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2015-11-20

  涉台事务  青岛市是华北地区最后解放的城市。当时从青岛口岸去台湾人员达6.6万人,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市,居第二位。解放后,海峡两岸处于隔绝状态,只有极少量的、秘密的人员往来。1956年,在党的“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方针指导下,青岛市利用报刊、广播及空飘、海漂等形式,进行对台宣传工作。1959年,中共青岛市委成立对台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宣传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的主张,宣传对国民党军政人员家属的政策以及“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等政策。1963年以后的“四清”时期,对台工作陷于停顿。“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台工作受到严重破坏。

  侨务  青岛建置之前,已是中国北方对外交往的重要口岸,是中国人旅居海外的重要海上通道。清末,青岛居民有的迫于生计而背井离乡到海外谋生,有一定数量的青岛华侨旅居海外。辛亥革命前夕,青岛是旅日山东同盟会的重要活动据点。袁世凯称帝期间,许多华侨回国参加讨袁运动,其中在山东的华侨义勇团由夏重民领导,93名成员为加拿大、美国、日本及南洋华侨。他们驻守潍县,与居正领导的东北军并肩战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青岛籍侨胞不仅在海外奔走呼号、捐款捐物、支援抗战,而且有许多华侨青年毅然回国,投身抗战第一线。旅朝华侨柴世荣(胶州市人)在东北参加抗日联军,历任旅长、副军长、军长,战斗足迹遍及黑龙江、吉林两省,1943年英勇牺牲。建国之前,旧政权在青岛从未设置侨务管理机构,旅外侨胞、归侨和侨眷事务无人过问。解放后,青岛市侨务工作由市民政局代管,后成立青岛市华侨事务处。到“文化大革命”前,侨务工作主要是接待安置回国定居的华侨,负责归侨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市革命委员会外事组兼管侨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