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海事管理
2017-08-29

海洋管理

海洋公共服务

  2014年,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服务全市重点功能区建设,争取国家海洋局、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分别在最短时间内出台《关于支持青岛(西海岸)黄岛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向西海岸新区全面赋权,协助筹建青岛国际海洋产权交易中心。成功争取蓝色硅谷申创全国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青岛市获批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城市,在全国科技兴海大会上,青岛市作为省市级唯一代表做典型发言。“蛟龙号”母港——国家深海基地主体工程基本建成。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争取国家资金9000万元,带动海洋生物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推进海域使用权抵押登记,帮助企业贷款3.73亿元,为重点项目融资提供支持。组织企业参加国际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专题展览,组织实施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摆式波浪能工程样机设计定型”项目通过国家海洋局评审。完成在青举办的克利伯环球帆船赛、国际极限帆船赛、世界杯帆船赛等协调服务与保障工作。

海洋规划

  2014年,加强海洋区划规划引领,对接全市重大项目建设,协调推进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青岛部分调整,修编完成《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上报省海洋与渔业厅;开展县级海域使用规划编制。参与制定《胶州湾保护条例》,落实条例规定,严守胶州湾保护控制线,严禁胶州湾围填海,对胶州湾实施终极性、永久性保护。科学规划海域海岸带保护利用体系,市海洋与渔业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编制《青岛市海域和海岸带保护利用规划》,经市政府发布实施。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利用”原则,推进《青岛市海岛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单岛规划研究。完成编制《青岛市滩涂保护与利用规划》《海洋重要资源勘探专项规划》等。

海域使用管理

  2014年,优化用海审批程序,提升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向西海岸新区全面赋权,保障董家口港区、蓝色硅谷、地铁过海隧道、万达国际文化旅游城、邮轮母港、环湾绿道等全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用海需求。坚持集约利用和依法保护相结合,对海域海岸带实施分类管理、严格控制,组织25个涉海项目海洋环评,办理海域使用确权28宗,征收海域使用金2.41亿元,用海项目办证率、海域使用年审率、海域使用金征收率持续100%。组织开展全市海域使用管理工作大检查,全程动态监管用海项目。深化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建设,完成国家、省、市三级数字海洋系统网络平台联合调试,组织开展“数字海洋”建设基本框架论证,推进海洋与渔业信息化建设。

海洋环境保护

  2014年,推进创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制订《青岛市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完成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围绕海洋经济发展、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生态保护、海洋文化建设、海洋管理保障等开展调查和自评估,推进创建各项工作。健全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网络,重点抓好近岸海域、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海洋环境跟踪监测评价,组织开展八大类15个专题300多个站位的海洋环境现场监测,及时发布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全年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海洋生态修复

  2014年,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海洋保护区体系,青岛市首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青岛西海岸国家级海洋公园获批,大、小管岛海洋保护区通过省级评审,潮连岛海洋保护区启动选址规划,全市海洋保护区总面积600多平方千米,约占海域面积5%。构建生态湾区,开展胶州湾海洋特别保护区划设论证和胶州湾底部清淤研究论证,落实市政府《关于清理胶州湾海域养殖设施的通告》,坚持“依法清理、以人为本”原则,历经半年时间完成胶州湾养殖设施清理整治任务,拆除湾内网箱4万多个,清理海域面积93公顷,发放补助资金4911万元。争取国家批复大公岛保护与开发利用示范项目,获扶持资金1亿元。推进灵山岛、竹岔岛等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项目建设,黄岛区大卢河海岸线综合整治项目竣工,唐岛湾公园、市南区中心海岸等两处岸线被评为山东省“十大最美海岸”。

海洋防灾减灾

  2014年,组建全市海洋灾情信息员队伍,及时播报海洋预报信息和发布海洋灾害预警,开展风暴潮灾害风险区划和风暴潮警戒潮位核定工作,组织进行应急监测调查赤潮1起和油污事件2起,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评估成果获全国优秀等级。针对浒苔自然灾害,建立四位监测、三道防线、陆海联动、综合处置的常态化浒苔应对处置机制;建成集卸载、压榨、转运一体的浒苔海上综合处置平台;创新实施“1+X”海上打捞模式,打捞效率提高一倍,落实重点打捞区域网格化管理和打捞渔船可视化实时指挥调度,浒苔到岸率大幅降低,海上累计清理处置浒苔3.77万吨;青岛浒苔资源高值化利用基地建成启用,提升浒苔科学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水平。

海洋执法监察

  2014年,开展“海盾”“碧海”“护岛”专项执法行动,加强巡查重点海域,重点查处非法围填海、盗采海砂、违规倾废、破坏海岛资源、违法构筑养殖池等违法行为,查处违法用海行为23起,查获盗采海砂船4艘、违法倾废船2艘。海监维权执法基地维修改造项目取得进展,600吨级海监执法船建成入列,为区市配备水产品质量安全快检设备,开展执法队伍军事体能训练和执法实务培训,提升执法基础能力。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坚持重大行政处罚集体讨论制度,修订行政处罚事项裁量标准,组织开展系统行政案卷评查。通过开展执法监察,完成“西太平洋海军论坛”活动等重要活动保障任务。

海洋文化建设

  2014年,市海洋与渔业局协调多部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海洋文化宣传、海洋科普教育,提升全社会海洋意识;联合16个单位组织开展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大型公益活动,聘请航海家郭川担任形象大使,通过新闻发布会、LOGO公开征集、电视公益广告、苗种社会认捐、广场集中宣传等海洋主题活动,营造全社会关爱海洋、保护海洋的良好氛围。协调中央媒体“‘海疆万里行’首站活动”到青岛西海岸新区开展主题宣传报道,争取中国海洋科技馆落户即墨,建立青岛市中小学海洋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于晓)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

辖区海岛保护管理

  2014年,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组织开展8个领海基点所在海岛、10个苏鲁省际争议海岛和187个重点海岛的航空遥感影像数据获取与处理工作。组织开展苏山岛、一山子岛及周边海域的海岛真三维建设研究,为海岛保护和管理提供支持。开展辖区(北海区,下同)29个国家海岛整治修复项目现场监督检查工作,促进项目有效实施,为国家海洋局海岛整治修复项目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完成辖区无居民海岛岛体形态变化和灭失情况专项核查,利用航空遥感、卫星遥感和实地调研等手段查清35个有较大变化海岛的岛体形态变化情况,获取9个灭失海岛的证明材料。开展辖区《全国海岛保护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工作,通过航空遥感、卫星遥感和现场核查等手段核查和评估辖区三省一市(山东、河北、天津、辽宁,下同)《全国海岛保护规划》实施情况。完成千里岩现场调研、测量和公益性用岛确权申报,为公益性用岛申报提供政策指导,做好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工作。

辖区海洋权益维护

  2014年,加强对黄海的中国管辖海域的监管,维权船舶海上巡航300天、航程3万余海里,海监飞机维权飞行130架次、航程16万余千米。根据国家海洋局统一部署,派船赴南海执行专项维权任务,航程9万余海里。9~10月,组织开展辖区涉外海洋科研执法监督检查,以走访了解、自查和检查、法制宣传和警示教育相结合的形式,执法监管多个单位的海洋调查项目。自2015年2月起,常态业务化开展辖区海底国际通信光缆巡护工作。在APEC会议召开期间,按照国家海洋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2014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海底光缆保护的通知》要求,组织海警船舶和飞机开展专项护缆执法行动。船舶海上航行2300余海里,飞机飞行6架次。

辖区海洋执法监察

  概况 2014年,围绕规范北海区海洋开发利用秩序、服务沿海经济发展,履行执法检查、行政处罚和监督指导等三项职责,加强近岸海域定期与不定期巡查以及用海项目监督和引导,开展北海区疑点疑区核查、违法用海专项整治、海岛变迁核查等专项执法检查与联合执法行动,加大违法案件查办力度;持续开展渤海溢油污染防控和应急监视工作。派出执法人员4148人次,陆岸巡查19万余千米,海上巡航近3.7万海里;行政执法飞行145架次,航程近11.5万千米;检查海域使用项目2365个次、海洋工程建设项目2132个次、海洋倾废项目372个次、海洋自然保护区93个次、海岛642个次;查处各类案件63起,罚款3218.3万元,收缴3304.694万元(含往年罚款)。

  单独定期与不定期巡查 2014年,完成单独定期执法检查6次,派出定期与不定期执法人员2550余人次,陆地行程近13万千米,检查、巡视围填海及其他类型海域使用项目2691个次,登检倾废船87艘次,检查自然保护区45个次。通过单独定期与不定期巡查,加强查处边批边建工程、超面积填海、擅自改变海域用途等违法用海行为。

  渤海石油勘探开发活动定期巡航及溢油防范 2014年,完成年度4个航次的渤海石油勘探开发活动定期巡航任务。加强平台设施薄弱环节监管,组织开展海底油气管线专项核查工作,开展“渤海世纪号”FPSO等6个102FPSO原油外输作业平台值守监视工作,累计值守180天。组织开展溢油应急核查工作26次,启动溢油应急响应预警2次。

  海岛定期巡航执法检查和鲁苏争议海岛专项执法 2014年,完成4个季度海岛定巡工作,派出执法人员700余人次,巡视和登检海岛306个,海岛监察飞行51架次,航空监视海岛419个,获取部分海岛整体区域遥感数据信息和真三维数据。对辖区20个较大改变及疑似灭失无居民海岛进行现场核查。1~6月,实施对鲁苏交界10个争议海岛的专项检查和登岛检查;8月初,与东海总队交接争议海岛执法工作。

  “海盾”“碧海”专项执法 2014年,完成“海盾”案件4起,处罚款988.89万元,全部结案;组织开展2014年辖区区域建设用海规划专项执法检查,检查29个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实施整体情况及规划内单宗项目。完成25起“碧海”案件,收缴罚款232.5万元;部署开展辖区海洋倾废专项执法检查。

  海洋环境保护专项执法 2014年7~11月,在秦皇岛海域组织开展海洋环境保护专项执法,重点加强对秦皇岛周边海域油田矿区的巡视检查,打击海洋环境违法行为,保护秦皇岛海域的海洋环境。9~10月,组织开展胜利油田海岸线向海一侧的潮间带单井和管线等油气开发设施分布情况的全面摸底排查专项执法,建立全面的执法信息档案。

辖区海洋环境保护

  石油勘探开发监管 2014年,制订《关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物排海及检验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管理制度。组织开展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保设施和溢油风险排查年度核(抽)查和整改工作,以及渤海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溢油应急桌面演习。承担《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立法后评估工作,编制《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立法后评估报告》。严格限制排海物质种类和总量。开展渤海溢油卫星遥感监测,发布卫星监测快报37期。

  海洋工程环境监管 2014年,制修订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围填海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听证办法及公示工作程序等管理制度,规范行政管理工作。完成7个海洋工程环评听证工作,审查4个海洋工程的跟踪监测计划,细化各种环评批复要求及监管措施。组织召开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报告评比交流会,整体提高报告编制质量与技术服务水平。

  海洋倾废管理 2014年,依托新型倾废记录仪和“北海区海洋倾废动态监视监控系统”业务化试运行,促进海洋倾废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组织海洋倾倒区选划,完成3处倾倒区选划报告编制审查。组织编制《北海区海洋倾废记录仪通用技术标准》,为规范倾废记录仪提供技术依据。加强与各涉海部门的联系,建立倾倒区水深资料通报机制。截至2014年底,辖区在用海洋倾倒区20个,批准许可证正本23份、疏浚物倾倒量3300万立方米,审查地方签发倾倒许可证19份,同意倾倒176.97万立方米、骨灰5220盒。

  海洋环境监测与生态保护管理 2014年,在辖区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和监测月报。承办全国首次海水样品现场比对测试。会同辖区三省一市海洋厅(局)开展辖区排污口样品比测和质控样考核,进行监测质量飞行检查、现场检查。组织开展海洋站监测能力建设试点。实施面向地方政府的海洋环境信息通报制度,向山东省政府印发绿潮通报1期。对辖区三省一市专项海洋生态修复和保护区规范化能力建设开展监督指导。

  海洋应急管理 (1)2014年,应对浒苔绿潮灾害,完善浒苔应急常态化工作机制,利用卫星、飞机、船舶、岸站为一体的立体化、全天候浒苔绿潮监测预警体系,全面监控浒苔绿潮发生、发展;通过“北海区黄海绿潮灾害应对沟通协调及信息通报机制”,及时向国家海洋局、沿海省市地方政府及社会公众通报浒苔绿潮信息24期。5月12日,首次在黄海南部海域发现浒苔绿潮;6月16日,启动浒苔绿潮灾害三级应急响应;7月起,浒苔绿潮逐渐消退;8月18日,终止浒苔绿潮应急响应。(2)开展渤海海上溢油监视检查,开展渤海溢油卫星遥感监测,发布监测快报37期。快速应对“绥中36—1”油田海底垃圾溢油、大连金州中石油“新大一线”输油管道爆炸等4起溢油事件。组织秦皇岛附近沙滩油污染应急监视监测3起,及时向海事、地方海洋部门通报相关溢油信息,加强部门联动。(3)开展赤潮预报预警和跟踪监测,全年辖区发现赤潮14起,其中渤海共发现11起、面积约4078平方千米,黄海中北部共发现2起、面积约19平方千米。

  技术交流与培训 2014年,举办生物多样性、营养盐分析、海洋倾废监管技术、石油勘探开发管理培训,培训200余人次。在辖区三省一市,分别组织召开的“海洋倾废管理工作交流暨新型倾废记录仪日常维护培训会”,直接面向企业宣讲法律法规,解决疑惑问题。

辖区海域使用管理

  国管项目管理 2014年,制订《北海区国管项目监督管理办法》《国管填海项目竣工海域使用验收工作程序(试行)》等规章制度,规范海域使用监督管理工作。完成日照岚山港10万吨级油码头工程项目等7个填海项目的竣工海域使用验收工作。依法高效管理海上石油勘探作业用海,办理48个石油勘探项目的临时用海备案,审查冀东油田秦皇岛区块石油勘探项目临时用海申请及其技术报告。

  海底电缆管道管理 2014年,依法依规开展海底电缆管道的审批和备案工作,批复2个项目的路由调查申请和3个项目的铺设施工作业申请,完成1个海底管道路由调查项目的备案、1个海底管道项目的铺设施工延期审批、26条海底电缆管道的注册备案以及3条海底电缆管道的注销。完善海底电缆管道审批管理相关制度,修订海底电缆管道路由调查、铺设施工的审批工作程序,制订《油田区块内平台之间以及平台和单点系泊之间海底电缆管道路由调查和铺设施工备案工作程序》。开展辖区海底电缆管道海域使用排查整治工作,督促和指导相关企业按照要求开展自查自纠和排查整治工作,理清辖区海底电缆管道路由调查、铺设施工和注册备案、海域使用情况以及企业自查整治情况并录入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系统。组织开展辖区海底电缆管道保护案例汇编工作和海底管道保护区制度研究,为完善海底电缆管道管理相关制度提供技术支持。

  航空遥感资料获取和处理 2014年,组织开展辖区海域航空遥感影像获取和成果编绘工作,完成天津海域、青岛海域等10个区域可见光和机载SAR遥感影像数据获取和处理工作。

辖区海洋环境监测

  海洋环境监测 2014年,组织辖区三省一市及两个计划单列市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编发《2013年北海区海洋环境公报》。继续开展辖区海水、沉积物和生物多样性监测,加强污染物入海排放管控监测,做好典型海洋功能区公益服务监测,完成北戴河重点海域环境监视监测。继续推进近海二氧化碳海气交换通量的业务化监测工作,及时开展赤潮、绿潮、溢油等海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视监测,掌握辖区海洋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组织开展辖区海洋环境监测评价工作,完成站点1100多个,获得数据量约70万组。

  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2014年,渤海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一般,近岸海域海水环境污染依然严重,春、夏、秋季超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6160、5750、6000平方千米,占渤海海域面积小于8%,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近岸海域。黄海中北部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春、夏、秋季超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3570、2080、3580平方千米。

  近岸海域典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2014年,近岸海域主要典型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基本稳定,双台子河口、滦河口—北戴河、渤海湾、黄河口、莱州湾等典型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锦州湾典型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生物栖息地丧失、渔业资源衰退等。

  主要江河携带入海的污染物状况 2014年,监测结果显示,渤海监测的80个入海排污口(河)达标排放次数占全年总监测次数的33%,黄海中北部监测的101个入海排污口(河)达标排放次数占全年总次数的52%,渤海和黄海中北部分别有82%和92%的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不能满足周边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江河和陆源入海排污口仍是影响海洋环境的主要原因。(王琳琳)

 

青岛海事局

主要业务指标

  2014年,青岛海事局监管的青岛辖区货物到达、发送量3.44亿吨,同比(下同)下降2.55%;安全监管运送旅客478.02万人次,下降5.70%;安全监管进出港船舶200679艘次,增长6.56%;安全监管船舶载运危险货物7868.73万吨,下降3.89%。分别上缴港务费、港建费2.2亿元、15.1亿元,分别增长5.1%、34.9%;上缴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1220万元。

船舶管理与通航管理

  船舶管理 2014年,加强重点船舶安全监管,深化客运船舶“五制五关”(建立安全管理责任网链机制,把好责任落实关;建立网格化监管机制,把好动态监控关;建立船员动态培训评估机制,把好船员适任关;建立分类管理机制,把好现场监督关;建立安全信息预警机制,严把恶劣气象禁航关)和船载危险货物“六问六控”\[“六问”:针对船载危险货物运输涉及的六大关键要素(货物、环境、码头、船舶、人员、防备)是否处于安全可控状态进行的风险预判;“六控”:分级分类管控制度,船舶动态监控制度,装卸作业重点隐患防控制度,从业人员责任链管控制度,船舶-货物现场检查管控制度,危险品事故动态预警预控制度。下同\]长效监管机制。持续开展“四客两危”\[渤海湾省际客(滚)船、中韩(日)客箱班轮、客渡船、旅游客船,危险品船舶、对海上安全容易构成重大危害的船舶。下同\]船舶安全大检查活动,累计检查“四客两危”船舶2843艘次,查出缺陷3442项,辖区客运船舶未发生海事监管责任事故。全程动态监控辖区内10客位以上船舶。开展非法砂石船专项执法行动,组织海上巡航144次,该局与青岛市交通、港航、公安等部门开展联合巡航执法17次,监控嫌疑砂石船100余艘次,查处纠正各类违法行为36次。全年开展PSC(港口国监督)、FSC(船旗国监督)检查407艘次、589艘次,覆盖率分别为15.7%、27.5%。走访辖区26家国际国内客运、旅游公司,组织载客定额超过50人的44艘客运船舶完成“三个一”工作(一次水上弃船演习、一次船员安全教育、一次船舶关键设备和结构的安全自查),对辖区5艘营运中客滚船开展单船综合评估,完成青岛辖区涉客船舶单船安全综合评价工作。辖区64家非体系航运公司全部完成网上注册工作。

  通航管理 2014年,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加强对违反规定船舶的教育处罚,处罚船舶违章16起。推广山东海事局“智慧交管”优秀经验,提升海上动态监管科学化水平。正式投入运行船舶交通风险评估预警系统,运行后实现船舶碰撞风险自动报警500余次,误报警率低于1%,避免多起碰撞事故。坚持依靠地方政府、联合渔业部门、借力港口集团,通过协调形成监管合力,VTS(船舶交通管理系统)累计避免商渔船碰撞险情42次,全年辖区未发生商渔船碰撞事故。制订《不明船舶处置导则》,实现对辖区不明船舶的可见与可控,全年VTS区域内发现不明船舶2176艘次,均及时进行有效跟踪与处置。推进雾后疏港“五环工作法”(把握雾情规律,启动“三方联合值班”模式,落实“先出后进、先快后慢”原则,;配备最强值班资源,研究评估,循环提升),缓解大雾对港口生产的影响,组织大规模船舶疏港43次,累计疏港船舶近1.30万艘次。

  船舶防污染和危险品货物管理 2014年,完善“六问六控”船载危险货物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创建危防监管服务品牌,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开展2014年水上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参与董家口LNG船舶安全监管课题研究,编制《船舶散装运输液化天然气现场监督管理指南》,保障董家口LNG码头试靠泊期间通航安全和现场安全监管。全年查处非法排污案件32起、危险品谎报瞒报案件10起。

海上搜救和应急反应

  2014年,完成《青岛市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和《青岛市海上溢油事件应急预案》修订工作。正式运行青岛港船舶交通风险预警系统和搜救应急指挥辅助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海上应急处置工作能力。接管青岛溢油应急设备库,首次组建辖区128人的海上溢油应急志愿者队伍,投资198.4万元用于溢油设备库运维及溢油物资购置。加大对社会救助力量的激励力度,争取各级搜救奖励17万元,发放海上险情救助燃油补偿28.75万元。年内,处置“鲲翔3”轮货泵舱汽油泄漏险情及“华顺88”轮碰撞泄漏海上污染清除等应急任务;组织海上搜救行动29次,同比下降39.6%;协调船艇322艘次、飞机8架次;救助228人,死亡失踪9人,下降71.9%;搜救成功率96.2%,增长近3个百分点。

优化服务

  2014年,推出服务青岛西海岸新区加快发展监管服务十项举措。保障董家口港区、即墨国家深潜基地项目、前湾港区港池加深疏浚工程及地铁1号线海上勘探施工等重点涉海项目水上施工作业安全。完成西太平洋海军论坛、克利伯环球帆船赛、国际极限帆船赛等重大海上活动海事保障任务。支持前湾小港池新建86、87号通用泊位对外启用、口岸顺利验收。保障董家口港区相关码头泊位临时开放期间的安全运行。正式接收并开展山东辖区船舶车船税委托代征工作。推进政务窗口品牌创建,优化服务流程,开通特事特办绿色通道和证书邮递服务,青岛辖区船员业务“一个窗口两套系统”模式平稳运行。全年政务窗口办理业务110621件,为服务相对人提供咨询解答6万件,政务窗口按时办结率100%。完成船舶登记752件次,承接船员管理业务,组织开展船员培训考试369期2495人次。全年平均社会满意率99.83%。(胡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