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况
2012年,青岛市获评“山东省名牌”116个、“山东省服务名牌”22个,新增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2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新增采用国际标准产品7个、国家标准产品48个。青岛市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获山东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档案管理一级先进单位和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青岛市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获国家质检总局质检法治文化主题演讲比赛二等奖、青岛市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党纪条规知识竞赛冠军、青岛市节能知识竞赛冠军。
质量、标准化与计量工作
质量强市
年内,市政府制发《关于贯彻落实〈质量发展纲要〉建设质量强市的意见》,制订行动计划,在山东省率先开展质量强市建设,将质量指标纳入市委、市政府科学发展观考核体系,增强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区域竞争力。出台《青岛市“市长质量奖”管理办法》,开展首届“市长质量奖”评价工作,引导全市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市质监局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在武汉大学开设质量强市专题研讨班,提升全市领导干部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和管理能力。青岛市获批创建首批“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起在“中国质量发展论坛”上代表全国25个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发出倡议。
名牌战略
发挥名牌的聚合效应、宣传效应和带动效应,通过名牌战略带动经济发展。全年组织申报165个产品、36个服务品牌争创“山东名牌”产品和“山东省服务名牌”,申报数量创历年新高。对2011年度新创工业知名品牌企业进行资助奖励,奖励金额3410万元。开展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创建活动,胶南纺织机械、城阳高速动车机车等两个基地通过现场审核。市质监局连续4年向市政府提报《全市工业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对七大重点行业质量状况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为市政府制订质量宏观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组织开展中小学质量教育实践基地创建活动,引导青少年关心质量、树立质量诚信意识,海尔集团获批山东省唯一全国首批实践基地。
标准化工作
年内,对78家单位198个项目开展标准化资助奖励,奖励资金600万元,引导企业通过加强标准化增强竞争力。选择51家单位开展“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获批建设全国首个国际化综合性生态示范园区——“中德生态园”国际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加快国际先进标准引进,促进高端产业聚集。投资2800万元开展国家电子商务项目试点,为网上交易产品质量提供法律规制和标准示范。承办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2年国际标准化综合知识培训班”、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专业会议。全年全市制(修)订国际标准7项、国家标准48项。
计量工作
建立和完善全市计量校准网络,发挥计量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开展计量惠民工程,监督检查全市加油机3848台、公路计重动态汽车衡58条、56家医院使用的计量器具,监督抽查定量包装商品1200批次。开展能源计量工作,帮助双星集团等3家企业争创山东省“能源计量标杆示范企业”并达到标杆示范企业标准要求。对102家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能源计量服务,帮助青岛啤酒五厂回收再利用制麦车间干燥炉热能,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年节约麦芽蒸汽7900吨、资金158万元。
质量监督与执法打假
质量监督
创新办公椅、胶粘剂等产品抽查买样制度,实施抽样人员资格考核制度,提高监督抽查工作实效。全年监督抽查产品70种1460批次,合格率96.18%。排查整治无证生产、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等严重质量风险,全年排查重点企业326家,立案查处违法案件12起。市质监局联合市教育、民政部门开展“‘阳光纤检’进校园、进养老院”等民生工程,检验絮棉制品,严查“黑心棉”,保护儿童、老人身心健康。覆盖性抽查24家机动车安检机构,推动其规范运行。实现行政许可集中办理,全年办理许可事项2748项,按时受理率和上报率均100%。
执法打假
年内,开展“利剑行动”、“食安青岛”等专项行动,出动执法人员6281人次,检查企业2023家。立案查处违法案件419起,取缔非法窝点50个,罚没款到位917.3万元,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14起,刑事拘留10人。对查处的某违法生产食品添加剂案件,处罚没款420余万元。“12365”质监热线受理有效电话7123件,占山东省质监热线的20.1%,处结率95%,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10.6万元。全年全市未发生区域性产品质量事件。
食品安全监督
建立领导干部定期下基层督导制度,落实监管责任。全年对7919批次食品及相关产品进行监督检验,其中市质监局监督抽查2241批次,合格率95.69%;对4403批次乳制品实施三聚氰胺专项检测,合格率100%。妥善处理工业明胶、蜜饯、罗丹明B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保障食品及相关产品质量安全。以“质监邀您看企业·企业看企业”、“食品安全行动联盟”等活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引导企业增强诚信、社会重任担当意识;青岛圣元营养食品有限公司主动将价值2000万元、91吨遭雨淋的包装奶粉进行无害化销毁。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实行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维保单位、生产单位告知、承诺和履职报告制度,增强企业主动履行安全义务的意识。全年新办理使用登记特种设备9268台,增长14.6%;检验设备35942台件,定检率96.53%;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发证28135人;均创历年新高。挂牌督办液化石油气站、工业压力管道严重隐患,基本解决液化气站无证充装问题。加强压力管道整治,将6家石化企业30多千米隐患工业压力管道纳入挂牌督办范围,完成全市规模较大的化工化肥企业压力管道的检验或淘汰更新;开展现场监督检查,下达“安全监察指令书”383份,立案处罚违法行为49起,督促整改存在严重隐患设备43台;在公共领域实施电梯质量安全“终身负责”制度,加强电梯制造单位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落实。
大项目建设
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建设
年内,通过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赴国家质检总局争取支持政策,获批在青筹建国内最权威、国际一流的海洋船舶、海工装备产业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促进蓝色产业集聚和蓝色经济发展,该项目投资5.8亿元。市质监局经考察调研,决定创新项目建设体制机制,与国际海洋领域知名专家、两院院士等高端技术人才展开交流合作,吸纳社会优质资本,坚持引资、引智、引技术、引人才相结合,实现项目国有资本控股下的多元化、高端化、国际化、企业化运营,突破实验室建设、人才、业务等发展瓶颈。
东北亚地区标准和技术法规共享平台建设
2月6日,市质监局与国家质检总局标准与法规研究中心、青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签署“共建中国WTO/TBT-SPS国家通报咨询中心青岛评议基地,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协议,作为国家质检总局在地方设立的首个评议基地,先后组织通报日本肥料、韩国水产品等4次,发挥突破国际贸易壁垒、避免出口损失等方面的作用。
青岛国家质检中心基地二期工程建设
市政府投资3亿元,推进青岛国家质检中心基地二期工程筹建,该工程实验室面积4万平方米。作为青岛市高技术服务业的重要项目,基地建成后将为产品研发、制造、售后提供全程分析、测试、检验服务,发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
质监技术、制度建设与依法行政
技术建设
年内,山东省纺织机械质检中心通过验收,山东省皮革及制鞋质检中心和食品有害物质质检中心完成筹建。形成以8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质检中心为龙头、5个市级检验机构为主体、7个县级检验机构为补充的技术机构分布格局。全年新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新上价值1412万元的仪器设备392台(套);争取行政经费同比增加211.6万元,增长2.83%。
制度建设与依法行政
市质监局在机关处室开展行政质量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编制完成《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实现科技项目管理规范化。出台《政务督查工作规定》,全年完成各级督查67次。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收费清理工作,规范收费行为。实现行政处罚案件网络化运行,全年网上办理案件1474起。
(周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