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
2018-03-11

基层基础建设

企业联网直报工作

2012年,青岛市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的部署,8000余家“三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资质以内的建筑业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下同)的年报和各类定期报表全部实现网上直报。企业各项数据通过报送终端直接上传至国家统计局数据库,改变了传统的层层上报模式,减少环节,提高效率,减轻企业的报表负担。

做好“三上企业”统计星级管理工作

截至年底,全市申报星级企业5863家,申报率81.1%,数量和质量均居山东省首位。

开展下基层搞调研主题活动

在全市统计系统开展“下基层搞调研、到现场摸实情、重服务抓质量”主题活动。在全市126个镇(街道)推广应用基层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名录库的动态维护,率先在全省开展基础名录库建设。

基层基础与法制建设

年内,青岛市统计局开展统计执法活动,检查各类报表单位1000余家,开展行政执法教育培训800多人次。开展普法宣传活动,结合“统计巡查回头看”、执法案卷评审、统计法制建设调研等活动,组织编印《统计法制制度汇编》和《统计行政执法指南》。

信息化建设

年内,完成互联网提速和VPN(虚拟专用网)系统扩容工程,在全市城镇住户调查中逐步推行电子记账系统,劳动统计电子台账在全国推广,基本实现“三化”(统计报表无纸化、数据采集电子化、传输处理网络化)目标。

统计工作创新

创新平台建设

2012年,市统计局建成“青岛市1亿元以上新开工投资项目统计监测平台”。通过图表、照片、视频等形式,经“金宏网”平台直接发送至各区市党政主要领导。突破了传统的统计方式,创建了集管理、监测、查阅、评价“四位一体”的统计模式。市统计局与市有关部门合作,建成“招商引资综合管理平台”,对全市的招商引资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和工作评价,为市领导决策和推进招商工作提供统计服务。依托市政府“金宏网”搭建综合数据信息平台,该平台涵盖全市投资、消费、外经外贸、财政税收等主要经济指标,以及就业、社会保险、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等,基本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数据信息的综合和共享。

创新服务内容

加强GDP(地区生产总值)、服务业等主要经济指标的监测频率,由以往的季度测算改为月度预监测,强化监测预警作用。加强与对标城市的沟通对接,实现统计数据、信息资料共享,适时提供对标城市相关数据信息,为“五标”(寻标、对标、达标、夺标、创标)活动提供详尽的数据支持。

创新服务形式

继做好常规分析之后,按不同时间节点,从不同视角,对9个对标城市的经济发展指标进行系列深度分析,形成调查报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作了批示。截至年底,市统计局撰写各类统计分析478篇,被市委、市政府采纳202篇,被市领导批示37篇。

统计服务与监测

统计服务

制订文化产业统计制度 2012年,市统计局围绕文化强市战略,改革创新文化产业统计,协调相关部门,制订文化产业统计调查实施方案,按季度开展调查监测,为“文化青岛”建设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建立服务业相关调查制度 研究制订青岛市总部经济统计测算制度,界定总部经济统计范围。建立家庭服务业统计方案。制订部分服务业小微企业统计测算办法,为市领导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市小微服务业企业发展状况提供服务。

统计监测

加强重点发展区域的监测调查 市统计局加强对全市“十条千亿级新型工业产业链”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蓝色经济、高端服务业和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园区的统计监测,反映全市科学发展战略的整体推进情况。

推进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和县级粮食抽样调查改革 根据国家统计局要求,结合全市实际,制订印发一体化住户调查方案和制度,对基层调查员进行培训。开展县级粮食产量抽样调查改革,建立健全相关统计台账,统计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粮食实割实测,落实保障经费,确保推进粮食产量抽样调查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专项调查与社情民意调查

专项调查

2012年,市统计局完成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居民主观幸福感、集中供热、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等20余项群众满意度专题调查,对20万名居民进行电话访问。完成全国文明城市测评、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部分舆情报告进入市委、市政府决策。

社情民意调查

编制低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市统计局配合有关部门,就电、气等相关商品的价格调整对CPI(消费物价指数)的影响程度进行测算。建立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统计监测制度和农民工监测调查制度,修订完善农村全面小康监测体系,撰写的《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实现程度报告》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

(王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