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运输(济南铁路局青岛站与青岛西车务段)
概况
2012年,济南铁路局青岛站完成运输收入24.04亿元;完成旅客发送925.1万人,客运收入率152.7元/人;完成货物发送量1044.9万吨,货运收入率68.65元/吨;完成停时13.1小时;完成静载重59.5吨/车;占用运用车110332车。青岛站被铁道部授予“全路标准化直属站”、“全路模范职工之家”称号,获“全路火车头奖杯”,被济南铁路局授予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内保先进单位等称号,获青岛市安保维稳信访先进集体称号。
青岛西车务段完成运输收入56.851亿元;完成旅客发送975万人,客运收入率96.58元/人;完成货物发送量5081.2万吨,货运收入率64.43元/吨。
春节旅客运输
1月8日~2月16日,历时40天。青岛站发送旅客87.68万人,其中直通旅客45.32万人、管内旅客42.36万人,客运收入10632.85万元;加开临时客车35列,加挂客车211辆次,动车重联76组。
青岛西车务段发送旅客89.0万人,客运收入9240.0万元。
暑期旅客运输
7月1日~8月31日,历时62天。青岛站发送旅客227.44万人,其中直通旅客116.92万人、管内旅客110.52万人,客运收入3.65亿元;加挂客车312辆次,动车重联39组。
青岛西车务段发送旅客185.1万人,客运收入18060.4万元。
“五一”和“十一”节日旅客运输
4月29日~5月2日、9月27日~10月7日,青岛站分别发送旅客16.36万人、43.26万人,日均4.09万人、3.93万人,客运收入1298.83万元、3638.04万元。
青岛西车务段分别发送旅客12.3万人、26.3万人,日均4.1万人、3.8万人,客运收入657万元、1355.7万元。
动车组运输
年内,青岛站每日开行动车组29对。其中,青岛站─北京站12对,青岛站─济南站9对,青岛站─上海站4对,青岛站─天津西站2对,青岛站─合肥站2对。全年青岛站通过动车组安全运送旅客481.2万人,占总客运量的52%;完成客票收入8.73亿元,占总客票收入的60.58%。
安全生产
年内,青岛站分系统排查安全风险项点,制订防控措施,明确责任部门,建立涵盖检查分析、应急反应、控制保障等主要机制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制订、发布车站及其领导班子、15个内设部门及所有岗位的安全管理职责,修订《青岛站安全风险管理逐级负责制考核办法》;投资104.3万元,组织全员签订劳动安全共保责任状。开展推标贯标活动,加强应急演练,作业标准化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持续提升;通过组织检查、设备监控等手段,加强监督检查,现场得到有效控制。坚持关键问题“号码制”闭环管理,确保及时解决;坚持全面从严,安全管理通知书质量明显提升,“两违”(违章、违纪)问题大幅减少。完成春暑期运输、大范围站场施工等重要时段的安保任务。
青岛西车务段以开展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为主线,开展安全大检查活动,强推基础建设,严抓客专安全,突出应急处理,强化现场控制,安全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完成节假日和春暑期运输,军运、专运、特运等重点工作。加大安全资金投入,全年投入549.33万元完善安全设备设施,投入129.78万元加强职工劳动保护。
多元化经营管理
年内,青岛站按照“高度融合”要求,强化客货核心业务,健全营销网络,完善营销手段,加强重点货源开发、客运信息宣传,开发开往乌兹别克斯坦的“通用汽车项目过境班列”等高效新增货源,客源吸引力得到增强;提高运输效率、货运效益,推动客运均衡运输,协调解决小货场入港作业、全路货运径路调整冲击过境箱货源问题,避免货源流失。强化创新驱动,推进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开发大豆集装化运输、空铁联运等运输新产品。强化联挂非运输业经营,依托客货核心资源优势,与联挂单位共同确定经营项目并推进实施,做到早启动、早见效,实现效益最大化。强化成本控制,坚持源头把关、计划从紧、过程控制,创新节支措施和手段,实现节支降耗。
(高晓旭 宋伟涛 孙玉红)
地方交通
交通设施概况
截至2012年底,青岛市(含七区五市)有公交车6881辆;出租客运企业34家,出租车10671辆;道路客运企业40家,客运班车2277辆,客运班线685条,通达全国26个省市;全市实现“村村通客车”。截至年底,全市开通国际集装箱航线103条;有水路运输企业73家,船舶332艘376.5万载重吨。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详见第272页)
统筹城乡交通协调发展
2012年,更新城市公共交通车辆工作连续第七年被列入市政府在城乡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重点办好的实事,全市纯电动公交车达到450辆,创建了智能充换电青岛示范运营模式。延安一路至王村路公交停车场投入使用。开通主城区至灵山卫公交线路4条,城乡公交首次实现“零距离”对接。开辟微循环公交线路12条,解决部分新建小区近10万名居民“最后1千米出行不便”问题。创建公交都市试点城市、即墨通村客运公交化改造取得进展。“琴岛通卡”实现市域公交全覆盖。成立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安排6683万元实施连通工程82千米,投入1.6亿元养护补助资金,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通畅能力。
交通运输行业管理服务
年内,开展集中专项整治4次,排查2303座桥梁安全隐患,防范台风、雨雪等恶劣天气,1908辆行驶高速公路客车全部加装安全带,3945辆“两客一危”车辆(从事旅游的包车、三类以上班线客车和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专用车辆)实现联网联控。推进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办法等立法工作。开展为期100天的治超专项整治行动,建成莱西、黄岛治超检测站,对31家大宗货站实施源头监管。优化审批流程,审批效率提速30%。严厉打击非法营运,查处违章5000余起。年内,新评选出“星级出租车驾驶员”343人和“红飘带”出租车141辆。加强火车站等区域出租车营运秩序治理。加强工程质量监督,重点工程优良率100%。推进低碳交通和科技创新,启动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获交通运输部批准。健全节能减排管控机制,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编制完成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出租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列入国家试点。市政府批准设立交通建设基金,组建交通发展集团,开展信托、BT、高速公路市场化运作等多元化融资,实现与两个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
现代物流业
年内,出台《青岛市“千万平米”物流园区建设推进方案》和《关于促进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引进5家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物流外资大项目。九州通医药物流等8个项目建成投产,中创物流、普洛斯物流等18个物流项目按计划推进。编制完成中国北方水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初步方案。全市有A级物流企业45家。青岛远洋大亚物流等14家企业获全国物流先进单位称号。中韩陆海联运货物通道累计运输货值2460万美元,占山东省5个物流通道的52%。全市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营。全年物流业增加值643.1亿元。
(高杨)
交运集团
概况 2012年,该集团资产总额同比(下同)增长67%;实现营业收入增长33%;实现车站收入增长7%;完成旅客发送量2607万人次;实现3年内资产总量、市场规模、营业收入、经济效益指标倍增的目标。该集团获全国综合实力十强公交集团、全国交通运输企业文化建设卓越单位、全国职工书屋示范单位、山东省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先进企业、山东省本质安全金奖企业、山东省职工体育工作标兵单位、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青岛市百强企业、青岛市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青岛市“微尘公益之星”十大企业等称号。交运品牌获交通运输类唯一亚洲知名品牌奖,交运集团作为全国交通行业唯一代表在第七届中国企业文化论坛作典型发言。
主业经营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投资6亿元率先开创全国第一个城乡公交全域覆盖的“即墨模式”,首期开通城乡公交线路21条、镇村公交线路38条;有校车903部,实现全市覆盖,是全国最大的专业校车运营企业。加快推进班线客运公司化经营,完成公司化改造线路79条,车辆128部,均创历史新高。有客运自营车2475部,公司化率77.8%,居全省同行业首位;通勤(旅游)车297部,在全市居领先地位;出租汽车1294部,车辆规模居全省首位。物流产业实现综合化发展,成为省级甩挂运输试点企业和市级甩挂运输运营中心承接企业;在市内推出“交运家家送”业务;与邮政部门签订战略协议,开展邮政速递业务合作。
业务开拓 拓展汽车保险业务,合资成立全国首家保险销售公司——海纳保险销售公司,控股英豪经纪公司、首席公估公司,构建集汽车保险代理、公估、经纪和销售“四位一体”的车辆保险中介服务体系。推进地产开发与环境优化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新建及改造项目29个;获参与主城区危旧房改造开发主体资格,推进市北区危旧房改造前期准备工作。融合发展低碳交通与新能源产业,天然气汽车保有量增至551辆,纯电动汽车90部,实现新能源车辆在经营领域全覆盖,率先开通市区城市电动公交线(公交31路);启用汽车东站LNG加气站,成为全市首个LNG新能源加气站;与国家电网建立战略合作,投资5亿元,加快充换电站在青岛市的全域布局,王村路公交场站、汽车东站充换电站投入使用。
管理创新 优化经营结构,组建市场开发公司、运输管理公司、温馨旅游公司、信息科技公司、阳光汽车销售公司和阳光新能源公司。推进品牌集群战略,品牌价值26.45亿元,居全国交通行业首位;“温馨巴士”被认定为全国首例城市公交“中国驰名商标”。实施安全分组包干管理、驾驶人员安全行驶里程管理、安全“七个一”(统一配备一套GPS视频终端、一个多媒体安全告知、一张安全常识告知、一座一条安全带、一组安全锤、一组消防灭火器、一组发动机舱高温自动灭火装置)配置管理等集群措施;建立并运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与社会责任管理体系,通过第三方认证;智能公交信息系统试运行。
服务民生 实施交运新工时4天工作制,完善多元化薪酬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实现改革发展成果全员共享。在全国同行业率先推出学生会员7折优惠、新市民会员8折优惠和“市民幸福感受月”票价折扣制。专项拨款募集资金20万元设立“爱心基金”,参加各项公益慈善活动。开通“春运直通车”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服务。
(李奇泳)
青岛公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截至2012年底,该集团有营运汽、电车4728辆(含胶州巴士公司546辆、莱西巴士公司126辆),出租汽车1010辆;营运线路226条,线路总长度4318千米,公交线网覆盖市区及胶州、莱西两市;公交车年行驶里程2.26亿千米,年客运总量7.69亿人次。所属营运公司7家(市内5家及胶州市、莱西市各1家)、出租汽车公司1家、车辆维修公司2家等营运生产单位19家;有员工15624人。
2012年,完成营业收入9.72亿元(其中客运收入7.36亿元),客运总量7.69亿人次,行驶里程2.26亿千米,服务投诉率0.047次/万千米,行车责任上报事故率0.17人/百万千米。该集团获全国交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山东省企业文化成果十佳单位等称号19项,再获山东省文明单位称号,“日新巴士”被认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
增强服务保障能力 优化完善公交线网结构,开通2条分别由大窑沟、中山公园经海底隧道到胶南市灵山卫的公交线路,拓展了主城区与西海岸的公交线路衔接。在城阳区、红岛经济区开通线路6条,完善市区北部区域公交线网。全年开辟新线路16条,优化调整线路16条,延长运营时间线路24条,新增公交站点157处,规范公交站名58处。创新营运模式,开通微循环公交线路8条,解决40多个小区近10万名居民“最后1千米出行难题”。在火车站开通晚班专线4条,实现公交车和末班火车对接,满足旅客夜间乘车需求。做好“学生专车”开通和运行工作,有“学生专车”线路25条,覆盖市内92所中小学校。加强线路运行管理,早晚高峰时段,在主城区东西和南北走向的主干线路投放97部13.7米级大容量车辆,提高运送效能。根据客流、运力和车辆运行时间等综合因素,适时修订运行计划,优化运行结构,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优化服务 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对照测评指数提高服务标准、加强客运服务规范化建设,对驾驶员、乘务员、调度员等开展职业道德、岗位规范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完成创城测评工作。推出“公交出行智能查询”服务,乘客通过互联网或手机客户端,可查询107条公交线路信息,了解车辆运行的即时位置。人工售票线路全部配备手持式IC卡收费机,方便乘客持卡乘车。流动服务车开进社区34次,征得意见建议580条。全年“公交服务热线”受理市民来电110771件,通过“行风在线”解答、听取市民意见和建议105条。开展“践行红飘带精神,争做雷锋式公交人”主题实践活动,年内,驾乘人员中涌现好人好事7220人次,拾到现金39万余元、物品5994件,收到乘客表扬电话5462起。
经营管理 加强驾驶员安全教育工作,通过制作驾驶员交通安全宣传片、举办“情绪与压力管理”讲座,强化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引导驾驶员保持良好工作心态。在公交车安装前置摄像头,将车辆行进区域纳入监控,完善车辆监管及事故分析功能。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道路交通安全整治活动,有效遏制抢闯信号、超速行驶等违规违章行为,道路交通责任事故同比下降8.64%。
推进信息化建设,市内营运公司全部建成区域集中调度指挥中心。有3198部车辆安装3G视频监控设备并启用本地存储功能;建成集团3G视频监控中心。推进企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ERP)建设,推广应用物资、保修、安全、机务管理及财务预算等系统。以职工工作证为载体,启动企业内部管理“一卡通”建设。
加强节能减排和车辆技术管理。年内,新增、更新纯电动车和天然气汽车等节能环保车辆504辆。严格实行燃料单项考核,控制能源消耗。制订实施《单燃料天然气车型保养规范》。采用盘式制动器、自动变速箱、ABS制动系统等新技术,提高车辆操作性能和安全性能。
加强内控管理,配合市审计局完成财政补贴资金管理专项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未发现违规违纪现象。研究制订《清洗设备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修订完善《职工考勤管理规定》。严格落实采购招投标制度,完成招标25项,节约资金37万元。坚持每月分析生产经营情况,加强生产经营的考核和监督,每月对营运服务管理指标实行评比通报。加强内部监督,对“五险一金”缴存情况和直属单位负责人进行审计。
文明行业创建 实施企业文化进车厢工作,利用车厢展牌开展公益宣传、推介企业文化理念和服务品牌。年内,被市级以上新闻媒体报道4108篇次,其中国家级媒体105篇次。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管和处置机制。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评选表彰“感动公交”十大人物。在全市2012年度“感动青岛”评选中,公交211路驾驶员于会海及爱心乘客获十佳人物群体奖。
(钟山)
海 运
青岛远洋运输有限公司
经营概况 截至2012年底,该公司有或管理好望角型和巴拿马型及大、小灵便型1万吨以上大型干散货船31艘,运力314万载重吨。其中,超大型矿砂船2艘,好望角型自有船8艘,巴拿马型船8艘,新接5万吨级长江型散货运输船1艘。公司船队在全球航线经营,并进入国内沿海市场运输,承运各种大宗干散货;在航运市场上进行船舶租入、租出、COA承运(公司作为船东与大货主签订的长期货物包运合同)和光租经营。2012年,该公司完成429个航次,货运量1221万吨,货物周转量739亿吨海里。
安全管理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企业领导第一责任人责任,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围绕年初安全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和思路,围绕船员教育培训、航行安全、老旧船和新接船管理、防海盗和防偷渡、人身安全、整改治理隐患问题开展工作,保持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规划整合安全管理资源,调整岸基对船管理结构,增设考核办公室,负责对船舶实施等级制考核。先后修改或制订《对船管理安全问责制办法》、《关于指定船舶政委担任“船舶安全管理监督员”的通知》、《船舶岗位工作标准》、《船舶等级制管理实施办法》和《考核细则》等多项管理办法和工作标准。制订下发《青岛远洋安全教育培训实施方案》、《青岛远洋船上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办法》,编制船舶《培训记录册》。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坚持安全隐患“免责报告制”,对瞒报实行“问责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通过专家组评审,在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备案登记。
业务拓展 该公司根据海运业形势变化调整经营目标,确定“以提高船舶安全技术管理为主导,带动船员队伍建设、增加劳务效益和陆产企业盘活资源、实现盈利发展的两翼”的“一主两翼”发展目标。年内,该公司经国家交通运输部批准获国际及国内船舶管理证书,推进重大投资项目远洋大厦二期项目、陆上产业的流体LNG新产品项目,加快发展各项核心业务。
人力资源管理 完善基层领导人员考核机制,加强跟踪考核,掌握各级领导班子的履职情况。完善公司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和竞聘办法,提高用人透明度、公信度和满意度。年内,对部分岗位领导人员进行调整,涉及154人次,其中职务提升60人次。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培养,规范干部挂职、交流锻炼管理工作,制订下发《青岛远洋干部挂职交流管理办法》。全年船舶一线调陆地交流46人次,本部与陆地单位交流19人次。加强中远集团“三个三百”(300名经营管理人才、300名科技人才、300名船舶高级管理人才)和公司“双百人才”(100名陆地骨干人才和100名船舶骨干人才)计划培养工作,组织各类培训班9期,培训44人次。
(侯卧松)
青岛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
概况 截至2012年底,该公司总资产5亿元,下设分支机构50个,形成以青岛口岸为龙头,覆盖山东、河南、甘肃、新疆及苏北等周边地区完善的物流服务网络。业务已扩展到集装箱货运代理、散杂货代理、船舶代理、国际多式联运、项目物流、融资物流、报关报验、仓储堆场以及保税、修箱、保险代理等全方位物流领域。是青岛口岸最大的国际货运代理、船舶代理公司,综合物流业务居业内领先水平。
2012年,该公司进出口集装箱总量近80万标准箱;代理船舶1291艘次,其中自有船舶代理966艘次、公共船舶代理325艘次;营业收入19亿元。年内,该公司于2010年所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评出的国家5A级物流企业通过复审,被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评为全国先进物流企业;近年来,该公司多次被评为山东省及青岛市文明单位、山东省口岸共建文明单位、青岛市重点物流企业,中远集团先进文明单位。
经营与管理 坚持“主业攻坚全力、多元增强发力、管理精益助力、誓夺全年胜利”工作目标,深化营销体制改革,发展延伸业务,精益管理控本增效,完成了各项经营指标,出口集装箱重箱箱量比上年增长19%。
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客户结构,理顺销售渠道,采取营销人员独立的考评激励和分配机制;制发《青岛中货营销团队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和《青岛中货2012年营销激励实施方案》,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将口岸整体销售指标细化为营销人员个人考核指标。树立服务客户的理念,关注暂停或出货量减少的客户,通过宣传推介新、好航线,做好客户的恢复出货工作;针对部分跨航线的VIP客户提供全航线服务,满足客户需求。通过电话沟通、问卷调查等方式向重点客户详细了解具体业务需求,汇总整理逐一向客户进行解答,得到客户的理解和认可。
全年外贸船舶平均直靠率99%,节约船期1406小时。年内,因恶劣天气影响脱班班次降低50%,因泊位拥挤导致的脱班由上年的72次减至23次;船舶直靠率由上年的64%增至98%;在青岛港综合准班率提升1倍。按照上级关于延伸业务的发展要求,开展延陇海铁路线内陆地区和西安班列恢复、开行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前期市场调研和内部流程理顺工作。
6月,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8月,进行“扫盲打黑”专项活动;11月,进行全面安全综合检查;完成夏季高温季节防暑降温、防抗台风、危险品运输安全、秋冬季消防、交通安全等重点环节的检查、防控、预案演练等工作。
(苏学军)
民用航空
青岛国际机场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 2012年,该集团公司保障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飞行架次分别达到1260万人次、17.2万吨和11.5万架次,同比(下同)增长7.6%、3.2%和9.6%;安检旅客587万人次,查处危险和违禁品2943件;根据年度考核,航空公司、旅客、货主满意率均高于年初目标,分别达到91.68%、91.69%、92.17%,全年航班正常率99.34%;完成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中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亚欧博览会等重大保障任务36批次;开辟汉莎、济州、釜山、长龙、重庆等5家航空公司的新航线,新增航线9条,加密航线9条;维护飞机2.7万架次,发现和排除飞机故障39起。截至年底,有国内航线95条、国际(地区)航线14条,通达全国63个城市、国际(地区)12个城市。连年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安康杯”。
安全管理 (1)专项活动与培训。年内,开展“持续安全优质服务促进年”活动成效显著,高分通过安全审计暨机场使用许可证换证检查初审,符合率97.08%。开展“安全生产月”、“安保系统核心价值观大讨论”等系列活动;组织各类安全培训13次,参训3750人次。(2)完善安全机制。将安全工作重点量化分解为两大类200余个子项,有针对性地加强检查考核与过程控制。(3)增强综合保障实力。健全专职监管、兼职监管和部门内部控制三级监管体系;增加摆渡车、升降平台车等保障设备,完成安检通道扩容改造、ILS(仪表着陆系统)导航设备更新、行李系统大修等54个项目改造。(4)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构建SMS和SeMS体系,建立隐患和风险源管理档案;定期开展职工思想排查,组织安全大检查8次,整改隐患126项,查处机坪违规违章160起,逐步建立“安全检查、群防群治、危险源识别、重点部位防范”的综合体系。应急处置水平大幅提升,完善《机场使用手册》、《应急救援手册》,制订《备降航班应急处置预案》等6方面工作预案;组织机坪防冲击等4次大规模演练,理顺指挥协调和信息通报程序。
运输生产 (1)推进空域调整。容量评估结果正式获中国民用航空局审核批准,夏秋季、冬春季日起降航班分别增长10.16%、15.54%,资源利用空间和市场竞争能力大幅提升。(2)拓展洲际航线。汉莎航空公司开通青岛─沈阳─法兰克福客运航线,填补了山东地区直飞欧洲航班空白;东方航空公司和南方航空公司分别开通青岛─上海─洛杉矶客运航线、广州─青岛─洛杉矶货运航线,对后续洲际航线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效应。(3)完善机场的日本、韩国门户功能。与东航、釜山、济州、山航等航空公司合作增开航线,每日往返日、韩航班分别达到13、31架次,初步形成“空中快线”模式。(4)完善“干支联动”格局。开通青岛─厦门─武夷山、青岛─济宁─厦门客运航线,通过干支结合的模式,拉动支线城市、周边地区与机场之间的客货集散。(5)过夜飞机数量显著增长,山航、东航、国航、南航、港龙等航空公司在青过夜飞机达到31架次/天,增长14.81%。(6)航空货运业务止跌回升,创建“快捷中转”货运品牌,中转货量增长54%;顺丰速运公司驻场运营,年内货邮量3146吨。
基础建设 (1)推进扩容工程。民航主管部门和市政府研究通过机场扩容工程,1号航站楼内部设施改造和安检通道改造完工,完成扩容固定资产投资4441万元。(2)新机场建设。机场建设布局调整研究取得进展,新机场空域规划、选址定点、交通优化等工作逐步展开。(3)拓展客源货源。通过法兰克福等洲际航线开通,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新增异地城市候机楼6个,配套开通快线班车;该集团旅客换乘中心建成投入运行,方便旅客出行并完善了机场功能。(4)中转功能持续优化。客货运中转的保障流程持续改进,硬件配套改造提上日程,推进航线设计、时刻分配、航班衔接、政策支持等工作,空空、空地的大中转模式逐步建立,全年保障中转旅客95万人次,增长8.57%。
服务质量 结合一类机场服务标准,修订完成两大类80条绩效考核标准;建立服务质量预警机制,按照级别设立警戒线并制定应对预案;成立服务质量督查小组6个,全面发挥兼职服务督察员职能,不断提高服务标准。开展“服务质量提高月”、春运优质服务竞赛等活动,解决“意识错位、心态缺位、行为失位”等问题。开展“贴心”服务活动,通过完善预案、理顺签转、增加签约宾馆和休息区等,缓解旅客滞留难题;增设“红马甲”流动服务岗,在登机口设立“台历式”服务引导牌,休息区增加“特殊旅客专区”等方式,不断完善特色服务。
(马玉)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
概况 截至2012年底,该分公司有空客A320系列飞机19架,以青岛流亭机场、济南遥墙机场、烟台莱山机场、上海虹桥机场和浦东机场等国际空港为主要飞行基地,执飞国际(地区)、国内航线60余条,每周执行航班600余个,通航国内外大中城市50余个。2012年,安全飞行8.4万小时、4万架次,保障进出港航班3.34万个,保障进出港旅客300万人次,实现安全飞行19周年和第十九个安全飞行年。
安全管理 树立持续安全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开展安全整顿,不断加强安全管理。推进安全管理体系SMS(安全管理系统,下同)建设,推进风险管理落实到基层。完成CCAR—145部SMS补充合格审定工作,获民航华东管理局正式批准。定期对各运行单位进行安全巡视,落实安全奖惩制度,坚持定期召开安全例会,完善各类训练程序,飞行品质得到稳步提高。开展空防、消防和地面安全检查,确保空防、地面安全无差错。
市场营销 年内,应对多种不利因素,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较好。配合枢纽建设,增强关键市场优势,稳定市场价格;推进“毛细血管战略”,调整运力投入,提高抗风险能力;提高服务品质,加强集团客户销售;创新销售模式,完成货运销售指标。与青岛市政府合作,开通青岛—浦东—洛杉矶内部代码航线。
优化服务 秉承“以客为尊,倾心服务”的服务理念,持续加强服务细节管理,不断深化服务理念,延伸和细化服务价值链,加强服务系统建设。全年服务重要、高端旅客5.4万人次和特殊旅客3250人次,收到表扬信及“95530”服务热线表扬749次。
运行保障 完善修订《不正常航班信息通报流程规定》,施行不正常航班信息通报流程快速检查单制度,坚持现场生产讲评会、空地协调会制度,确保航班运行保障工作顺畅。全年安全放行由该分公司执管的19架飞机执飞的航班3.35万个,关舱门正常率93.84%,首发进浦东关舱门正常率96.48%。
基础管理 年内,该分公司围绕管理提升活动,成立领导小组,总结第一阶段工作,布置第二阶段任务。通过对服务系统流程诊断,提出整改项目32个,各单位通过自我诊断梳理提升项目90个,从中确定25个提升项目正式立项。成立职工合理化建议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启动合理化建议工作。建立辅业单位绩效考核制度,制订辅业单位领导的绩效合约,根据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奖惩,调动辅业单位员工的积极性。属地化医改工作基本完成,青岛、济南两地职工医保卡均已发放给职工。
(刘涛)
水工工程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经营概况
2012年,该公司实现营业额65亿元,新签合同额80亿元。重点做好高端经营和外埠市场开拓,保持经营规模稳定、质量提升。中标长江南京以下航道整治工程、武深高速公路项目、宁德港三都澳港区项目、海南炼化码头改扩建工程等项目。以房建为重点开拓青岛陆域市场,中标青岛阜外医院项目,扩大公司在青岛房建市场的影响力。海外市场中标项目两个(沙特达曼港和朱拜勒冷却水安装项目)。
企业综合管理
施工管理 年内,承建的青岛港董家口港区东防波堤工程Ⅰ标段和北二突堤码头工程1、2号泊位、青岛港邮轮码头完工。青岛阜外医院项目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强化安全文明工地建设,项目履约良好。烟台西港一期工程主体工程完成。海南地区加强资源调遣,突出现场监控指导,项目履约总体受控。
安全质量管理 推行安全总监制度,坚持以“平安工地”建设为载体,落实重大安全专项方案,推行技术主办安全质量责任制,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创新安全督查模式,持续开展安全系统对标学习,实现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该公司被评为山东省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先进企业。加强基层质量管控体系建设和施工过程质量管理,开展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治理,烟台港三突堤集装箱码头水工工程被评为中交集团优质工程,多个项目的QC小组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
开展管理提升活动 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开展管理提升活动的要求,开展管理提升活动。通过开展对标学习,查找短板,全面梳理公司的发展定位、战略规划、管控模式及综合管理体系,明确改革的方向、原则和重点。改革更新开拓经营、项目管控、薪酬分配、机构设置、员工队伍建设等10个方面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推进综合管理体系构建,确立公司《构建综合管理体系实施方案》,明确体系构建的工作重点和推进计划。
技术研发与装备制造
年内,该公司重点围绕港珠澳和长江航道项目展开技术装备工作。完成建造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专用设备整平船与供料船。其中,用于沉管隧道基础整平作业的抛石整平船——“津平1号”是世界已建成的最大型外海深水抛石整平船,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完成建造沉管浮运安装专用船舶“津安2号”和“建安3号”,两艘安装船搭载世界最大的120吨锚缆车和国际最先进的沉管拉合系统、测控软件,是国内首艘用于外海沉管浮运安装的专用设备。投资建造国内最大的2400马力(1马力=735瓦)全回转锚艇正式下水,完成供料和锁定回填船“经纬号”的改造和进场。改造完成长江航道项目用“青铺排3号”船。加强技术研发工作,重点对深水碎石高精度整平船、隧道沉管定位安装施工技术、胶囊台车出运大型沉箱台车受力监测系统等课题进行研究,其中“半圆体空中翻转安装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年获发明专利3项。
企业文化建设
年内,该公司开展劳动竞赛、“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做好创先争优等各项工作;试行岗位廉政风险管理机制;完善职工家庭档案,全面保障职工各项权益,维护企业和谐稳定;重点抓好形象建设与行为文化建设,推行《文明工地“6S”管理实施办法》,承建的青岛阜外医院项目、青岛港邮轮码头、海南小铲滩项目等一批项目现场创建成为具有较高水平的文明工地。该公司承建的江苏省徐州市蔺家坝船闸项目获江苏省平安文明示范工地称号,该公司获2012年度全国交通建设系统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继续保持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服务品牌“浇注明天”继续保持“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李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