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发展沿革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始建于1992年11月。2006年8月,经科技部批准在胶州湾北部扩区,形成主园区。2007年11月,青岛市委、市政府调整成立新的高新区工委、管委,赋予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统筹推进胶州湾北部主园区开发建设,协调指导青岛高科园、青岛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青岛科技街、市南软件园,形成“一区五园”发展格局。2012年5月,市委、市政府成立红岛经济区工委、管委,与高新区工委、管委合署办公,管辖青岛出口加工区、红岛街道、河套街道及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截至2013年底,该经济区有36个社区,户籍总人口8.1万人,陆地面积167平方千米。
2013年2月19日,市委常委、青岛高新区工委书记陈飞(左三)调研中国重汽集团青岛重工项目建设情况(青岛高新区管委供稿)
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2013年,该经济区工委、管委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科技人文生态新城的总要求,开展“作风建设年、跨越发展年”活动,实施“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立足打造科技创新创业示范区定位,实施产城一体、创新驱动、人才先导、金融助推、全球链接战略,加快建设技术创新研发核心区、科技创业孵化加速区、技术转移转化实验区、创新人才富集区、科技金融示范区和高端产业领航区六大功能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7亿元,同比(下同)增长24%;进出口总额21.6亿美元,增长29.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5亿元,增长37.8%。其中,高新区主园区全年实现总收入261亿元,增长64.1%;进出口总额9.8亿美元,增长84.8%。获批2013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在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居第十位。
产业项目与科技创新
产业项目
2013年,坚持“蓝色、高端、新兴”方向,调整推进新型“1+3”主导产业(发展新一代软件和信息技术,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蓝色生物医药和科技服务业,打造蓝色高新区)。制订实施聚集、聚合、聚焦、聚变的产业推进路径,探索推进由招商引资向产业组织、由政策优惠向环境优化、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3个转型,全年新签约落户204个项目,总投资187亿元;新开工重点项目23个,增长22%;新竣工重点项目23个,增长50%,逐步形成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新模式。
科技创新
2013年,该经济区引进的中美(青岛)科技创新园获科技部批准建设,成为全国第二个中美科技创新园。引进建设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等11个科研机构及研发基地,规划建设6个公共研发服务平台,组建3个青岛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引进院士6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团队8个。设在该经济区的“青岛蓝色人才港”和市级技术交易市场投入运营。在建孵化器面积57.6万平方米,竣工44.5万平方米;在建科技商务中心区面积45万平方米,竣工18万平方米。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增长90%和87.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2.2%。
截至2013年底,累计引进股权投资机构80家,基金规模80亿元;有高新技术企业32家、创新型企业62家,批准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4个。
生态文明与民生工作
生态文明
2013年,加快城市功能、城市形态和城市品质升级。该经济区重要节点雕塑、大沽河绿化工程基本完工,智力岛部分绿化景观提升工程竣工,小涧西万亩生态间隔林累计造林333公顷。新开工人才公寓47.6万平方米,在建74万平方米,首批400套已经租售。统筹推进市级重大公共服务项目12个,奥体中心、会展中心启动区及红岛绿洲湿地公园启动区全部完工。该经济区与瑞典专业公司开展生态建设战略合作,建立山东省首个生态指标体系。开工建设“城市微客厅”和“澜湾天地”项目,“紫荆苑”项目主体封顶,引进总投资100亿元的鲁商城市综合体和百联奥特莱斯建设项目。
社区民生
2013年,坚持发展成果惠及百姓,实施社区民生帮扶制度,投入财政资金1750万元,给每个社区50万元帮扶资金;实施46个重点民生项目,截至2013年底完成40个。实施“五个一工程”(第一个智力岛商服中心开业、第一条高新快线开通、第一个群众文体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竣工、第一个体育健身场所免费开放)。在全市率先建立高标准普惠性的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 (王子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