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福楼曾是青岛著名的鲁菜馆,与春和楼、顺兴楼并称岛城“三大楼”,位于台东商业中心台东西二路30号。虽然老店拆迁已二十年,但如今谈起它,老青岛仍是念念不忘、感慨不已。
曾经的台东聚福楼
1924年,山东福山人高学曾、吴滋玉租用清末遗老、大书法家王垿在即墨路12号的楼房,开办了“聚福楼”,寓意为“聚大福大贵于此楼”。高学曾原为北京路“顺兴楼”的名厨,因经常接待晚清寓居青岛的达官贵人,并逐渐相交熟知,聚福楼的开办也是经王垿所提议,并由王垿题写匾额。王垿书法当年已闻名京城,有“有匾皆书垿,无腔不学谭”之美誉。垿指的就是王垿,谭系京剧名伶谭鑫培,王垿书法为世人崇尚已然达到了极高的程度。
当年聚福楼所聘厨师亦系烹饪之乡福山县的高手,菜肴选料讲究,厨师刀工精湛,以烹制鱼翅、海参、燕窝等见长,还有红烧加吉鱼、椒油菠菜、奶汤菜花、西施舌等胶东口味菜肴,极为诱人。聚福楼的高汤颇为有名,在整桌酒席上一般只用高汤而少用其它调味品。
前清遗老郑孝胥在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之前曾往来青岛多次,郑孝胥在青岛时,早期常在春和楼会客,后期主要在聚福楼聚餐,尤爱饭店名吃“西施舌”。1926年,郑孝胥路过青岛,晚间在聚福楼大宴同僚,郑孝胥遂给聚福楼题写对联一幅:“驱车试过即墨路,饮酒须登聚福楼”(亦作:“驱车偶过即墨路,买醉须登聚福楼。”“驱车试过即墨路,觅醉须登聚福楼。”)。题毕,满座惊叹不已,聚福楼老板吴滋玉更是奉若至宝,把对联高悬于大厅,聚福楼从此声名远播,一时风光至极。但郑所书内容至今未见真迹,是否就是后人传说,尚不得知。郑孝胥与曾熙、沈曾植、李端清并称民初四大书家,尤善楷书,可与陈宝琛并驾。郑是书法大家,一向“惜墨如金”,吴滋玉又是如何说动郑孝胥的,亦或郑确是心血来潮之举,只能从民间传说中探究了。郑孝胥字写得好,有人说能与严嵩相媲美,却晚年丧义失节,做了“伪满洲国”的国务总理,为国人所唾弃。
台东聚福楼历史照
由于聚福楼在经营中一贯采用赊帐方式招揽顾客,对附近商家住户送菜上门,有时还派厨师带烹饪器具外出服务,这些方便顾客的做法,使得聚福楼愈加生意兴隆。其在内部更是注意精简人员,除经理、总厨外,只设内外会计各一人,因而在三四十年代达到了聚福楼的鼎盛时期。
1943年,聚福楼店内因烟头发生火灾,殿堂大半焚毁,无奈迁至台东西二路30号。台东西二路店铺,原系台东镇豪绅经营的东升饭馆,因其歇业年余,聚福楼经营者便租下铺面,开设了聚福楼东记。当年又在即墨路原址将二层楼增修为三层,房间面积增加一倍,重新开业后,营业范围也相应扩大,与东记东西呼应,知名度远超其他规模相当的几家饭馆。
1949年后,即墨路聚福楼本号报歇,东记则顶起聚福楼名号,本号反而逐渐被忘却,后被改作居民住宅,现在已看不出任何饭馆的痕迹。东记继续经营,由于资金紧张,其股权大部分由蓝景山购买,蓝景山成大股东后,易名为“台东饭店”。
据于向阳介绍,聚福楼与台东的明新池、新华楼澡堂都是由资本家蓝景山开办,因蓝景山勾结日本人欺压百姓,奸淫妇女罪大恶极,解放后被人民政府镇压。
蓝景山这个名字在网络上一直没找到,只有当年老青岛名妓于春汀(于小脚)的相好栾荆山名字相似。栾荆山曾在东镇开澡堂子,做过伪“台东商会会长”。1950年6月2日,恶贯满盈的栾荆山和于小脚一起被人民政府判处死刑,枪毙于五号炮台(今铸造机械厂院内),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1983年,聚福楼经重新整修扩建,店容店貌焕然一新,店名改为聚福楼大酒店。营业面积达2000平方米,可同时接纳500余人就餐。一楼为中档快餐部,二、三楼设雅座和多功能厅,包办喜庆宴席。为接待中外宾客设有接待室,并装饰了较为豪华的聚福厅、聚禄厅、聚仙厅、聚宝厅、聚鑫厅、聚义厅、聚宾厅等。记得1989年到聚福楼参加一位朋友的婚礼,感觉甚是气派,羡慕不已,那时的聚福楼是老青岛婚庆及一些重要活动的首选,绝对是堪称上档次的酒店。
历经几十年经营,聚福楼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特色。该店继承和不断丰富鲁菜,以精制海产品见长,擅长“爆、炸、扒、蒸”,口味偏清淡,力保海产原料的鲜香之味。传统名菜有什锦小豆腐、糖酥丸子、清汤全家福、雪丽蟹腿、玉米扒鲍鱼、酿冬菇扒干贝等菜肴,以及花饺子、鸳鸯酥、玉兰酥、秋叶饼等面点,该店经营的一些菜多次在省市评比中获奖。
1987年,在青岛市商业系统名菜、名点、名吃大奖赛中,聚福楼大酒店的标志性人物、名厨费洪远烹制的芦笋扒鲍鱼、挂霜丸子被评为青岛十大名菜奖。
当年顾客纷纷留言称道为“服务热情,技术精湛,正宗鲁菜,名不虚传”。1997年底,时有固定资产103万元,年营业额500万元,利税60万元。
1998年,聚福楼被列入市北区政府台东三路拆迁改造项目,原址拆除后停业至今。曾经青岛餐饮业“三大楼”之一的老店,终因城市改造而消失在繁华台东的过往云烟中。虽时隔多年,很多老青岛仍会不时怀念起这个百年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