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审计系统业务综述
概况
2012年,青岛市各级审计机关审计(调查)单位1751个,实现增收节支108.7亿元,向纪检监察、司法机关和有关部门移送案件线索及处理事项34件。
财政审计
预算执行审计 年内,全市审计机关围绕促进增收节支、提高财政绩效,审计一级预算单位110个。坚持把政府性资金全部纳入审计范围,关注预算内、预算外资金和政府性基金;拓展审计内容,审计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等财政运行全过程;延伸审计范围,全年延伸审计企业和二、三级预算单位232个,挽回税费收入1.6亿元。即墨市审计财政性资金保值增值情况;平度、崂山、李沧等区市审计“三公经费”使用情况;市北区将全区行政事业单位、街道办事处全部纳入财政联网审计系统,实现财政审计监督“全覆盖”。
政府投资审计 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的审计工作,坚持关口前移、超前防范,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跟踪审计,指出问题,督促整改。全年全市审计建设项目1109个,审减投资金额24.6亿元。创新审计手段,运用视频监控系统,加强对隐蔽工程、临建工程的远程监控,增强审计监督实效。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台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操作规程;李沧区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进行分类管理,重点项目重点审计;莱西、胶州、市南、平度等区市前移审计关口,开展投资项目预算控制价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 全年对413名领导干部进行离任或任中审计,查出违规金额12.2亿元。市委、市政府出台《经济责任审计办法》,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及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全部纳入审计监督范围。制订《经济责任审计谈话办法》,对发现问题较多的部门和单位负责人进行谈话,促使领导干部正确履行经济责任。与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联合,对2008年以来审计发现的38个未整改到位的问题进行督查,涉及整改金额13亿元。胶南市创新国有企业审计模式,对董事长和总经理开展同步审计;城阳区对全区卫生系统9个单位、民政系统3个单位主要负责人开展系统性经济责任审计。胶州、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莱西、即墨等区市推行“1+N”审计模式——将经济责任审计与部门绩效审计、政府投资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结合起来,提升审计效能。
绩效审计
全年对76个专项资金和项目独立进行绩效审计;在其他审计项目中,关注决策、管理等方面的绩效状况,查出资金滞留闲置、违规改变资金用途等问题。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首次对全市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3类18项资金进行全面审计,摸清规模和结构,揭示新老政策不衔接、重复参保等七大类问题,出台《关于建立城镇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等9项制度,社保审计工作获8个全国性奖项。胶南市对“农林水牧渔”等涉农行业开展绩效审计;城阳、市北和四方等三区对社区民生资金和项目进行专项绩效审计。
审计服务与机关内部建设
审计服务
2012年,青岛市各级审计机关通过加强审计工作管理,注重从体制、机制和制度等方面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策建议,全年向党委、政府提报各类专题或综合性报告264篇,被批示采用97篇,促使全市各有关部门出台制度86项。崂山区审计局针对村庄改造项目管理模式进行调研,促使该区政府出台《村庄改造项目资金监督管理办法》。推进审计公开,将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及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整改结果向社会进行公开。加强审计整改工作,建立健全相关部门协作配合、联合督查、跟踪核查等机制,促进审计结论得到有效落实,审计整改率达到96.3%。市南区审计局前移整改关口,坚持边审计、边督促、边整改;四方区审计局与区政府督查室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联合督查,提高了整改实效。
机关内部建设
年内,市审计局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开展集中培训、网络培训;组织全市34名审计人员参加国家审计署组织的计算机中级培训,考试通过率居全国审计系统首位。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市审计局完善并实施考勤管理办法,开展“十佳”优秀审计组和“十佳”优秀审计工作成果评选。推进廉政建设,制定廉政约谈等制度,完善廉政防控措施,提高廉政防控能力。加强审计工作规范化建设,出台审计项目审理办法等制度。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对符合条件的审计项目全部实现通过计算机审计,全年有12篇AO应用实例和6篇计算机审计方法获国家审计署优秀奖;建立完善财政、地税、社保等多行业联网审计平台,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行业之间核查分析,被国家审计署评为中国信息化审计领域成果一等奖。
(刘守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