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2015-02-08

1903年8月15日,德国、英国商人通过发行股票50万墨西哥银元,创办日耳曼酿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是青岛历史上通过公开招股设立的第一家股份公司。1920年,日本侵占当局创办青岛第一家交易所——青岛取引所,交易对象为土产、钱钞和证券等。20~30年代中期,青岛市证券发行主要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公债,多用于青岛公用事业建设。1931年,青岛物品证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是青岛第二家交易所(1938年倒闭)。1937年底,中国银行青岛分行有价证券科目余额达733万元,比1930年的195万元增长近3倍。自日本第二次侵占至青岛解放,未再发行中央或地方政府公债及其他有价证券。

解放后,青岛市证券发行主要是国库券形式的国债、金融债券、行业和地方性建设债券、企业债券和股票。1958年,国家信用活动停止。至1973年,此前青岛发行的公债全部兑付完毕。

概  述

青岛地区市场化的证券经营始于80年代后期的企业债券融资。1988年6月4日,改革开放以后青岛市第一家从事证券业务的专营机构——青岛证券公司由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独家出资成立。之后,驻青岛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信托投资公司证券业务部和交通银行等兼营机构,相继在青岛市设置20余处业务经营点,主要从事国库券转让业务。自1989年开始向社会发行企业债券。90年代初期,青岛地区出现股票、基金的发行与交易, 并逐渐成为证券市场化交易的主要方式。1992年以后,青岛证券公司和青岛地区的银行机构、信托投资公司以及异地金融机构开始在青岛设立证券营业部,同时开始设立期货经营机构。青岛啤酒于1993年7月15日在中国香港正式招股上市后,又以全国首家采用限量发行认购申请表的股票方式发行A股,并于8月27日在上海证交所挂牌上市。同年,青岛海尔在全国首次采取无限量发售专项定期定额存单摇号中签的方式发行A股, 并于11月1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同年11月,青岛市证券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成立。

1996年以后,海信电器、青岛双星、健特生物、普洛康裕、青岛碱业、澳柯玛、黄海橡胶7家公司先后发行A股,并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控股设立并实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的红星发展和青岛海信空调公司控股海信科龙电气等企业还通过控股异地上市公司的方式实现上市。

自2004年起,青岛企业开始探索境外上市募集资金的方式。继青岛中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中国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后,海尔集团通过借壳操作方式控股在中国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1家上市公司,设立海尔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至2005年底,青岛地区有专营证券公司1 家,证券营业部38家;投资者累计开户85.2万户,客户保证金余额17.1亿元,股票托管市值

84.5亿元,合计证券资产101.6亿元,占全市城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35.3亿元)的18.98%; 地区内持续经营的期货公司2家,期货营业部5 家,期货保证金余额1.3亿元;由国家有关部门核准的从事证券服务的评估、审计、法律事务和证券咨询机构8家。上市公司14家,发行股票15只;上市公司总股本43.81亿元,资产总额334.82亿元,主营业务股本392.71亿元,实现净利润总额9.8亿元。青岛市发行的各类证券共141.42亿元,其中,债券融资19.1亿元,股票融资107.7亿元,企业权证融资14.62亿元。

1995~2005年,青岛地区累计实现证券交易额6111.55亿元,占全国市场交易量的1.69%; 累计实现地方权证交易74.4亿元;期货交易额15211.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