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
2017-08-22

概  况

主要经济指标

  2014年,青岛市460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6761.4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9.6%;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9.4%,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564.8亿元,增长9.3%;利润835.5亿元,增长5.6%,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其中,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企业完成产值12621.5亿元,增长10.2%,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的75.3%,成为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支撑。

重点工作

  项目建设与定向招商 2014年,青岛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加强项目建设,到现场调度推进总投资1900亿元的457个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其中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的高速动车组及客车制造等145个项目竣工投产。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728.2亿元,增长14.1%,增速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总量连续两年居副省级城市首位。跟踪推进56个产业链定向招商项目,北斗(青岛)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挂牌,北汽、上汽、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项目相继落地,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项目签约奠基,后续将跟进汽车发动机等几十家核心配套企业,总引资规模超过300亿元。

  通过政策引导增强企业创新投入 2014年,市经济信息化委制定出台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政策措施8项,与3家银行签署5年总额200亿元“技改贷”融资服务协议,47个贴息项目新获银行贷款34亿元。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393.6亿元,增长24.5%,高于全国11.2个百分点。落实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1650项,研发费总预算86.7亿元;297家企业共38.8亿元研发费享受税前加计扣除优惠,在全省领先。实施企业技术中心、“青岛名牌”与“专精特新”培育计划,新创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97家,累计423家;新认定“专精特新”产品(技术)155个,累计453个;新增重点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和关键核心零部件15个,数量居全省首位;4家企业入选全国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累计21家,数量居同类城市前列。

  优化工业布局提升产业集聚效应 2014年,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制订全市深入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行动”方案,实施产业布局整合行动,工业产业集聚区调至55个,规划面积扩至9.3万公顷,全年新引进项目643个,完成基础设施与项目投资619亿元,累计实现工业产值9099亿元,占全市的54.3%,集聚度增长6个百分点。加强工业产业集聚区能力建设,新创建1个国家级、1个省级和6个市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总数分别达到5、5、16个。创新推行政府购买清洁生产服务模式,新培育清洁生产园区5个,累计10个;完成16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评估验收,累计1162家。实施小企业产业园与创业基地培育计划,出台小企业产业园股权投资扶持办法,优化工业标准厂房分割转让办理流程,跟踪推进26个小企业产业园和31个创业基地建设项目,完工后可为2000家小微企业和6000多个创业者解决工业用地和发展用房供需矛盾。

  推进两化融合,软件收入首次超过1000亿元 2014年,制订“智慧青岛”建设行动方案与工作计划,重点推进50个“智慧城市”项目,其中完成项目24个。4G、3G等无线网络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光纤到户覆盖能力达到206万户,青岛市获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中国领军智慧城市等称号。实施两化深度融合十大行动方案,搭建6个行业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培树17个示范企业、22个示范项目,7家企业成为全国两化融合贯标试点单位,以海尔集团、红领集团为代表的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模式在全国推广,青岛市获批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加快“千万平米”软件产业园区建设,推进“蓝湾网谷”等30个支撑项目,累计施工420万平方米,竣工240万平方米,投入运营103万平方米,引进中兴通讯、神州数码等5家全国软件百强企业。落实软件企业上规模奖励政策,引导制造企业剥离软件业务,全市列统软件企业达到981家,数量比上年翻一番;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039亿元,增长48%,增速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深化平台建设提高服务效能 2014年,针对量大面广、需求多样的中小企业搭建平台、优化服务,为企业松绑助力。深化“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协调解决企业重大生产经营难题979件次。开展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出台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17条,拓展升级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功能板块12个,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发展合作服务商146家,推出涉企服务产品近1000项,线上线下“服务进基层、政策送企业”20.8万家次,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和创业者7700余人次,帮助企业争取国家工业强基、平台建设等各类扶持资金2.1亿元。发挥“融资通”平台作用,市经济信息化委与14家银行合作建立政策性优惠贷款平台,通过担保、“过桥”等政策性措施,全年为4256家次小微企业解决融资融资297.9亿元。搭建市场开拓平台,创新举办“双周一会”(青岛国际时装周、名牌展示周,工业设计展会、专精特新成果展会)和“青岛名牌神州行”系列活动,累计帮助企业争取订单7.2亿元,取得推介青岛制造、提振企业信心、放大品牌价值、促进产业升级的叠加效应。(市经济信息化委)

 

家电电子工业

概  况

  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 2014年,青岛市家电电子工业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行业通过应对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全市家电电子工业,按在地原则和规模以上统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089.5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4%;完成出口交货值350.2亿元,增长23%。

  主要行业发展快慢不一 2014年,受国家促进信息消费等政策拉动,通信设备行业增速创新高。受节能惠民政策结束、市场提前透支等因素影响,家用电器行业市场下滑。受需求不足影响,冰箱、洗衣机等产品产量下降。

  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拉动作用显著 2014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海尔集团、海信集团加强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拓展海外市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中有升,利润增幅高于收入增幅。其中,海尔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007亿元,增长11.3%;实现利润150亿元,增长39%,利润增幅是收入增幅的3倍。

  电商渠道对传统销售渠道形成极大冲击 2014年,家电零售渠道发生极大变革,电商渠道已占家电总销量的5%~6%,其中数码家电和生活家电占比更高。海尔集团线上交易额实现548亿元,增幅200多倍。

  国际化、品牌化战略持续升温 2014年,澳柯玛公司与美国Global Good(比尔·盖茨作为唯一投资人的研发机构)合作研发的新型疫苗冷藏箱项目进展顺利,该项目惠及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儿童,该公司在生物冷链领域的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提高并进入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福利基金会、全球疫苗援助组织等机构的认证和采购目录;为应对西非埃博拉疫情,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成功专门用于保存埃博拉疫苗的储存箱Arktek,该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首批10台Arktek已运抵西非埃博拉防疫前沿进行试点,为世界卫生组织在西非埃博拉疫区的疫苗冷冻储存提供解决方案。

  外资企业经营状况向好 2014年,受全球经济温和回暖等因素影响,全市重点外资(合资)企业经营状况好转。

  家电市场特别是国内市场需求不足 2014年,经过5年多节能惠民政策拉动,城镇家电产品的保有量已基本饱和,农村保有量也得到极大提高。节能惠民政策结束,对家电企业经营情况带来一定冲击,市场提前透支,国内市场需求下降,特别是电视和冰箱行业出现大幅下滑,对产业规模增长造成较大压力。

  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2014年,青岛市家电企业与国外高端厂商和新兴互联网企业相比,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专利以实用新型居多且多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下游。

  融资环境趋紧,融资成本升高 2014年,各家银行受额度影响,严格控制风险,提高准入门槛,资金成本明显提高,对家电电子上下游配套企业和经销商影响较大。

  用工短缺问题依然突出 2014年,招工难、人员流动性大是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企业订单增多时,出现用工缺口,严重影响正常的生产计划安排。随着内陆企业增多,外出务工人员减少,导致招工困难;新生代工人选择较多,人员流动性大,加剧了招工难度。(市经济信息化委)

海尔集团

  概况 2014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2007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1%;实现利润150亿元,增长39%,利润增幅是收入增幅的3倍多。截至2014年12月,该集团创业平台有“小微”(小型、微型企业,下同)212个、“创客”(利用互联网将自己的各种创意转变为实际产品的人,下同)团队2000多个。根据2014年发布的中国最有价值品牌年度报告,“海尔”品牌价值1038亿元,连续第十三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世界权威市场调查机构欧睿国际(Euromonitor)发布2014年全球家电市场调查结果,“海尔”大型家用电器2014年品牌零售量占全球市场的10.2%(首次突破两位数),居全球首位,第六次蝉联全球第一。年内,推进企业平台化进程,在管理模式、产品、平台等方面进行重点创新和发展。

  创新管理模式 围绕“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推进战略模式创新。(1)从以企业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在战略创新上,加快推进“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市场目标根据个人负责的市场第一竞争力所定,个人收入根据为用户创造的价值计算。以用户为中心,以战略创新为导向,突出个人和自主经营团队的主体地位,推动企业经营活动持续动态升级,实现企业、员工、用户的共创共赢。抛弃传统管理模式下的科层制,让员工从原来被动的命令执行者转变为平台上的自驱动创业者。(2)实现从传统串联流程到并联生态圈、从员工到“创客”的转变。按照“战略决定组织、组织从属于战略”的原则,通过平台型生态圈组织支持企业向平台型企业的战略转型。该集团的组织模式经历从正三角形组织到倒三角形、再到平台组织的演变。(3)推进从传统宽带岗位薪酬到人单酬的转变。企业所有员工都作为网络的一个节点连接市场上的用户,根据为用户创造的价值获得相应的成就,按照员工创造的价值确定收益。

  完善产品创新模式 2014年,围绕创造用户全流程最佳体验的宗旨,完善产品创新模式,以用户的持续交互推进产品创新,实现从企业向用户推销产品到用户主动参与产品创新的转变,创新推出免清洗洗衣机、空气魔方、水盒子、雷神游戏本、Iseemini智能微型投影等产品。其中,“海尔”免清洗洗衣机在创新过程中,由全球10大交互渠道、19个交互平台,超过500万粉丝量、1000万个交互量、1300个创意量,最终有846位“创客”提交方案,4月,由用户评选出11位优秀“创客”与该集团的技术团队共同研发并形成产品。截至2014年12月17日,累计销售“海尔”免清洗洗衣机19.2万台。

  搭建“创客”创业平台,转型小微创业加速器 2014年,推进“小微”探索,从“利共体”到“小微”在核算体系上由虚拟核算变成实际核算,“小微”企业可自主经营、决策、分配并直接面向用户,更好地吸引全球一流资源。截至2014年底,该集团212个“小微”中的典型代表有“雷神”“水盒子”等;“雷神”实现销售额2.5亿元,成为独立运作的实体公司。12月31日,共青团青岛市委与该集团举行青年创业战略合作暨“青岛市青年创业孵化试点基地”签约及揭牌仪式,该基地将帮助青年创业、大学生创意活动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和青年领办企业的集群式发展。

  搭建开放资源整合平台 2014年,推进海创汇平台建设,按照“让创业创新成为每个人的行动、习惯、文化和信仰”要求,探索创业新模式。该平台包括创客、生态、投资、加速和资本等五大平台,通过五大平台实现“创客”与各方资源的无缝对接,为“创客”提供持续创新的动力。截至2014年底,该平台可为创业者提供的资源包括50亿元孵化基金、3万家销售渠道资源、6万家加工制造资源等涵盖资本、零售、制造及其他全方位创业孵化资源。

  主导行业标准制定 2014年,该集团推进国内外标准创新。在冰箱领域,“海尔”冰箱主导制定首个冰箱食品保鲜行业标准,在由工信部办公厅印发的2014年第四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中,“海尔”冰箱立项的《电冰箱保鲜要求及测试方法》是该批标准制修订计划中轻工组唯一重点项目。在洗衣机领域,12月30日,全球首个免清洗洗衣机标准正式发布。推进前瞻性技术创新。推出的全球首款采用无压缩机技术制冷的酒柜,率先将军工的磁制冷技术民用化,该技术较传统的蒸汽压缩制冷理论效率提高3倍并具备“环保、静音”优势,可实现快速降温50℃以上。

  创新驱动发展 2014年,在全球市场,该集团通过不断交互用户需求驱动创新。在海外市场,终端销售额增长5%,其中欧美发达国家增幅3%、发展中国家增幅7%;截至2014年底,该集团在中国青岛、德国慕尼黑、美国卡姆登、日本东京熊谷、新西兰奥克兰达尼丁创建全球五大本土化研发中心,并在海外发展建立销售网点14.33万余个,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市场,通过创新用户零距离交互模式,创建全流程交互交易平台,创新生产出朗度冰箱、云裳洗衣机等差异化产品。年内,“海尔”累计冰箱份额26.01%、冷柜份额43.27%、洗衣机份额26.21%,市场份额持续排名首位;该集团有注册用户3600万个、活跃用户1500万个。

  履行社会责任 2014年,该集团坚持实施“三绿”(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绿色文化)战略经营模式,将绿色理念深入到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中,为全球消费者提供领先的绿色智能生活解决方案。截至2014年底,该集团在社会公益事业投入的资金和物品总价值5亿余元。在全国建成希望学校206所(其中包含海尔陈家坝中学),覆盖全国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成为团中央希望工程中捐建希望小学最多的中国企业。12月26日,该集团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达成共识,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家电类首家企业合作伙伴。未来三年双方将在“爱生学校社会情感学习项目”上实现深度合作,在西部3个省3个县开展关爱行动,共同关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及心理健康问题。该集团先后获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颁发的“希望工程杰出贡献奖”、中华慈善总会颁发的“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单位)奖”“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杰出贡献奖等权威公益奖项。(范秀琴)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 2014年,海信集团有限公司应对经济下行、行业进入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期、内外经营压力骤增、经营形势严峻等不利局面,保持稳定发展。实现销售收入980亿元、利润59亿元、海外销售29亿美元、上缴税金55亿元。根据中怡康统计,“海信”电视国内占有率连续11年居首位;海外市场规模大幅增长,根据Display search统计居全球第四位;宽带接入网光模块产品连续4年居全球市场份额首位,占有率30%以上;ONU BOX等产品成为骨干通讯设备厂家的核心供应商,居中国市场首位;城市交通连续5年居国内市场份额首位。“海信地产”再获“国家建筑质量最高奖——鲁班奖”。该集团获“2014中国年度最佳雇主”奖,“海信日立”获2014年中国房地产工程采购“金伙伴”奖,“海信地产”被评为“2014年度中国房地产诚信企业”。

  技术研发 2014年,该集团自主研发的ULED电视在CES展期间获“年度显示技术金奖”,在显示领域的技术创新水平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建设具备承载1000万级用户的智能云平台,能同时支持电视、手机、平板、机顶盒等智能终端;多系统独立制冷及多维隐藏送风技术,应用于多门及全新十字对开门等冰箱新产品;城市交通管控平台攻克数据采集可靠性差、海量数据处理性能低等行业技术难题;商用空调器“全直流X系列变频模块组合机”,首家采用世界领先的单压缩机16匹控制技术,待机功耗比同类机组降低50%。

  3月18日,在2014年中国家电博览会上,该集团推出的全新一代智能冰箱获2014年度中国家电“艾普兰”奖;6月26日,世界创新论坛发布2013年度“金袋鼠世界创新奖”榜单,该集团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互联网智能空调获该项世界大奖;11月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第十六届中国专利奖授奖的决定》,“海信”科龙“89智尊系列”艺术化柜式空调分体落地式房间空调器(K12011)获第十六届中国专利奖“外观设计优秀奖”。

  年内,该集团投资15亿元建立的位于青岛市崂山区科技园内的海信新研发中心一期工程完工,首批研发人员入驻。

  制造提效 2014年,该集团推进工艺技术改造、机器人使用和设计、工艺、制造、材料、试验、仿真等环节持续改进和标准化、系列化及模块化设计,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低成本竞争优势转为质量效益竞争优势。为建立制造系统的比较优势和核心能力,在总部成立制造管理部,统筹规划集团各主要产业的制造资源,搭建持续提升制造效率的管理体系。各直属公司持续开展工艺优化与自动化工作,推进工艺布局调整、仓储物流改善及关键工序自动化工作。

  NPS管理 2014年,该集团导入国际先进、衡量用户忠诚度的NPS(客户净推荐值,下同)管理理论,搭建NPS管理体系,建立NPS专业电话调查平台,组建专业调查队伍,形成服务NPS、销售NPS和行业NPS等3个维度的点评与考核。(宋敬敬)

澳柯玛集团

  概况 2014年,澳柯玛集团实现营业收入98亿元,利税2.7亿元,完成全年经济目标;主营冰箱、冰柜,商用制冷、生物冷链、超低温设备和装备、电动车、生活电器等。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发布,澳柯玛牌冷柜获“2013年度全国市场同类产品销量第一”“2013年度全国市场同类产品综合实力第一”“2013年度消费者最信赖品牌”;“澳柯玛”冰箱产品入选“2013年度全国市场同类产品十强品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发布统计信息,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居“2013年中国轻工业百强企业综合榜单第46位”“2013年度中国轻工业百强企业市场能力榜单第54位”“中国轻工业百强企业财政能力榜单第13位”“中国轻工业百强企业研发创新先进企业榜单第7位”“中国轻工业百强企业电子商务先进企业榜单第78位”。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举办的“2014年全国企业家活动日暨中国企业家年会”上,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蔚获“全国优秀企业家”称号。

  管理创新 2014年,澳柯玛股份公司继续推行VCT(价值链团队,下同)运营模式,打破研产销分离的组织架构,建立以销售为主导、研产销协同的矩阵式组织运营新架构,建立从获取市场需求到满足市场需求“端到端”运营机制,整合资源推动平台化、专业化运营。1月,白色家电VCT实施动员大会召开,白色家电VCT正式运营,将市场的产品需求及时有效的传递到产品企划部门,促进经营目标实现。持续推进精益制造能力提升活动。该公司家电事业部通过模块化推进、精益改善等项目,生产效率由86.15%增至91%;制冷发展团队累计降低成本3190万元、工艺团队降低成本625万元。电动车事业部通过制订目标、项目分类、进度把控、责任落实推进成本降低,节约成本完成率113.5%。通过实施质量目标评价体系、质量内控监督审核、专项推进以及系统性质量改善等措施,降低产品市场质量风险,制冷产品不良率同比(下同)下降12.28%,生活电器产品下降6.29%,电动自行车产品下降4.94%,洗衣机产品下降14.95%,电动四轮车产品下降5.15%。

  技术创新 2014年,澳柯玛股份公司获各级科技奖项10项、市技术创新项目立项23项。9个项目经过市级评价,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项、国际先进水平4项。申请各类专利154件,其中发明专利28件;授权133件,其中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85件。该公司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被重新认定通过,被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变频制冷系统能量回用控制装置”项目获中国轻工业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SCD―456玻璃门式双层冷藏冷冻柜”项目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优秀奖,“具有大面积逆流蒸发制冷技术的A+++节能冷柜”项目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国节能协会颁发的节能减排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息可溯监控技术在冷链设备上的应用”项目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优秀奖,“全息可塑监控技术在制冷设备上的应用”项目和“独立式双动力车载制冷机组”项目获中国家电科技进步三等奖;该公司被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认定为第三批山东省“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进行“澳柯玛”物联网家电二期开发,将现有冷柜、空调、热水器、洗衣机等产品纳入物联网管理;开展条码、资产编码、RFID码“三码合一”等前沿性技术和相关项目研究;匀直冷自动化霜冰箱、多路旁通单机自复叠制冷技术在深低温保存箱上的研究与应用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研究和储备车载制冷系统的关键技术应用到新开发的电动保温车中。

  青岛市超低温制冷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市制冷模组工艺及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市商用冷链工程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相继获批组建认定。在低温制冷领域,澳柯玛股份公司对20款产品(包括低温保存箱、深低温保存箱、药品阴凉箱、医用冷藏冷冻箱、平板速冻机等)进行开发和改造完善,完成样机试制或进入小批试产阶段,其中药品阴凉箱等已上市销售。与Global Good合作生产的疫苗储存箱获世卫组织PQS认证;研发成功被动式超低温埃博拉病毒疫苗储存箱Arktek,首批运抵西非埃博拉防疫前沿进行试点;元冰箱项目完成概念论证和A1方案设计,原型机发往美国试验。在传统制冷领域,继续加强新产品研发,全年累计完成新产品开发40多个大系列100多个型号,其中冷柜项目16大系列、冰箱项目16大系列、商用冷链项目11大系列。澳柯玛生活电器有限公司推出平板双胆热水器5个系列产品、出水断电热水器系列产品、蒸汽洗吸油烟机系列产品,自主研发第二代馒头面包机。电动车事业部推出48伏和60伏通用电气系统电动自行车。

  营销创新 2014年,澳柯玛股份公司及时调整网络开发方向,重点开发县级及其以上市场。组织对现有网络进行集中梳理,编制网络发展三年规划,明确2015~2017年网络建设规划思路与目标和2015年的重点网络建设发展规划等。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发新兴销售渠道。电商分公司居“京东”冷柜销量第一位,洽谈“国美在线”“苏宁易购”的代理商模式,拟在2015年初上线运行;生活电器电商建立以“精品专卖店为主、综合专卖店为辅”的“淘宝”分销体系,形成“淘宝”“唯品会”“京东”三大平台运营体系;各电商的营业增长率均100%以上。该公司利用电视购物模式,联合举办多场电视购物活动。“澳柯玛”进行新VI标识在公司的更新应用,推进各卖场、专卖店、产品包装等VI标识的更新,实施媒介资源统一购买,赞助2014青岛世园会等;超低温冷藏箱被认定为“青岛名牌”,电冰箱通过“山东名牌产品”复评,电动汽车获“青岛市著名商标”称号,电热水器获“山东省著名商标”称号;疫苗冷藏箱项目获盖茨基金会、世卫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非洲有关国家卫计委负责人的高度评价。(吴慧英)

啤酒工业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概况

  2014年,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面对国内啤酒市场下降和国际化竞争不断加剧的不利因素,适时做出战略调整、创新运营举措,拓展国内外市场,销量、收入、利润、市场份额等持续增长。实现啤酒销售量915.4万千升,同比(下同)增长5.2%;实现营业收入290.49亿元,增长2.6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90亿元,增长0.85%;继续保持国内啤酒行业领先水平。

市场营销

  2014年,该公司加强营销体系建设和完善,在全国市场深化和推广“大客户+微观运营”营销模式,提高营销管理能力和市场掌控能力。继续巩固和加强山东等基地市场建设,带动提高周边区域市场的销量;7月,该公司收购山东绿兰莎啤酒有限公司55%股权,加强了山东基地市场的份额和竞争优势。同时,整合资源加强成长性市场的开发,持续推进省级基地市场及工厂所在地基地市场建设,发挥区域协同效应,提高产能利用率,带动产品结构升级。年内,该公司完成所属青啤三厂、菏泽公司、甘肃公司等多个迁建和改扩建工程。

  成立营销中心创新营销事业总部,加强新产品开发与销售,拓展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布局线上销售渠道,借助第三方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开设品牌旗舰店,电商发展居行业领先,继在全行业率先创建青岛啤酒天猫官方旗舰店并上线后,在京东、1号店、亚马逊等大型电商平台建立官方旗舰店;“青岛啤酒官方商城”正式上线微信商城,成为首家进入移动购物领域的中国啤酒企业。设立TSINGTAO1903社区酒吧,消费者可在居住小区品尝各种品类的青岛啤酒和网上点单、快递及金融等便民服务。

品牌传播与推广

  2014年,该公司继续开展体育营销和市场推广,提高产品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整合现有资源,通过系列化的推广延伸活动,推进体育营销,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与传播。该公司结合“世界杯”足球赛的举办,研发并推出“青岛啤酒”足球罐及足球纪念铝瓶套装等新产品,通过全国主题促销、新媒体互动传播等方式,创建立体化的世界杯消费体验,市场效果明显。第二品牌“崂山啤酒”正式成为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官方合作伙伴。以分布全国各地的生产基地为依托,创建各地啤酒节经典项目,提高消费者认同感和参与度,通过创新媒介传播模式,探索视频、移动端的多维度投放,提高“青岛啤酒”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认可和喜好度。

产品结构优化与新产品开发

  2014年,该公司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市场份额。通过多种渠道、方式加强市场推广,发挥“青岛啤酒”品牌、品质的核心优势,加快品牌和品种结构升级。截至2014年底,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8.6%,增长1个百分点。开拓中高端产品市场,保持在国内中高端市场的领先地位,全年实现主品牌“青岛啤酒”销量450万千升。其中,听装、小瓶、纯生和奥古特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国内销售量166万千升,增长5.3%。年内,先后上市“世界杯铝瓶、足球罐、炫奇果啤、啤酒节铝瓶、经典1903”等系列新产品。

管理提升

  组织与职能优化 2014年,通过持续深化组织变革,建立目标明确、职责聚焦、感知敏锐、适应能力强,能够直接面向市场快速整合资源的组织结构。实施制造中心组织变革,增强新产品开发、生产技术管理、质量控制、安全环保管理等职能;通过将制订质量目标、制定技术标准以及支持其实现的职能与监控和评价其结果(质量控制)的职能相分离,强化质量监控与评价对生产技术管理的促进作用。规范基层单位的党建和纪检监察工作,分别成立营销中心、制造中心纪检监察办公室,明确两办的组织设置及工作职责,搭建公司纪委和中心纪委、基层纪委三级监督网络。

  生产运营管理 2014年,通过优化管理,创造供应链成本和效率优势。坚持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通过推广应用理瓶机、码垛机、热能回收、沼气回收等新技术项目,降低运行成本2063万元。在14家工厂推广超高浓酿造工艺,在6家工厂推广快速发酵工艺,节约成本1555万元。该公司在应用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新技术、以及降低资源消耗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连续6年获中国绿公司百强,有15家工厂获省、市级环保先进单位称号。其中,青岛啤酒厂获青岛市重点企业环境绩效综合第一名;青岛啤酒二厂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其经验在国务院国资委网站“国企动态”栏目中进行推广。(段萌)

卷烟工业

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卷烟厂

生产经营概况 2014年,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卷烟厂完成工业总产值115.57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0.3%;实现税金80.62亿元,增长3.8%。生产卷烟112.06万箱,增长3.4%。其中,内销卷烟109.70万箱,增长1.9%;出口卷烟2.36万箱。生产“泰山”品牌42.89万箱,其中100元/条以上规格37.31万箱,增长10.6%;“哈德门”品牌58.51万箱;与上海烟草集团合作生产“红双喜”品牌8.3万箱。青岛营销部销售100元/条以上卷烟12.9万箱,增长25.2%,占市场份额27.1%,增长0.9个百分点;销售一、二类烟3.24万箱,增长25.2%,占市场份额12.3%,增长0.3个百分点。卷接设备运行效率99.01%,增长5.02个百分点;包装设备运行效率95.02%,增长8.87个百分点;单箱耗烟叶量33.17千克,减少0.20千克;单箱卷烟综合能耗13.56千克标准煤,下降3.35%;单箱可控制造费用88.64元,下降27.96%;单箱可控管理费用48.56元,下降16.71%。在全行业94家烟厂对标中居前列。

  精益管理和“双增双节”(增收增效、节支节约,下同) 2014年,该厂被确定为山东中烟系统精益管理试点单位。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和山东中烟工业有限公司关于争创行业“精益十佳”的要求,确定精益工艺质量、精益设备、精益物耗、精益物流、精益现场、精益安全、精益组织、精益营销八大模块,编制推进方案,推进精益管理。组织梳理、优化流程354个,完成课题研究48个,整理编写精益故事68个,设计制作精益管理看板119块。7月1日起,制丝车间结合精益管理生产方式由三班制改为两班制。完成“双增双节”目标,全年节约各项费用5048万元,节约生产工作日6个。

  “大营销”工作 2014年,按照“标杆青岛,发展烟台,亮点威海,创新日照”营销策略,开展“泰山杯”建功立业活动,加强团购、婚庆、旅游等特色市场推广工作,开拓创新农村市场。按照山东中烟工业有限公司安排,配合青岛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开发“泰山”(红锡包)产品,配合烟台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开发“泰山”(好客细支)产品。按照“百元打基础,突破一、二类”品牌策略,重点销售“拂光”“拂光细支”“儒风”“好客”等40元/条以上高端烟和“新品”“红锡包”“好客细支”“八喜”等中档烟,以及“宏图”“华贵”“平安”等10元左右/条烟。

  产品质量工作 2014年,加强生产、设备、供应、仓储等各项管理,提高“泰山”系列卷烟加工质量。实施卷烟包装箱循环利用并实现常态化。推进“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组织2013年度“六西格玛项目”评审,择优参加全国六西格玛大会,6个项目获优秀奖。开展完成2014年度改进项目13个。组织23人参加绿带和黑带培训。加强创新管理。召开创新成果发布会及科技创新表彰大会。全年获专利86项。QC成果获国优2个、行业优秀成果1个,获“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企业”称号。“泰山”系列卷烟目标完成率100%。在一、二级站抽检中,包装与卷制质量加权平均得分提高0.01分;单支焦油量实测值与盒标值加权偏差降低0.41毫克。

  设备和技改项目 2014年,推进“六精”(精确数据管理、精准状态预测、精心维护保养、精算成本控制、精实绩效管理、精干队伍建设)设备管理。配合山东中烟工业有限公司完成行业设备健康管理专题研究结题工作。结合精益设备管理,落实山东中烟工业有限公司部署的两个专题研究工作。实施的“国产超高速精益使用维护管理”项目纳入国家烟草专卖局立项流程。完成ZJ116卷接机组3D仿真管理系统功能框架设计。完善能源管理体系,通过山东中烟工业有限公司评审。开展设备综合效能当前水平测试,根据生产牌号、设备状况等因素选定试点机台,记录分析设备运行时间、保养时间等数据,确定最佳设备运行速度。完成精品“泰山”制丝生产线、南渠烟叶醇化库、综合仓库等项目竣工验收。其中,南渠烟叶醇化库工程获山东省建筑工程质量“泰山杯”奖。

  基础管理 2014年,围绕全年重点工作目标,制订精益管理、“双增双节”、创优对标等十大方案。完善体系建设,于4月通过山东中烟工业有限公司三体系内部审核、10月通过行业质量管理体系交叉评价检查。推进安全“三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信息化及安全文化)建设,实现无重大责任事故目标。获“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称号。(蔡晓冬)

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 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是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以卷烟配套材料加工为主营业务、兼有生产经营和投资管理职能的集团公司,辖3家分公司\[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卷烟材料分公司、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菏泽分公司、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烟台分公司\]和8家全资子公司\[青岛颐中国际大酒店有限公司、颐中(青岛)实业有限公司、颐中(青岛)置业有限公司、颐中(青岛)烟草机械有限公司、青岛颐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颐中(潍坊)实业有限公司、颐中(滕州)实业有限公司、青州新华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及3家参控股企业(青岛嘉泽包装有限公司、青岛黎马敦包装有限公司、烟台颐中包装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涉及卷烟辅助材料制造、卷烟材料生产加工、工业品制造、物流仓储、租赁、运输、商业、餐饮、住宿、娱乐、广告代理等领域。截至2014年底,该集团总资产32.91亿元、职工3383人。

  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22.69亿元、税利2.95亿元、利润总额1.39亿元,未发重大人身伤亡、火灾、设备及交通事故。

  产品质量 2014年,围绕增强配套材料质量稳定性和上机适用性,提高卷烟加工环节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与产品使用单位搭建产用合作平台,通过建立定期沟通和快速响应机制、共享质量信息及检测资源、联合开展课题攻关,初步实现卷烟配套业务的无缝对接、整体联动。实施质量安全预警管理,建立健全各关键岗位质量信息平台,明确质量安全管理的常规内容、控制标准及应急程序。产品质量稳定性持续提高,全年卷烟配套材料检验合格率100%;卷烟材料分公司以内部对标促质量管控,过程能力指数(CPK)同比增长9%;颐中(青岛)实业有限公司高速接嘴胶、GD包装胶在山东中烟工业有限公司第四季度监督检验综合排名中居首位;颐中(潍坊)实业有限公司、青州新华包装制品有限公司通过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共同筹建质量安全性能指标检测室;青岛嘉泽包装有限公司、青岛黎马敦包装有限公司分别获云南中烟A级供应商和国家印刷示范企业认定。

  科技创新 2014年,初步构建以目标体系为指导、重大科研专项为引领、企业技术中心与产学研合作平台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架构,启动三级(省级—市级—集团级)技术中心建设。与山东中烟技术中心、各卷烟厂及多个高校院所开展多领域合作,香精、香料集中调配等重大专项实现关键领域与核心技术突破,首批项目成果烟用水基胶、三醋酸甘油酯进入国产优质供应商名录并陆续向各烟厂供货。研发行业首款细支型电子烟,推出“爱特”自有品牌系列和12款海外版连体电子烟并进入行业标准参编单位序列。推进管理、技术创新,多项QC、六西格玛项目获山东中烟工业有限公司奖项,该集团获2014年度山东中烟科技贡献奖,一项管理创新成果获山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全年申办各类专利57项,实现数量倍增。

  安全管理 2014年,加强安全管理,推进责任体系和安标体系建设,组织所属企业开展安全评估,在消防、粉尘作业、危化品、防汛等重点领域开展隐患排查治理。组织各类安全检查15次,提出并落实隐患整改意见70条,完成该集团“六无一控”(无重大责任火灾事故,无重大责任因工伤亡事故,无重大甲方责任交通事故,无重大责任设备事故,无重大责任盗窃案件,无重大刑事、中毒案件;工伤事故率控制在2‰以内)的安全管理目标。(潘华)

纺织服装、食品饮料业综述

纺织服装工业

  概况 2014年,青岛市纺织服装产业应对出口下行压力加大、内需增速放缓、人工成本持续上涨、市场竞争加剧等不利因素,通过加大品牌培育、营销创新、项目建设和结构调整等工作,企业转型步伐加快,产业升级成效明显,总体呈现稳定发展态势。(1)产业实现稳定增长。纺织服装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87家,比上年(下同)减少161家。其中,纺织业减少25家,服装服饰业减少53家,皮革、毛皮羽绒制品业减少50家,纺织服装、皮革专用机械业减少22家。纺织服装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减少户数占全市数量的46%。工业总产值增长1.74%。出口交货值下降5.7%。(2)分行业运行良好。受外需持续低迷、内需提振乏力等因素影响,纺织服装产业生产4月份以后开始平稳运行。全年纺织业工业总产值增长2.75%,服装服饰业工业总产值增长0.45%,皮革、毛皮羽绒制品业工业总产值下降4.77%,纺织服装、皮革专用机械业总业总产值增长15.75%。

  重点项目 2014年,17个转型升级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其中,青岛美高林地毯有限责任公司的汽车内饰及地毯项目,青岛美昊印染有限公司的印染布、针织布面料、烫金棉布生产项目,青岛浩瀚纺织有限公司的浩瀚纺织项目等5个项目完工投产。

  重点企业运行 2014年,全市重点纺织服装企业生产经营总体较好。重点调度的11家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4.2%,出口交货值增长1.7%。

食品饮料产业

  概况 (1)产业稳定增长。2014年,受原料价格波动、劳动力成本上升、市场需求不振、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影响,产业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规模以上食品饮料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6.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11.61%;利税总额增长14.5%,占全市总额的12%;出口交货值增长2.9%,占全市总额的19%。(2)分行业运行良好。2014年,受外需持续低迷、内需提振乏力等因素影响,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饮料制造业生产4月份以后开始平稳运行,食品制造业平稳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生产经营前低后高稳定发展,全年产值增长7%。食品制造业生产经营较为平稳,全年产值增长15%。饮料行业生产经营受消费低迷影响,下滑幅度加大,全年产值下降3.2%。

  重点项目 2014年,30个转型升级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其中,正大(青岛)有限公司总的食品深加工项目,青岛啤酒三厂的青啤三期产能扩建项目,青岛哒哒食品有限公司的花生、坚果深加工项目等11个项目完工投产。

  龙头企业运行 2014年,列入重点监测的21家企业保持稳定增长,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的37%,其中实现增长的13家企业有6家企业保持2位数增幅;出口交货值占全行业的38.6%。

  诚信建设 2014年,根据工信部加快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部署,市经济信息化委通过总结圣元营养、迈高乳业、索康乳业等3家婴幼儿乳粉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经验,在全市乳制品、肉类食品、罐头、饮料等300多家食品工业生产企业中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宣贯工作。全市现有20家企业通过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评价,参与国家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及通过评价的企业居山东省首位。(市经济信息化委)

轻纺业主要企业选介

青岛市纺织总公司青岛纺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指标 2014年,青岛市纺织总公司(青岛纺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9.32亿元,同比(下同)下降7.6%;实现利润1.15亿元,增长20%;实现利税总额1.82亿元,增长17.8%。青岛纺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青纺联集团)生产纱线15472吨,销售14904吨,产销率96.28%;生产服装面料1815万米,销售1785万米,产销率98.35%;生产家纺面料861万米,销售844万米,产销率98.09%。天丝、木代尔高支纱系列占15%以上,毛丝麻品种占18%以上,风格纱占7%以上;家纺A类产品占79%,服装A类产品占48%。

  拓展融资渠道 2014年,市纺织总公司根据市政府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华融公司)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协调市规划等部门,在与中国华融公司的招商合作中,提高调整青岛美好巾被公司海岸路2号地块拍卖容积率,该地块以高出起拍价27.6%的价格被中国华融公司收购,增收8835万元;完成资金回收1.3亿元,推进剩余资金的收回工作;针对市北啤酒商务区提出办理土地注销等手续存在的困难,市纺织总公司协调市政府国资委和市国土资源房管局等部门,推进变现资金的拨付回收工作。截至2014年底,市纺织总公司回收华金集团沈阳路46号土地房产变现款7453.62万元,回收第四印染厂变现资金3400万元。印染厂辽宁路67号地块继已收回土地补偿款5000万元后,完成房产权证注销工作并签订新的补充协议,调整补偿款支付方式,优先支付补偿款500万元。

  通过调整加快解决企业历史问题与转型升级 2014年,市纺织总公司对资产被多家债权人轮候抵押查封的海珊发展有限公司启动以转型升级为主线的调整重组方案,通过资产变现、招商合作,完成企业生产经营的平稳关停和债权人的解封及企业职工分流安置阶段性目标,推动企业脱胎换骨、转型升级。

  完善制度建设与规范资产管理 2014年,市纺织总公司建立完善《国有(集体)资本出资企业重大资产事项报告备案制度》等系列相关资产管理规定,为该总公司对所属各级企业国有资产实行监督管理提供依据。为吸引央企金融资本参与和促进实体资本转型升级,与中国华融公司合作,完成所属海丰源置业有限公司的增资扩股和股权转让工作,完成第二印染厂重整后续部分相关工作。继续规范主业退出企业资金收支预算管理,对棉纺、海联(企业)管理中心推行转移支付、集中核算、合署办公管理。发挥3个管理平台的作用,逐步降低费用。

  “纺织谷”平台建设 2014年12月4日,以纺织服务贸易为主体,以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为支撑的现代纺织产业服务基地——“纺织谷”举行开园仪式及项目推介活动。截至2014年底,“纺织谷”园区入驻企业22家,有入驻意向企业50多家。“纺织谷”入选2014年度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十大新锐产业园区。

  推进以纤维科技为平台的“工贸一体化”体制建设 2014年,青纺联集团出台《关于以纤维科技公司为运营平台实施棉纺业务“工贸一体化”管理体制建设的意见》,通过集团产业、市场板块企业“一体化”管理,以纤维科技公司为平台组建青岛纺联纤维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会,授权对公司棉纺业务相关产业、贸易公司、纤维科技公司、面料公司、齐意纺织公司、银龙纺织公司、青纺联枣庄纺织公司实施一体化生产经营管理,完善、优化棉纺板块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齐意纺织工司、银龙纺织工司、枣庄纺织公司通过“充实保证一线核心岗位,压减二三线及管理岗位”,持续加强组织机构调整,实施流程再造,优化用工结构,降低成本,精简安置富余人员671人。

  实施产成品业务工贸一体化经营管理 2014年,青纺联集团改造直属的青纺联生活馆有限公司,整合产成品业务板块组建青岛纺联生态纺织品发展有限公司,授权对公司产成品业务相关公司实施一体化经营管理,统一管理相关产成品板块的市场营销工作。截至2014年底,青岛纺联生态纺织品发展有限公司有服装面料合作客户287个,新增做差异化产品客户20多个;家纺新增客户79个,重点开发绍兴、萧山等市场。

  开放与合作发展 2014年,青纺联集团通过整合在上海自贸区、中东市场、台儿庄产业园区及合作双方现有的技术、市场资源,提高集团竞争力。通过PFET项目合作,加快PFET技术在纺织领域的应用研究和产品生产,拓展家纺、服装等成品领域。推进胶州、城阳园区物流项目落户,引进有实力的商贸集团合资合作,创建工贸企业合作新模式。(王立永)

青岛益青国有资产控股公司

  概况 截至2014年底,青岛益青国有资产控股公司资产总额8.6亿元,净资产2.57亿元,资产负债率70%;辖国有(集体)独资及控股企业6个、参股企业1个;产品涉及食品饮料、日用机械、工艺品、皮革等轻工行业;主要产品有饼干类食品、钟表、电脑刺绣机、木制工艺品等,其中“青食”钙奶饼干为中国名牌、“青食”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金锚”手表为“中华老字号”、“骏马”钟表商标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

  2014年,该公司控股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24亿元,同比增长;完成利润4064万元,同比减少。

  所属青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经营 2014年,整合省内业务板块,稳固和扩大省内市场;开拓省外市场,稳定江浙地区销量,重点开发西北、东北、华中等区域市场,考察成都、重庆、福州、武汉等地市场;应对国际市场需求滞缓、竞争加剧等因素,维护和保持与老客户的业务关系并开发新客户;研制投产75克包装黄油曲奇饼干、120克包装精品钙奶饼干、80克包装小馒头、红豆沙、绿豆沙等新产品,完成特制、精品、儿童、老年等4种饼干120克小包装彩箱、大礼包系列等上市销售;(5)完成城阳厂区饼干一线和沧口厂区曲奇机技术改造工作,引进新型果脯巧克力生产线,安装花生酱红皮旋风收集器等;落实《食品安全法》,注重做好产品品质、食品安全、工艺改进等工作,饼干和花生酱生产线分别通过国家质量管理、环境管理、食品安全管理和食品诚信管理体系的审核认证,花生酱生产通过食品安全全球标准(BRC)的认证审核;严格原料、辅料、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检验管理,从源头上把好产品质量和安全关,在国家、省市质监部门近20次突击产品抽检中,产品合格率均符合国家标准。

  工业园区建设 2014年,该公司理顺益青(柬埔寨)公司管理体制,完成增资工作,境外项目生产经营初见成效。开发DAISO、凤凰、METRO等客户,全年出口各类相框8个货柜,所接生产订单排至2015年第二季度末。11月,由益青(束埔寨)公司主办的首届“中国·青岛文化艺术节”在柬埔寨举办。实现益青(柬埔寨)公司增资100万美元;申领400万美元的境外企业投资证书。

  该公司所辖的青岛钟表总公司优化组合原分散在宁夏路老厂区的手表夹板、镂空机芯、传动零部件、齿轮箱、新精车间、研发中心、动件车间等生产部门,形成两大完整生产板块,完成生产要素整合,于9月整体搬迁至城阳区玉皇岭工业园、;11月恢复生产。

  该公司所辖青仁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即墨蓝村厂区项目建设完工。园区内7306平方米厂房、3482平方米综合楼和728平方米办公楼建设全部完成,通过各种验收手续,办公楼、生活服务楼已经装修完毕,车间配套设备设施基本到位,具备开工生产条件。

  国企改革与国资调整 2014年,所辖青岛制革总厂国有资本退出,进入挂牌转让阶段,经多次分析、研究和讨论,制订该厂国有资本退出改制和职工安置方案并经市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复同意、全体职工大会通过;聘请中介机构完成改制审计,评估工作,按照法定程序核销不良资产,基本完成挂牌交易前的准备工作。

  依法规范、理顺青岛钟表总公司和青岛紫信实业有限公司关系,通过严格审计,责成两公司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和各司其职的原则,对人、财、物进行调整和理顺。推进所辖青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工作,有关协议转让集体股份的议案获通过,完成集体股转让置换的报批手续;集中两个月分两次进行社会股东核查工作,于6月完成全部核查工作,累计核查股份占股份总数92.02%,达到证监会相关要求。

  内部管控 2014年,该公司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规范、公开处置所属青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钟表总公司等部分闲置设备;整改年度监督检查和审计建议书披露的问题,督促整改所辖企业与关联民营企业之间的人员、资金及历史遗留问题。严格财务监管和审计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孔凡昌)

青岛饮料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 青岛饮料集团有限公司是青岛市政府于2005年12月批准组建的市直国有企业集团。2014年,该公司按实现销售收入2.56亿元,同比(下同)增长8.09%;利润4280万元,减少593万元(其中冲减投资损失1659.14万元);实现产能22.4万吨,增长11.7%。该公司先后获青岛市“市长质量奖”、山东省品牌建设示范企业、山东省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等称号。是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贸易部长会议官方指定饮品赞助商。

  营销创新 2014年,提高“崂山矿泉水”品牌知名度,研发推广高端产品、差异化产品,拓展高端饮用水市场,创建高端品牌形象。创新市场营销、市场开拓与市场优化,稳固市场份额。加强青岛市内市场的巩固与开拓和周边市场的开拓,优化高端产品销售市场。开拓省内、省外市场。重点启动省内市场流通渠道,开拓济南、潍坊等重点市场。加强开拓北京市场,完成北京市场重点商超的产品铺货。完成51家麦德龙商超系统铺货。强化省内桶装水网络布局,实现区域扩张。提高服务品质,创建崂山矿泉水“96656”高端服务品牌,提高呼叫中心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全年实现日均呼入量1.5万余条,线路畅通率增至88%。探索微信、APP等“O2O”(线上线下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实现更高效的消费者互动。

  管理创新 2014年,该公司优化人才配置、选拔、提升体系,提升员工技能水平。推进管理及专业人才发展项目,完善人才培训体系。建立各类优秀人才库,推进双通道职业发展模式,优化薪酬绩效管理体系;健全人才配置机制,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推进科技创新,多项科研成果获政府科技奖励。其中,“阴阳离子指纹图谱的研究与应用”获山东省轻工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含溴矿泉水生产过程中溴酸盐的生成及控制”获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矿泉水的离子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申请发明专利并获受理。推动生产技术革新、设备升级,推进节能减排,该公司的生产线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其中,崂山矿泉水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每年可节约冲洗用水1万吨;电耗降幅达30%,大量减少碳排放;全年节省费用600余万元。加强生产过程规范化、流程化建设,各项生产关键绩效指标均出现同比大幅提升。严格管控与保障生产安全,杜绝安全事故。该公司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建立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举行安全应急演练,开展“安康杯”、安全教育“、安全小课堂”等安全教育活动,全年无安全事故发生。连续多年获“崂山区安全生产先进集体”称号。(韩毅)

石油化学·橡胶工业

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 截至2014年底,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123亿元,在岗职工5200人,主要控股企业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青岛碱业”)、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海晶化工”)、青岛双桃精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双桃精化”)、青岛海湾索尔维化工有限公司(简称“索尔维化工”)、青岛东岳泡花碱有限公司(简称“东岳泡花碱”)、青岛海达制盐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海达制盐”)、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简称“海洋化工”)。其中,青岛碱业为上市公司。

  2014年,该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31.4亿元,同比(下同)下降25.87%;工业增加值9亿元,增长5.48%;销售收入37.8亿元,下降21.1%;利税4.13亿元,增长88.71%;利润2.64亿元,增加1.77亿元,增长203.45%。主要产品产量:纯碱67.85万吨,增长10.03%;染料、颜料、中间体合计21413吨,下降8.66%;硅酸钠(液体)83.82万吨,增长8.91%(含偏硅酸钠31719吨);复合肥11.83万吨,增长3.08%;硅胶0.8万吨,下降32.18%;水泥36.5万吨,增长2.63%。

  搬迁建设 2014年,该集团加快企业搬迁进程,优化整体规划,加强南北两翼化工基地建设。组织“一体化”建设,最大限度共享资源,南部董家口基地氯碱、聚氯乙烯、偏硅酸钠、苯乙烯及液体化工码头项目以原料为纽带连成一体,北部新河基地硫酸钾联产氯化钙小苏打、硅胶及泡花碱项目形成产品链上下游、循环经济式对接,实现“产品项目一体化”;两个基地配建热电联产、污水处理等项目,实现“公用工程一体化”。南部董家口基地累计完成项目投资35.9亿元,海晶化工聚氯乙烯搬迁项目进入密集安装阶段,9月17日,老厂区土地交付市土地储备整理中心;海湾港务液体化工码头项目完成码头主体及辅建区土建施工;东岳泡花碱偏硅酸钠项目建设工程量完成80%以上;青岛碱业苯乙烯项目引进美国德希尼布石伟公司先进工艺技术。北部新河基地累计完成搬迁项目投资15.9亿元,双桃精化二期项目优化提升,热电联产项目正式对外供汽;青岛碱业硫酸钾联产氯化钙小苏打项目,氯化钙系统实现投产,硫酸钾系统两台曼海姆炉实现满负荷运行,2014年底,天柱化肥缓控释肥项目产出合格产品;海洋化工硅胶项目硅溶胶生产装置已建成。

  安全环保 2014年,落实山东省“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年”和青岛市“安全年”工作部署,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管理体系,推行项目安全管理,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加强安全培训,集中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实施绿色发展战略,青岛碱业硫酸钾联产氯化钙小苏打项目被评为工信部清洁生产应用示范项目;双桃精化实施氨法—锅炉烟气脱硫制取还原液、废水闭路循环等循环经济措施,实现废水、锅炉烟气达标排放,年减排废水7.2万吨;东岳泡花碱实施装置干燥系统改造,年节约天然气73万立方米;索尔维化工窑炉余热回收利用项目年节约天然气18万立方米,光伏发电系统累计发电90万千瓦时,煤气、节水系统技改年节约标准煤110吨、水1.6万吨。该集团各企业保障环保装置稳定运行,实施节能技改、“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治理、清洁生产,万元产值综合能耗1.77吨标准煤,下降6.46%。

  管理改革 2014年,该集团对国有资本实施优化调整,完成对13家子公司的吸收合并,实施双收农药、海湾新型建材公司国有股权划转,对石化高技校进行增资扩股。强化基础管理工作,该集团直属企业全部实施新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持续完善;加强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量化搬迁企业指标任务,完善业绩考核和薪酬分配制度;加强企业财产保险监督管理,规范企业投保行为,保障财产安全。

  人力资源管理 2014年,该集团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开展技能竞赛、岗位练兵,组织“金蓝领”培训、青岛市第十三届职业技能大赛海湾赛区竞赛活动,青岛碱业省级技师工作站获10万元财政资金补助。结合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职工工资待遇,全年在岗职工人均收入55362元,增长20.6%。推进职工分流安置,年内重点分流安置海洋化工、天柱集团职工504人。(王昊)

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截至2014年底,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有1000万吨/年常减压、250万吨/年延迟焦化、290万吨/年催化裂化、150万吨/年连续重整、200万吨/年加氢裂化等21套生产装置和相应的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年加工进口原油1200万吨,生产汽煤柴成品油800多万吨,生产聚丙烯、苯乙烯、混苯、硫黄等各类石化产品200多万吨,成品油质量均达到国Ⅲ标准。其中,柴油质量部分达到国Ⅳ、国Ⅴ标准,汽油均达到国Ⅳ标准。设10个机关职能部门和9个生产单元,在册正式职工673人。2014年,加工原油1127.01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546.90亿元、工业增加值100.71亿元、销售收入548.73亿元、利税87.61亿元(其中税金89.90亿元);综合能耗57.20千克(标油)·吨-1。全年主要产品产量:汽油338.71万吨,柴油313.41万吨,煤油126.94万吨,液化气89.24万吨,石脑油13.74万吨,重芳烃商品石油焦69.35万吨,发泡剂5.89万吨,混合二甲苯29.32万吨,硫磺20.84万吨,聚丙烯19.88万吨。

  150万吨/年催化汽油吸附脱硫项目建成中交 2014年6月6日,该公司150万吨/年催化汽油吸附脱硫(S Zorb)项目建成中交。该装置投产后全厂汽油质量可达到国Ⅴ标准,满足汽油质量升级要求。

  10万吨/年硫黄回收项目开工建设 2014年10月28日,该公司10万吨/年硫黄回收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基础设计批复总投资19018.93万元,包括硫黄回收、尾气处理、溶剂再生,计划2015年11月底建成中交,装置投产后可生产固体硫黄和液体硫黄约11万吨/年。

  290万吨/年催化裂化烟气脱硫脱硝项目建成投用 2014年12月1日,该公司290万吨/年催化裂化烟气脱硫脱硝项目建成投运。该项目总投资13391.58万元,设计处理烟气350000标准立方米/小时,主要包括烟气洗涤吸收系统、烟气脱硝系统和脱硫废水处理系统,分别采用美国杜邦贝尔格公司EDV湿法洗涤烟气脱硫、臭氧氧化脱硝及中石化自有先进技术。项目投用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排放量进一步降低。

  能源管理体系获外部认证证书 2014年12月26日,该公司能源管理体系获北京三星九千认证中心签发的认证证书,质量、安全、环境管理体系获再认证证书。测量管理体系通过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石化(北京)分中心的监督审核。

  安全环保 2014年,该公司开展“从严管理年”活动,集中开展全员全方位隐患排查与风险评估作,落实隐患排查责任制,对关键装置、设备、油气管带和油罐区等进行系统隐患排查,对识别出的隐患风险落实闭环管理。加强现场直接作业环节管理和风险评估及风险管控与变更管理。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管理,完善污水分级管控,增加再生水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浓度,“三废”(废水、废烟、废渣)排放保持达标;持续开展微泄漏检测并重点强化源头治理。推进“碧水蓝天”项目实施,催化烟气脱硫脱硝项目按期建成投用。

  生产经营 2014年,该公司围绕效益最大化原则进行计划动态优化,根据市场变化开展效益对比测算,生产经营策略更加贴近市场节奏。优化高负荷下重质原油掺炼方案,推进生产增效。调整中间原料分配和装置加工负荷,优化工艺操作,全年汽油和航煤产量均超额完成指标。实施重整装置二甲苯塔侧线抽出改造项目,解决增产汽油、消除催化汽油脱硫装置运行等方面瓶颈问题。跟踪油品质量升级进展,提前完成国Ⅳ车用柴油质量升级任务。与系统内企业合作开发的“新一代稀乙烯制乙苯成套技术的开发及工业应用”项目获中国石化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该公司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颁发的“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炼油第一名)”“企业公民楷模榜·节能减排奖”等称号。

  降本增效 2014年,该公司根据国际市场高低硫、轻重质原油价差变化采取相应措施,全年原油采购回归价居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第三位,居千万吨级企业第一位。开展全员成本目标管理,全年吨油完全费用比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考核指标低11.55元,吨油现金操作费居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第二位。重点实施七大类43项双增双节、降本增效措施,实现降本增效4.3亿元。

  工艺、设备专业管理 2014年,该公司强化工艺制度执行,持续抓好节能管理,能量密度指数(62.57)继续保持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领先水平。加强原油计量管理,原油途耗0.08%、储耗0.01%,均居国内炼油企业优秀群组。开展装置腐蚀现状分析,组织编制装置防腐蚀手册,科学规范防腐蚀工作。推进“四年一修”试点工作;全年主要设备完好率100%,静密封点泄漏率0.14‰,加热炉热效率91.4%,仪表“五率”(完好率、开表率、控制率、联锁投运率、泄漏率)和电气设备运行平稳率保持较高水平。

  信息化管理 2014年,该公司提高信息系统应用水平,ERP、MES、APC、LIMS、EM系统应用继续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专业评比中居前列,9套APC应用项目通过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验收并获较高评价,推进业务流程e化及其功能优化工作。利用“经营综合分析”“投资管理”“问题管理”等信息系统规范管理、提高工效,全员参与的管理信息化模式逐步形成。10月17日,该公司参加中国石化2014年信息技术安全竞赛获团体银牌,1名职工获信息安全管理专业个人银牌。

  人才队伍建设 2014年,该公司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成中基层领导干部换届工作。持续强化全员培训,举办各类培训活动120多场次,自编培训教材500余篇。延伸“导师带徒”工作,促进年轻员工成才。优化岗位人员配置,增加各单元技术员、副班长岗位编制,充实基层管理力量。(刘仕成 朱立华)

中国石化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截至2014年底,中国石化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资产总额51.58亿元(流动资产25.48亿元,固定资产原值44.33亿元、净值22.12亿元);职工在册人数1214人,其中在岗人数1129人。;2014年,累计加工原油308.56万吨,实现营业收入171.07亿元,上缴税金34.97亿元。主要产品产量:汽油84.71万吨、柴油124.28万吨、商品液化气20.91万吨、石油焦34.99万吨、聚丙烯5.62万吨、丙烯2.32万吨、石脑油4.57万吨、燃料油8.02万吨、硫磺1.47万吨。

  安全、环保和节能减排 2014年,贯彻落实中石化集团公司、青岛市安全工作部署,加强生产和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1)完善HSE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层层落实HSE责任制。推进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实现作业票证签发定人员、定单位、定地点、定时间的管理,成为中石化炼化板块首家正式开展中国石化HSE管理信息系统作业票证电子签发业务的企业。(2)开展“落实责任,强化细节”安全主题年活动,创新HSE管理方式。通过组织全员大讨论、警钟长鸣案例和“HSE知识聚焦”视频教育“安全生产月”、全员“辨危害降风险”等活动,提高干部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促进安全生产。(3)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消除各类隐患。严格按照“全覆盖、零容忍、重实效”的要求,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和季节特点,组织各类HSE检查,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及时查找、整改存在的各种HSE隐患。(4)注重教育培训,强化承包商和现场作业安全监管。宣贯新《安全生产法》,组织不同层级人员分多批次参加各类培训学习,组织全体职工参加总部和青岛市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活动。(5)加强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安全生产月”期间举办“应急演练周”活动,组织管道泄漏应急综合演练。年内,该公司未发生安全生产上报事故,连续5年被中石化集团公司评为HSE工作先进单位,连续8年获山东省安全生产先进企业称号。

  推进环保治理工作,开展环境风险排查,落实风险防控责任,逐步形成环境隐患排查、认定、治理及监管长效机制。完成全年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外排工业废水达标率100%,有控制废气达标率79%,危险废物妥善处置率100%。

  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岗位实际情况,开展“绿色低碳生产、保护碧海蓝天”行动,提高全员节能减排意识,坚持清洁生产、绿色发展。

  科研开发 2014年,完善和改进科技管理体制,鼓加强科技管理,针对生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技术分析;坚持内部培养实践锻炼与培训开发相结合、事业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鼓励工程技术人员钻研技术,激励技术创新。组织召开该公司第四届科技大会,征集科技论文218篇,申报该公司科技成果177项,其中科技成果一等奖13项、二等奖32项、三等奖30项;评选先进科技工作者30名。围绕科技攻关、质量升级、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挖潜增效等工作,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完成中石化集团公司“十条龙”攻关项目——“RSDS-Ⅲ技术在青岛石化的工业应用实验”,装置稳定运转生产出“国IV汽油”,通过中石化集团公司科技部组织的项目验收;催化重整装置在线优化控制系统开发项目进入生产运行阶段;含酸原油焦化原料组成与生焦倾向的研究完成对该公司多种油样四组分分析和含氧化合物类型分布测定等工作,年内该项目已结题。分馏塔顶循环回流腐蚀原因确定并制定相应措施。电脱盐污水除油项目进入工业侧线试验阶段。完成1、2号热水站优化运行项目,每小时节约蒸汽约2吨。

  信息化建设 根据中石化集团公司的标准要求进行并完成该公司网络中心机房搬迁升级改造工作,器件调试安装服务器110余台、网络及安全设备60余台,实现MES系统、LIMS系统、实时数据库系统等重要信息系统的平稳过渡和性能提升,该公司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实现HSE信息系统、MSOA信息系统建设与上线运行,完成ERP、MES、LIMS系统的深化应用与完善,提高各项管理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企业内部管理 2014年,该公司完善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实施规范化运作。围绕能源管理体系建立管理手册1个、程序文件59个、制度305项、技术文件146个和记录4000余个的一体化管理体系,根据管理标准要求对一体化管理手册、方针、程序文件进行修订。年内,获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资格。通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三体系和测量管理体系年度监督审核。开展“从严管理年”活动,组织开展“从严管理出成绩,夯实基础图发展”全员大讨论活动,各部门汇总问题137项,其中44项主要问题完成整改37项,正在整改的7项。完善生产经营绩效考核方式方法,开展对标体系比标、对标、超标竞赛活动。制定《青岛石化绩效考核评价标准》,实行基础管理工作与效益分配挂钩的全员量化考核,将效益工资倾向一线生产人员、关键技术岗位和专业技术人员。

  投资项目建设 2014年,该公司140万吨/年催化裂化烟气脱硫脱硝项目投产。该项目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实施“碧水蓝天”环保专项治理的重点工程项目、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和国家环境保护部签订的2014年必须建成投用的32套催化烟气脱硫脱硝装置之一,投资1.55亿元;5月13日开始土建基础打桩施工,12月30日经检测排放烟气符合国家环保部和山东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实现开车一次成功。12月31日,该公司实施的“污水处理场恶臭气体治理项目”完成中交。“酸性水罐和氨水罐恶臭气体治理项目”采用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的“低温柴油吸收—吸收脱硫”成套技术,消除厂区周边异味,8月18日完成中交并按规程组织运行调试工作。该公司还分别实施投用“焦炭塔大吹汽系统水代汽节能改造”“汽、柴油抗静电剂及柴油降凝剂加注设施”等多个项目,通过实施技改技措项目,推进企业安全生产、节能降耗。

  人才队伍建设 (1)加强中层管理人员的学习培训。2014年,组织开展“周末大讲堂”中层干部学习活动。利用“中国石化远程培训系统”,每月为中层干部系统选学课程6课时左右。(2)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建立中层干部轮岗、交流机制,为青年人才培养搭建平台。建立企业首席技师、高级技师、技师聘任制度,组织论文答辩和评审。加强各类人才的选拔、任用。年内,对13个岗位进行民主推荐。根据公司“人才成长通道建设”的方案设计,重新启动技能操作序列首批拔尖技能人才选聘,从33名候选人中选聘首批首席技师1人、主任技师4人、副主任技师8人。(周立川)

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截至2014年底,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营钡盐、锶盐、锰盐、煤矿、物流、进出口贸易等,是世界最大的碳酸钡、亚洲最大的碳酸锶、世界第三大电解二氧化锰生产企业。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13.70亿元(财务合并报表)、利润1.17亿元、利税2.28亿元、工业增加值4.96亿元、出口创汇4015万美元;主要产品产量:钡盐类34.7万吨、锶盐类3.9万吨、锰盐类2.5万吨。年内,所辖贵州红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红星发展公司”)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专用高纯硫酸锰”产品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红星发展公司被认定为“贵州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并获专项资助,被贵州省科技厅(知识产权局)推荐申报“国家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连续第四年入选“贵州企业100强”。

  生产经营 2014年,红星发展公司下属镇宁工厂的碳酸钡产品解决了电子钡和各行业特殊专用钡的含量、粒径、总硫、全硫、白度、铁、稳定性问题,产品质量创历史新高,特殊品种获客户普遍认可并增加订单,带动销量大幅提升。所辖东风公司对有经济指标的部门实行全员考核制度,大宗原材料消耗大幅下降。所辖大龙锰业公司通过设备技改,酸化设备利用率成倍提高并节约二氧化锰矿石消耗量,高纯硫酸锰单位生产成本同比下降51%。

  技术开发 2014年2月23日,红星发展公司召开上市公司技术研讨会,推进企业转型提升。镇宁工厂硫酸钡项目解决了传统生产方式产品含有多硫化物、产品白度低、黑点多的缺陷;完善烟气脱硫硫酸锰溶液制备工业硫酸锰工艺,亚锰酸化锰收率提高,四氧化三锰物理形貌改进。大龙公司研发的高性能EMD通过美国金霸王公司的第一轮验证,核心指标高出同行业15%。所辖大足公司通过锅炉改造,龙水工厂和雍溪工厂每月节约用煤1400余吨、节约费用56万余元;改造雍溪工厂克劳斯系统、转炉系统和转炉炉体辐射热、回收装置,每月可节约费用约70余万元。所辖新晃公司通过局部完善改性硫酸钡工艺、改造反应罐的尺寸和减速机等,改善了改性钡产品的颗粒分布和包覆状况。

  安全环保 2014年,该集团红星化工厂为做好铬渣山土壤修复工作,与青岛新天地公司共同编制《青岛红星化工厂土壤修复项目建议书》并上报山东省环保厅,完成由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组织的铬渣综合治理验收工作;8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在省、市领导的陪同下视察铬渣治理情况,听取该集团领导的介绍并提出要求。大龙公司通过改造克劳斯尾气处理系统,完成低浓度硫化氢的治理,建立全公司硫化氢检测信息系统,实现全时监测,解决散排问题。大足公司在雍溪工厂外请专业环保公司完成雨污分流改造,改造硫磺的立式冷凝器提高了硫磺回收率,改造转炉炉尾密封系统解决间歇漏烟气的问题。该集团公司安委会定期对各企业进行安全检查;新《安全生产法》颁布实施后,邀请培训机构的老师利用视频会议形式组织18个企业200多名班组长以上的骨干参加新《安全生产法》的培训;对部分企业的环保设施进行投资改造,落实上级部门提出的整改项目。

  企业搬迁 2014年,该集团按照青岛市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计划开展企业搬迁工作。4月,位于平度市新河的搬迁项目动工建设。11月6日,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起到该集团所辖东风公司视察老企业搬迁工作,对该集团企业搬迁工作给予肯定并提出要求。

  合资合作 2014年6月13日,青岛红蝶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是由该集团所辖青岛化工研究院、红星化工厂、东风化工公司、自力实业公司等与日本蝶理株式会社共同出资建立、中日合资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定位为建设世界高端钡盐研发基地和生产基地,完善和巩固该集团“世界钡王、亚洲锶王”地位。12月2日,该集团和镇宁县政府就油漆涂料和电气合作项目进行磋商,青岛现代漆业有限公司、青岛普晶电气有限公司分别与镇宁县政府签订框架协议。(康文韬)

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

  概况 2014年,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化工产品99万吨,实现产值68亿元、进出口总额9亿美元。该公司入选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居第99位)、青岛市企业百强(居第18位)、青岛制造业企业百强(居第11位),获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样本企业、慈善捐献先进企业等称号。

  技术和设备 2014年,该公司采用美国UOP第三代超低压连续重整先进技术,目的产品收率和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采用美国UOP Parex吸附分离先进技术,产品纯度达99.7%以上;采用烟气余热回收系统降低能源消耗;采用稳定性较好的CRCS控制系统实现装置的全自动控制、异常情况自动连锁控制,保证设施安全;采用先进的DCS过程控制系统,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环保工作 2014年,该公司设有COD、氨氮测定仪和流量计在线仪表,与山东省环境保护局联网,产生的废水均通过内部污水处理站进行物理、化学和生化处理后排入污水处理厂,水质达到国家及山东省地方的污水排放标准要求。锅炉烟囱设置在线连续检测系统,与青岛市环境保护局联网。新建蓄热式热力焚烧系统(RTO装置),回收污水处理过程中挥发的气体。加强固体废物管理和处置,从源头减少和综合利用废弃物,分类收集废弃物,建有固体废物暂存场,再利用固体废物。增加人力和设备投入,围绕噪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应急对应等采取环保措施。

  安全工作 2014年,该公司对现役装置进行HAZOP分析,完成对所有生产单元的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装置设计中采用美国API设计标准,依据风险定性定量分析确定安全设计,采用DCS自动控制减少人为操作失误概率;生产装置区及罐区设有油气泄露检测仪,可及时发现油气泄露并报警。建立并完善消防安全管理体系,发挥公司专职消防队的作用,提高火灾防控和处置能力;对员工进行消防演炼和消防理论知识的培训;邀请韩国消防专家诊断公司消防设施等;通过防火巡查,督促整改消除火灾隐患。

  清洁生产与节能 2014年,该公司通过青岛市环境保护局组织的清洁生产审核小组评估验收并获良好成绩。采用自产的含硫低、氢气含量占80%以上的清洁能源作为燃料。异构化单元增设高分罐和歧化单元增设高分罐节能技改项目获青岛市节能技改项目财政奖励资金。

  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该公司成立CSR(企业社会责任,下同)管理委员会和CSR办公室,建立系统的CSR理念体系和指标管理体系。组织参与社区建设与救助、助教等社会公益活动,6月,被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慈善总会授予“慈善捐献先进企业”称号;在公司内部举办员工户外交流和困难职工帮扶等活动;对全公司中层以上管理者实施CSR培训,参与政府和社会机构组织的CSR研讨活动。该公司连续第三年入选中国韩国商会、大韩商工会议所编制的《在华韩国企业社会责任白皮书》。(王刚)

双星集团

  概况 2014年,双星集团继续按照“创双星世界名牌”的发展目标和“第一、发展、开放”的战略方针,推进模式转型升级、产品转型升级、市场转型升级,探索创新商业模式,以信息化为中心,加速信息化组织流程再造和标准量化,加速实施“全系统优化、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发展战略。全年实现利润和出口创汇均比上年大幅增长。年内,绿色轮胎智能化示范基地正式动工建设,全球检测中心、试车中心、十堰基地设备安装完成,升级改造全面启动,成为战略转型、二次创业的重要战略板块。

  市场开放创新 2014年,以市场为导向,细分市场、需求、用户、产品、渠道,通过全开放寻标对标、学习借鉴、“找差关差”(查找问题、解决问题,下同),与国内外合作伙伴建立“志共赢”的“星模式”。探索E2E模式,创建线上信息、产品、交易、金融平台,线下体验、物流、服务、翻新平台,实现“路上路下”(路上:在全国多个服务区与第三方合作布局约600个服务区;路下:实施星猴战略,在全国成立多家星猴合资公司并同步启动移动星猴服务车)有机融合。通过“一国一代”(一个国家、一个代理商)、营销中心的设立和海外工厂的建设,推进海外市场战略布局。

  商业模式创新 2014年,围绕“服务引领、速变制胜”理念,从用户需求出发,挣创“第一”的服务竞争力。通过轮胎行业首推“0延误救援”服务,创新推出“三免一诺”(免费安装、救援、修补,保险承诺)增值服务;提供售前、售中、售后全程培训及快速理赔服务,高效、实惠、安全、便捷地满足用户需求。该集团获“最受快运物流信赖品牌”称号,被“中国质量万里行”授予“杰出贡献奖”,是轮胎行业唯一获此荣誉的企业。

  产品研发创新 2014年,该集团用高差异化产品为用户创造价值,用高性价比产品为用户创造利润,建立相应的产品研发平台,通过产品研发、市场跟踪、性能改进和市场服务,实现产品、市场细分,满足用户需求。实施“校企合作,战略共赢”合作模式,该集团与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企业提供科研支持;针对东南亚长途运输业对轮胎产品耐磨性能要求严格的需求,开发耐磨长途运输专用系列产品,成为泰国市场第一品牌;改变轮胎市场“黑色为王”的行业陈规,采用轮胎行业彩色化生产,在“天猫‘双十一’”当天实现预约量20万单;先后开发出全钢二次法成型机、全自动一次法成型机、全钢高端硫化机、变频液压硫化机等新产品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

  质量体系保障 2014年,按照“质量是永无止境的改善和提高”等原则,发动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实现产品质量提升。建立贯穿整个制造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实现每个工序有标准可依、有记录可查,保证每件产品有完整的质量管理档案;建立并推行奖下罚上质量管理机制,发挥自检、互检、专检等三级质量检查作用,产品直通率99.43%。

  人才队伍建设 2014年,按照“选育人才、借力创新、创造价值”的人才理念,引进轮胎行业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专家、学者和技术、营销、项目等专业人才62人,首次招收全国重点院校应届毕业生300余人。更新用人观念、创新用人机制,对所有骨干进行公开竞聘上岗,打破固有的工资制,推行效酬合一,增强企业团队的整体素质。

  管理模式创新 2014年,加速信息化组织流程再造和标准量化,用目标管理促进部门间协同,用流程保证目标实现。推行“最佳经营单元”管理模式,实现模块化运作;建立对外创造用户需求和资源、对内及时倒逼“找差关差”的目标体系,加大安全生产“四个到位”(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应急预案、演练及救援到位)的投入,改善和提高安全生产环境。(舒超威)

汽车制造业

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

  概况 2014年,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生产汽车75833辆、销售汽车75162辆。其中,NG(天然气)产品销售8451辆,同比(下同)增长18.1%,居行业第二位。整车出口4243辆,增长14.2%;实现营业收入124.5亿元。截至2014年底,有正式员工3559人、劳务派遣员工1370人,固定资产原值244982万元、净值221639万元、资产总额750977万元,劳动生产率215.22万元/人。其中,该公司即墨新工厂占地面积109.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一期)28.42万平方米。辖上海浦东一汽解放专用车有限公司、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分厂。

  市场营销 2014年,强化流程监管,建立代理商功能类型定义标准,开展品系营销,6×2天然气牵引车市场份额居行业首位。拓展160马力以上4×2载货车市场和大马力自卸车销售区域。全年销售轻卡STD 11817辆,增长47.4%;AAK 10828辆,增长78%。优化网络布局,截至2014年底,有中重卡代理商272家、专用车代理商86家、出口单位9家,有轻卡销售网络128家。推进售后服务及备品供应体系建设,年内用户满意度平均值为91.32%,高出目标值6.32%。

  产品开发 2014年,完成产品开发504项,其中重点策划产品54项、适应性开发450项。完成JL01右置车型、JH6、虎V电动车、混合动力车型、悍V电动车的试制。完成产品的公告申报11批、国家环保车型配置申报815个、车型燃油公告申报521个。完成20多项V卡产品试制试装及验证整改。优化产品结构,国IV产品完成新悍威全面替代J5M、天V产品全面替代新大威10版、龙V产品全面替代赛龙10版。“卡车纵梁热处理强化工艺及装备”项目获2014年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获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申报专利19项,授权专利16项。

  质量工作 2014年,推进可靠性工程,J5公路车千台车索赔频次(CDF)下降18.6%,单车索赔金额下降9.1%;J5工程车千车索赔频次下降46.1%,单车索赔金额下降44.9%。实施精细化工程,确立改进课题70项。加强整车质量控制,完善整车检验项目,提高整车检验标准,实现整车质量问题整改。加强常规产品评审,将整车评审由每周两次、每次两辆改为每天一辆并增加日评审讲评制。全年评审新产品370辆。加强采购产品质量控制,实施供应商质量控制前移。贯彻TS 16949等质量管理工具的学习和应用,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先进性和有效性。

  重点项目 2014年,完成该公司即墨新工厂建设,11月2日,该厂正式落成投产,生产工艺达国际先进水平。10月,完成工厂优化整合搬迁工作,完成重点搬迁设备608套。该公司南非工厂完成建设。推进JH6项目开发,完成15轮58台份整车试装验证,整车评审等级达到3.5级,满足试生产启动要求;JL01生准项目全年排产879台,终端投放408台。

  成本管理 2014年,降低采购成本8897万元、研发设计成本665万元、生产成本357万元、管理成本310万元。发生三包费21195万元,减少8566万元,下降29%。开展投入产出差异分析,投入产出差异比例(种类)和差异金额均大幅下降。

  基础管理 2014年,起草并发布《突发新闻媒体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等29个管理文件,修订《管理文件控制程序》等49个管理文件。开展组织绩效管理,落实各项KPI指标。加强经营运控管理,全年下发督查项目139项,完成率100%。实施内部培训项目60项,培训1.05万人次,完成2597学时。外出培训96期527人次,完成3110学时。组织派遣制员工新入职培训15期263人,完成1080学时。持续优化生产管理,该公司即墨新工厂实现日产最高290台、单班最高生产157台。创新班组管理模式,制发“青汽标杆班组”建设方案,组织开展“精益生产班组六大任务管理方法”培训。

  人力资源管理 2014年,开展“转改作风,全员参与,主动担责”员工主题教育和“‘我要当明星’质量改进明星”评选活动。举办21个工种2239人参加的员工技能比武。15个工种422名员工参加国家、一汽集团、一汽解放公司组织的技能比赛;该公司员工获全国第三届载货汽车装调工职业技能竞赛“优胜二等奖”1人、“优秀奖”3人、一汽集团公司“技术状元”2人、一汽集团公司“技术能手”10人。

  推进员工改善提案活动。全年提报改善提案2268项,实施1588项。实施QC改进课题108个,完成99个,总装车间“草根QC小组”的“研制新型护套”获国家QC成果发表会一等奖,焊装车间“利剑QC小组”的“提高QQ753-114工位凸焊螺母通过率”获一汽解放公司QC成果发布会银奖。该公司工会获青岛市工会工作优秀单位称号。(刘付生)

2014年11月2日,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广正(前排右)出席一汽解放青岛新基地落成暨JH6、J6F高端卡车投放推介活动(李明光摄影)

 

中国重汽集团青岛重工有限公司

  概况 2014年,中国重汽集团青岛重工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各种专用车、特种车、挖掘机11430辆、13084辆,同比(下同)分别增长3.14%、21.71%;累计完成出口9297辆,增长36.62%;实现销售收入21.21亿元。该公司保持“山东省文明单位”称号。

  加强营销网络建设 2014年,该公司推进“六个突破”(挖掘机系统客户推广、自营产品出口、军用特种车、环卫车、搅拌车国内市场拓展、零部件产品销售,下同)工作,重视新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推广和销售。推卸式自卸车接订单108辆,实现销售开票74辆。新型智能化城市渣土车进行多次推介,年内接订单500余辆。重视培养和发展忠诚经销商,在各类产品的主销区域培育忠诚度高、信誉好的忠诚经销商15家,通过忠诚经销商实现订单量占国内销售总量的60%以上。搅拌车和环卫车提高自销产品比例,其中搅拌车全年国内销售增长47.4%、环卫车增长20%。加强军品特种车销售工作,提高空军飞机牵引车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实现销售订单翻番式增长。加强海斗挖掘机销售工作。出口方面在巩固传统古巴市场的基础上,获非洲、南美、东南亚市场批量订单。

  提高产品实物质量 2014年,制订“实施质量提升,打造品牌精品”的Q14质量提升计划,建立“三位一体”(产品审核、体系审核和工序审核)的质量诊断工作机制。经过两阶段的“人、机、料、法、环、检”基础要素整顿,Q14计划实施效果明显,8项重点质量提升项目中有5项成效明显,其他重点项目得到推进;质量整改及改进项目73项,完成率93.1%。加强AUDIT质量评审,完善工艺技术文件及检验文件,产品实物质量明显提高。年内外部故障费用下降9.4%,单车索赔额下降39%,各系列产品售后故障率下降52%。严格质量考核和责任追究,加强质量体系内审,落实质量源头和过程控制,提高一次交验合格率。

  调整产品结构与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1)自卸车产品。重点完善和拓展推卸式自卸车的系列化。开发牧草运输推卸车。重点完善U型箱的系列化,侧翻半挂获批量订单。(2)环卫车产品。巩固压缩车、勾臂车、摆臂车、厨余车等系列化产品,开发高压清洗车、路面养护车和侧装压缩车及垃圾筒运输车。(3)罐式车产品。开发并小批生产小方量搅拌车,改进完善大方量搅拌车,组织油水罐式车的开发工作,全年开发完成水罐车产品12种,申报10立方米、20立方米水罐车产品公告,年内完成30辆油水罐的产销。(4)挖掘机。完成两台升降驾驶室HW240-8的研制。(5)零部件产品。完善压缩式垃圾车油缸缸筒及附件的加工工艺,提高可靠性;8吨矩形厢及与其它吨位车型通用缸型可随订单配套、实现自制;推卸式自卸车油缸开始随订单配套。

  信息化与综合管理 2014年,围绕管理下移、强化基础管理,推进企业管理监督考核、制度建设和信息化等工作。全年发布实施各类规章制度41项。加快推进ERP系统工作,归集、整理、分析发现的问题,完善物资仓储管理等模块的系统功能。及时完善软件并跟进培训;完善或调整基础技术规范;仓库管理有实质性改变,提高管控物资的能力;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个性问题、突发问题及管理责任问题,理顺流程,进行强力推进和监督。正式启动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咨询项目,以零部件部为精益项目的试点单位,确定阶段性实现目标,在设备管理、生产计划、技术质量及现场管理等四大模块上,开展精益化改进和提升工作。

  生产管理 2014年,坚持进行订单滚动排产。编制月度、季度生产计划,加强计划协调。规范各生产单位生产日报制度。根据“六个突破”的思路和相应的推卸式自卸车及渣土车、U型斗的增长要求,对相关产品场地进行优化布置,提升自卸车和环卫车的现场装配效率。加强设备管理工作,结合中国重汽集团开展的设备星级达标工作,聘请该集团设备管理专家进行培训,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企业评审。

  降本增效 2014年,该公司通过开展“质量效益提升年”活动,推进降本增效工作。将工作任务和措施分解成费用压缩、成本降低、技术改进,质量提升等方面并层层落实,通过降低采购成本、产品工艺优化、设计改进等方式降低成本,通过盘活资产、调整融资结构降低财务费用,全年实现降本增效7134.44万元,完成年度计划124.95%。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控制和压缩可控费用,各种费用开支大幅降低。(迟宗棣)

青岛申沃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概况 2014年,青岛申沃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公交车230辆、旅游客车2辆,销售各类客车434辆,实现销售收入25739万元,人均产值108.15万元。该公司获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技术创新 2014年,该公司仅用42天就完成承接的2014年南京青年奥利匹克运动会80辆会务公交车的生产任务,“申沃”品牌成为客车制造业关注的焦点。年内生产的SWB6121EV6型纯电动城市客车,与普通城市客车相比,设计更加人性化,客车的安全性、舒适度进一步提升。车厢内布局更加合理,乘坐人数增多。

  质量管理 2014年,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网络,为每辆车配备随车质量档案,每道工序由质量检测人员按照质量标准检测,确保每道生产环节明确质量责任,每名管理人员和员工在质量上负有责任,实现横到边、纵到底的立体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设立质量工艺负责人,监督各工位的工艺、质量。严把供货质量与售后反馈,按照3C质量标准制订供应商评价体系,对出现质量问题的供货商实施减分直至解除合作关系;货物进厂后进行分类抽检,确保供货质量。该公司售后部门针对已上线运营车辆出现的质量问题,除实施维修外,对正在生产的车辆进行自检,杜绝相同的质量问题出现。

  现场管理 2014年,该公司实行5S(人员仪表、办公器具、办公环境、办公室10分钟活动、办公室清扫)常态化管理,通过开展“抓管理、促规范、树形象、上水平”等系列活动,提升生产现场管理水平。加强生产工艺流程管理,以不同车型的技术配置要求为依据,结合技术工艺标准制定、修订生产工艺,做好技术工艺与生产流程的对接工作;定期总结前期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装配、工艺等问题,及时整改,规范工艺。在生产前、生产中加强对员工的培训,集中培训产品性能、装配原理、工艺标准等内容。

  售后服务 2014青岛世园会举办期间,该公司在世园会会场设立售后服务点,确保交付的服务世园会的车辆顺利营运。定期回访用户,征求客户意见。针对“申沃”客车在青岛市场占有率高、车型多样化的特点,开展“青岛申沃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回访青岛公交集团有限公司客户暖冬计划”,梳理归类征求的意见,为用户排除技术故障、提供技术支持,保障冬季运营,提高“申沃”产品的用户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张露丹)

机车车辆装备制造业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概况 2014年,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86亿元(首次超过300亿元),净利润23.3亿元,同比(下同)分别增长78.7%、62.25%。新造高速动车组192列,城轨地铁168辆,高档客车及特种车14辆;检修高速动车组233列,高档客车25辆。新签订单437亿元,已签尚未执行订单额超过425亿元。截至2014年底,该公司在册人数8969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478人、中级1024人,高级技师214人,中级技师783人,女员工1287人。

  市场营销 (1)国铁业务。2014年,该公司中标时速250千米动车组92列、时速350千米动车组101列,首次中标时速250千米高寒动车组10列;获时速350千米动车组、时速380千米综合检测车等项目订单,动车组年度签单市场占有率52%;推进城际动车组型号许可工作。创新营销策略,持续强化区域市场营销。(2)城轨地铁业务。深化完善市场营销体系,获北京地铁16号线二期,天津地铁6号线,成都地铁1、2号线增购,广州地铁4号线南延线等传统市场项目订单;开拓新产品市场,获国内首个市域铁路温州S1线车辆项目并申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示范线工程,获青岛市城阳区有轨电车项目。深化城轨市场新型运作模式,推进佛山地铁2、3号线和高明区有轨电车示范线、中原经济区有轨电车示范线总包项目。(3)海外业务。获新加坡T251、C151B增购和SMRT项目,阿根廷S&M线车辆配件和技术支持服务项目;加强海外市场拓展和产业布局。(4)检修业务。实施“服务用户三级修、厂局合作四级修、重点掌控五级修”市场策略;加强项目管控和成本管理,动车组检修成本和存货控制大幅下降;推进检修关键技术攻关,掌握齿轮箱检修技术,120万千米三级修等修程优化进入实质性验证。(5)售后服务。通过完善标准化服务、培育专业化团队、强化供应商管控等措施,保障产品运用安全,完成售后服务任务。克服新车(201列)和新线(18条)及新用户(5个局11个所)增加、人力资源不足等困难,动车组产品运用安全保持稳定,100万千米故障率0.36,创历史最低并低于行业内其他产品。发挥属地维保优势,完成北京、广州、成都、天津等22个国内城轨项目和新加坡、阿根廷等海外项目的售后服务工作。

  新产业业务 2014年,通过产业调研,初步确定以智能制造、新能源为主的新产业发展方向。智能制造完成产业发展规划,初步选择目标公司开展并购谈判;围绕新能源产业与合作伙伴签订合作备忘录,确定产业合作意向。

  科技创新 2014年,开展技术预测、科研规划和信息情报工作,为公司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提供指导。开展公司级科研项目894项,完成中国南车集团科技成果鉴定12项;完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重大项目课题验收,新增申报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4项。推进动车组零部件国产化及放开市场工作,开展BVV、CAF等动车组轮对国产化和产品认证工作。开展以中国标准动车组、CRH380A高速动车组等产品技术为重点的知识产权分析,完成泰国市场知识产权预警研究;全年申请专利249项,其中发明专利125项、国际专利2项。开展标准化工作,主持、参与修订国际技术标准6项,国家和行业标准95项,公司标准87项。实施车辆动力学、振动噪声等8个学科方向的台架和线路试验能力建设,推进仿真平台建设和应用。推进试验平台建设,完成整车滚动综合性能等5个试验台和模态测试等试验能力的扩项认可;开展车体撞击试验台二期试验台建设研究,开展环境综合试验台技术分析工作;与CCS船级社开展认证合作。完成“中泰高铁联合研究中心”方案规划,签署“中德轨道交通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合作框架协议,与美国交通运输技术中心(TTCI)、莱茵TUV(上海)公司等签订合作协议。

  推进动车组产品研发工作,完成时速250千米高寒动车组、时速350千米高档动车组、时速350千米综合检测车和基于永磁电机牵引系统动车组等项目研制;完成广深港动车组型式试验;完成时速200千米城际动车组运用考核及解体检查;开展时速160千米城际动车组型式试验;完成时速140千米城际动车组研制;开展时速140千米市域动车组和温州市域S1线电动车组设计工作。继巩固成熟的A\\B\\L型城轨地铁系列产品之后,完成阿根廷罗卡线项目产品研制,新加坡C151B、广佛线二期项目设计工作;完成首列低地板有轨电车样车试制和储能式改造;开展城阳有轨电车示范线车辆、跨座式单轨车辆研制;完成PROSE100%低地板有轨电车联合设计。完成时速200千米铁路客车设计工作并开展样车研制。

  工艺创新 2014年,完成转向架布局调整和产能提升、动车组检修和调试试验能力提升,策划推进转向架自动化组装流水线建设。完成佛山、成都、温州和郑州等子公司工艺规划。推进焊接新技术工程化应用研究,搅拌摩擦焊技术应用于枕梁、牵引梁等重要部件生产;不锈钢激光焊接技术在北京地铁14号线车辆上实现工程化应用。推进现代化物流管理体系建设,完成物流体系规划方案。持续开展工艺技术创新工作,完成铝合金自动焊接监控系统工艺、整体齿轮箱检修及组装工艺技术、高速动车组轮对制造技术研究等课题研究。

  生产运营 2014年,全年累计生产各类产品4180辆,增长31.3%,按期完成各项生产任务。持续优化供应商准入、管理、退出机制,强化供应商质量索赔力度;通过中国南车集团采购电子商务平台,提高采购信息化程度,实现阳光采购;实施转向架小件平移,初步形成可复制的委外供方管理机制;推进精益供应链建设,提高配件交付兑现率和准时率。开展精益安全工位管理,完成458个工位的达标建设;实施隐患重复发生率和危险源管控,提高隐患排查治理和应急处置能力。全年无重伤及以上事故,轻伤率0.15‰、轻微伤害率0.23‰,低于控制指标;无新增职业病;无道路交通责任事故和重大火灾事故。

  经营管理 2014年,该公司成立新产业事业部、招标中心、北京营销中心、北京营销服务部,调整知识产权管理、化工实验室和部分采购职能;完善子公司日常管理;加强项目管理,推广广深港项目管理模式;持续开展业务流程信息化工作,新增51项流程上线运行。加强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和资金精细管理,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理顺信息化SAP流程,推进降本增效工作,控制重点费用。启动MRO、MES、QMS三大核心系统建设,完成系统“总体方案设计”“蓝图设计”和部分模块的上线运用,完成三维工程化项目试点应用。

  规划发展 2014年,该公司制订完成《公司三年滚动发展规划(2014~2016)》,启动“十三五”中长期发展规划预研工作,明确公司发展定位和经营思路;完成与山东铁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等5家政企单位的战略合作,策划与鞍钢集团等6家单位的合作意向。完成“提升高速动车组检修能力建设”等4项固定资产重点投资项目,“时速350千米高速动车组产业建设”等5个重大投资项目竣工验收和“提升高速动车组制造水平和延伸服务能力建设”等3个重大投资项目的后评价工作。启动佛山等4个外部基地项目建设,协调策划成都公司转型升级、业务重组方案,以及12个项目的股权投资工作。

  质量管理 2014年,该公司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和IRIS体系的复评审核;构建项目全过程审核机制,审核工作逐步向实效性、深层次推进,加强产品进货检验、首件鉴定、监督监造、国产化审核等工作;CRCC认证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获铁路客车焊接构架、统型动车组零部件的CRCC认证证书,通过CRCC首年度监督审核;针对生产制造质量、供应商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等3个方面开展为期3个月的质量平推大检查工作,分析、梳理和整治发现的问题,提高产品质量保障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 2014年,优化完善后备人才选拔与评价机制,充实公司干部人才“资源池”。完善子公司高管管控模式,规范子公司高管职数设置、选任流程及激励机制。完善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主体,多种要素参与分配的薪酬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构建薪酬绩效、学习管理和员工团队等全面业务应用的HCM战略人才资本管理系统并投入运用。拓展招聘渠道,建立常态化的成熟人才选聘机制,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持续加强管理、技术、技能员工培训与能力开发;启动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和子公司人员配置与培训工作,优化配置管理和薪酬分配模式;探索建立增量人力资源储备机制和员工使用新模式,持续优化劳务派遣择优录用机制,控制公司用工规模。(周辉强)

2014年9月16日,市委常委、副市长牛俊宪(前排中)到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调研经济运行工作(李明光摄影)

 

南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

  概况 2014年,南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首次超过30亿元,达到35.7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9.62%,完成中国南车集团下达的主要资产经营指标;完成铁路客车检修524辆,造修各型铁路用轮对3034条;完成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E27、E28动车组生产项目专业化大部件供应150列,承接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动车组转向架中小件平移项目;完成意大利高铁构架模拟构架生产,专业化大部件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推进新产业发展,完成出口伊拉克动车组10列的生产任务,其中1~4列投入运行并安全运行6万余千米;公路铁路两用车产品种类与等级持续提升,完成新造13辆,新签订单大幅增长;推进工程总包项目,缅甸铁路客车生产及厂房建设项目的设计、培训等前期工作取得进展;创新资本运作模式,合资成立青岛南车四方轻材料有限公司,通过新模式应对新产业。物流公司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3亿元。

  年内,该公司继续保持山东省文明单位称号,居2014年青岛百强企业第55位、2014青岛制造业百强第24位,入选2014年青岛市纳税企业50强。

  企业管理 2014年,持续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强化以经营计划为主线的运营管控模式,开展管理评审,全面梳理、分析制度流程,明确整改目标。完善以绩效考核、工效挂钩及经济责任考核“三位一体”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开展以精益管理为主线的管理提升和管理创新活动,完成公司管理创新项目45项,获青岛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三等奖各1项,“伊拉克项目模拟线建设实施与推广”获中国南车集团第七届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推进项目管理,完善项目管理例会制度,形成有效的项目动态管理机制,伊拉克DMU项目、缅甸铁路客车项目、孟加拉厂房改造项目、意大利高铁构架项目、专运车检修项目和“南车小镇”项目等六大管理项目按计划推进。《提升法律风险防控能力护航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法律提升工作案例获中国南车集团管理提升“优秀专项奖”。。完善项目风险评价及控制机制,强化审计意见整改,完成重点内部控制及风险评估审计项目17项。强化效能监察,拓展工作领域,完成重点效能监察6项、监督监察项目569项次。推进安全体系建设,固化一级安全标准化企业建设成果,继续保持“三零”(零重伤、零死亡、零新增职业病)目标。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重点完成PDM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下同)、FRACAS系统(故障报告、分析及纠正措施系统,下同)运用及内外网隔离,实现技术和财务信息系统升级。加强保密管理,修订保密工作制度,完善保密工作机构。

  市场开拓 2014年,持续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创新市场营销模式,优化市场营销格局。继成立市场部、进出口业务部之后,又成立公铁车事业部和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事业部,形成4个性质相同的营销机构与物流公司、机械锻压分厂两个利润中心,构成完整的市场营销体系。参加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2014年巴西铁路工业展、2014年现代有轨电车技术发展研讨会等,市场宣传效果明显。年内,国内市场完成签单12.43亿元,国际市场完成签单2618.45万美元。

  科技创新 2014年,推进产品开发,固化内燃动车组研究成果,加强海外订单机车、客车和动车组的基础技术研究;继续推进公铁车型谱化、系列化研制,完成混合动力(电动)公铁车、SRS10米高空作业车、1200吨公铁牵引车及公铁两用轨道清扫车研制;开展胶轮导轨快速公交车的设计开发工作。通过工艺能力持续优化和重点提升,完善工艺管理体系,加强项目制工艺服务,启动工艺仿真,完善工艺管理。推进技术研发信息化建设,启用PDM系统,在修车领域引入RAMS\\LCC系统(产品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及寿命周期费用管理系统)。调整优化质量管理体系,通过IRIS体系监督评审,启用FRACAS系统,提高质量管理信息化水平。

  全年完成科研项目49项;申请专利37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申请专利技术含量系数0.32。完成工信部专用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申报,完成宝鸡工程车转向架及神华集团特种车评审。年内,该公司被认定为“青岛市机车车辆工程研究中心”。

  人力资源管理 2014年,完善薪酬分配制度,调整岗位工资基额,发挥薪酬分配的激励作用。采用“721”(70%的实践学习、20%的经验分享和10%的知识培训)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中层管理、市场营销、工程技术及技能人员专项培训,组织培训项目176项、培训12049人次,提高专业人才素质。依托专业技能职务评审,提高专业队伍水平,培养各类核心人才37人。其中,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显著,1人获“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金奖;323人获EN287国际焊工资格证书。推进职工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建设,完成技术系列通道建设。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完成HCM系统(人才资本管理系统)建设。(孙苗瀚)

船舶工业

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2014年,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应对国际航运、造船市场深度调整期的压力,通过强化科技创新、深化产品结构调整、开拓经营市场、推进精益管理,经营生产逆市保持平稳运行,完成中船重工集团公司下达的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实现出口创汇年度计划141.7%;新承接合同金额为年度计划的176.8%,比上年(下同)增长97.5%。居2014年青岛市企业100强第51位、青岛市制造企业50强第22位。继续保持青岛市精神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造船业务 2014年,累计开工船舶(含海工)11艘215.44万载重吨,增长150.5%,是近3年来开工数量最多和规模最大的一年;完工交船6艘。通过推行精益管理、改进工艺生产流程、缩短周期、全面成本管控,各生产节点均按计划完成或提前。在建船型继原18万吨和8.2万吨散货船之后,增加25万吨矿砂船和海工平台新船型。其中,11月18日,交付全球首制的25万吨矿砂船,该船从签订合同到交船仅用18个月,创山东省建造船舶吨位最大、建造周期最短和坞期最短、搭载用时最短、材料利用率最高、大型船舶试航时间最短等多项新纪录。巩固并延续上年经营取得的成果,获造船订单24艘491.44万载重吨,增长101.4%。海工项目——“胜利作业新一号”平台开工建造。

  修船业务 2014年,利用造修结合优势,巩固扩大常规、海工和改装船舶市场,修船市场涵盖26个国家(地区)。承接马士基ALTAIR和LIMA两个系列集装箱船改造工程项目,球鼻艏改装、螺旋桨换新工程涉及集装箱船、汽车滚装船等不同船型,达到7个系列。海洋工程通过巩固国内海工装备修理、改造市场,承接英国“猎鹰”轮和挪威“海燕”轮改装项目。其中,“海燕”轮将从穿梭油轮改装成重载式半潜船,创单船合同产值的最高纪录。全年完工修船198艘。其中,完工改装船舶30艘,改装船产值占修船产值比重50%。

  船舶配套和非船产品 2014年,扩大订单承接数量,加强任务落实;加快新产品开发研制工作,扩大新产品市场领域和份额。新研发完成高强度碳纤维救生艇、铝合金巡逻艇及无人测量艇等7项新艇型开发项目和抛落架等5个型号艇架产品开发项目。其中,“水面无人智能测量平台”获批“青岛市自主创新重大专项项目”并获青岛市重大科技创新资金支持。由中船重工(青岛)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国内首台硬岩隧道掘进机“贯龙号”下线投入使用。全年完工玻璃钢艇395艘、艇机艇架392套,完工橡胶生产线设备6套。

  企业管理 2014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要求,依据国际行业标准,不断完善各类体系,分别通过DNV的QES三体系运行周期内年度审核和工信部组织的船舶行业规范条件审查,入选国家船舶行业首批50家白名单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复审,保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的维护和有效运行。按照法制化、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推进安全、质量、设备等基础管理工作,安全、质量各项指标按预期目标完成,顾客满意度96.4%,主要生产设备完好率99.13%。

  科研创新 2014年,“超厚钢板立式拼板焊接方法”和“造船平面分段流水线中的安全防护工装”分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8万吨散货船四代船型设计和建造技术研发”“25万吨矿砂船改进型设计和建造技术研发”、修船“13100箱集装箱船螺旋桨换新及球鼻艏升级改造技术工艺研究”“穿梭油船改装为半潜船研发”获青岛市技术创新重点项目立项。该公司获中船重工集团公司2013年度“科技创新进步最快单位”称号。

  节能与环保 2014年,从源头全面落实预算管理,强化成本控制,全年降低外包费约6000万元。通过各种节能措施的实施,公司万元产值能耗下降2.02%,环保要求指标全部达标。该公司获中船重工集团公司2013~2014年度节能工作先进单位。(赵明光 林建平)

青岛前进船厂

  概况 2014年,青岛前进船厂完成各项军、民品生产任务,实现销售收入14.32亿元、利润1250万元,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7.62万元。年内,该厂通过山东省文明单位年度复审,获山东省企业信誉AAA等级证书、省级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市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青岛市“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青岛市优秀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等称号。

  船舶修理 2014年,以军品计划修船任务为重点,通过推进装备保障改革、严格生产计划、科学组织施工、强化跟踪考核和注重横向协调等措施,按周期、质量要求完成军品计划修船任务。完成民品修船8艘/19374吨,改装车(厢)8辆(个)。

  船舶建造 2014年,发展造船事业,推进精度造船,加强船舶设计、物资供应、工艺流程、建造周期和生产监督等管理工作,全年完成民品造船5艘/2029吨,制造舰船规范化家具3312件。

  组织机构调整 2014年,坚持精干管理主体、减少管理层次原则,组织实施《撤销造船分厂、船管车间建制组建管工车间、船体车间方案》《撤销海南分厂建制 整体并入零九分厂实施方案》《工厂古镇口修船分厂2014~2016年人员扩编和内部组织机构设置方案》等组织机构调整方案。

  优化管理体制 2014年,围绕以经济责任制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建设,制发《经济责任制优化完善工作推进方案》,组织开展“生产安康、工艺质量、定额成本”基础管理平台搭建、目标成本、经济责任制、定额管理、薪酬结构和财务核算等各子系统要素改进工作。

  技术管理 2014年,坚持技术为先,着眼新型舰船装备保障需求,开展新装备技术保障能力建设。确定技术进步项目34项,制订《2014年技术工作目标分解表》;制发《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方案》,对2273项技术标准工艺文件进行修订;持续加强技术档案管理、标准化建设和技术中心有关工作。

  质量管理 2014年,以加强源头策划、过程管控和售后服务为工作重点,对质量管理层次脉络和部门职能进行优化调整。持续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不断加强计量基础管理工作。强化落实质量管理程序、加强过程监测控制、规范质量记录等措施,保证年度产品质量目标全面实现。

  安全管理 2014年,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强化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坚持把安全生产工作重心下移至现场、关口前移至班组。全年轻伤事故频率2.64‰,无重伤、死亡和火灾等重大事故,完成各项安全管理指标。

  人力资源管理 2014年,加强人力资源建设,结合现状采取定岗定编、岗位竞聘、带薪休息、岗位评价、绩效考核等一系列措施,调整优化人员、岗位和薪酬结构,逐步规范完善人员招聘引进、培训任用和考核晋升等管理机制,年内在岗人数由3月的1986人降至1780人。

  基建与环保 2014年,设备维护保养职责重心下移至各生产部门。推进古镇口区域基础设备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加快舾装码头及吊车等设备设施建设。对20吨燃煤锅炉等供热供水设备进行改造,申报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获奖励资金60余万元。“两项普查”(基本建设项目和房地产资源普查)工作通过海军核查组现场核查,得分率91.24%。

  保密管理 2014年,推进保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细化部门保密职责,完善保密管理组织体系,提高全员保密防范意识。加强保密监管和文印室建设与管理,定期进行保密检查,规范涉密项目管理,动态管理涉密人员。年内,无失泄密事件发生,完成保密防控目标。

  管理体系建设 2014年,推动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与基础管理工作相融合,通过管理评审全面查寻问题和薄弱环节,提高识别改进能力。通过中国新时代认证中心第三方审核,在海军装备部机关对工厂基础管理工作的检查考核中被评定为优秀等次。(丛川)

钢铁与其他机械制造业主要企业选介

青岛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2014年,青岛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续推进生产经营和搬迁项目工作。搬迁工作稳步推进,生产铁218万吨、钢214万吨、钢材20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328769万元;所辖兖州焦化厂实现销售收入9.7亿元。新厂区第一期第一步工程进入最后设备安装调试的关键阶段。

  企业搬迁 2014年推进老厂区关停工作,综合考虑改善环境、边际效益、安全生产等因素,继关停第二小型厂、普通线材厂、焦化厂之后,3月提前关停第一高速线材厂,关停过程安全、平稳、有序。推进新厂区热负荷试车,成立专业管控系统小组和工序运营系统小组,做到工程建设和试生产之间的高效过渡;1月25日,举行新厂区焦化系统一号焦炉烘炉点火仪式,环保搬迁项目向联动热负荷试车目标加快推进,搬迁工程总体达到预期目的。加强流程制度建设工作,制订《天然气应急预案》《工程消防预案》《停送电流程》等各项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梳理主工序流程节点,系统制订各工序热试时间和产量计划,确保新厂区进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运行状态。探讨新厂区运营模式创新,推进制氧、石灰石、发电、烧结脱硫、环保除尘等合资合作项目。与青岛市委、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进行相关工作协调,成立青钢项目产业基金,解决资本金21亿元。推进该集团位于市内镇江路、瑞昌路等地块变现工作,保证土地收益。推进银团贷款工作,应对各银行大幅压缩钢铁行业授信规模等不利因素,通过与政府、银行沟通协调,截至2014年底,各相关银行机构批复承诺参与银团授信108亿元。

  创新挖潜 2014年,应对钢铁产业下游需求低迷、钢材价格不断走低等不利因素,通过创新挖潜增效管控机制,加强日监控、周分析、月公示,常态化管控挖潜过程,实现挖潜增效5.67亿元,超目标2.4亿元。其中,3~12月实现挖潜增效4.67亿元,第四季度比9月增利7799万元,减少钢材大幅降价对公司效益的影响。实施降低库存战略。11月,矿石库存降到7.9万吨;推进原料价格逐步与当期市场接轨,铁水成本与先进民营企业的差距逐渐缩小。年初,所辖物流中心、系统创新部、市场部等单位研究建立外委物流运输定价联动机制,降低物流费用43万元。国际业务部转变思路,通过境外公司、网络平台等多渠道销售协议矿,将境外低成本融资优势融入代理业务,全年实现贸易增值1687万元;运用进口设备减免税优惠政策,进口设备减免税额4353万元。

  安全管理 2014年,该集团加强搬迁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保障新老厂区工作、生产平稳运行。坚持每周进行隐患排查,加强安全工作,杜绝安全隐患,完成各项安全指标,安全事故及受伤人数比上年有较大幅度下降。其中,事故起数下降61.5%,无工亡事故。

  销售战略 2014年,根据市场优化销售战略,创新市场储备及新区销售机制与模式。发挥产品高性价优势,从各环节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实施技术营销、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等措施,巩固原有的市场地位并开发新市场。通过学习考察和调研,形成新厂区产品结构市场布局营销方案,探讨设立销售分公司、周转库直销、电子商务等销售模式。

  技术创新 2014年,该集团加强产品品种质量管理,采取改进帘线用钢脱氧方式、开展炼钢配碳专项整治活动、规范连铸浇钢操作等举措,提高产品质量;推进新产品开发,开发72级帘线用钢、桥梁缆索用钢、高强度钢绞线用钢、S45C、针布钢丝用钢盘条等10类产品。其中,新开发的16个牌号特种焊接钢,吨钢利润600多元;海洋工程、管线工程及压力容器等3类特种钢平均单位利润500元以上。(于波 王纪民)

青岛市机械工业总公司

  概况 2014年,青岛市机械工业总公司突出发展绿色铸造、军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3个主业,在战略发展、产业园区建设、资本运作、调整产品结构、提升研发能力、优化人员结构、加强内部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取得成效;所辖全资、控股及参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4.39亿元、利润4574万元。2014年10月,该总公司参股的青岛泰德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获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批准,10月31日完成挂牌手续办理,正式挂牌“新三板”。是该公司首家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

  合资合作 2014年,该公司策划中德合作展开绿色铸造产业园区建设方案。5月,“中德绿色铸造示范产业园项目”规划通过青岛华通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通集团)的论证和批准;该公司与德国铸造专家股份(IPS)公司签署合作意向书,青岛海纳铸造机械有限公司与斯洛文尼亚高仕托(Gostol)公司达成合资合作意向;所辖青岛海纳重工集团公司铸造机械公司与斯洛文尼亚高斯特公司达成抛丸机合作意向。6月,与德国科瑞摩尔公司启动合资项目,业务主要集中于自动化工程、远程控制系统、阀门执行器系统研发等项目。9月,由中国铸造协会、德国铸造研究院联合举办,该总公司承办“首届中德绿色铸造高峰论坛”,促成中国铸造协会绿色铸造工作委员会落户本公司,引进德国瑞务普(RWP)模拟技术有限公司合资合作,该总公司所辖青岛教育集团获“中国铸造协会教育培训基地”授牌;中国铸造协会所属单位与该总公司合资注册成立青岛福沃绿色铸造技术有限公司,为绿色铸造行业订单信息提供专业化服务运作;签约收购拥有107年历史的德国高端铸造装备制造企业昆格瓦格纳工艺技术有限公司(KW),通过实施“百日计划”,对KW公司在现状改善、市场形象重塑、人才保留与利用、未来规划等方面取得进展,KW公司于12月重新获法国雷诺的生产订单(国外首单),并在国内中标上汽项目(国内首单)。10月,该总公司派员随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在德国举办的“第七届中德经济技术论坛”,其间签订合资协议两项(中德两国共签约32项)。

  产业园区建设 2014年,该总公司建设的华通高新装备产业园特钢项目进入土建工程收尾期,累计完成投资1.97亿元。其中,房屋建筑8600万元,机器设备6400万元,土地2770万元。联合厂房围护内板全部完成,实现钢构封闭;经过先招标后订货,除尘系统、30T电弧炉等重点设备进入安装阶段;配套的职工家园公寓进入内部装修阶段。9月,该总公司建设的青岛航天微电子产业园一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批复;产业园区的综合生产楼(含动力中心)、职工食堂、后勤保障楼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及主体工程验收前竣工,累计投资1.4亿元;该项目被确定为山东省、青岛市2014年重点建设项目,获市政府补助资金577万元。

  开发新能源与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4年,推进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的工业化沼气项目工作,中标东营大地乳业项目(养殖场奶牛粪沼气工程项目);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遵义茅台项目确定工艺细节和参数。该总公司作为三次承担国家海洋能专项资金课题的全国唯一地方企业,完成2013年海洋能项目《摆式波浪能工程样机设计定型》(全国首次海洋能发电装备的产业化项目)的实施方案编写、答辩和修订,与国家海洋局签订实施方案、任务合同书;该项目已确定海试地点、摆板和浮体的初步设计等方案,首笔项目资金950万元已到位。所辖青岛海纳铸造机械有限公司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完成国家海洋局“十二五”支持的海洋能发展专项资金首批项目《成山头海域建设波浪能、潮流能海上试验与测试场的论证及工程设计》,该项目是国家海洋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1月该项目通过国家海洋局验收。另一海洋能项目《用于海洋资料浮标观测系统的波浪能供电关键技术的研究与试验项目》完成理论计算和实验室阶段的模型验证,进入海试阶段。以上两个海洋能项目获国家拨付资金520万元。年内申报的《摆式波浪能发电设备工程化研制》项目通过国家海洋局评审、财政部批复,获1900万元国家资金支持。所辖青岛海纳铸造机械有限公司与中国石油大学签订校企共建协议和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协议,签约深水阀门工程化研制项目,双方联合申报的“水下阀门工程化研制”课题通过工信部初步评审;与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签约战略合作协议暨工业化规模生物质天然气工程产业化项目合作协议,进入公司注册和筹备阶段。

  科技进步 2014年,该总公司首次承担国家科技部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面向青岛特色产业的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7月立项,完成可行性报告的编写和答辩,开展前期与国家科技部对接工作,获批500万元支持资金。首次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云制造服务平台关键技术与应用》子项目的申报工作并获批,到位支持资金40万元。首获青岛市自主创新重大专项项目《面向高耗能高端铸造智能化工厂的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获300万元先导资金和两年贴息500万元资金支持。年内,该总公司全资及控股企业完成发明专利申请并受理10项,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并受理26项、获授权24项,获(软件)著作权8项,主持修订行业标准10件。所辖青岛开世密封工业有限公司获由第六届全国液压气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授予的“国家(行业)标准制定有突出贡献单位”称号,企业标准化体系通过3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复评。所辖青岛海纳铸造机械有限公司在2014年中国国际铸造博览会推出完全替代进口的国内首台钢履带连续通过式抛丸清理机,获“2014全国铸造装备创新奖”,确立市场技术领先地位。所辖青岛青整电子设备有限公司、青岛飞燕临港精密钢球制造有限公司于11月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获减免10%企业所得税的政策支持。

  行业学会、协会工作 2014年,该总公司所辖青岛市机械电子工程学会先后被确定为全市首批“科技成果评价机构”、首批“青岛市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首批“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机构”。截至2014年底,为全市64家机电类企业完成科技成果评价140项。所辖青岛市机械工业协会配合政府部门委托交办的政策调整、信息咨询、项目评估、成果推荐和申报、行业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市机械总公司)

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概况 2014年,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4亿元,完成非织造布设备327台、梳棉机510台、络筒机28台、加工中心25台、电脑刺绣机5台、纺织用电动机5万千瓦、金属针布166吨。该公司获山东省纺织行业企业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结构调整 2014年初,该公司重新调整组织机构,新成立产品开发部、工艺技术部、生产部和工艺试验中心,撤销青锋无纺科技新品厂业务职能并入非织造布设备厂;停止经营惠通货运业务。完成自动络筒机、倒筒机研发工作,形成以传统梳理设备、无纺布设备、自动络筒设备等三大产品为主,数控机床、电机、针布等产品为辅的多样化产品格局。该公司的无纺线产品实现合同总额1.24亿元,完成销售收入5276万元;完成ISPERO自动络筒机、倒筒机自主研制开发工作,在上海国际纺机展览会参展并销售自动络筒机20余台,推出清梳联关键设备FB1011抓棉机、FB1233梳棉机、FB1235梳棉机等清梳线新产品。

  技术创新 2014年,新成立的纺机开发部完成FB1011—230/170往复抓棉机、FT249(B)梳棉风机、FT219气流分流器等4项新产品设计开发工作;清梳科技开发部完成FB1235新型高产梳棉机及FB173型喂棉箱开发工作,与无纺开发部合作完成设计的BG241-10型无纺设备用梳理机在安徽华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投产使用;无纺科技产品开发部完成梳理机三辊罗拉剥棉、BG221—18喂棉箱、水刺机水刺头设计等21项新产品设计开发工作;工艺实验中心完成自动络筒机、倒筒机设计研发工作并上海国际纺机展览会参展。该公司所属的蓝利锋公司完成平床身TCK6163数控车床、斜床身TCK4545数控车床、卧式数控铣XW1814加装刀库的设计研制,模具公司设计开发热线刺绣机,风能公司试制一系列清花产品单元组,和力达公司完成SRM355电机、海斯特系列电机等6种电机的设计开发工作,针布绿环公司试制JWF1203型梳棉机新型固定盖板、7.5千瓦纺织排尘离心风机等;渭南青锋科技公司设计开发的大卷装同步玻捻电锭、TY71—4B/TY801—4永磁同步电机等已批量生产,喷气主电机FHQS112M、永磁同步电锭YTC151T、梳棉机电机FSM160M3—4JT等交用户试验。

  市场营销 2014年,围绕无纺、络筒和清梳三条主线,合理配置营销服务网络。无纺业务板块依托现有的3条纯棉水刺线,加大水刺线的销售推广,为汽车内饰市场用户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营销中心通过调整销售人员队伍,划分销售区域,拓展清梳联及自动络筒机等主机产品市场,提高营销的效率与质量。组织参加多项国内外大型展览会。在上海国际纺机展览会上,该公司自主研制开发的ISPERO—M型新一代自动络筒机受到与会专业人士关注;ISPERO—R型自动倒筒机专门针对织布和针织用筒纱剩纱提供专业、高效地解决方案填补国内空白;FB1235型高效梳棉机和FB1011型全自动往复抓棉机,集产品性能和结构美观于一体,得到参展观众的较高评价。参加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展览会、第十一届孟加拉达卡国际纺织及制衣工业展、印度尼西亚国际纺织及服装机械展览会,冠名赞助并参加“青锋杯”全国创新型毛纺半精梳技术专家座谈会,提高该公司产品的市场认知程度,创建国内、国际业务平台。

  基础管理 2014年,该公司通过加强各部门的质量考核和产品检验工作,重点控制清梳、无纺线关键件质量,重点跟进重点项目,通过现场观察试验、质量专题会等,提高设备性能和产品质量,为用户生产工艺的个性化需求提供解决方案。无纺科技非织造布设备厂QC成果获行业二等奖,被评为“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推进岗位整合和人员调配工作,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加强培训开发工作,组织新入职大学生和技校实习生进行岗前职能和安全培训,组织全体售后服务及安装调试人员进行统一培训,组织管理人员通过讲座方式分享工作体会和管理经验,促进中层干部相互间的学习交流。加强资金和成本管理,开展税收筹划、银行还贷续贷、应收账款管理、存货管理、对外租赁等各项财务管理工作,优化管理手段,规避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孙伟静)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于中国恒天集团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其全资子公司,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14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62万元。该公司获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企业称号、2014年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创新奖。。

  产品研发 2014年,完成新产品开发计划28项,其中两项列入中国恒天集团计划——新型自动络筒机转向部件开发和新型八仓混棉机开发。被授权国家专利19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自主研发的SMARO—E托盘式自动络筒机通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鉴定,JWF1209型梳棉机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该公司制定的SMARO—NEW型自动络筒机、FZ/T94044—2010自动络筒机行业标准分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

  市场开拓 2014年,组织参加印尼、越南和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推广新产品。加强市场开拓,推进重点项目实施,依托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棉纺成套设备重大项目,供印尼、越南百隆、巴州金富、山东如意集团等多个重点项目的清梳联设备、自动络筒机设备均已投产,各项生产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优化服务管理,创新服务工作方式,提高用户感知和满意度。建立实施产品交付客户满意度评价机制,实施安装服务改进意见收集机制;完善用户回访机制和档案,实施国外服务巡回制度;建立技术资源网络平台,实行服务区域责任制,完善服务项目激励机制;加强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加快培养综合性服务人才,提高售后服务质量。

  企业管理 (1)加强企业管理,优化生产组织结构和生产工艺流程。2014年,组织完成机械厂、钣金厂分别搬迁至崂山、即墨厂区的三期搬迁工作,实现企业战略东迁目标。通过加工工艺调整,提高核心制造能力。推行生产分厂模拟独立核算,制订《全面推行模拟独立核算经营方案》,完成独立核算文件制度建设,建立生产分厂财务报表、管理报表,确定分厂收入、成本和利润统计核算财务体系,明确生产分厂的收入、工资、费用等全部核算指标,完善生产分厂的管理体系,对质量、生产、采购、安全、综合等各项管理制定明确的管理考核指标;11月,在生产分厂进行模拟独立核算经营试运行。推进降本增效工作,全年降本增效2748万元。强化财务管控,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全年费用下降24.43%。(2)优化生产管理,细化生产计划参数设置,确保生产均衡和物料配送合理。(3)加强采购管理,按制造、贸易类,产品、非产品类等6类标准实施供方管理模式,完成供应商建账管理。通过招标比价等方式,全年降低采购成本1129万元。扩大寄售物料范围,外协加工件分三批实施寄售物料转移,调整60余家供方1200多种物料,降低库存400多万元。加强库存管理,完善库存资产管理办法,划分10个存货责任主体,签订资产管理责任书。(4)加强质量管理,围绕“质量服务年”工作,以“细节、改进、快速、满意”为主题,严格日常质量管控,重点加强质量检验控制,完善检验规程,建立近500种零件的质量档案,严把外协、外购零件检验入库。落实重大项目质量管控措施,实现项目质量提升。开展“质量服务年”和“质量月”活动,获“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企业”称号,清梳设备厂“思拓”QC小组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多个QC小组获青岛市、中国恒天集团等奖项。启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加强质量体系建设。(5)加强内控管理体系规范建设,按照“建立制度层级、梳理业务流程、强化风险管理、重视绩效考评”的要求,完成《管理制度汇编》《内部控制管理手册》《风险管理手册》《授权管理手册》等体系文件。(6)加强人力资源管控,实行管理岗位竞聘制、技师评聘制,实施研发、销售、服务项目激励机制,优化人力资源。(刘霞)

中航工业青岛前哨精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2014年,中航工业青岛前哨精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合并报表营业收入1.54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9.55%,完成年度计划的111.2%;实现合并报表利润3008.45万元,增长28%,完成年度计划的123.8%;合并实现经济增加值2516.33万元,增长22.45%。其中,青岛前哨精密仪器有限公司(简称“前哨仪器”)完成营业收入6058万元,增长8.66%,完成年度计划的106.28%;实现营业利润1028万元,增长25.06%,完成年度计划的120.94%。青岛前哨风动工具制造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前哨工具”)完成营业收入4570万元,增长22.55%,完成年度计划的106.54%;实现营业利润-83万元,减少亏损27万元。青岛前哨矿山技术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前哨钻机”)完成营业收入758万元,下降30.59%,完成年度计划的69.41%;实现营业利润4万元,下降94.73%,完成年度计划的5%。青岛前哨宇航技术装备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工业前哨宇航”)实现营业收入2845万元,实现营业利润89万元。该有限责任公司总部实现营业收入635万元,下降7.84%,完成年度计划的158.75%;实现营业利润1965万元,增长29.45%,完成年度计划的126.77%;实现营业收入、营业利润、经济增加值等3项核心经济技术指标再创历史新高。

  推进“一主两辅”发展战略 截至2014年底,老园区完成土地增资扩股,新园区建设累计投入8000万元,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前哨宇航完成合同订单额4500万元,为该有限责任公司增长贡献率19%,成为新的经济和利润增长点;通过“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形成“3D”制造能力,QD45激光选区打印机研发成功,该有限责任公司产业由传统制造向高端制造、装备集成转型升级加速发展。新园区建设、产业平台升级再造全面推进。

  创新能力与重点项目建设 2014年,该有限责任公司拓展增材制造新领域。自主研发的集机、电、软、光、智能化、气、水、材料、密封等于一体QM450“3D”打印机完成开机运行,进入工艺参数试验阶段,是国内该领域研发的最大型装备。

  全年新品研发科技立项13项、完成鉴定6项。KD55型钻机研发成功并通过鉴定;航空工具气动液压拉铆系统研制成功并推向市场,当年实现销售收入75万元。前哨仪器的测长类产品在同类领域具备较高竞争力,实现稳定的销售收入。大长度基线装置年度实现意向订单2台,销售收入超过700万元。电子水平仪完成更新换代,销售收入超过400万元,再创历史新高。

  该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申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与青岛市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争取各类政策扶持资金支持。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调整 按照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关于对青岛前哨精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增加投资立项的批复》(航空战略〔2013〕1626号)和该有限责任公司二届三次临时董事会《关于对中航工业前哨增加投资立项的批复实施意见的决议案》(BD02-03-07L-2013)的要求,自2013年9月30日起,聘请北京中证天通会计师事务所、北京中锋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对该有限责任公司资产进行审计、评估,12月20日出具审计、评估报告。2014年8月7日,该有限责任公司根据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下发的《关于对青岛前哨精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增资的批复》(航空战略〔2014〕1064号)的要求,完成工商登记变更。该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完成前哨社区卫生服务站股权改造,成为第一大股东,实现财务并表。

  “两园建设” 截至2014年底,新园区完成主体工程和综合管网建设,办公、厂房区域进入后期装修阶段,该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团队按照邀标和比价相结合的原则,对每项施工方案和价格构成进行市场调研和业务摸底,严格控制成本。老园区产业围绕业态分布、未来发展、产业规划等方面完成第三轮概念设计。2014年,中航工业青岛科技园被青岛市确定为青岛市创业生态体系链条建设唯一试点单位,在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考核中被评定为B级等次。

  基础管理 该有限责任公司将2014年定为“精细管理年”,推进“6S”管理,各单位的综合评分从90分左右升至年终综合评分96分以上。启动制度建设“废改立”工作。按照工作职责分工清理判别原有规章制度,确定新建、修订97项管理制度,印发《中航工业前哨制定修订管理制度计划的通知》(司党〔2014〕18号)。截至年底,完成制度修订前期工作。

  贯彻“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基层基础提升年”工作目标,按照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在公司内形成安全生产责任、节能环保各尽其责的管理机制,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化、常态化;将危险固废物纳入考核指标,分类、定点、定人专项管理生活垃圾、生产垃圾、危险固体物。

  年内,该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申报争取各类政策扶持资金1142万元。其中,中航工业集团公司创新基金243万元、计量检测平台建设50万元、老园区建设65万元、新园区土地政策返还586万元、地源热泵新能源补贴198万元。(刘长青)

山东黄金集团青岛黄金有限公司青岛市黄金工业管理办公室

概况 2014年,山东黄金集团青岛黄金有限公司生产黄金9.5万两,连续3060多天实现安全环保“双零”(安全零事故、环保零事故)目标,获山东黄金集团安全环保奖、山东省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青岛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安全标准化二级企业”、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等称号。

  生产组织 2014年,该公司层层组织签订生产经营目标责任书,完善指标分解和考核奖惩体系,开展黄金产量上台阶、产量擂台赛等劳动竞赛活动,加强现场跟踪管理和技术指导,优化整合生产系统,提高出矿效率和生产运营质量,完成采掘总量281.87万吨、采矿量142.07万吨、掘进量139.8万吨。

  降本增效 2014年,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围绕投资计划、工程设计、生产工艺、物资设备、外委工程等,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强化流程再造、模式创新,探索引入内部市场化运作,改革完善“薪酬、考核、成本”三大管理体系,实行“业绩升,薪酬升;效益降,薪酬降”的分配机制,增强公司创效增值和逆势发展能力,全年实现利润2.4亿元。

  地质探矿 2014年,投入2319.08万元,完成坑探1.12万米、地表钻2.26万米、坑内钻1.11万米,新增矿石量190.88万吨、金金属量17.45吨;年底保有矿石量1435万吨、金金属量63.945吨,再创历史新高。

  项目建设 2014年,完成形象投资12941.31万元、掘砌量3274.4米、27765.82立方米。其中,鑫汇公司1号脉深部开采工程主井掘砌到底,进入井筒装备安装阶段;风井结束井筒装备安装,进入井架及提升机安装调试阶段。金星公司技措工程主井掘砌到底,进入井筒装备安装阶段;措施井进入运输巷道掘进施工阶段。山东黄金矿业(莱西)有限公司1000吨/日采选工程主井安装结束后,完成配套工程及主运输巷掘进招标工作;副井、风井达到500吨/日供矿能力。

  安全环保 2014年,该公司层层组织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严格落实领导带班下井、安全员分片包干和区、队长现场值班制度,推广应用作业现场安全确认管理法和“以师带徒”制度,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冬夏季“四防”(防火、防塌方、防冻、防滑)等活动,集中组织安全检查、专项治理200多次,查改隐患2100多条;举办炮烟中毒、停产撤人、尾矿库超警戒水位等应急演练10余次,组织开展“三级”(公司、部门、班组)安全培训、节后复工安全教育、新《安全生产法》学习等各类安全培训2260余人次;推进井下安全文明生产、井下通风防尘等安全专项治理活动,完善职业卫生防护基础设施,加强通风系统等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监测监控、人员定位、供水施救、压风自救、通讯联络、紧急避险)改造升级,改善井下作业环境,提高标准化、本质安全化矿山建设水平。

  科技创新 2014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完成技术创新、小改小革30余项。其中,两个项目(空区群高应力矿体水平深孔浅孔组合采矿综合技术研究、山东省平度市大庄子金矿床构造叠加晕跟踪研究及进一步深部预测)分获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两个项目(大庄子金矿床构造叠加晕的研究及应用、纯氧浸出工艺在鑫汇氰化生产中的应用)获山东黄金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个项目(断裂带下缓薄破碎金矿体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台阶式上向水平分层胶结充填采矿法试验研究)获山东黄金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个项目(物料输送机输送带清洁器》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两个项目(一种半自动岩心切割机、一种压滤机用防漏油密封圈)获实用新型专利受理,两个项目(分级尾砂充填材料试验与深井充填系统工艺优化研究、选矿生产全流程自动化技术研究)入选青岛市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划。

  企业改革 2014年,推进机构改革和定岗定员、竞聘上岗工作,撤并部室、车间6个,精简压缩后勤部室、车间管理人员近160人,将其合理分流到一线特殊工种岗位,替代原岗位上的外委施工人员,优化组织架构和管理人员配置,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减员增效。(郭忠磊)

电  业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

概况 2014年,青岛市用电量338亿千瓦时,全网最高负荷617.2万千瓦。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完成电网投资32.07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6.19亿元;售电量301.85亿千瓦时,同比(下同)增长0.26%;平均电价589.54元/千千瓦时,比指标高1.40元/千千瓦时;线损率3.38%,下降0.05个百分点。市、县公司连续多年获全市行风民主评议公共服务类第一名。

  安全生产 2014年,该公司强化责任落实,严抓风险管控,深化隐患排查,狠抓问题整改,确保人身、电网和设备安全。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到位监督5176人次,查处违章295起。加强停电计划刚性管理,完成春秋检1570项。消除各类隐患4854处,10千伏线路跳闸下降21.6%,及时处置220千伏琅庄I、II线铁塔基础倾斜下沉重大隐患和“四一”电缆停电事故。应对“麦德姆”强台风自然灾害。莱西供电公司举办政企联动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实战演练。完成2014青岛世园会、“APEC”部长级会议和国际啤酒节等重大活动保电任务。截至年底,该公司连续安全生产3919天。

  电网建设 2014年,编制完成“十三五”电网规划。完成79项电网建设项目前期工作。220千伏挪城站、35千伏世园站等25项重点工程投运,新增35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184万千伏安/线路长度286千米。110千伏即墨玉石等4项工程被评为国家电网公司(简称“国网公司”)优质工程。完成青荣(青岛—荣成)城际铁路青岛段莱西北、城阳牵引站供电工程。配网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191条/747千米,新增改造配变1583台/47.2万千伏安,消除“低电压”1.5万户。新投运充换电站4座,形成全国最大的电动公交车充换电服务网络。

  供电服务 2014年,深化“彩虹蓝天”行动,发放便民卡180万张,短信订阅330万户。推广二维码、支付宝应用,交费方式达22种,社会代收网点7500家。对接226项省市重点项目,业扩流程实施“串改并”,新增容量264万千伏安。规范高压客户产权分界点3万个。智能表安装87.2万户,采集覆盖率99.7%。1.7万个客户实施有序用电,最大移峰负荷25万千瓦。完成青岛港“油改电”等4个项目,实现电能替代4亿千瓦时。接纳新能源并网55项,总容量5.35万千瓦。完成节能项目101项,节约电量2.6亿千瓦时。建成山东省内首个居民电动汽车充电桩。

  经营管理与创新 2014年,开展“强身健体”工程,完成89项工作提升,净资产保值增值率133%。开展经营风险诊断分析,自查整改6类17项问题。统一工程结算,规范决算审计程序。严格现金预算和资金支付审签制度。推广使用国网公司统一合同文本,签订合同3787项。核心产业稳步增强,完成工程项目施工313项;恒源高新电气完成4类8种新产品研发;完成电力设计和宾馆经营资质申办。管理创新工作获山东省电力公司(简称“省公司”)集体企业最佳成果奖5项。

  运营管控 2014年,完成“三集五大”(人力资源、财务、物资的集约化管理,构建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机制)体系建设成效评估,人才当量密度1.0947,增长3.5%。开展资金、资产、工程、成本、税务专题分析。完成专业内控体系有效性评价11个。质量检测中心正式运行。运营监测(控)中心实现25个业务系统数据共享,视频监控接入134座变电站和13个营业厅。配合国家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开展“‘依法从严治企、严肃规范服务’百日隐患排查整治”活动,整改问题1209项。

  基础管理 2014年,加强同业对标导向和指标过程管控,居国网公司大供企业对标第十名、省公司综合评价第四名。胶州供电公司获省公司县供电企业综合标杆、业绩标杆,黄岛区供电公司获业绩标杆和进步单位。所辖10个供电所获标杆供电所。推进班组建设“四大体系”落地,共享基础资料746项,其中9个班组被评为省公司标杆班组。31项管理创新、17项QC成果获省公司以上表彰。该公司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电力科技进步奖5项;授权专利71项。(王聪)

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

  概况 2014年,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完成发电量68.85亿千瓦时、售热量1005.58万吉焦,实现销售收入29.44亿元。截至年底,实现连续安全生产5967天;连续3年获华电集团最高荣誉“五星级发电企业”,连续9年保持华电集团文明单位标兵称号,被授予华电国际公司“先进企业”、“财务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经营管理 2014年,落实年度电量计划68.8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严格落实电量责任,合理安排运行方式、消缺时机,发电量同比(同比)增加5.55亿千瓦时、增长8.77%,创历史之最。抓紧煤炭价格下行机遇,坚持“调结构、降煤价、稳库存、控硫份”,严格落实“阳光采购”“总经理备查煤样”制度,严格入厂煤质检验收流程,升级采制化及视频监控设备,落实《CNAS实验室认可咨询工作方案》,煤炭质检中心获国家认可委认证。加强预算管理,依法规范经营,资产负债率等指标均创最好水平。

  安全生产 2014年,树立安全红线意识,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要求,推行“六化安全工作法”(规章制度简明化、安全培训全面化、违章纠查日常化、日常管理模版化、工作落实流程化、安全奖惩精细化),组织“‘查隐患、找不足’三级安全生产大讨论”,开展季节性安全大检查等各类专项检查,落实隐患整改项目654项、装置性违章93项、203项,完成华电集团公司液氨泄漏应急演练。落实检修特护巡检及生产车间负责人现场巡检制,组织开展1个大修、两个扩大性小修及两个常规性小修,完成2号机高低压转子互换等重点项目。总结高背压机组运行情况,实施1号热网循环泵增容改造等治理项目71项,继续保持“零事故”纪录。

  节能减排 2014年,按照建设“生态青岛”要求,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实现脱硫增容“一年四投”(一年投产四台机组的脱硫增容项目),完成2号脱硝、3号除尘改造,率先在华电集团公司完成现役机组三大环保技改工程,依法运行、规范管理,实现高标准稳定达标排放,成为青岛市环保治理经验交流典型单位。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强化正反平衡煤耗、耗差、指标预警分析,发挥2号高背压供热能力及降耗优势,落实3号整机优化等各类节能项目154项,供电煤耗完成296.7克/千瓦时,低于华电集团公司600兆瓦超临界机组平均水平,创历史新低。2号高背压科技项目获实用新型专利5项,被评为华电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

  “7S”管理 2014年,率先在华电山东区域推行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为核心的“7S”管理理念,坚持理念先行、样板示范、顶层设计与整体推进,制定厂区整体规划及“七点七线七面”(以电泵、给煤机、磨煤机、捞渣机、脱硫、道路桥架及办公区域为基点,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治理目标,加强现场看板、色彩、定置、标识目视化管理,开展生产现场基础设施治理。

  企业发展 2014年,该公司开发的莱西风电项目完成勘察设计、监理、主机招标、风机微观选址、地形图测绘、初设可研审查、接入系统审查等前期工作,获核准批复。三期2×F级(430兆瓦级)燃机项目完成可研审查、水文地质、现状、海洋环评海上数据检测。

  队伍建设 2014年,持续创新学习载体、形式及领域,开展“每周一学”、“每月一讲”、公开展示课、“导师带徒”、技术论文大赛等活动,组织公司、车间级竞赛培训95项4100余人次,安排外出培训71批208人次,该公司代表队在华电集团热控、华电国际采制化、安全知识等竞赛中均获优异成绩。出台《首席专业工程师(安全员)选拔管理办法》《取得专业技术(职业技能)资格奖励办法》等措施,评选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0人、技能操作能手13人,选拔10名职工参与华电集团公司首批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人才评选。深化“小发明、小改革”、合理化建议、QC小组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发电企业班组建设的创新与实践》获第二十七届山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计划任务平台的建立与实施》获华电集团公司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被授予全国电力行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企业称号。(张晓冬)

大唐黄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2014年,大唐黄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发电量81.5亿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31.35亿元,资产负债率73.55%。该公司获中国大唐集团公司2014年度“先进单位”“文明单位”等多项称号,“李帅创新工作室”获中国大唐集团公司首批“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称号。该公司连续11年获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称号。

  安全生产 (1)2014年,完成6号机组A修工作。安排检修项目1651项,重点实施加装湿式电除尘、汽轮机揭缸提效、锅炉后屏和末过受热面改造等项目;修后机组煤耗降低4克/千瓦时,污染物排放指标符合国家重点地区排放要求,达到近“零”排放标准,是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系统内首台达到近“零”排放标准的机组,成为国内首台加装湿式电除尘设备的60万等级机组,争取到每度电2厘钱的环保除尘电价。(2)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日趋规范。在6号机组A修和配合电网工作三期机组单机运行期间,完成保电任务;通过加强缺陷管理、完善消缺激励机制、狠抓管理薄弱环节,设备新增缺陷逐月减少。全年新增缺陷2110条,同比(下同)减少1135条;消除2110条,消缺率100%,增长0.28%。组织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春检、安全生产基础自查、“安全生产月”、秋检、安全风险控制评估等专项工作,对包括项目部在内的69个班组进行全面隐患排查,查处问题1369项,问题整改率86.85%。(3)加强节能减排管理。按照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优化运行,综合治理”要求,该公司利用6号机组大修机会,实施汽轮机揭缸提效、空预器密封改造、高低压旁路内漏阀门治理等重大节能项目28项,汽轮机热耗达到7785千焦/千瓦时,比修前降低90千焦/千瓦时,大幅优化供电煤耗、厂用电率等消耗性指标。开展指标竞赛和优化运行活动,加强指标的统计、分析、监督和预警。供电煤耗完成305.66克/千瓦时,减少7.89克/千瓦时;生产厂用电完成3.89%,下降0.85%。二氧化硫排放量1037吨,减少2484吨;氮氧化物年排放量2357吨,减少3364吨。(4)推进工程项目建设。11月1日,投资1.06亿元、为二期机组改造配套建设的220千伏升压站项目开工建设,截至年底主体完工。为提高三期机组单机运行时供热供汽可靠性以及单机运行故障后机组重新启动的安全性,投资487万元,建设启动锅炉。

  经营管理 (1)细化燃料管理工作。2014年,加强市场研判,跟踪市场变化,继续实施阳光采购,优化库存结构,加强配煤掺烧工作。截至2014年底,库存量38.5万吨,掺烧劣质煤92.08万吨,产生经济效益1234.84万元;热值差完成194千焦/千克,比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标准线低106千焦/千克;入厂标煤单价和入炉标煤单价等指标区域对标最优;按照中国大唐集团公司要求,推进燃料入厂“三大工程”(数字化煤场、入厂煤自动监管系统、标准化验室)建设;煤质化验室通过CNAS实验室认证。(2)强化资金管控。制订融资置换方案,以基准利率融资置换4亿元。及时足额收回电热费,回收周期完成率均达到115%以上。协调各股东方注资,资产负债率下降1.02个百分点,解决三期项目资本金问题。(3)控制成本与争取相关优惠政策。加强全面预算的执行、控制、分析严格审批流程,减少预算外开支。按照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物资、工程招投标管理要求,规范招投标管理。争取各项政府补贴,先后获青岛市脱硝环保专项补贴300万元,其他项目补贴159万元。(4)推进职工教育培训。先后与中国石油大学合作举办两期“生产骨干技能提升培训班”和一期“中层及管理人员综合能力培训班”,近200名骨干参加为期5天的脱产培训。在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举办的专业技术比武中,该公司两名员工获“集团公司优秀技能选手”称号。

  管理提升 (1)优化管理流程。2014年,实施物资采购流程再造工作,重新对公司物资、工程和服务等三大类采购流程进行梳理,按照统一归口管理原则,采购计划管理统一由经营部归口管理,采购实施由物资部负责。对工程项目的立项和合同管理,制定集中会签制度,加强工程项目的计划性,简化审批流程。(2)加强财务、审计、法律工作。开展自查自纠,对多经公司开展专项审计;配合完成原总经理离任审计,严肃财经纪律等5类问题检查,及时整改查出问题,规范管理,避免风险。(3)加强值班管理。修订完善值班管理规定,编制2014年度总值班表,合理调配和安排值班人员,强化监督检查和考核,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取消非生产部门的节假日值班,降低职工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项目发展 (1)推进3号机组综合升级改造工作。2014年,制订3号机组超低排放彻底改造方案,其中电除尘、脱硫、脱硝等环保设施改造获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批复。推进3号机组脱硫、脱硝拆除招标和电除尘拆除工作。(2)推进四期工程建设。重新启动四期工程并列入该公司重点项目,参与山东省发展改革委组织的火电项目评优工作,入围山东省2014~2015年电源发展规划优选名单并上报国家能源局。11月,按照选用超超临界供热机组和近零排放原则,完成超超临界供热机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编制完成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大环评专题完成现场勘察和资料收集等工作,接入系统报告编制工作签订合同,确定地下水影响评价单位。(戚永梅)

盐  业

概  况

  2014年,青岛市销售各类盐产品120580吨,完成年度计划的106%。其中,小包装食盐销售26443吨,比上年(下同)增加1098吨;大包装食盐销售65540吨,完成年度计划111.1%;小工业盐销售28597吨,完成年度计划的105.9%。

  局属企业资产总额28857万元(含中盐青岛公司),所有者权益(净资产)18152万元,资产负债率17.23%,经济增加值791万元,净资产收益率19.76%,总资产周转率109.1%,百元工资创利率161%。全年营业收入27623万元,利润总额2020万元;净利润1637万元,增长15.6%,上缴税金1560万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07.3%。

  年内,青岛市盐务局被评为山东省盐业系统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全省涉盐违法犯罪工作先进单位、青岛市行政处罚权规范透明运行示范单位、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十佳优秀单位等称号。

食盐专营

  食盐储备和应急管理 2014年,完成储备小包装食盐4500吨、大包装食盐2000吨的任务;加强食盐应急管理,修订《青岛市食盐供应应急预案》,各区、市盐务局对区域内食盐供应应急预案进行升级、修订和演练工作,确保及时应对突发事件。

  食盐市场供应和食盐安全 2014年,调整盐产品市场供应结构,满足市民对食盐多层次需求,加强不加碘食盐的投放。市场上小包装食盐达17个品种,实现国内外、高中低、有碘无碘食盐品种合理搭配。加强食盐安全管理工作,对食盐从出厂到运输、仓储、批发、零售实行全过程监管,对每批次食盐均进行检测化验,确保食盐安全。

盐政执法

  强化依法行政 2014年,出台《罚没盐产品价格认证及销毁处理规定》等规定,强化行政处罚量化裁量标准,建立纸质和网上运行双套管理运行机制;创建全省盐业市场监管新模式。完善盐业市场监控网格化工作,加强盐业市场监控网格化建设,建成覆盖全市用盐单位地理信息显示系统。

  加强打击涉盐犯罪 2014年,市盐务局加强与市公安、食药、工商等部门联合执法,形成执法合力;与边界地市建立协作执法机制,开展对重点难点区域不间断、地毯式检查,严防假盐私盐流入市场。全年全市查处盐业违法案件3293起,没收盐产品360.85吨,罚款36.6万元;联合办案30起,移送公安机关处理案件8起,捣毁制售窝点4个;盐业违法案件结案率98%以上,举报案件查处率100%。

行业管理

  调整盐业发展方式 2014年,加强国家食盐定点生产管理。经工信部批准青岛盐海制盐有限公司获国家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资质,该公司已试投产以海盐和矿盐为原料的多品种食盐。拓展非专营产品经营业务,全年完成非专营业务收入7681万元。

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2014年,市盐务局在局属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局属生产经营性企业均通过安全生产国家三级标准化评审验收。(孙雷芝)

 

生物医药产业

概  况

  企业生产能力和销售收入保持较快增速 2014年,青岛市53家规模以上医药生产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下同)增长25.3%,比全市平均增速高15.71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24.6%,医疗仪器及器械制造增长29%。销售收入增长23.7%。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22.9%,医疗仪器及器械制造增长28.6%。

  医药制造业利税及利润平稳增长,医疗仪器及器械制造利税及利润出现下滑 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生产企业利税总额增长13.1%。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15.1%,医疗仪器及器械制造下降30.7%。利润总额增长11.8%。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14.4%;医疗仪器及器械制造下降38.5%。

  部分企业受大环境影响经营指标下滑 2014年,青岛蔚蓝生物集团有限公司由于饲料添加剂(酶制剂)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导致订单减少,销售收入下降6%,利税及利润下降10%;青岛益青药用胶囊有限公司面临整个胶囊行业产能供大于求和受“问题胶囊”等因素影响,导致企业出现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下降5%、利税及利润分别下降35%和65%;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因生产原料及成品市场价格出现下降,加之原料储备较多,生产成本增加,利税和利润总额分别下降29.9%、47.1%。

行业运行特点

  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2014年,全市医药产业有41个项目列入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库。其中,技术改造项目17个,新建项目24个。截至2014年底,有13个生物医药项目建成投产。其中,技改完成项目7个,新建项目完成项目6个。

  重点医药生产企业综合实力增强 2014年,全市有两户医药生产企业首次实现销售收入和产能超过10亿元,单品种销售超过1亿元的产品9个,市场占有率有新提高。青岛黄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产品硝苯地平缓释片Ⅱ(伲福达)占据国内硝苯地平缓释片市场份额近60%。华仁药业主导产品“大容量注射液(软包装)”的生产能力居全国同行业前三名。青岛正大海尔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骨化三醇软胶囊占国内活性维生素D3产品市场份额的45%。

  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平台建设不断提高 2014年,青岛东海药业有限公司的阿泰宁“系列微生态新药产业化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获2014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是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得者中的唯一药品类科技项目;该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获新药证书4个,其中含独家新药3个、二类新药证书1个;该公司主持制定国家药品标准4项,获发明专利授权9项,其中获美国发明专利授权2项。青岛蔚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国家动物用保健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内唯一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的专业技术平台,该平台承担的在研国家级科研项目24项,地方省市级项目26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7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8项。向26家行业内单位输出技术24项。青岛蔚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酶制剂、微生物制剂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20%、35%;该公司投资6000万元创建的从菌种开发—工艺放大—应用产业化的“一站式”技术平台,具备国内同行业一流技术水平,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及国家地方联合共建实验室,是科技部认定的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并被吸纳为国家对俄科技合作联盟成员;该公司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2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及中欧国际合作专项项目各1项、省市级项目9项;本年度申请发明专利37件,获授权专利29件。

  园区招商引资落户工作有新提升 2014年,蓝色生物产业园重点引进青岛康立泰药业有限公司、巴迪泰(青岛)医学试剂有限公司、青岛龙泰中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美国杜比国际医疗等一批重点生物医药企业。截至2014年底,园区签约入驻企业22家,入驻率35%,完成孵化器出租签约面积1.13万平方米,完成销售面积1.1平方米。加速园完成两家企业共计8.3万平方米的定制认购意向书签订。

  医药企业实现首次到海外建厂 2014年,青岛市的医药企业首次实现到海外建厂。截至2014年底,青岛康原药业有限公司(是世界唯一、产能最大的从尿液及其它基础原料药做到精品原料药和制剂的生产企业,形成从基础原料药到精品原料药再到制剂的完整产业链)生产的绒促性素(HCG)和肝素钠两个产品通过美国FDA认证,产品直接出口美国及其他国家;年内,该公司投资并与德国贝斯韦勒市签订的占地1.53公顷的“德国莲花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正式签约。(市经济信息化委)

中小企业

概  况

  截至2014年底,青岛市有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家86.6万家,同比(下同)增长57%。其中,私营企业21万家,个体工商家65.6万家,同比分别增长25.6%、71%。2014年,新增吸纳就业62.8万人,增长51.3%。

  2014年,全市4507家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215.7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373.4亿元、利税1169亿元,分别增长11.1%、12.3%和11.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利用53.7%的资产,实现72.9%的产值、70.5%的主营收入、74.7%的利税总额,吸纳73.8%的从业人员。全市中小企业发明专利申请2.6万件、发明专利授权2100件,有发明专利申请的中小企业约1600家。在全市423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597个青岛名牌产品中,中小企业分占88.9%、73.2%。

主要工作

  完善政策机制,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2014年,青岛市制定出台《促进我市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从创业、减负、融资等方面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组织开展全市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督查,涉及15个相关政府部门。完善小微企业诉求解决机制和热线对部门及区市服务评价机制,发布服务评价通报及季度分析12期。建立小微企业发展考核机制,首次考核区市小微企业发展情况。开展“服务进基层,政策送一线”等政策宣传活动,举办“‘小企业之家‘半月讲坛”18期,3000多人次听课。通过信息平台向中小企业传递各类政策信息20余万条次。

  深化平台建设,提升中小企业服务水平 2014年,完善全市三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体系,平台总数161个,其中培育认定市级示范平台14个、国家级示范平台7个。全市平台网络组织开展专项服务活动763次,服务企业20.8万家次。继建成市级实体平台之后,投资创建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找得到、用得起、有保证”的“线上线下”服务;截至2014年底,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累计浏览量超过79万次、信息发布2万余条、发展用家1.15万家、招募合作服务服务商145家、发布服务产品近1000件、实现网上服务对接5.9万次、促成有效服务6400余次。

  引导创新发展,增强中小企业内生动力 2014年,完善专精特新产品(技术)培育、认定、扶持、服务机制。新认定“专精特新”产品(技术)155个,累计453个;培育认定第二批“专精特新”示范企业40家,累计97家。争取2025万元国家资金支持。鼓励中小企业研发投入,确认297家企业的38.8亿元研发费享受税前加计扣除优惠,连续7年保持增长。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争创“青岛名牌”产品。市级以上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中,中小企业有376家,占88.9%;“青岛名牌”产品中,中小企业有423个,占73.2%;实施品牌价值提升工程,入库企业700家,中小企业占95%。

  完善融资体系,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2014年,落实中央和省决策部署,修订、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扶持政策。根据金融机构小微企业新增贷款的规模,按照不高于0.5%的比例设立风险补偿金;规范股权挂牌补助政策;健全融资担保补助政策;增加债券融资补助种类。市经济信息化委与14家银行机构合作建立政府增信、最具融资价值和政府采购贷等三类优惠贷款平台,平台利率上浮均不超过15%,信用放大比例达30%~60%。完善以“融资通”为枢纽的融资服务体系,全市通过各类政策性措施帮助4387家(次)中小企业解决低成本融资290.5亿元。推进企业挂牌融资,全市127家企业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和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其中83家企业融资12.1亿元。加强融资租赁扶持,18家企业申请融资租赁业务补助,融资额1.7亿元。

  加快小企业园和创业基地建设,推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 2014年,建立完善促进小企业集聚发展的政策体系,出台《加强小企业产业园扶持资金股权投资管理的通知》,扶持小企业产业园发展;印发《关于优化小企业产业园工业标准厂房分割转让办理流程的通知》,解决小企业产业园建设运营的厂房土地分割难题。制订培育计划,建立发展情况台账,定期开展调度,加强小企业产业园、创业基地的分类指导和跟踪培育。新培育认定市级小企业产业园11个,在建拟建的小企业产业园累计26个,占地面积800公顷,计划总投资450亿元,入驻企业约2000家。新培育认定市级小企业创业基地6个,累计31个,计划入驻小微企业约6000家,已入驻企业1947家。

  搭建展销平台,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市场 2014年4月26~30日,青岛市举办第三届青岛市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成果展,161家中小企业的500余个“专精特新”产品(技术)参展,达成贸易合同额1.25亿元;同步升级专精特新3D网上展厅,120件产品通过网络进行三维展示营销。青岛市首次举办专精特新展跨国采购对接洽谈会,来自美国、巴西、中国香港等国家与地区的外商和“商超”(商场、超市)采购经理等近40人,与132家小微企业进行面对面地洽谈,签订出口订单超过800万元,达成采购意向约4500万元,“验厂”(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工厂进行审核或评估)32家次。组织全市51家中小企业参加第八届APEC技展会、第十一届中博会和山东省网络商品博览会,累计达成贸易合同额超过1亿元。(市经济信息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