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条千亿级产业链建设
2018-03-09

  

2012年,青岛市围绕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年度工作总体部署,依据市工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立足“7+6”(高端制造业主要指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机车、船舶海洋工程、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等七大产业中,处于价值链高端、技术含量高的领域;新兴产业主要指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六个新兴产业中的各相关领域)产业体系,为做强家电、石化、服装、食品、机械装备等5条已有千亿级产业链,加快发展形成橡胶、汽车、轨道交通装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等5条新的千亿级产业链,制订出台《加快发展青岛市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的实施意见》,突出蓝色、高端、新兴,建立统计体系,加强监测分析,推进项目建设、技术创新、品牌培育、集聚集约,构建特色鲜明、产业集聚、链式发展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助推全市蓝色经济发展和工业转型升级。全年全市10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0903亿元(不含软件),同比(下同)增长15.2%,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5.6%,增长0.2个百分点。其中,家电1294亿元,石化1702亿元,服装1617亿元,食品1650亿元,机械装备2064亿元,电子信息(含软件)1088亿元,橡胶667亿元,汽车602亿元,船舶海工378亿元,轨道交通装备374亿元。

项目建设与技术创新

项目建设

深化“项目建设年”活动,推进总投资1019亿元的348个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年内,投资10亿元的庞巴迪高速列车基地项目、总投资17亿元的青岛武船麦克德莫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海洋工程装备项目和投资3.2亿元的中船重工隧道掘进机项目等164个项目竣工投产;投资9.78亿元的上汽通用五菱青岛分公司发动机工厂产能二期扩建、投资6.8亿元航天科工青岛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投资44亿元的一汽解放商用车基地、投资8亿元的世界最大反式异戊橡胶生产装置、投资54亿元的捷能汽轮机搬迁改造等项目加快建设。面向特定区域、特定产业和特定对象,开展定向招商,组织赴深圳、石家庄、上海等城市举办以集中推介、产业对接为主要形式的专题招商活动,有27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计划投资额23.8亿元。全年全市有计划总投资668亿元的161个工业项目签约落地。

技术创新

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组织实施技术创新项目1658个,213家企业享受25.1亿元的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四方车辆研究所、宏大纺机、东佳纺机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青啤公司、青特集团被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截至年底,全市有青岛市级以上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93家。其中,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4家,数量居副省级城市首位。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深水天然气开发荔湾导管架、青岛武船重工有限公司“深潜号”深潜水工作母船、青岛扬帆造船厂有限公司20.5万吨散货船、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压载水管理系统等产品,成为新的标志性产品。举办2012年青岛产学研洽谈会,组织开展首届“2012年青岛工业设计促进月”活动和参评2012年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海尔集团获金奖,青岛市成为计划单列市唯一获金奖的城市。

品牌战略与产业集聚集约

品牌战略

围绕实施蓝色品牌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品牌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出台加快全市品牌经济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搭建名牌产品综合展示平台,加强质量攻关和自主品牌建设,重点创建家电、服装、食品等优势品牌链,培育“专精特新”产品品牌,支持中小企业融入优势品牌产业链,全年122个品牌进入年度“青岛名牌”培育计划,新增“青岛名牌”50个,海尔集团、海信集团等6家企业入选全国百家企业品牌培育试点,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啤公司等3家企业的管理创新成果获全国“质量标杆”称号。

产业集聚集约

制订出台《青岛市工业产业集聚区(基地)布局规划》、《加强工业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规划建设52个工业产业集聚区,建立完善集聚区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推进工业企业和大项目向集聚区集聚,创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企业关联度紧密、配套功能完善的产业集聚区。年内,青岛市被评为“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示范基地”,即墨纺织服装集聚区和莱西农副产品加工集聚区被评为“山东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截至年底,全市有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6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4个。

(市经济信息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