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崂山登陆
2022-10-18

崂山在北魏时属青州长广郡。北魏永兴四年(412),亦即东晋义熙八年,这里发生一件大事:一条来自遥远的苏门答腊的大海船停泊在崂山南岸沙子口海面,带来一位东晋名僧。不久,太守李嶷闻讯后,便风尘仆仆地赶来崂山拜访这位西行印度取经归来的高僧——法显。

法显(约337-420),俗姓龚,平阳武阳(山西襄垣)人。法显3岁出家,20岁受具足戒,是一个有远大志向、有学问的僧人。当时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数百年,日益本土化、世俗化。各种佛教典籍译文、抄本,良莠不齐、真伪难辨,特别是缺少完整的律藏。为还原佛经本来面目、弘扬佛法,法显于东晋隆安三年(399)与慧景、慧嵬、道整等从长安(陕西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达焉夷(新疆焉耆附近),然后穿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抵于阗(新疆和田),南越葱岭,经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天竺(印度)境内,在摩竭提国(即摩揭陀)首都巴达弗邑(印度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学习梵书佛律。三年后,法显又赴狮子国(斯里兰卡)留学二年。此时,与法显同行的人或病故他乡,或因畏惧旅途凶险而留在天竺。法显则抱定原初的理想,决定乘商船走海路东归。几经辗转,他在耶婆提(苏门答腊岛)换船继续北上回国,原计划在广州上岸,不料在海上遇到风暴,船只被吹得远远偏离航线。那时佛教尚没有普遍流行,据《佛国记》载,遇大风浪时,船上的商人们认为是法显这个“沙门”招灾惹祸,悄悄商议要把法显“置海岛边”。有一位法显的老施主挺身而出,厉声喝道:“汝若下此比丘亦并下我,不尔便当杀我。如其下此沙门,吾到汉地当向国王言汝也。汉地王亦敬信佛法,重比丘僧。”这才吓住那些人,保住法显一条命和他辛辛苦苦取回的佛经。船上水、粮皆已用尽,唯任船舶随风浪自行漂流、听天由命而已,只有法显信念坚定,气定神闲。最终,船上那些近乎绝望的人们,终于远远地看到牢山(崂山)巍峨的山峰。大船转向崂山,驶入沙子口平静的海湾。

法显等人最初并不知道这里是何地,但他根据村舍、庄稼判断已回汉地,经打听才知是青州长广郡牢山南岸(崂山沙子口栲栳岛)。当时统治中国北方的北魏政权崇尚佛教,山东境内佛教发展迅速,崂山不仅有道观,也有佛寺和许多佛教信徒。高僧法显到来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长广郡太守李嶷是佛教信徒,闻讯后率领大批随从迎接法显。坐落于崂山沙子口栲栳岛的潮海院(原名石佛寺),传说就是法显为感谢佛祖在风暴中的庇护而建造的,李嶷给予他很多人力物力方面的帮助。法显在石佛寺得以休养生息、诵经授徒,并着手整理、翻译佛经。在调养身体的同时,法显也在崂山向僧俗推广他从印度带回的正统律藏。这样,崂山就成为中国最早传播正统律藏的地方,既推动了崂山佛教的发展,也提高了崂山佛教的地位。

在崂山居住一段时间后,法显向李嶷辞行去青州,然后辗转南下,经彭城(江苏徐州)、京口(江苏镇江)到达东晋建康(江苏南京)。在建康道场寺,法显译出《六卷泥洹》《摩诃僧祇律》《方等泥洹经》《经》《杂阿毗昙心》等大批经卷,并将万里取经之行30余国所见所闻整理记录,著成一部《佛国记》(或称《法显传》),是研究公元4~5世纪亚洲历史的重要史料。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把《佛国记》誉为西域探险家及印度佛迹调查者的指南。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地学者也盛赞法显为中亚、南亚、东南亚各国人民留下宝贵历史资料。

法显登陆崂山意义重大。南北朝时期尚是崂山佛教发展早期。法显是东晋著名佛学大师,他的意外到来,拉近了崂山佛教与印度佛教、中原佛教的距离,促进了崂山佛教的发展,也为崂山留下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提高了崂山的文化内涵与知名度。2003年9月11日,是法显大师在崂山登陆1590年纪念日,人们在崂山海滨建造了一座法显雕像,以表达对这位佛学大师永久的纪念。雕像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高4米,像身为铜制,底座以花岗岩雕凿而成,高2.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