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铁路新客站开通运营
2012-11-08

  2008年8月1日上午10时56分,由青岛发往济南的D616次列车驶出青岛站,这是青岛铁路新客站驶出的首列动车组,标志着青岛铁路新客站正式开通运营。
  新建青岛铁路客站是一座欧式风格的大型客站,由站前广场、站房和站场客运设施三大部分组成。站房呈“U”字形布局,候车室设在端部地下,站场两侧布置售票厅以及基本站台候车室等房屋。新建站场为6台10线,东西两侧基本站台宽分别为20米、15米,其余

                             改造前的青岛火车站(2005年摄)

站台为11.5米。站台均为1.25米高站台,电力牵引接触网引入车站。工程新建站房54300平方米,站房结构设计基准期为50年,耐久性满足100年。在站场的中部设贯穿式景观连廊,新建6.5万平方米无站台柱风雨棚,在风雨棚上设置太阳能发电系统。地下候车室深达16.9米,面积达到1万多平方米,是全国最大的铁路地下候车室。地下地质经过专家勘探,在设计中对极小几率的海水渗漏进行了防范。改造后的青岛客站与保留的欧式钟表楼在色彩、风格上协调呼应,建筑造型庄重大气,既体现了传统文脉,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地下候车室连通地下广场以及东西进站大厅,东西南出站口便捷流畅,直接融入青岛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了铁路、公交、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的紧密衔接,极大地方便了旅客进出站,形成了立体交通系统,充分体现了功能性、系统性和以人为本的建设思路。
  为迎接2008年奥帆赛在青岛举行,2006年11月19日,青岛火车站开始按奥运配套工程的标准进行封闭改造。2007年1月6日,青岛铁路客站改造工程正式动工,总投资13.5亿元,由中国铁路工程集团公司所属的中铁十局承建。改造工程分步交叉进行,其中地面以下主体工程于2007年1月开始,5月竣工;地面以上主体工程,2007年4月下旬至2007年9月下旬完成;无柱雨棚,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完成;装饰工程,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下旬完成;站场工程,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下旬完成;设备安装,2007年5月至2007年7月下旬完成;设备调试,2007年5月中旬至2008年6月下旬完成;

                  改造后的青岛火车站(2008年11月摄)

2008年6月下旬至月末进行验收。
  青岛新客站是胶济铁路上大量动车组的始发站,到发客车总对数达到每日131对,远期可以达到每日188对。青岛新客站启用之后,可日发送旅客列车70对以上,是老火车站的2.6倍;日发送旅客由过去的1.2万人提高到了3.9万人。至2010年,青岛火车站日发送旅客可达到8万人次,是原来运力的2.7倍。
  青岛铁路客站改造工程是铁道部和青岛市委、市政府迎接2008年奥帆赛,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建设、改善青岛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之一。改造后的青岛铁路客站是一个集长短途交通运输于一身的现代化城际铁路客运站,为成功举办奥帆赛提供了有力的运输保障,对于进一步完善青岛市交通网络,改善城市公共交通,充分发挥青岛市的区位优势和枢纽作用,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对进一步提升山东旅客运输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胶济铁路的运输能力,缓解铁路运输瓶颈制约,对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实施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