

嘉树园

胶州嘉树园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因园内亭台楼阁群立、奇花异树众多而得名。自后历经近200 年的扩建,成为一座占地千余亩,与苏州名园相媲美的著名园林。

 

■ 胶州嘉树园

嘉树园位于今胶州中云街以北,东起现在的中云桥,西出响嘡门,北近现二里河,面积约千亩左右,园林之大,为北方私家园林所鲜见。全园分为六区,每区布局各具特色,厅堂书屋、楼台亭榭、名花异树、怪石假山、竹林池塘,各有名称,各区之间有便门相通,以便往来。正中门直北是“享堂”,左右厢房各六间,各巷南达中门。正中区右边的右一区,进入为“木末斋”,斋内种植各种奇花异树。斋后,偏东林中有草堂九间,曰“墨庄”。出墨庄由东小巷到“别有天”,正北曰“心远亭”。右二区东北中门里是“雾隐堂”,东北有白色园亭名“团瓢”。北边有醒心书院、槐荫书屋。醒心书院是“同姓弟子辈,异姓诸生徒,聚学于斯”的场所。正中区竹林中有茅草屋数间,曰“有竹居”,林后有采菊轩、方池、十间房、棲云洞和月岩,景色以奇妙幽雅著称。嘉树园最西北的一区内,南有藤花书屋、一琴堂、仙客馆、魁文阁、偏山房,北有白云山房,过仙人桥,桥北有“又一村”。

 

崂山古楼堂

建于崂山的天然山水古楼堂,是北方文人园林建筑的一种。从风格上看,它既不同于江南文人园林的工巧、精雅,也不同于其他北方文人园林的浮华、堆砌,而注重以山水取形、造式,契合栖隐者的审美诉求和精神皈依。

崂山古楼堂大多建于明崇祯年间,而建于万历年间的紫霞阁为最早。御史黄宗昌所建的玉蕊楼则是古楼堂中的佼佼者,被誉为“吾邑第一山庄”。明亡后,黄宗昌因仰慕郑康成之学问气节,特地在康成书院故址以南置地建玉蕊楼。楼为两层,依山而建,前临涧水,四山怀抱,景色幽邃。华楼山西北的镜岩楼,幽谷、深涧、飞泉、清潭兼而有之,尽得崂山山水之胜,在崂山古楼堂中独树一帜,由即墨进士黄宗庠所建。华楼山以北凤凰岭前的太古堂,是明代大学士、礼部尚书高弘图的隐居之处,原为大理寺评事赵任所建,后赠予高弘图;楼分两处,一作寝息之所,一作贮藏书画之用,白云轩、餐霞亭错落其间,建筑堪称精美。此外,明兵部尚书黄嘉善之侄黄宗晓所建的上庄别墅也具一定规模,别墅中有快山堂、竹凉亭、藤台、荷池等名胜,茂竹幽亭,独具风韵。北宅科东北还有两处古楼堂,一是明崇祯末年蓝氏十世孙蓝涺所建的读书楼,一是清乾隆年间举人张鹤所建的大劳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