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青岛市劳动教养机构为青岛市强制劳动所。1980年10月,更名为青岛市劳动教养管理所,并开始接收劳动教养人员,隶属市公安局管理。1981年9月,市劳教所将剩余的17名女性劳教人员送省劳教一所执行,市劳教所不再收容女性劳教人员。1983年,市劳教所由市公安局移交市司法局管理。
市劳教所是青岛市唯一的负责劳动教养人员收容、管理教育的场所。依据《劳动教养决定书》《劳动教养执行通知书》《劳动教养审批表》《户口迁移证》收容劳教人员。收容时对劳教人员进行体格检查,对于精神病、呆、傻、盲、聋、哑人,严重病患者,不满16岁的少年及丧失劳动能力的不予接收。2003年12月开始收容复吸毒劳教人员。2005年1月1日起,开始收容青岛、烟台、威海审批的男性普通(扰乱社会秩序)和复吸毒劳教人员。
第一节 劳教管理
1980年,按照山东省劳改局的规定,对期限届满的劳教人员,由劳教所发给《解除劳动教养通知书》,保留公职的介绍回原单位安置,解教后无业的可以留场就业。青岛市原系职工的劳教人员,原工作单位一律停发工资,生活费、粮食副食补助费、取暖费、医疗费等按国家规定标准一起拨给市劳教所。被开除和无业的劳教人员,其生活费由市劳教所编制预算计划,由青岛市财政拨给。1981年,在劳教人员中开展“政治思想好、学习好、遵守纪律好、安全卫生好”为内容的评比竞赛活动。对活动积极分子分别给予表扬、记功、提前解教以及物质奖励;对反改造的分子,根据其罪错的性质和情节分别给予警告、记过、延长劳教期限等处罚。同年,市劳教所建立医务室,配备7名专职医务人员,购置必要的医疗设备,基本做到一般病在所内诊治,疑难病症转院治疗。1982年,市劳教所实行按劳教人员的年龄编队管理。执行《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的考核奖惩规定,在所内实行百分考核,以分计奖,对劳教人员依法奖惩。同年,劳教所在劳动教养人员当中成立纪律监督、教育学习、安全生产、生活卫生和文体宣传5个劳教人员民主管理组织,简称“民管会”。民管会在干警的直接管理下开展工作,是劳教人员参与管理、实行自我管理的一种形式,主要任务是征求和反映劳教人员对管理教育、生活卫生、生产劳动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协助干警进行学习宣传、纪律监督、生活卫生、文体活动等方面的事务性工作。1983年,按照山东省司法厅印发的《评选劳动教养积极分子和先进班组试行办法》,参照山东省第一劳教所《百分考核制度》,青岛市劳教所制定《劳教人员评比记分考核奖惩制度》。把劳教人员每天的活动内容分为学习、劳动、守纪、生活卫生4个方面,共100分。每项都具体规定评分标准和分值,按规定进行考核记分,并把得分的多少与减、延劳教期限相联系。同年,新建劳教人员宿舍6070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3平方米以上。1984年,改为实行按劳教人员所犯罪错的性质编队管理。5月,成立内管组,负责夜间巡逻、查岗、查铺,维护劳教所院内的秩序。管教干部坚持做思想转化工作,坚持学习、劳动、生活到现场,严格各种制度,做到24小时不脱管。1985年,劳教所内消灭臭虫、虱子,杜绝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发生,年发病率不超过2%。1986年,开展以防逃为重点的“百日安全”活动,从5个方面入手做好防逃工作:从严集中管理,将劳教人员全部迁入东院生活区;设立管理股,昼夜值班、巡查,严格出入登记制度,维护院内秩序;严格劳教人员外出管理控制,凡劳教人员外出劳动或就医一律由管教民警带领;定期召开劳教人员思想动态分析会,及时分析、排查事故隐患和不良苗头,分工包管包教,超前防范;结合“严打”活动,在抓好正面感化教育的同时,对在改造期间多次逃跑或逃跑后重新犯罪及反改造分子予以依法逮捕。对其他逃跑劳教人员,发现逃跑后迅速组织力量追逃,追回后立即审查,及时酌情予以延长劳教期限等处罚,稳定劳教场所秩序。当年,实现劳教人员零逃跑率的突破。1988年,根据司法部修订的《劳动教养人员评分记事考核奖惩办法》,劳教所改进百分考核工作,运用评分记事的形式,对劳教人员的改造表现,实行指标分项定分,以分记事奖罚,依法减、延期限。1990年,市劳教所根据山东省司法厅有关文件规定,把少数表现好并符合规定的劳教人员送回社会进行“试工、试农、试学”,让他们边做工、务农、学习,边接受社会的帮教,从而改过自新。
1995年,市劳教所开办亲情电话,允许劳教人员与家属通话。90年代中期后,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和民警管理思路的拓宽,市劳教所开始尝试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道防线的防逃体系。1996年,又创办亲情餐厅,允许符合条件的劳教人员与家属共同就餐。劳教所的会见室、亲情电话、亲情餐厅、亲情住宿的软、硬件建设均达到现代化文明劳教所的标准。对执行劳动教养半年以上、表现好的,经市劳教所批准可以准假或放假探家。1996~2005年,青岛市劳教所已连续10年未发生劳教人员逃跑事故,创造建所后新的防逃纪录。1997年,重建可容纳350人同时就餐的劳教人员食堂,并逐步完善配套设施,购置自动和面机、豆腐豆浆一体机、燃油燃气锅灶、锅炉等设备,由事务中队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卫生法的相关规定负责全所劳教人员每日的饮食制作,对从事食品加工的劳教人员定期进行体检,做到桌椅洁净、餐具固定、定期消毒。1998年,市劳教所与青岛市疾病控制中心联办艾滋病、梅毒检测业务,对全体劳教人员实施艾滋病、梅毒检测并进行高危行为干预教育。同年,青岛市执行新的劳教规定,劳教人员解教后,原有工作的,介绍回原单位;无工作的,回户口所在地的街道安置或自谋职业;家在农村的回原籍参加生产劳动。1999年12月,经司法部考核验收,被正式批准为部级现代化文明劳教所。
2001年5月,青岛市劳教所成立“互助基金会”。基金会的基金来源于生产收益中的拨款和干警、劳教人员的捐款,积累基金2万元,每年救助劳教人员中的特困家庭。2004~2005年,市劳教所投资120万元购买生化仪、血球仪、x光机、艾滋病初筛试验器、尿常规分析仪、心电图机、显微镜等医疗器械,形成较完善的治疗环境,为劳教人员得到及时就诊提供保障。2005年,劳教所各中队全部建立民管组织,有民管组织成员50名。以“封闭式”“半开放式”“开放式”为内容的三种管理模式,将全体劳教人员按照其思想改造、现实表现、剩余教期等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根据活动范围、生活待遇、公民权利等方面的情况,按照“严格管理下的适度自由,严肃紧张下的适度活泼,高度紧张下的一定民主,民警管理下的自我管理”原则,建立一种严于普通学校、宽于监狱管理、反映劳教特色的新型管理模式,形成校园式教学、经营式管理、工厂式劳动、家园式生活的管理格局。
第二节 教育挽救
1985年,市劳教所办成劳动教养学校,建立健全教学组织机构,编写教学大纲,增添教学设施,充实教师队伍,开设政治、文化技术教育班20个,政治教育入学率达到99.8%,文化、技术教育入学率均为90.5%,学员上课率为95%,政治教育及格率为97%,文化、技术教育及格率均为96%,基本实现政治、文化、技术三大教育系统化、课堂化、正规化。1986年3月,省司法厅命名青岛市劳教所为青岛市劳动教养学校。1994年1月,市劳教所晋升为省级劳动教养学校。2002年,市劳教所成立校务委员会,深入开展创部级校活动。
政治教育
1979年始,市劳教所对劳教人员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同时组织劳教人员学习《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增强劳教人员法制观念。1982~1985年,以公安部劳教局编印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为主要教材,对劳教人员进行道德基础知识和共产主义道德规范教育。1983年,组织劳教人员学习《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分子的决定》《关于处理逃跑或者重新犯罪的劳改犯和劳教人员的决定》,开展坦白检举活动,对确有悔改和立功表现的劳教人员实行“免、缓、减”政策。1983~1986年,劳教人员检举揭发和坦白交待各类问题,有2000余人次3000余条,配合公安部门破获一批重大刑事案件。1988年,司法部统一印发《法律常识》《爱国主义基础知识》《思想道德修养》三套劳教人员政治教育读本,使政治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市劳教所采取由干警统一组织课堂化授课,并定期开展政治教育授课比赛、劳教人员知识竞赛、演讲会等活动。1987年后,组织劳教人员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进行系统的共产主义道德规范教育。1991年,开始探索对劳教人员进行针对性更强的分类教育。至1993年,基本形成对劳教人员按“财产型”“滋扰型”“男性性罪错型”分编、分管、分教的分类教育格局,使分类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系统化和正规化。1995年,市劳教所选派干警参加由山东省罪犯心理矫治中心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委员会举办的心理测验培训班。同时,逐步开展对劳教人员的心理咨询、测验与矫治工作。1996年,围绕核心教材拓宽教育外延,制作大量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教学音像资料,解决劳教人员因文化层次不齐带来的授课困难。1998~2005年,劳教人员政治教育覆盖率达到100%,考试合格率达97.1%。
文化教育
80年代,市劳教所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在劳教人员中扫除文盲,组织劳教人员识字、学文化。开设初小班6个,高小班6个,初中班3个,入学率达90%。学习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等。90年代后,农村籍劳教人数呈上升趋势,劳教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有很多劳教人员登记的文化程度与实际文化水平不符。针对这一情况,1998~2005年,市劳教所自采取逐一摸底、二次登记的办法,即在劳教人员入所初期进行多项文化测试,核实原始登记结果,根据考试结果评定其真实文化程度并重新登记,为常规教育提供依据。另外,采取文化教育全年滚动办班的方式,保证不同时间入所的劳教人员能及时接受文化教育。
技术教育
80年代,市劳教所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组织劳教人员学习汽车配件加工技术,举办车工、电工、机械制图等学习班。1986年,在青岛市“民盟四方夜校”的支持下,办起剪裁缝纫、电器维修等学习班,先后有926名劳教人员参加各种技术班学习,经过考试、考核,有77人获得初级技术等级证书。1987年,青岛市有32个厂企单位的代表与市劳教所130名劳教人员签订帮教协议书。同时,市劳教所与青岛市红星电器总厂签订特殊招工协议。同年11月25日,青岛市红星电器厂从市劳教所招收6名解教人员为合同制工人,为劳教人员解教谋生拓宽门路。1998年,市劳教所成立计算机教室,当年有32名劳教人员入学,次年31人通过青岛市统一组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并获初级等级证书。1999年,兴建食用菌养殖基地,聘请市农科所的专家授课,现场指导劳教人员学习食用菌养殖技术。参加首期食用菌养殖培训班的26名劳教人员中,有12人解教后运用学到的养殖技术从事农业实践,其中2人带动周边村民共同开山建棚,实现共同致富。此后,市劳教所又陆续开办汽车维修、专业养殖、创业指导、花卉栽培、高新农业技术、面点制作等职业培训班,自1998~2005年,有896名劳教人员参加职业技术培训,891人获得由农业部颁发的农牧技术资格证书、市劳动局颁发的技能培训证书、合格证书、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