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造船项目投产
2012-11-25

  2009年8月20日,作为国家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三大造船基地重点项目之一,青岛海西湾造修船基地首艘18万吨散货船出坞,并举行青岛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建成典礼。
  青岛北船重工(原北海船厂)以修船而闻名国内外,曾创下国内修船多项纪录,修船产值、创汇曾夺过国内同行业第一名。但造船一直是“短腿”,只能建造中小型船舶。20世纪90年代,随着世界造船“重心西移”和船舶市场的迅猛发展,大型船舶成为主流,北海船厂原址受规模和条件所限,已不适应未来的市场竞争。要顺应世界船舶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就必须寻求一个新的发展地,这也成为青岛船舶工业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2009年8月20日,青岛海西湾造修船基地举行建成典礼

  1992年5月,北海船厂的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到海西湾考察后认为,海西湾地处胶州湾内,掩护条件优越,湾内岩深域阔,地形地貌恰当,是理想的造修船基地选址。1993年6月,海西湾倒观嘴第一张规划设计草图绘制完成。1994年7月,北海船厂起草完成青岛船舶工业规划。10月,市人大通过《胶州湾及临近海岸带功能规划》,确定海西湾“倒观嘴工业港”可作中小型船厂备用选址。同年,市政府提出北海船厂将搬迁与发展结合起来,重在发展,“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初步设想,高起点、高水平建设青岛现代化船舶工业基地。随后,山东省“九五”发展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提出,“以北海船厂为骨干,组建船舶工业集团,创造条件开发和生产万吨级货船”。
  青岛船舶工业的发展得到市委、市政府和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的高度重视,青岛市党政领导和中船总公司主要负责人都先后到海西湾视察。1998年3月25日,青岛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提出,把船舶工业作为增强青岛经济发展后劲的支柱产业。4月6日,市政府与中船总公司就建立海西湾造修船基地达成共识。6月23~25日,由中船总公司主持,海西湾造修船基地总体规划方案通过评审。11月22日,青岛海西湾造修船基地首期工程(二期“双加”——660米修船码头)举行开工典礼,码头及土石方、围堰、吹填造地工程相继开工。
  2001年7月13日,随着北京申奥成功,青岛成为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承办城市,而奥帆中心就定在北海船厂原址,海西湾则成为北海船厂新址。2002年7月,中船重工集团公司总经理李长印率团到青岛,与青岛市主要领导就大力发展青岛大造船和加快海西湾造修船基地的建设取得一致意见。同年11月,国防科工委、中央政策研究室在青岛召开“加快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与会人员专程赴海西湾造修船基地进行考察,并对该基地的地理条件和发展前景给予了高度评价。
  北京申奥成功后,青岛市要求北海船厂实施整体搬迁并提出了十分紧迫的搬迁时间要求。2002年,海西湾开始大规模的施工。2002年9月16日,北船重工成立海西湾分部,设立了综合管理部、技术部、工程部、动能部和设备配套部,主要从事推进造修船基地的工程建设、设备配套及生活设施和各项管理工作,并做好生产的各项准备工作;同时,企业的工作重心也向海西湾转移。

            2005年7月5日,吴邦国视察青岛海西湾修造船基地


  2003年3月,山东省代省长韩寓群在省十届人大一次会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海西湾修造船基地等项目建设。青岛市代市长夏耕在市第十届人大会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加快实施海西湾造修船基地等重点技改项目。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2003年底,1320米修船码头竣工;2004年6月,两座修船坞基本竣工,部分厂房和游艇、船机新建厂房投入使用,水电道路等配套条件基本具备,修船区、游艇船机区基本建成投产。其中,仅修船区面积就达40公顷,相当于原市区老厂整个面积。为满足改装船修理和造船坞建成投产前造船产品生产的需要,又为15万吨修船坞配备了200吨龙门吊和100吨龙门吊,并增加了相应设施。
  2005年1月,中船重工与青岛市政府签署青岛船舶工业发展全面合作补充协议,按照“造船与配套结合、军品与民品结合、船舶产品与海洋工程结合、厂所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中船重工集中资金、技术、人才,重点发展船舶及海洋工程、船用柴油机及主要配件、船舶机械、船舶辅助材料、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发等9个项目,推动“六厂四所”在青岛发展,在5年内把青岛建成国际一流的造修船基地。7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在山东省、中船重工集团公司及青岛党政主要领导陪同下,到海西湾造修船基地视察。吴邦国参观了即将投入试生产的30万吨修船大坞,并为基地题名书写了“海西湾造船基地”。7月26日,国家发改委正式下达《关于青岛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建设项目建议书的批复》,批准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建设立项。项目总投资74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1亿元。基地陆域面积330公顷,主要建设50万吨、30万吨造船坞各1座,建设30万吨、15万吨修船坞各1座,原有10万吨浮船坞1座经搬迁改造投入使用,建设相应的造修船设备设施,码头岸线长度5公里。项目建成后形成年造船能力近期200万载重吨、远期扩大到468万载重吨,修船212艘,建造海洋石油开采平台4座,救生艇500艘,年营业额达到100亿元。
  2005年11月22日,青岛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大造船项目开工庆典仪式举行,造船区建设全面展开。2006年,青岛海西湾造修船基地被列入国家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成为国家在环渤海湾地区重点建设的船舶工业重大项目,同时成为山东省重点支持建设的船舶工业基地。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明确提出,要把海西湾建成全国造修船示范基地。按照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与青岛市政府达成的全面合作协议,做出了在海西湾建设船舶产业集群的重大决策。至2009年,围绕海西湾造修船基地,青岛市陆续引进了中船重工“四厂三所”等国内外造船和研发、配套企业以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总投资近200亿元。这些项目普遍具有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的显著特点,使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实现了从核心产业到配套产业的高层次聚集和延伸。

        2006年1月,希腊、韩国两艘船同时在30万吨修船坞进行检修

  2007年3月,50万吨级造船坞(长530米,宽125米)和30万吨级造船坞(长480米,宽96米)开挖,2008年11月,两座大坞主体工程基本竣工,12月19日,50万吨级造船坞试投产,两艘18万吨散货船开始在坞内合龙。至年底,造船区10万平方米的联合厂房、4万平方米的平面分段工场、3.6万平方米的曲面分段工场、涂装厂房及主要造船设施全部投入使用。3台600吨龙门起重机全部安装就位,并先后投入使用。
  北船重工搬迁新址后,凭借新厂的优越环境和设施的资源优势,大力开拓经营,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科学组织生产,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比老厂大幅度增长。尤其是造船业,本着“三年建成,四年出船”的原则,抓住市场机遇,积极培育造船力量,尽快提高企业在造船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造船坞尚在建设中,就利用15万吨修船坞,一举中标建造了青岛市乃至山东省所建造的吨位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10万吨级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轮,并提前63天竣工交船;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建造的亚洲最大的导管架下水驳船和批量建造的海洋石油钻井平台,使企业跻身于国内海洋工程建造的先进企业行列。在加快造船设施建设的同时,公司加大经营力度,努力开拓市场,先后与河北远洋、台塑集团和香港明华公司签署了17艘18万吨散货船建造合同。在2007年世界造船企业前50强排名榜中,北船重工承接新船订单(234万载重吨)、手持船舶订单(316万载重吨),分别排位30名和38名。
  2009年6月10日,50万吨级造船坞放水试调,6月21日,1号、2号造船坞坞门安装就位。8月20日,随着首制18万吨散货船的出坞。12月1日,举行1号首制船“伟大河北”号命名交接仪式。青岛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全面建成和首制船交付,标志着北船重工已从一个以修为主的船厂正式迈进国内大型造船企业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