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 象
青岛市气象系统工作综述
概况 截至2012年底,全市气象部门有在职职工151人。其中,正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人、副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26人、工程师82人、助理工程师及技术员24人,具有研究生学历者23人、大学本科学历者100人、大学专科学历者10人、中专学历者16人。
年内,召开全市气象局长会议。11月16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工作的意见》。12月18日,第四次全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会议召开。市气象局继续保持中央文明委授予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为政府决策、“三农”及重大活动服务 年内,建立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气象局与市政府应急办联合建立“社区到楼长,农村到村长,学校到校长”的应急预警信息发布模式。向市委市政府发送《气象信息快报》83期、《重大气象信息专报》3期、气象灾害预警91次,发送重大活动等专项预报服务产品160余份。做好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市气象局先后获春运先进集体、中俄海上联合军演突出贡献单位、2012年国际极限帆船系列赛——青岛站突出贡献奖、海上搜救先进单位等称号。为青岛新国际机场等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提供气候可行性论证。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编制关于大田和设施农业的《农业气象周年服务方案》、《农业气象服务暂行规定》。投资30多万元在平度市、即墨市分别建设标准化设施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站。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主要农作物气候区划。开发完成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制作发送农业气象情报44期、农业气象服务材料110余份。开展设施农业和“三夏”、“三秋”等关键农事季节动态气象服务,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开展冬小麦增产气象保障服务。市气象局继续获市“菜篮子”及“三绿工程”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各区、市均建立县级气象防灾减灾协调领导机构,编制下发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气象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和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规定等。在莱西市实施“为农气象服务专项”试点工作,建成近300个农村“大喇叭”、131个电子信息显示屏。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全年组织地面增雨作业184门次、防雹作业73门次;实现飞机增雨常态化,开展飞机增雨作业4架次。全市作业指挥人员培训、设备年检持证上岗率和合格率均100%。开展崂山水库蓄水增雨作业。编制完成《大沽河流域人工增雨保护生态环境项目》。
公众气象服务 通过青岛电视台7个频道早、中、晚节目11档,每天播出天气预报频次29次,总时长80分钟;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气象直播连线”节目全天11个整点高频率播出;推出的电视“谈天说地”和广播“气象万千随我行”气象访谈节目受到公众好评,在青岛人民广播电台评比中获第一名。通过“青岛新闻网”、开通气象官方微博及时发布气象信息。建立海洋气象服务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市气象局与涉海部门战略合作,根据海洋功能分区细化气象服务,建成海洋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启动青岛世园会气象服务,开通气象服务网站,在天气预报中增加青岛世园会周边天气预报,完成樱花花期预报研究项目并投入应用。开展交通、供暖、排水、电力等行业的个性化气象服务。
基础业务及现代化建设 基本完成市财政投资1048万元的“青岛近海海洋气象监测与灾害预报预警”项目建设,新建9个沿海自动气象站和1个海上大浮标站,9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安装完毕。规划、申报“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项目并立项。完成“青岛市气象预警信息服务系统业务用房建设”项目立项与方案设计,部分高清演播设备投入试运行。建成即墨市农业气象实验基地,开展设施农业气象监测和服务。完成罗家营海洋气象探测中心二期工程项目建设。编制《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实施方案》,通过中国气象局评审,在实施山洪项目的区市完成一、二期工程。编制完成综合观测系统布局规划方案。增设6套大气电场仪。市气象局实现与市政府应急办、公安、交通、海洋、水利等部门实时视频监控信息共享。完成胶州市气象局整体搬迁;推进平度市气象局迁址工作,完成2公顷土地征用及观测场建设,实现观测业务切换;推进崂山区气象局新址建设工作。市气象局在全省考核的8项预报质量评分中,居全省首位;地面观测6个、高空观测5个250班通过山东省气象局验收;组织参加全省业务竞赛,地面观测获团体第五名、个人全能第三名、个人单项第三名和第六名、优秀教练员,高空观测获优秀组织奖、个人全能第二名、个人单项两项第一名的历史最好成绩。全年获国家、山东省和青岛市科研项目7个;自筹资金100万元支持业务人员科研,开展针对多普勒雷达、风廓线、交通观测、卫星监测等新资料的应用开发。青岛市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市政府批准成立。市气象局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二研究所电波环境及模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全年全市气象系统工作人员在中高级刊物发表论文18篇。
气象行政执法 12月,市人大常委会将《青岛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列为2013年立法完成项目。市气象局加强气象行政审批工作,被评为服务标兵、文明示范窗口。通过“问安青岛”活动,将防雷安全生产的图纸审核和竣工验收列为市政府挂牌督办项目,雷击风险评估在新建项目中进入审批服务程序。健全防雷网格化信息平台,将防雷安全生产融入全市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市气象局会同市安全监管、公安、建设、教育等部门联合开展防雷专项检查,全年检查工程项目88处,对1880个企事业单位进行防雷装置年度检测。
全市基本气候特征
全市年平均气温12.7℃,比常年(下同)偏低0.1℃;年总降水量652.3毫米,偏少12.1毫米;年日照总时数2332.7小时,偏少102.0小时。
青岛地区全年气候特征:气温正常,降水正常,日照时数正常,属较好气候年景;气象灾害主要有暴雨、台风、雷雨、大风、大雾等。
青岛市区气象要素分布
气温 年平均气温12.7℃,与常年持平。8月最高,为28.8℃;12月最低,为-2.7℃;年平均最高气温16.1℃、最低气温10.2℃。年极端最高气温33.4℃,出现在7月3日;年极端最低气温-9.8℃,出现在12月24日。
降水 年总降水量632.9毫米。其中,5~8月386.1毫米,偏少46.0毫米。日降水量≥0.1、1.0、5.0、10.0、25.0、50.0、100.0毫米的日数分别为80、57、33、17、7、2、0天。
风速 年平均风速3.7米/秒。12月最大,为4.4米/秒;5、7月最小,为3.3米/秒。年最大风速17.3米/秒,风向北西北,出现在4月25日;年极大风速29.7米/秒,风向北西北,出现在4月25日。全年主导风向北西北。
湿度 年平均相对湿度71%。7月最大,平均为91%;11月最小,平均为59%。
日照 年日照总时数2116.6小时。5月最长,为237.3小时;7月最短,为115.4小时。年日照百分率48%。10月最高,为66%;7月最低,为26%。
蒸发 年总蒸发量1056.5毫米。10月最大,为114.9毫米;1月最小,为46.8毫米。
气压 年平均本站气压1008.0百帕。1月最高,为1022.0百帕;7月最低,为993.4百帕。全年日最高本站气压1030.7百帕,出现在1月11日;最低为983.4百帕,出现在7月10日。
水汽压 年平均水汽压13.0百帕。7月最大,为28.5百帕;2月最小,为3.9百帕。年最大日水汽压35.0百帕,出现在8月18日;最小1.1百帕,出现在2月8日。
地面温度 年地面温度平均15.4℃。年平均最高值29.7℃、最低值8.6℃。年极端最高地面温度58.0℃,出现在6月11日;年极端最低地面温度-10.8℃,出现在1月25日。
全年重要天气日数
大风 8级以上大风日数29天。11、12月最多,各为5天;6、7月无大风日。
雨 雨日108天。8月最多,为16天。
雪 雪日20天,分别出现在1、2、3、4、12月。上年度初雪日为2011年11月23日,终雪日为2012年4月3日;本年度初雪日为2012年12月17日。
雾 雾日55天。5月最多,为12天。
雷暴 雷暴日14天。8月最多,为4天。
霜 霜日37天。初霜日为2011年11月21日,终霜日为2012年3月21日,初霜与终霜间隔日数122天,无霜期236天。
烟幕 烟幕日41天。1月最多,为13天,5、6、7、8、9、10月无烟幕出现。
霾 霾日74天。1月最多,为14天。
露 露日110天。1月、12月无露出现。
重大气象事件
特大暴雨 9月21日,胶南市出现特大暴雨,降雨量393.7毫米,其中12~13时(1小时)降水量93.1毫米,为胶南建站以来最大日降水量,并刷新青岛市日最大降水量记录和1小时最大降水量记录;此降雨雨量之大、强度之大属罕见,还同时出现狂风、冰雹等灾害天气。此次降雨仅出现在胶南市城区及周围镇(街道)略呈西南—东北走向的狭窄区域内,造成城区多条路段严重积水,大量车辆被淹,长途客车全线停运,城区曾一度大范围停电;滨海、开发区、隐珠、张家楼等街道、镇受灾较重;特大暴雨造成经济损失11098万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约2810万元。
台风 全年影响青岛市的超强台风2次,比常年偏多。(1)8月3日3时10分,第10号超强台风“达维”进入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境内,4日1时30分进入渤海。受台风“达维”影响,8月2~3日,青岛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其中,3日出现4站暴雨、1站大暴雨。红岛平均风力26.3米/秒(10级),阵风最大36.3米/秒(12级);市区平均风力11.7米/秒(6级),阵风20.7米/秒(8级)。此次台风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880.8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约5371万元;转移安置人口1362人。(2)8月27~28日,第15号超强台风“布拉万”在山东近海北上,受其影响,全市出现小到中雨,过程平均降水量5.3毫米。青岛市沿海地区平均风力6~7级,阵风9级;海上的风力较大,阵风11级。沿海一线出现大浪,28日的澳门路沿海一带卷起了10米多高的大浪。由于海浪凶猛,澳门路音乐广场路段发生海水倒灌,不少停在此处的车辆受损。
雷雨大风 受冷暖空气交汇造成的局部强对流天气影响,7月12日下午,青岛市出现大风降雨天气过程并伴有雷电活动。城阳区红岛、上马等街道遭遇强风暴雨袭击。16时10分城阳区红岛街道自动站监测到极大风速49.2米/秒。由于风力较大,部分社区民房、养殖区受损较为严重,直接经济损失约500万元。胶南市西南地区出现短时大风降雨天气,大场、海青、泊里、大村(理务关)、琅琊等镇受灾较重,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600多万元,家庭财产经济损失约200万元。
雾 市区出现大雾55天,同期偏多1.5天。春季偏多,其他季节偏少。其中,4月11天、5月12天,分别偏多5.1天和4.3天。5月10~15日青岛前海能见度不超过50米,受大雾影响,连续6天青岛港每天滞留船只超过200艘,海事部门全面实施海上交通管制。
(张诒年)
防震减灾
概况
2012年,青岛市地震部门开展地震监测、震害防御、地震应急等工作。4月26日,山东省东部10城市地震联防工作会议在青召开。5月24日,青岛市设立分会场收听收看全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市委宣传部、市地震局和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代表与会。6月27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青政办字〔2012〕21号)。7月6日,鲁东地震应急协作联动区联席会议在青召开。7月9日,重新调整青岛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起任总指挥,副市长黄龙华任副总指挥,57个单位72位领导为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监测预报组、抢险救灾组、宣传报道组、社会交通治安组、后勤保障组、灾民安置组和次生灾害防御组。市地震局被山东省地震局评为2011年度全省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优秀单位,黄岛区被省地震局命名为首批山东省防震减灾基层基础工作示范县(市、区),黄岛区、胶州市、崂山区、市南区、平度市的地震局被省地震局评为2011年度全省县级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市地震局震害防御处被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授予2011年度市级先进处室称号。
地震监测预测
年内,完成国家地震背景场探测项目胶南市、莱西市强震台选址和观测房装修;开展省地震局下达的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崂山区、黄岛区、城阳区、即墨市、胶州市等8个强震台的建设。青岛市数字地震前兆台网城阳夏庄山色峪台磁通门磁力仪安装运行。全年全市有动物、地下水等地震宏观前兆观测点125个,其中骨干观测点23个。实行全天24小时震情值班和周、月、年度会商制度;青岛市数字地震遥测台网监测到全市及周边区域可定位地震121次,其中2.0级以上85次,震级最大的是7月20日江苏扬州市宝应县发生的5.0级地震。市地震局获省地震局授予的2013年度全省地震趋势会商报告质量评比第一名,青岛测震台网被省地震局评为2011年度全省地震观测资料质量评比运行、速报优秀等次。开发地震监测设施与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行政审批软件,于9月1日起纳入市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地震局窗口正式运行,审批时限为两个工作日,为青岛市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提供法制保障。
震害防御
全市有186项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通过省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评审,其中青岛市工程地震研究所承担107项。中国地震局于3月5日印发《关于批准青岛市环胶州湾地震小区划的通知》(中震安评〔2012〕26号),该项目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青岛市工程地震研究所承担,勘测面积440平方千米。黄岛区地震小区划通过中国地震局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评审和“中震安评〔2012〕120号”文件批准。崂山区委托青岛市工程地震研究所开展地震小区划,完成一期70平方千米区域勘测。青岛市和城阳区、黄岛区、崂山区、胶南市、胶州市、平度市、即墨市的地震行政审批服务窗口被省地震局命名为山东省地震行政审批服务“红旗窗口”。
地震应急管理
全国第四个“防灾减灾日”(5月12日)期间,全市1200余所中小学校和部分机关、企业、社区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救援演练。示范演练有:5月11日下午14时28分,市政府应急办、市地震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级机关西部管理中心在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机关办公楼举行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是青岛市连续第五年在市级机关办公楼举办地震应急疏散演练,《青岛日报》、青岛电视台“青岛新闻”栏目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节目等进行报道;同日上午,市政府应急办、市地震局、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市分公司、市红十字会、市消防支队、市急救中心举行人寿保险公司办公楼地震应急疏散演练。12月21日,武警青岛支队、市地震局举行青岛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成立仪式,救援队以武警部队官兵为骨干力量,配置地震、通信、医疗、建筑结构、装备保障等专业技术人员120人。市北区洪山坡街道一小区社区、黄岛区薛家岛三社区、崂山区凉泉社区、城阳区东田社区和肖家社区、平度市侯家站社区、胶南市滨海新村第二社区被省地震局、省民政厅、省科协认定为第三批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市民政局、市科协、市地震局认定17个社区为第三批市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被省地震局命名为首批山东省地震安全示范企业。市安全监管局、市地震局认定12个企业为第二批市级地震安全示范企业。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全国第四个“防灾减灾日”、唐山大地震纪念日和“国际减灾日”期间,全市各级各单位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采用举办讲座、开设宣传点、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组织到学校、乡村、社区、机关、企业等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市地震局参与青岛人民广播电台“行风在线”和“青岛政务网‘网络在线问政’”进行防震减灾访谈;于5月11日在《青岛晚报》第十一版刊登《学防震知识强减灾技能》专版;8月7日、10月19日分别参与“青岛新闻网‘民生在线’”和“青岛政务网‘网络在线问政’”进行防震减灾宣传。青岛市实验小学、青岛辽源路小学、青岛鞍山二路小学、青岛永宁路小学、青岛市崂山区实验小学、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珠江路小学、城阳区棘洪滩镇南万小学、即墨市实验高级中学、胶州市三里河小学、胶南市第二实验小学、平度市城关街道胜利路小学、莱西市香港路小学被省地震局、省教育厅、省科协命名为第五批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市地震局、市教育局、市科协命名首批25所中小学校为市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
项目建设与工作创新
9月21日,中国地震局印发《批复》(中震函〔2012〕266号),同意建设中国地震局青岛防震减灾市级示范中心;市政府第十三次常务会议原则同意防震减灾示范中心项目建设,将建成的青岛市测震及前兆台网中心、地震指挥中心整合纳入,新增震害防御项目,完善应急救援内容等。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核准和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确定等两项审批时限由3个工作日提速为两个工作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珠江路小学建设完成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是全市首个功能完善、项目多样、互动性强的地震专题科普展馆,安装了地震模拟体验屋、构造地震模拟演示器、倾斜小屋和地震虚拟仿真场景逃生训练等18种互动式地震科普展品。
(张阅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