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事业·红十字事业·慈善事业
2017-12-15

残疾人事业

工作概况

截至2013年底,青岛市有各类残疾人约43万人,其中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19.1万人。2013年,市委、市政府重视残疾人事业,关注残疾人的工作和生活,连续3年将7项残疾人工作重点项目纳入市办实事范围;市级财政投入2.51亿元,比上年增长20%。优化扶残助残的社会环境,市委刊物《青岛通讯》编发全市残疾人事业专刊1期,各级媒体刊发宣传信息1200多条,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募集社会资金380多万元。推进残疾人特殊教育工作,全市建立残疾人特殊教育机构16处,在校生2000多人,奖励和救助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4954人,全市适教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率95%以上。市级财力投入138万元,对595名残疾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全市建成残疾人定点托养机构56处,托养残疾人7662人,其中精神和智力残疾人6500多人,未发生一起社会肇事肇祸事件,取得“托养一人,解脱一家,稳定一方”的社会效益。青岛市再获全省残联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扶贫

2013年7月1日起,全市重度残疾人就业生活补贴制度正式实施,1.97万名残疾人受益,补贴总额1850余万元。困难残疾人专项生活补贴标准与低保标准同步上调,覆盖市内三区5900多名残疾人,补助总额360余万元。截至2013年底,全市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4.1万人,政府代缴保费补贴1.7亿元,2万余名重度残疾人开始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全年全市城乡残疾人政策性救助资金分别为7600元和4100元。建设残疾人扶贫基地56个,带动残疾人从业1123人。市残联与市委组织部等单位共同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工程”和“第一书记”扶贫项目,帮助困难残疾人家庭1528户。其中,“第一书记”扶贫项目投入121余万元,扶持1213户。为全市23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修建住房,帮助城乡贫困残疾人分配修建安居住房2400多处;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项目惠及2000户残疾人家庭;建设基层“残疾人之家”60多处。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被评为全市“十大惠民工程”,相关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残疾人康复

2013年,推进“康复进社区、服务进家庭”工作,集中力量组织实施残疾儿童康复、精神病防治、辅助器具配发、白内障复明等重点康复项目,投入市级经费5122万元对2.93万多名残疾人实施康复和救助服务。其中,实施0~9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1000多人,精神残疾人免费服药和住院救助1.1万人,免费适配辅助器具11873件。

残疾人就业

2013年,采取“集中就业、按比例安置、个体创业从业”形式,开展残疾人就业援助工程。全市为残疾人开发用人岗位3000多个,安置残疾人就业从业1672人,适合就业残疾人的就业率91.5%。全省首个规模化残疾人创业孵化中心建成使用,入住孵化项目25个。实施机关事业单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财政代征制度,全市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2.8亿元。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建成辅助性就业机构2处,安置智力、精神残疾人82人。举办全市残疾人创业从业产品推介会,参展产品1900多件,实现交易额11万元。青岛市就业工作经验先后在全国残疾人就业工作会、国际智障人就业研讨会、全国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

残疾人维权

2013年,推进《青岛市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规定》修订工作。全市建立残疾人法律维权联络中心13处、残疾人法律维权援助站(所)260多处,向6万多个困难残疾人家庭发放法律援助卡,残疾人信访处结率98%,维护了残疾人合法权益。落实《残疾人证管理办法》,全年办理残疾人证1.8万人。市残联与市财政局联合印发《青岛市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通知》,推动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

残联组织建设

2013年,全市148个街道、镇残联配备残疾人专职干事169人,6761个社区(村)全部配备残疾人工作联络员。加强各区市残联领导班子建设,调整部分区市残联领导班子成员8人。1187名残疾人专职干事和城市社区联络员参加中国残联的网络培训并全部合格。加强市残疾人各专门协会工作,市残联给予每个协会发放活动经费5万元,各专门协会开展各类社会公益活动260多件次。争取市财政投入176万元,完成残疾人工作信息化平台设计开发,基础信息数据库和20个业务系统全部进入试运行阶段,录入持证残疾人19万人、基础信息1600多万条,初步实现业务流程和办公自动化。

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

2013年,推进以“自强文化成就美丽人生”为主题的全国残疾人文化体育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开展残疾人文艺汇演、广场演出、征文比赛、红歌会、书画展、摄影作品展、趣味运动会等活动330多次,市残联、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联合举办青岛市第十三届残疾人文艺汇演,“五百工程”(建设残疾人文化体育100个示范阵地、100支骨干队伍、100项创作精品、100处个体创作室、100名产业带头人工程)分别完成104个(名)。建设青岛市特殊文化艺术创作中心和产品营销中心。向山东省和国家输送残疾人运动员,青岛市运动员在全国残疾人自行车锦标赛上获金牌4枚。青岛市残疾人文化建设工作经验在全国残疾人文化体育示范市创建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李智)

红十字事业

红十字文化传播

2013年,青岛市红十字会与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执委会联合启动“‘微尘’与世园会同行”活动,签署合作备忘录,成立“微尘”世园基金,举办品牌宣传推广、爱心救助、救护培训、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组织开展“微尘”公益大讲堂,传播国学思想和公益文化。出版发行《微尘》杂志5期2.5万册。开通“新浪”官方微博并进行实名认证,发布微博576篇,开发上线“博爱人间”手机客户端,及时回应网民关切的问题,与网民形成良性互动。

社会救灾、人道救助与救护救援

社会救灾 2013年,全市社会各界发扬“微尘”精神,奉献爱心,四川雅安地震后16名应急救援志愿者赶赴灾区参与救援,紧急拨付10万元救灾金、179万元救灾物资于第一时间发运到位,成为全国综合救灾行动最迅速的城市;接收并汇缴雅安地震社会捐赠款物2370.67万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动员社会捐赠,为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配备多功能救援车、破拆、水上救生担架等救援装备。青岛红十字水上救援队成为中国红十字会8类21支救援队中的一支,全年全面参与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出动45次,营救遇险群众120余人。

人道救助 2013年,统筹全市红十字会系统备灾体系建设,建立备灾仓库11处面积3682平方米、社区备灾物资库8处。动员社会爱心捐赠,调拨800个救灾包下发各区市红十字会,提高区市、社区协同应急救灾能力。创新建立可持续筹资工作机制,建立2000多人的固定捐赠者数据库,探索出大众小额经常性捐款、“微尘”理事、“微尘之友”等长效筹资新模式。关注大病患者及生活困难群体,全年救灾救助募捐资金3166万元,支出2922万元,救助白血病等大病患者386人,资助学生3748人,筹建爱心图书室6所、电脑室1所,捐助博爱小学17所,居副省级城市前列。“博爱送万家”活动发放物资164批次价值700多万元,2万余户家庭直接受益。

应急救护救援 2013年,全市投入应急救护培训资金78.5万余元,举办应急救护员培训252场,培训11052人;举办应急知识普及培训735场,培训16.55万人;进行应急救护演练66场。全市国企、外企、危险行业应急知识普及率50%。

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器官)

2013年,开展无偿献血宣传发动和服务工作,发挥公务员带头作用,开展“公务员献血日”活动,全年全市8.8万人献血3205万毫升,第一时间向雅安地震灾区支援血液34万毫升。2050人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325人登记遗体捐献,69人实现捐献;38人捐献角膜,使76位角膜致盲者重见光明;4人捐献器官,使8名脏器衰竭者重获新生。

对外交流

2013年,市红十字会完成对西非塞内加尔和贝宁两国红十字会的出访任务,成为中国首个出访非洲的地市级红十字会、首个与非洲国家的地区级红十字会建立友好关系的单位。接待来自加纳、喀麦隆等11个非洲国家的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代表实地考察及研修红十字社区发展能力建设,加深中非红十字工作的交流合作。举行与韩国大邱市红十字会建立友好关系10周年纪念活动,双方就进一步合作交流达成一致意见。市红十字会应中国台湾红十字组织的要求,参加第五届海峡论坛大会、海峡两岸红十字博爱论坛研讨会和两岸应急救援协同演练,加强与中国台湾红十字组织应急救援工作的交流与合作。   (王鑫)

慈善事业

概况

2013年,青岛市坚持“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及“慈善为民、扶贫济困”宗旨,通过开展慈善微基金、“慈善一日捐”等活动拓宽募集善款渠道,开展“助学、助医、济困、安老、助孤”等项救助活动。全市募集善款善物折合2.18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5.59%。其中,青岛市慈善总会募集5393.6万元,增长10.28%,继续居全省领先位次。市慈善总会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慈善募捐

“慈善一日捐”活动 2013年,市慈善总会与市委宣传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2013年青岛市“慈善一日捐”活动的通知》并召开动员大会,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等组织现场捐款仪式。市慈善总会和十区市慈善会募集善款9868.96万元,其中市慈善总会募集1013.1万元。全市慈善系统接收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物2071.38万元,居全省首位。

慈善微基金 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设立各类慈善微基金超过2000家,其中年内在签约期的企业冠名基金本金总额31.41亿元,增值额2355.83万元,接收往年有效期内的企业冠名慈善基金增值额2950.27万元。新签个人(家庭)慈善冠名基金基金额176.85万元,实际到账147.65万元。市慈善总会与子思公司签约成立“子思教育一元基金”,首次利用手机微信平台,宣传慈善,推广微基金;与海尔集团、乾坤集团续签协议,分别建立2亿元与5000万元的慈善基金,增值额分别为600万元和150万元;青岛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慧众”慈善基金新注入资金1000万元;由岛城300多名中小企业家组成的“快乐慈善联盟——爱基金”全年募集善款达到495万元。崂山区在130个社区建立社区互助基金,占全区社区数的82.8%,其中沙子口街道39个社区全部建立社区基金,北崂社区签订1亿元冠名基金;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社区慈善帮扶基金坚持一级法人、三级管理、自募自用、专款专用,通过放权基层调动基层的积极性。

经常性捐赠 2013年,全市慈善组织接收日常捐赠资金4418.17万元,其中市慈善总会接收1771.39万元。

对口帮扶 2013年,按照国务院统一安排,青岛市开展新一轮对口帮扶贵州省安顺市工作。三利集团公司定向捐赠300万元,与贵州省安顺市慈善总会共同建立“青岛安顺心连心”基金,帮助贵州省安顺市困难群体。

慈善救助

助医 2013年,推进“慈心童行”儿童大病救助项目。“心连心”救助儿童先天性心脏病项目全市支出善款160万元(其中市慈善总会120万元、各区市40万元),救助困难家庭先天性心脏病儿童82人,累计救助403名患儿实施手术,成功率100%;“小葵花”儿童血友病项目支出善款40万元,保证了46名城乡血友病儿童进行拜科奇药物治疗,获中华慈善总会表彰;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共同开展的“小天使”儿童白血病救助项目支出善款50万元。乾坤集团慈善医疗救助基金全年支出150万元,用于在青岛德民医院就医的本市贫困患者。

“慈善及时雨”紧急救助 2013年,全市慈善组织联动实施“慈善及时雨”紧急救助项目,关注新闻媒体对困难人员的报道线索,第一时间热心帮助遭遇突发困难的个人和群体,全年支出善款142万元,紧急救助180余人。

“春节慈善送温暖” 2013年春节期间,全市慈善组织支出善款316.2万元,对全市低保、低保边缘、患大病的困难家庭、困难老人和学生以及其他困难群体等进行慰问和救助。

助学 通过“慈善助力圆梦大学”活动,全市慈善组织支出473.8万元资助家庭困难的新入学大学生1185人进入大学学习。爱基金突出助学特点,全年支出373.5万元用于助学。

助老 2013年,开展“金秋慈善助老”系列活动。“老人节”期间,全市慈善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其中,市慈善总会在全市范围内举办“慈善培训助老”等系列活动,支出善款106万元。

救灾 2013年,四川雅安发生地震后,市慈善总会第一时间向灾区发出慰问信,并与市民政局组成考察组赴雅安就灾后援建项目进行考察。实地查看部分援建项目选址情况,与雅安方面进行初步对接,提出援建意向。对上年度青岛港集团募捐255.6万元帮助云南抗灾重建项目,市慈善总会会同捐赠方到灾区一线查看调研,“镇雄五德镇麻柳湾青岛港慈爱小学”已建成并将投入使用。

救助见义勇为人员 2013年,市慈善总会继续会同市见义勇为办公室对因见义勇为受伤造成生活困难的个人和家庭实施救助,全年支出善款49万元。

落实善款与慈善赠药 2013年,市慈善总会对企业和个人的定向捐助善款全部按捐赠人的意向落实到位。做好慈善赠药项目,全年发药5433人次,药品价值1.36亿元(药品来源为中华慈善总会赠送)。

慈善宣传

2013年,市慈善总会加强慈善文化宣传,通过与青岛各新闻媒体合作及时报道慈善新闻事件。分别于10月12日和11月7日召开青岛市慈善总会“慈善微基金”工作经验交流会和第四届“慈善青岛”论坛,通过慈善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探讨慈善事业发展的新观念、新实践。

慈善义工队伍建设

截至2013年底,青岛慈善义工总队成立28个直属义工队,10个区市分别成立慈善义工大队,注册义工超过1万人。慈善义工发挥助困、助老特色,在慈善医疗、社区养老、法律服务等方面为困难群体服务。市慈善总会直属的青岛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驻青高校义工队伍组织义工下乡为困难群体服务,经常组织到老年公寓、自闭症儿童培训中心等开展服务活动。市救生协会慈善义工队全年救助49人。市南区慈善协会与青岛大学联合在金门路街道成立“爱邻舍善助会”并开展多种形式的义工服务,拓宽助人为乐渠道。市北区兴隆艺术团经常为社区义务文艺演出,新惠康医疗义工团开展社区健康检查。

慈善组织网络

2013年,各区市按照“全覆盖、抓规范、求实效”的要求,推进基层慈善组织网络建设。城阳区专门制订《社区慈善基金管理规定》;黄岛区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在金融系统成立慈善分会;平度市对分会和工作站按照运作良好、工作有欠缺和运转不良标准梳理分类,做好指导建设工作。年内,全市镇(街道)分会以及村(居委会)工作站组织募捐善款占全市募捐总数约40%,全市慈善组织网络体系基本形成。

2013年4月,全省慈善总会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在青召开,市慈善总会及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即墨市、市南区、城阳区、崂山区、胶州市在会上作经验介绍;会议组织对全市8个区市16个镇(街道)、村(居委会)基层慈善组织建设情况进行考察调研,与会领导和其他市与会人员对青岛市基层慈善组织建设工作给予肯定。

公信力建设

2013年,市慈善总会制订《青岛市慈善总会慈善透明日实施办法》,在每季度最后一个工作日开展“慈善透明日”活动,向社会各界公开资金募集、救助审批、规章制度等内容,现场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评议。发挥慈善特邀监督员的作用,邀请监督员参加捐赠救助活动。把坚持公示制度作为公信力建设的重要举措,2013年度市慈善总会财务报表经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专题审计情况、全市“慈善一日捐”接收捐款情况均在《青岛日报》进行公示;日常捐赠和支援四川地震善款接收情况在《青岛晚报》和《半岛都市报》进行公示,接受市审计局审计。依托慈善信息平台提升“透明慈善”建设水平,对每一笔捐款即时在市民政局公共服务平台“青岛慈善网”上公布。   (张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