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与综合调控
2018-03-29

发展规划制定与战略问题研究

发展规划制定

2012年,青岛市制定出台《西海岸新区发展规划》、《青岛蓝色硅谷发展规划》,完成区市蓝色经济发展规划和《青岛市海洋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规划》、《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17项蓝色经济专项规划编制。抓住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机遇,加强规划引领,在西海岸新区构筑“一心六区”(一心: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心区;六区:保税功能拓展区,国际经济合作区,董家口经济区,国际旅游度假区,古镇口服务保障区,科学保护生态、农业和发展储备区)空间布局,在蓝色硅谷加快实施“一区一带一园”(一区:蓝色硅谷核心区,包括即墨市鳌山卫、温泉两镇陆域和海域全部;一带:由核心区向南,沿滨海大道延伸至崂山区科技城,形成一条海洋科技创新及成果孵化带;一园: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建设。红岛经济区整合城阳部分区域,规划建设全市奥运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和北部医疗中心,集聚国际会议、文化、科教、体育休闲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推动胶州湾北部地区发展,创建科技生态人文新城。

编制完成《青岛市重点经济功能区发展规划》,布局培育支撑青岛市未来5~10年发展新载体。开展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新增工业功能区和全市重点功能区组团调研,征求专家、部门意见,形成《青岛市重点经济功能区发展规划》,以优化全市生产力布局和培育支撑未来5~10年发展新载体为原则,在全市规划建设重点经济功能区21个,明确各功能区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开发建设时序,指导各区市产业发展和相关规划编制,创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基地和城市组团,为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提供战略支撑。

战略问题研究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开展《青岛建设国际城市标准与发展战略研究》,形成报告并通过专家评审;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共同研究,形成《青岛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青岛建设国际城市标准与发展战略研究》和《青岛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分别提出35和55项指标体系,成为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和率先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的指南,研究成果进入市委、市政府决策。

经济运行调控与结构调整

经济运行调控

2012年,青岛市应对世界经济复苏明显放缓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创新一系列工作举措,促进经济增长实现逆势回升。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全年发展指标、基本思路和重点措施。经济增速逐季回升,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比上年(下同)增长10.6%,经济总量达7302亿元,人均GDP突破1.3万美元。抓住转型期发展机遇,高端产业发展实现突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4.6∶47.6∶47.8调整为4.4∶46.6∶49。集聚发展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链;青钢集团搬迁获国家批准;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43万亿元,增长15%;电子信息产业首次达到千亿级,10条千亿级产业链中有6条达到千亿级。

加强创新绿色统筹发展,发展质量提升。推进自主创新平台建设,海洋科考船交付使用,青岛国家海洋和技术科学实验室一期工程建成、二期工程开工,南车国家工程实验室、海尔国家工程实验室建成,增加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各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9.9%,增长1个百分点。出台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意见、推动县域科学发展整体提升综合实力意见以及推进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配套政策,推出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30条措施,编制21个重点经济功能区规划和城乡统筹五年实施方案。全年县级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合计突破3500亿元,占全市比重48%左右,增长1个百分点。

投资拉动

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超过4000亿元,增长22.3%。贯彻落实中央、山东省“稳增长”的决策部署,建立千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月调度制度,市重点项目和千万平方米工程推进纳入全市科学发展考核,加快中央投资计划执行进度,优化投资促进软环境,下放项目审批权限。优化投资结构,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上年的1.2∶42.5∶56.3调整为0.9∶49.1∶50。工业投资比重增长6.5个百分点,完成1766.1亿元,增长35.3%。服务业投资完成1923.3亿元,连续5年引领投资总量高速增长,内部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升级。

结构调整

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9%,增长1个百分点;高端服务业“十个千万平方米工程”开工在建2800万平方米、竣工100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800亿元;100个投资过10亿元服务业大项目完成投资450亿元;获批全国科技金融试点、首批国家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6%;先进制造业10条千亿级产业链产值合计增长15%;启动老城区的12户企业搬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4%。增加33个粮油万亩(1亩=0.0667公顷)高产创建示范片,粮食生产机械化基本全覆盖,粮食总产量383.5万吨。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增长2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39.9%,增长1个百分点。

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

2012年,青岛市有2家企业入围国家第二批再制造试点;推进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重点项目;青岛啤酒二厂获批首批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青岛新天地静脉产业园通过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专家评审;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推进中日城市典型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项目试点工作。市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青岛董家口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推荐的青岛新天地静脉产业园、青岛天盾橡胶有限公司、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获国家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称号。6月,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第二届中国国际循环经济成果交易博览会。

节能减排

年内,全市节能减排取得成效,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1%、1.5%、1.5%和2%,正式发布PM2.5监测数据,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增加300万平方米。

改善民生与新兴区域建设

改善民生

2012年,青岛市财政安排民生支出163亿元,增长21.6%。就业保持稳定,新增城乡就业4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3%。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区、市最低工资标准分别提高12.7%和15.8%,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翻一番,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提高14.5%,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14.3%和15.2%。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下同)政府补助标准增至每人每年240元以上;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89%、75%和75%,实施“医养结合”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筹资3亿元建立城乡重大疾病、罕见疾病医疗救助和城乡困难居民大病医疗特殊救助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规划内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市第三人民医院迁建、市妇女儿童医院迁建二期工程建设取得进展。推进保障房建设,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2.4万套,超额完成国家和山东省下达的任务,配租配售房源9214套。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253所,改造农村薄弱中小学94所,完成校舍抗震加固工程139万平方米,配备专用校车623辆,实施农村中职学生免学费政策,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学生教科书费和城乡学生作业本费。增加和更新节能环保型公交车800辆。推进市科技馆、市文化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举办2011/2012克利伯环球帆船赛青岛站赛、亚洲羽毛球锦标赛等大型赛事。

新兴区域建设

年内,西海岸新区发展规划上报国家审批,保税港区二期工程封关运营,完成董家口港区建港体制调整,青岛港矿石码头等4座码头建成运营,青岛德国中心等12个项目落户中德生态园,中日韩创新产业园启动建设。蓝色硅谷纳入国家“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推进核心区建设,建成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一期工程,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开工建设,推进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地质研究所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创业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红岛经济区实现出口加工区、河套街道、红岛街道划转整合,完成北岸新城总体规划;青岛软件科技城启动建设,引进清华科技园青岛分园等79个项目。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园艺景观工程初具规模。金家岭金融新区、李沧交通商务区等重点板块规划建设有序推进。

(李胜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