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5•12”特大地震灾害中,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和陈家坝乡遭受重大生命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青岛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指示,把抗震救灾、支援灾区灾后恢复重建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迅速部署,全市动员,全力开展抗震救灾,积极推进灾后恢复重建。青岛作为对口支援单位,为尽早让灾民居有其屋,援川建设者顶烈日、战酷暑、睡帐篷、抢工期,以争分夺秒的“青岛速度”全力推进灾区恢复重建工作。
青岛市对口支援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灾后重建项目奠基 |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当天,青岛市成立由市委副书记、市长夏耕为组长的援川救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抽调22名机关干部集中办公,24小时不间断协调指挥抗震救灾工作。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阎启俊先后3次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5月13~15日,青岛市紧急派遣5批共368名公安特警和消防官兵,赶赴四川都江堰市、汶川县映秀镇、绵竹县茶坪乡、彭州市小鱼洞乡等地实施救援行动,解救被掩埋人员19人,转移被困群众2700余人。在绵竹县茶坪乡,消防官兵连续奋战56个小时,成功救起被废墟掩埋150个小时的虞锦华,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同时,参与执行治安防控巡逻任务,承担地震灾区26处重点部位警戒任务。青岛市在灾后第一时间派遣了9辆急救车、19名工作人员组成的医疗救助队奔赴灾区,出动车辆312台次,行程7.2万多公里,运送伤员、转移群众678人次。
根据山东省委、省政府“再造一个新北川”的目标,青岛市承担了北川援建工作量最大的曲山镇和陈家坝乡的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地震发生10天后,一支由青岛12个市直部门紧急抽调的130余名干部和上千名施工人员组成的“援建大军”,抵达北川县曲山镇和陈家坝乡,拉开了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序幕。2008年5月25日,接到国家下达的援建板房任务后,市长夏耕立即主持召开市援川板房建设专题会议,成立市援川板房建设领导小组。其间,阎启俊、夏耕等市领导多次深入板房生产企业视察工作,确保以最快的速度生产、调运和安装。先后派出750余人的板房建设施工队伍,创造了日安装264套板房的全省纪录,安装配套板房4375套。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省长姜大明视察援建工作时,对青岛市板房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给予高度评价。建设部部长姜伟新专门致信阎启俊书记和夏耕市长,高度评价青岛市板房建设工作。北川羌族自治县县长经大忠用“青岛援建的板房质量最好、标准最高、配套最全、考虑最周”,简洁明了地概括了青岛援建板房的特点,这也是对青岛援建者付出的智慧与汗水的最佳褒奖。
转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后,市委、市政府决定由市发改委牵头组织全市援川恢复重建工作。7月14日,市委常委会决定,设立由市长及45个部门、单位的48名主要领导组成的青岛市对口支援北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驻北川工作指挥部,全面负责援川恢复重建的组织协调。7月31日,市委组织部抽调的38名援川人员全部到位。8月4日,救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召开全市援川恢复重建工作会议,驻北川工作指挥部的24人集体赴北川一线。8月7日,市委印发《关于设立对口支援北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机构的通知》,完成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的组建,为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奠定基础。9月19日,救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召开市援川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原则通过《青岛市对口支援北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方案》,于10月9日由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对后三年的援建工作作了总体部署和安排。
2009年,青岛市市长夏耕在规划图前听取援建情况汇报 |
青岛援川建设者认为要建好新曲山镇和新陈家坝乡,首先要做好规划。为此,驻北川工作指挥部脚踏实地开始了一系列调研。先后组织规划、勘察等专业技术人员14批40余人次进驻北川,初步完成陈家坝乡镇域体系、乡镇驻地总规、修建性详规及部分建筑单体设计方案。调研羌族文化、建筑工艺、道路给排水工艺及所用材料。调研建材市场——分组对砂、石、砖和钢材、水泥、门窗等建材质量、价格、数量、产地及供应能力调查,为项目造价、招标和施工提供可靠依据。调研市政配套建设市场——调查当地绿化植物品种、规划风格、建设标准。正是这些调研,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确立了规划设计的方向。青岛援建者在特定环境中的规划主要体现在“快、险、变、好”4个字。突出一个“快”字——打破常规,变规划“先行”为规划与建设“同步”。当时的北川,满目疮痍,大量灾民拥挤在救灾帐篷里,个别灾民甚至连帐篷也住不上。群众急需住进板房,施工机械也已进场待命。“快”是对规划工作的第一要求。为加快速度,规划选址组打破常规,采取边勘查现场、边搜集资料、边沟通情况、边规划设计的“四边工作法”。排除一个“险”字——快中求稳,严格法规规范的要求。“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在追求快的同时,规划不能简单地“一快了之”,各种条件、各种因素都要考虑到,哪个环节都不许出差错。应对一
海信陈家坝小学(2009年摄) |
个“变”字——多方准备,预案在先。灾区援建工作面临的各方面情况繁杂,存在很多变量。刚开始的要求是先解决住的问题,规划就要先建住宅。追求一个“好”字——符合多方要求,规划永远讲究质量。规划小组以精湛的业务和忘我的精神,确保规划的高速度、高质量。
加快推进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汇缴12583万元捐赠资金用于北川县农户永久性住房建设补贴,占山东省援建住房资金的17.5%。成立技术咨询指导小组,加强对当地农户建房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对村民进行专业技术培训6期300多人次,向农户发放相关服务手册6000多册。5日内,两个乡镇开工建设新房1072户,竣工140户;维修加固房屋482户,竣工412户。
2009年4月1日,青岛对口援建北川县曲山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奠基。5月6日,在陈家坝乡双堰村陈家坝小学及陈家坝中学重建工地,3层高的教学楼封顶,并进行后期装修施工。除了学校,青岛建设者们还担负着卫生院、文化站、农贸市场、公交招呼站及市政道路、排水等9个项目的重建任务。青岛市援建曲山镇、陈家坝乡两地三点共20个项目,资金规模达1.5亿元,在山东省17个援建市中承担援建任务最重。虽然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要求高,但青岛援川建设者们牢牢把握科学原则,通过建立高效的运转机制,采用调整工序、倒排工期等有效措施,积极推进项目进展。35天完成援建陈家坝乡文化站项目主体封顶,106天完成援建陈家坝乡中小学项目主体封顶,创造了被当地群众称赞的“青岛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