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选介
2018-04-08

崂山风景名胜区

概述

截至2012年底,崂山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446平方千米,其中风景游览区面积161平方千米,绕山海岸线87.3千米。整个景区由巨峰、流清、太清、上清、棋盘石、仰口、北九水、华楼、登瀛等9个风景游览区和沙子口、王哥庄、北宅、夏庄、惜福镇等5个风景恢复区及景区外缘陆海景点组成,有景点220多处。主峰为巨峰,海拔1132.7米,是中国1.8万千米海岸线上最高的山峰。崂山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享有“神仙宅窟、灵异之府”美誉,被称为“全真道教天下第二丛林”,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2012年,接待海内外游客21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

年内,崂山风景区(登瀛)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土地手续办理齐全,完成单体方案规划审批及施工图设计,开工建设暗渠引桥工程,建成车场星级公厕。投资350万元的北九水栈道项目正式投入使用,形成观崂车场至内三水游览环线,减轻了旅游旺季道路通行压力,提升了游客观赏体验。投资300万元建设全长800余米的巨峰小循环线,将玉清宫遗址、慈光洞、巨峰白云洞及响水洞景点串联。投资100余万元改造道观太平宫,铺设游览路600米,新建观光休息区3处、观景亭1处。推进华楼观光索道恢复建设工程,完成华楼至北九水换乘中心光缆敷设,景区内网网络形成统一整体。完成明道观、圣水庵、慈光洞和驱虎庵恢复重建方案的前期编制,初步确定建筑布局和道教神像供奉体系。启动崂山林场流清林区森林防火检查站项目建设,仰口步行道实验段开始铺装管道。投入维修资金349万元,完成基础设施维修维护项目38项。

环境综合整治

年内,开展“大干300天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投资700余万元完成大河东停车场硬化、绿化和美化工程,对北九水客服中心停车场、北九水观崂车场和华严寺观音广场进行高标准绿化,景观达到错落配置、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效果。太清广场周边坏境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拆除影响环境和古树保护的房屋及乱搭乱建建筑物约2200平方米,达到古树透海、环境优化的目的。景区南线线缆入地工程取得进展,完成崂山林场流清林区森林防火检查站至流清河段路面施工,输电线路、通信线路、景区光缆有序入地。强化旅游沿线环境治理,对大河东、八水河部分有碍观瞻的摊点摊位进行规范。出台《崂山风景区公厕管理规定》,完善景区公厕管理。全面实行“一体化”消费维权新模式,组织景区内1000多名经营业户签订“先行赔偿”协议,有效维护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成景区内建筑物图像、文字资料建档工作,为违章建筑查处提供基础资料。组织开展首届“崂山杯”导游(讲解员)大赛,扩大景区影响力。

强化资源保护

年内,开展“清剿火患”、“森林防火春季攻坚战”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高山火灾应急救援能力明显提高,全年无较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完成景区2300余公顷松林的春季松树病害普查工作,对“藤缠树”低质低效林分进行清理,病虫害防治工作实现零成灾率、无公害防治率95%以上的目标。拍摄整理古树名木照片800余张,完成《景区古树名木》初稿编辑工作。

宣传营销

年内,完成崂山风景区形象识别系统征集方案评审与整合,设计制作景区风光扑克牌,开通“景区集团彩铃”,增强宣传效果;策划组织“太平晓钟祈福”、“崂山景区推出礼宾服务”、“雷锋同龄人免费游景区”、“国家羽毛球队崂山备战奥运”等系列报道,在中央、省、市媒体刊发稿件400多篇。

开展与青啤公司和崂山矿泉水有限公司的合作促销活动,在25个主要客源地城市及杂志《领导文萃》、《演讲与口才》投放景区的形象广告。借助高校和景区旅游资源平台,开展崂山风景区旅游商品发展框架与销售体系建设、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课题研究。建立景区网站信息发布制度,确保景区内各项相关信息能及时准确发布。

崂山风景区管理局与青岛城投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推出“自由游卡通”旅游套票,在青岛旅游双层观光巴士上推荐景区,拉动景区客源市场。设立旅行社服务专员,制订团队签单优惠政策,推行导游积分奖励办法,提高旅行社和导游人员工作积极性。

市场管理

年内,完成景区官方网站的改版,建立数字化分销平台。全面推进建设项目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确保所有在建项目手续完备。完善预算管理体制,试行林业和公共绿化地养护等两个定额经费项目,健全对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属地化管理体系。实现对区级财力投资项目的规范运作和管理,开展新的财务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崂山风景区管理局对景区财务数据的动态监控与实时提取。加强行政运行成本控制,车辆维修费、设备购置费分别比上年下降10.8%和50%。完成36件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面复工作,办结率、满意率均100%。组织召开2012年景区工作会议,推进景区战略平台建设。正式启动崂山风景旅游发展公司,对巨峰、太清、仰口索道进行委托经营。

(王丹薇)

中国海军博物馆

概况

2012年,中国海军博物馆按照“军字当头,德育为本”的建馆宗旨,围绕“走进海博,探秘海军”的品牌建设思路,推进展馆建设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年内,克服拆迁待建、沿海道路大型旅游车限行等不利因素,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连增,再创历史新高,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70余万人次。

文博工作

年内,先后完成全国首批航海科普教育基地申报评选、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军队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歼八”飞机征集展览、“安26”飞机自行修复组装、旺季参观接待、文物搬迁和报废展品移交等工作,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在军内外媒体发表稿件60余篇(幅),1幅作品在国家旅游局组织的红色旅游摄影大赛中获优秀奖。到青岛文登路小学、青岛育才中学等学校开展“人类海洋海军”海洋观教育巡展;全年免费接待全市中小学生2万余人次,中央媒体给予突出宣传。开展学术研究,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6篇,其中获奖4篇。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博物馆协会和旅游促销会5次。出版《图说海军》系列专著1部,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推荐参评“双百出版工程”(100种优秀理论读物、100种优秀通俗读物)。6月18日,场馆改扩建工程开工后,组织参与工程的水、电、暖、气、网络等管线布置架设和布展工作。对现有文物展品进行数字化采集,新征集整理各类海军史料1000余份;配合建好用好新展馆,初步梳理需重点征集的文物纲目。

优化服务

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内部整治,优化旅游环境,加强景区安保工作,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游客满意度,树立良好的景区形象。针对“十一”期间青岛胶州湾大桥和青岛胶州湾隧道车辆通行免费的实际,提前着手整治扩建停车场,安排人员全程上岗,创“十一”接待人数新纪录。推进信息化博物馆建设,年内新安装智能售检票系统,实现从手工化到信息化的跨越,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管理成本,增强了服务接待能力。

双拥共建

年内,把双拥共建作为宣传海军的重要媒介,把握特点规律,创新形式手段,丰富双拥共建载体,谋求军民共建的最佳社会效益,做好扶残助残、未成年人社会课堂等公益教育活动。年内,该馆与青岛文登路小学签订军民共建德育基地协议,累计与22家单位结成共建单位,完成新一轮军警民共建单位审评工作。作为青岛地区唯一国家级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中国航海学会评为全国首批航海科普教育基地,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2012~2016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姜祥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