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以前,统计数据资料和统计信息封闭。1990年以后,为使社会公众了解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情况,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介公布大量统计信息资料,主要内容有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年鉴、各种普查统计资料、进度统计资料及各类统计信息等,统计资料逐步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实现了统计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转变。2002 年,市统计局创建“市情信达”服务品牌,获“青岛市服务名牌”称号。
第一节 统计资料汇编
1978~2005年,青岛市在定期编印常规性的年度综合、进度统计资料的同时,还即时编印大量的综合性历史统计资料、专业性历史统计资料和普查资料。综合性历史统计资料有《1949~1979年青岛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青岛市三十五年的伟大成就》、《辉煌的八年》、《改革十年青岛巨变》、《青岛辉煌的四十年》、《发展中的青岛》等,专业性历史统计资料有《1949~1989年青岛市经济社会统计资料》,普查资料有《青岛市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山东省青岛市一九九○年人口普查资料》、《青岛市第三产业普查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工业普查资料汇编(青岛卷)》、《中国第一次农业普查青岛市资料汇编》、《青岛市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青岛市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资料汇编》等。
年度综合统计资料
1980~1984年,按年度编印《青岛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内容包括综合指标及人口、农业、工业、基本建设、交通邮电、城市公用事业、物资、商业、劳动工资、财政金融、文教、卫生12部分主要统计指标数据。
1985年起,开始编印《青岛统计年鉴》, 增加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字资料和数据,由特辑、专文、数字资料3部分组成。1988年以前, 各年度资料、年鉴的年号与资料时间一致。1990 年起,与年鉴类书籍格式一致,1990年的《青岛统计年鉴》资料截至1989年。1992年以后,《青岛统计年鉴》公开发行,内容包括统计数据资料以及经济综述等分析资料。发行面向全国乃至国外,成为全面反映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年刊。
进度统计资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市逐步恢复编发进度统计资料。1988年,编印青岛市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月报,包括工业、运输邮电、固定资产投资、财政金融、劳动工资、物价指数以及分市区工业总产值等共计112个指标。
1995年,青岛统计月报增加房地产开发投资、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等共212个指标。1998年,新增加青岛经济运行月度监控,主要有工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外经贸、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物价6部分,附有十大工业集团、固定资产投资十大项目完成情况。1999年1月起更名为月度综合快报。
2002年,青岛统计月报增加价格指数、企业景气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等共292个指标。2003年7月,青岛统计月报增加综合经济指标、货币投入或回笼、十大工业企业集团产值、十大综合零售企业(集团)商品零售额部分。之后陆续对部分指标进行口径调整与规范表述。
第二节 统计分析
1978年以后,统计分析不仅数量增加,质量也有很大提高,从以进度分析为主,转向以进度分析和综合分析、专题分析相结合。分析内容由一般情况转向围绕改革开放和宏观调控等方面的重大问题。1987年起,逐步应用数理统计、投入产出、计量经济模型、景气指数等科学方法进行统计预测和分析研究,开拓统计分析的新领域, 重点加强对全市重点工作进度的统计分析和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2001~2005年,共撰写各类统计分析报告2100余篇。
综合统计分析
随着经济宏观管理的加强,综合分析发展较快。1981~1985年“六五”期间,青岛市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六五”时期国民经济》、《“六五”期间市场空前繁荣》等系列统计分析,反映全市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在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改革与发展、速度与效益、生产与销售、调整与稳定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1985~1990年,先后形成《对青岛市市区第三产业的初步探讨》、《青岛市耕地面积三十年减少237万亩》、《三挂钩政策落实情况调查》、《青岛市三十五万平方米的竣工住宅无法居住》和《对钙奶饼干供应紧张的调查》等综合统计分析材料。
1990年以后,全市统计分析从以经济动态指标反映各个部门的特点,向研究经济变化的内在联系、进行相关分析转变;从以反映经济进度为主,向既反映进度,又提出预测、预警转变,从以数字说明为主向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转变。
2001~2005年,编写的综合统计分析报告主要有《九五青岛市经济发展》、《跨世纪的辉煌历程》、《走入海洋:化技术优势为经济增长桥头堡》、《青岛市“重点建设项目”开工率提高但投资进度不快的问题应引起重视》及经济形势等系列统计分析报告。
专题统计分析
1980年,专题统计分析进入领导决策和被新闻媒体采用数量逐年增多。1988年,《青岛市企业对地方集资、乱摊派等费用负担情况的调查》及时反映国务院《禁止向企业摊派暂行条例》的落实情况,人民日报社记者专门对此进行采访。
1990年以后,专题统计分析日益重要。1995年,形成《青岛市房地产开发建设及经营情况调查报告》,反映全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状况、特点及存在问题。1996年开始,每年结合青岛市中心工作印发分析题目文件,进行专题分析研究。
2001~2005年,先后进行《青岛市“债转股”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转》、《做大做强服装服饰产业,带动振兴青岛传统工业》、《青岛市职工人均工资连续四年位次不变局面应引起关注》和《“十五”时期全市经济发展中值得重视的十个结构性问题》等专题统计分析。
进度统计分析
1980年以后,每年制定统计分析完成任务目标,并逐年递增,进度分析的质量和数量均有较大提高。进度统计分析围绕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及时反映并提出建议。1998年, 《1997年全年经济形势分析》、《上半年青岛市工业品价格持续下降》和《上半年市零售市场价格全面下降》被国务院办公厅、山东省政府办公厅采用。
第三节 统计咨询服务
1991年6月,青岛市信息咨询服务中心成立。负责对外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以及社会调查、数据查询等。
2000年,开始加强统计咨询服务工作。2002年,建立青岛市统计信息网,及时将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数据、分析资料对社会公开。2003~2004年,先后开通2部热线电话提供统计咨询服务。2004年起,每月、每季在《招商周刊》“数字与经济”专栏和《青岛日报》“经济观察”专栏发布统计信息。
1994~2005年,先后组织实施青岛市内4区香烟市场占有率调查、市内4区洗衣粉免费派送调查、饮料网点调查、日用消费品消费习惯入户调查、家电销售网点调查、杂货店网点调查、通信产品定期调查、家庭私用汽车调查、香港服务业与内地企业联系调查、集团单位汽车调查、出租管理机构调查、出租车公司调查、出租车司机调查等市场调查。另外,还组织实施外地到青岛人员交通目的地出行调查、青岛市职工心态调查、有关航运单位进行海事系统行风民主评议座谈会调查等委托调查。
2005年9月8日,正式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当年开展市民对“青岛市出租车调价方案”态度、市民对“政府2005年12件实事”满意度、“行风在线”节目开播1周年听众满意度、市民对青岛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认可程度、十一黄金周出游、市民对政府工作满意度等10余项电话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