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青岛”群体
于会海、袁德琪、褚凤兰、杨岩竹、周玉凤、万琨——“最美司机”和“最美乘客”群体
2012年11月13日上午,49岁的于会海驾驶公交车正常行驶途中,突然头晕目眩疼痛难忍,为了全车乘客安全,他强忍病痛将车停在路边,保护了车上30多名乘客的安全。发现司机发病后,一些乘客急着上班离开了现场,但有5名乘客没有离开。市民褚凤兰帮于会海解开上衣扣子,为他按摩头部穴位,并掏出随身携带的速效救心丸放到他的嘴里;青岛阜外医院的药剂师袁德琪从他的症状上判断是高血压病情发作,立即到路边药店买药并给其服用。市民杨岩竹、周玉凤、万琨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求助并通知于会海所在单位,为血压达到危险值的于会海赢得抢救时间,送医抢救后,于会海病情逐渐稳定。
“熊猫血”应急献血志愿服务队——随叫随到的献血群体
经过10多年的累积,青岛市中心血站RH阴性(“熊猫血”)献血者登记在册1100余人,形成一支固定的RH阴性献血群体。为保证血液质量,许多志愿者都在平日保持戒烟、戒酒习惯,并不分昼夜根据需要随叫随到。自1993年至今有RH阴性献血者参加无偿献血5624人次,献血量达186.34万毫升。仅2012年就有600人献血20.56万毫升,为临床急症用血提供了及时保障。
“感动青岛”十佳人物
李桂美——55年如一日倾情奉献在护理一线的“白衣天使”
李桂美 女,74岁,青岛市传染病医院退休护士。1992年从青岛市传染病医院护理岗位上退休后毅然选择继续坚守护理岗位20年。20年来,她坚持每天像正式职工一样上下班,却不拿工资,无怨无悔地执着奉献,把全部的爱倾注在无数病人身上,成为青岛市乃至全国最年长的在岗护士。李桂美不仅以身作则,还非常注重对年轻护士的“传帮带”,她所在科室培养出该院50%以上的护士长。2005年,医院挑选最优秀的20名护士组成“李桂美护理组”,她们面对重症肝炎、艾滋病、狂犬病、疟疾等急难险重的传染病,以一流的护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成为医院里的爱心名牌团队。
薛跃娥——扎根山区25年,情系农村教育的乡村教师
薛跃娥 女,45岁,黄岛区辛安街道抬头小学教师。1986年,年仅18岁的薛跃娥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放弃到银行工作的机会,成为薛家岛东山小学的一名代课老师。从教的最初3年不仅没拿到工资,还欠下100元的债,大伙儿都说她是“傻姑娘”。因拖欠工资,很快整所学校只剩下薛跃娥一名教师,她独自教起东山、泊湾两个村6个年级的30多个孩子。2011年9月,薛跃娥结束了25年乡村教师的生活。一年后,教育部门出台城区学校教师和农村学校教师互相交流的新举措,为了把机会留给年轻老师,薛跃娥不顾上有80多岁的母亲、下有正在上高中二年级的儿子等生活压力,怀着对家人的愧疚,主动要求调到农村小学;因为离家远,她每天清晨都要5点多就起床上路。
张鹏——海中救人不留姓名,媒体寻找始露真容
张鹏 男,22岁,平度市云山镇西程村村民。2012年5月1日下午14时38分,一名小女孩在五四广场海边的栏杆上玩耍时不小心掉入海中,不会游泳的女孩父亲马上跳进海里,但因海上浪高流急,两个人开始下沉。此时,正在五四广场游玩的张鹏毫不犹豫跳进海里,岸上的一些人也找来绳索抛入海中展开营救。由于海面距地面两米多高,张鹏怀里抱着女孩抓着绳索多次向上攀爬均未成功,胳膊被堤坝凸出的石块划出多道伤痕。在危机时刻,附近的一艘游艇闻讯赶来救援,在游艇工作人员的努力下,3人最终获救。上岸后,张鹏简单用水冲了一下伤口,拒绝了孩子父母的感谢,拦了一辆出租车独自到附近医院治疗。
孙东生——虚拟世界凝聚爱的力量,真情演绎真实故事
孙东生 男,31岁,青岛新闻网社区市南论坛版主。2006年6月,网名“故事”的市民孙东生经过申请及社区考核,正式成为“青青岛社区‘市南论坛’”的版主。6年来,孙东生在没有任何报酬、甚至连真实的姓名都不被大多数人知道的情况下,在网络上搭建爱心平台,通过发帖、召集志愿者等方式,耗费时间、金钱组织各种爱心行动,汇聚社会爱心救助需要救助的群体和个人。孙东生说,自己坚持组织和参与网络爱心行动,除了内心朴素的社会互助意识外,还在于每一次的爱心行动他都能收获感动。
毕艺、何静——为山区小学支教的80后夫妻
毕艺、何静 毕艺,男,28岁,青岛市殡葬管理所职工;何静,女,26岁,青岛小白帆艺术培训学校教师。从2012年3月开始,毕艺和何静每隔一周的周四都会从青岛开车到诸城市一所山区希望小学——马耳山艾东小学给孩子们上课,9月起,由两周1次的课程变为每周1次。从青岛到马耳山开车需要两个多小时。孩子们下午两点上课,为能准时赶到,夫妻俩一般上午11点左右开车从青岛出发,来不及吃中午饭,两人就买快餐等在路上食用。“这对80后小夫妻真是令人敬佩,我替孩子们感到高兴。”马耳山艾东小学校长庸增刚说,“山里的孩子比较害羞,见到陌生人比较拘束,在他们的带动下开朗多了,真的是要特别感谢他们两人给山区的孩子们带来学习音乐、体育的机会。”
高举稳——坚持敬老志愿服务的“最美修脚工”
高举稳 男,32岁,城阳区“微尘之光”足疗店店长。高举稳是河南到青创业的青年,在城阳区开办了1家足疗店,在他的店里为70岁以上老人服务一律免费。他热心公益多年,积极参与各类志愿公益活动,连续6年给1000多名孤寡空巢老人义务修脚,陪老人聊天,成为老人的贴心朋友。高举稳热心公益,加入了“寸草心”、“微尘之光”等多个慈善组织。他帮助过的人们说,高举稳每次来参加公益活动,带来的不仅是他的手艺,往往带来好几位他店里的专业按摩师、足疗师。有很多人被高举稳的精神所感动,纷纷加入到奉献爱心、学习雷锋的队伍中。
刘慧丽——捐献遗体挽救他人生命,青岛人大爱感动渝城
刘慧丽 女,生前系重庆师范大学学生,胶州市铺集镇谭家埠村人。2012年9月10日,刘慧丽因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引发脑溢血去世。她的父母在承受巨大悲痛的同时,决定尊重女儿生前遗愿,捐献遗体挽救他人生命,成为重庆市正式开展人体器官捐献以来的成人首例。上高中二年级时,刘慧丽就是报名参加学校“爱诺”基金的首批志愿者,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参加义卖活动,为偏远乡镇儿童捐款。随着病情的加重,平时的义卖、捐款已经不能满足刘慧丽感恩社会的炽热心情。为此,遗体捐献成了她生前的心愿,她多次嘱咐父母,如果自己不幸去世,一定要把自己的遗体捐给社会。9月13日,刘慧丽的肾脏、肝脏、眼角膜,分别用在7位患者身上,还带动了重庆70多人作出遗体捐献的决定。
孙彦其——资助困难群体,民警情暖人心
孙彦其 男,37岁,即墨市公安局温泉派出所民警。6年前,孙彦其从部队转业到温泉派出所任户籍民警,有一次到村里为村民办证时,听说村里一名小学生因家庭困难将辍学,他当场拿出600元钱说:“不能让这个孩子辍学,孩子的学费以后我包了。”6年来,孙彦其每年从工资里拿出近1万元,资助16名贫困学生,照顾120多名贫困老人的生活,还专门慷慨解囊资助特殊人群。每逢过年过节,孙彦其都带着水果或衣服等到他照顾的贫困老人家里看望。孙彦其的行动带动了派出所其他民警,每隔一段时间,几个民警就分头来到这些老人家里,帮助做家务或送慰问品。
袁玉盛——母爱陪伴残疾女儿成才,贤惠撑起和谐大家庭
袁玉盛 女,73岁,李沧区李村街道中崂路社区居民。在袁玉盛身上有着众多女儿、妻子和母亲共有的女性的温柔、贤惠朴素和平凡,她把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经营得温暖、和谐、友爱、团结。袁玉盛最小的女儿伊建萍患有脑瘫,经过袁玉盛23年的执着和坚持,没进过校门的伊建萍自学成才,2005年考取中央电大残疾人教育学院。在袁玉盛的故事里展示着母爱,传递着亲情,更传扬着至真、至爱、至善、至美的品格。
于青江——身兼数职只为尽快还债,重诺守信感动债主
于青江男,28岁,即墨市店集镇村民。于青江父母离世后留下8万多元的债务。为了还债,于青江四处打工赚钱;由于过于劳累和营养不良,于青江多次昏倒。7年来,他已经还清父母留下的债务6万多元。一天于青江在下班回家时遭遇车祸被撞断右腿,得知情况的债主被他的诚信感动,不但不要剩下的欠款,还主动送来医药费。而于青江说,父母留下的债还有1.86万元,自己一定要还上。
“感动青岛”特别奖获得者
张继科——奥运夺金为家乡争光
张继科男,24岁,伦敦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团体冠军获得者。张继科受家庭熏陶,从小随父亲学打乒乓球,7岁进入青岛市第二体育场开始乒乓球业余训练,10岁进入青岛市第二体育场乒乓球专业队接受正规专业训练,12岁转入山东鲁能俱乐部,14岁入选国家二队,15岁入选国家一队。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张继科获乒乓球男子单打、男子团体赛两枚金牌。为国家争得荣誉,成为世界上最短时间夺得大满贯的选手,也创造了青岛市参加奥运会的最好成绩,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市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