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2015-01-31

  德国侵占青岛时期,殖民当局设审计署,对德国在青岛的行政机构、军事机关、官营企业和事业的财务收支及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胶澳商埠督办公署设立财政审查会和财政科审计股负责审计监督。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由青岛特别市政府秘书处第四科掌理收支预决算的审计及统计事项。1947年初至1949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审计部在青岛设立山东省审计处,负责对全省及中央驻青岛各机关进行审计监督。自解放至1978年,青岛市未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审计工作结合财政、财务工作一并进行。


概  述


  1984年1月,青岛市审计局成立。至1985 年,所属区(县)均成立审计机关,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审计体系。审计工作围绕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工作重点,不断扩大审计范围,相继对行政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商贸企业、基本建设单位等实施审计监督。
  1986年起,审计工作开始试行计划管理。工作重点是维护改革环境,保护国有资产和企业的利益;查处违反财经纪律问题和重大案件,促进“双增双节”。其间,重点进行财政税务、世界银行(以下简称世行)贷款、大中型企业、物资、外贸的试行审计,对教育经费、罚没收入、银行信托进行审计,实施行政事业单位的报送审计。当年,青岛市开始对厂长(经理)进行离任审计,对企业进行承包经营责任审计,对行政事业单位开始实行定期审计。1991年,针对财务造假滋生蔓延的现象,加大“真实、合法、合规” 审计力度,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查错纠弊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对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监督部门和重点项目、重点资金进行审计;同时加强对财税、金融、预算外资金、财政信用资金和国有资产专户资金的审计监督。
  青岛市在开展国家审计的同时,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开始起步。至1991年,全市建立内审机构584个,内审队伍发展到1751人。全市80%以上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审计由内审机构完成。1992 年,社会审计作为第三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全市共有14个审计事务所、13个审计分所,从业人员发展到125人。年内,共接受委托审计事项290 项,委托查证金额64.6亿元,业务收入达到225 万元。1993年,加强审计调研,开展开发区建设情况调查、基建项目投资效益调查、农民负担情况调查、财政信用资金情况调查、乡镇支农资金调查等多项审计调查,提交审计调查报告64份,修订法规、规章7个,为政府工作决策和宏观管理发挥积极作用。1994年,开始对不同类型的股份制公司开展审计。
  1996年,青岛市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重点对金融机构及国外贷援款项目进行审计,达到促进规范管理,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自当年起,开始对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下级政府年度财政决算进行审计,加大全市财政审计监督工作力度。1998年,突出对重点亏损企业和人民关注问题的审计,先后对市粮食局所属各粮库及分局,所属市、区粮食局及其下属粮管所 1992~1997年亏损挂账和1991年以前老挂账的消化情况进行就地审计,对全市农业发展银行和粮食系统进行清查审计。为中央对青岛市粮食企业新增财务挂账停息,对粮食企业亏损本金消化基数认定、不合理占用农发行贷款处理以及农发行贷款封闭运行等提供基础资料。也为促进全市粮食企业储备与经营分开,新老财务挂账账目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整顿粮食企业的经营秩序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1998~1999年,青岛市先后印发《关于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通知》、《青岛市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和《青岛市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以规范党政机关和企业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1999年,青岛市组建审计特派员管理办公室,实施审计特派员制度,强化对市直企业的审计监督。当年,分别对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青岛钢铁集团公司、凯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市商业总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进行审计。
  2001年,青岛市调整预算执行审计思路,突出对财政政策执行和预算管理合规性的审查。同年市级机关机构改革后,市审计局增加对市直机关、市属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领导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职能和审计监督社会保障资金、环境保护资金的职能,取消指导和管理社会审计职能。 
  2002年,青岛市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一把手”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通知》,坚持“逢离必审,三年审一遍”的原则,在继续深化对副厅级至镇级“一把手”审计的同时,探索开展村级 “一把手”审计,初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经济责任审计格局。
  2003年,全市审计机关组织专门力量,深入定点医院和工程现场,对防治“非典型性肺炎” (以下简称“非典”)资金的调配使用、物资的供应保障和捐赠款物的使用管理等,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促进防治“非典”资金的安全管理和规范使用。
  2005年,审计监督的重点由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向真实、合法性与效益性并重转变,在查处财经领域违纪违规问题的同时,突出对资金效益和部门绩效的审计。同年,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首次公告市级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和青岛市电子政务一、二期工程,青岛现代农业开发中心,青岛市住房公积金管理,青岛市中心血站公民义务献血采集管理4个审计项目结果,以及13个部门和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并将审计整改情况一并进行公告。同年,在全国率先实施预算执行联网审计,其经验在全国推广。
  2000~2005年,全市共审计单位3706个,查处违规金额166.24亿元,向纪检监察和司法等部门移送案件线索79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