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 述
概况
2012年,青岛市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355起,死亡388人,同比(下同)分别下降8.9%和9.1%;发生较大事故3起,死亡13人,分别下降62.5%、61.8%。实现“三下降一杜绝”(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死亡人数和较大以上事故下降,杜绝重特大事故)工作目标,未发生重大以上事故。青岛市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评为“2012年度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
制度与机制建设
出台《青岛市安全生产考核问责的意见》 年内,通过出台《青岛市安全生产考核问责的意见》,加大安全生产在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的比重,把安全生产摆在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同等重要位置。
确立安全生产的优先地位 从源头规划布局入手,守好安全生产红线。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编制《全市安全生产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确立安全生产在城市发展中的优先地位,除国家重大战略物资外,不再审批非煤矿山开采项目,依法关闭不符合条件的小矿山,形成地下矿山和高危、低效、高能耗企业及不良市场主体退出机制,依法注销矿山企业23家、危化品(危险化学品,下同)生产经营企业22家,对14个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项目实施“一票否决”。
建立新的领导体制 建立由市长任市政府安委会主任负总责,常务副市长任常务副主任分管安全生产,其他各副市长任副主任“一岗双责”抓安全生产的领导体制。
创立新的运行机制 在全市确立每季度第一个月为“安全月”、第一个周为“安全周”,形成月有重点、周有调度、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2012年4月10日,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黄龙华(左二)到青岛泰能集团等单位检查安全生产工作。(李明光摄影)
贯彻“预防为主”工作方针与整治行动
隐患排查治理
2012年,青岛市创建企业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功能信息平台,编制发布《企业安全生产隐患自查自纠自报指导标准》6804条,涉及行业52个,形成企业自查、政府挂牌、专家诊断、执法监管的隐患治理闭环管理系统。企业通过网格化监管系统自觉上报治理隐患32.78万项,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得到提升。
“打非治违”
启动“问安青岛——‘12350’安全生产隐患有奖举报查处”活动,设立举报奖励资金100万元,围绕17个行业领域、50项重点打击对象,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累计打击非法违法、纠正违章违规行为233万余项,吊销暂扣许可证2622个,关闭非法违法企业321家。4月1日至年底,群众咨询举报量4200件,是上年的3.2倍;依法查处量695件,是上年的6.9倍;兑现举报奖励资金10.2万元。
重点领域专项整治
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强化年”重点行动4次和危化品、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专项整治18项,完成103家企业化工装置安全设计诊断和70%以上的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六大系统”(监测监控系统、矿山人员定位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建设,推进道路中央隔离设施、塔吊起重机防倾翻仪、地下管网电子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消除一批重大安全隐患。出台《青岛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3+X”挂牌督办制度》,对排查确定的重大隐患实施挂牌督办。年内,省级挂牌督办的3项重大安全隐患整改完毕,市级挂牌督办的重大安全隐患109项整改完毕98项。
重大安全风险防控
组织国家级专门机构对全市重大安全风险进行研讨评估,加快推进国家危化品应急救援青岛基地建设,支持协调交通部海上救助基地落户青岛,全市海陆空联动的应急救援体系初步形成。吸取国内外危化品事故教训,推进危化品专用运输通道、清净下水系统和防浪堤工程建设,对董家口港区、平度新河化工基地实施区域安全评估和安全规划,从源头防控重大安全风险。
事故查处与追责
健全“发生一起事故、健全一套机制、规范一个行业”工作机制,对发生事故企业落实约谈、“黑名单”和责任追究制度,全年依法查处工矿商贸事故30起,对6人进行责任追究;对8起典型事故案例制作成警示教育片,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教育。通过协调处理铁路道口事故、查处“冒险鸭”水陆两栖观光巴士闪爆事故及受限空间窒息中毒等事故,推进铁路道口、前海旅游、受限空间作业环境等治理规范。
“问安青岛”安全文化体系建设
概况
2012年,青岛市开展“问安青岛”安全文化体系建设,出台《关于加快“问安青岛”安全文化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五问”(求问、知问、切问、推问、试问)为主线,以“知识守护生命”为主题,以企业、社区、学校为切入点,从生产一线职工和学生抓起,培养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
“求问”——解决“我要安全”问题
实施“五公开”(公开安全诉求渠道、公开征集安全良策、公开安全承诺、公开风险隐患辨识指导标准、公开非法违法行为查处结果)制度,建立安全诉求咨询服务网络,设立“民智惠安”良策征集信箱,畅通“问安青岛”途径,听取市民意见建议,推动市民主动参与安全生产管理。
“知问”——解决“我会安全”问题
开展安全文化“五进”(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活动,营造“问安青岛”环境。创建安全文化主题公园等物态载体21处,创办安全文化网上超市和《问安青岛》刊物,组织开展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大培训、大练兵”活动。年内,培训“三项岗位”人员(煤矿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28081人,镇、街道主要负责人及安监系统执法人员3000余人;按照“三级安全教育”要求,重点监控企业从业人员20万人。
“切问”——解决“是否安全”问题
推行企业班组“六预”(预知、预想、预查、预警、预防、预备)行为模式,鼓励和引导企业采取班前“三讲”(讲风险、讲规范、讲要求)、“三法三卡”(三法即建立预防职业病、防范作业岗位事故发生、防范环境污染事件的方法体系;三卡即安全作业指导卡、岗位有害因素信息卡和岗位作业安全检查卡)等做法。坚持“专家帮助查隐患”制度,建立“互动式”专家服务模式,在全市所有危化品生产企业全面推行“保健式”服务。
“推问”——解决“怎样安全”问题
建立警示教育常态机制,举办事故警示教育展,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实施典型引领,截至年底,全市累计创建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安全文化示范企业62家,创建省、市级安全生产优秀班组440个。
“试问”——解决“持续安全”问题
以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安全物态文化建设为重点,创立企业“四个一”(一个安全文化建设规划或方案、一本安全文化手册、一系列安全文化建设载体、一套安全文化测评工具)、学校“六个一”(一个安全文化建设规划或方案、一套安全文化系列丛书、一份安全文化试卷、一次安全文化班会或课堂、一系列安全文化建设载体、一套安全文化测评工具)和区市、镇(街道)、社区“六个一”(一套安全文化发展理念体系、一个安全文化建设纲要或规划、一系列安全文化建设保障政策、一批安全文化载体、一支安全文化人才和专家队伍、一系列安全文化示范创建活动)安全文化建设模式。立足企业、学校、社区,开展“问安青岛”全民安全知识竞赛和有奖答题活动,组织观摩安全文化建设成果,实施定期测评与效能评估,不断巩固“问安青岛”成果。
实施网格化监管
责任全面覆盖
2012年,青岛市各区市、2个经济功能区、28个监管部门和所有镇(街道)、村(居委会)及21万多家企业以及各级领导、工作岗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均纳入网格化平台,实现领导定点、全员定责,疏通监管渠道,激活责任主体,强化责任落实。
实施精准防治
完善网格化隐患排查治理、重点风险防控等6项安全生产监管信息模块,创建“企业安全生产网”,打通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终端,设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10类18项工作流程,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排查治理隐患,实现风险隐患“精准防治”。截至年底,全市3400多家危化品、非煤矿山、烟花爆竹重点企业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开展风险评估
以网格为单元,以落实“九定制度”(领导定点、全员定责、监管定位、排查定级、应急定制、配置定量、培训定岗、信息定时、奖惩定格)为标准,借助专家力量,对辖区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工艺、要害场所、重大危险源、重大隐患等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开展风险评估,对评估分析出的安全隐患和风险实施分级管理,落实属地安全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以及安全隐患和风险点单位的主体责任。
实现动态监控
运用“信息网、管理网、监督网”信息化技术,推进网格化与重点工作融合,实现政府监管与企业自治的“双向互动”和动态监控,激励企业自觉做好安全生产。截至年底,对全市21万家企业的基础数据进行核查,基础信息核准率90%以上,10万多家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近6万家企业自觉开展隐患自查自纠,网格化监管得到企业认同。
基本能力建设
安全标准化建设
2012年,青岛市把危化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等高危行业安全标准化建设作为行政许可的前置条件,强制推行达标工作,全市危化品、非煤矿山、烟花爆竹企业全部达到三级以上标准化。编制工贸行业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分层级进行培训、定期调度督导、组织观摩交流、强化考核评价,强力推进冶金等工贸行业安全标准化创建。年内,通过一级评审企业5家、二级27家、三级284家。
安全社区创建
发挥社区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开展居家安全和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风险管控,落实全民参与共建措施,加强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截至年底,全市创建市级安全社区448个、国家级安全社区25个、国际级安全社区3个。
职业危害治理
立足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推行职业卫生分类分级差异化监管,对粉尘、高毒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重点治理,对100家重点企业进行检测,建立职业病危害基础信息库。开展职业危害申报活动,全市10420家企业申报并通过审查备案,申报数量为全省首位,居全国领先水平。
应急管理
制订《青岛市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细则》,落实预案备案、专家审查和应急演练销号制度。完成237家企业283项预案的市级备案和专家审查;指导各区市完成990家企业1293项预案备案,网格化监管系统录入各类企业预案2万余项。21家地下矿山、172家危化品生产和11家烟花爆竹批发企业均组织演练。青岛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与全市8支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签订协议,建立政府指导与协议规范相结合的救援队伍调度机制。
服务型机关建设
执法监管
2012年,市安全监管局推行全员上一线执法。按照分级负责要求将检查数量与频次量化到每名执法人员,建立分级量化执法机制,制定执法检查计划,提高科学监管能力,基层风险隐患得以及时发现消除。坚持以服务为主导,实施规范化“刚性执法”。编制《青岛市安全生产执法检查手册》和《安全生产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范》,统一规范执法检查和自由裁量行为。全年检查企业33189家次,发现消除安全隐患32314条,行政处罚179家,罚款727.92万元;对359家市级监管企业全面检查1遍以上,对其中18家重点监管企业确保每季度检查1次。
权力运行
规范行政审批、监管执法、事故查处等工作,完善权力运行机制。出台《安全生产行政审批工作管理程序》,通过完善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工作提速30%以上。全年受理各类审批30308件,办结28397件。建立事故查处协调机制。规范事故查处工作,事故调查由安监、公安、工会、检察院等单位参加,邀请专家参与,及时发布有关信息。建立专家审查机制,发挥专家在隐患排查治理、行政审批、事故调查等流程中的作用,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过程和结果的审查监督。
(李维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