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对外开放先导区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详见第163页)
青岛高科技工业园(青岛蓝色硅谷产业创业带)
综述 2015年,经市编委批复,青岛高科技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先后加挂“青岛蓝色硅谷产业创业带管理委员会”“崂山区科技创新委员会”牌子。青岛蓝色硅谷产业创业带(简称“产业创业带”)总规划面积约118.6平方千米,包括崂山科技城、王哥庄和北宅等3个片区。产业创业带致力于海洋科技创新及成果孵化,沿滨海大道、株洲路两条“一纵一横”的交通主脉络,集中布局国家级科研机构、公共技术平台、企业研发中心、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创建“蓝色硅谷创新走廊”,形成产、学、研、资、服、生态等要素齐全的蓝色硅谷建设示范区。
2015年,产业创业带企业实现营业收入约679亿元、工业总产值421亿元。崂山区发布《“构建创客新高地打造青岛中央创新区”行动计划》及关于扶持众创空间及其运营机构发展、扶持创客和科技型企业发展、扶持科技服务业发展、扶持知识产权工作等配套政策,初步形成1+X政策体系。崂山区以产业创业带为核心,规划“三创一园一社区”(青岛滨海创新大道、青岛金株创业大街、青岛创客大街,青岛国际创新园,青岛国际创客社区,下同)的空间布局,汇集各类创客资源,创建专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相衔接的创新创业链条。
重点产业发展 (1)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项目重点布局在3个区域:滨海创新大道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及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位于金株创业大街中部的以黄海制药、华仁药业、杰华生物、“海洋+”创客空间为中心的片区,位于香港东路的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截至2015年底,崂山区有生物医药产业骨干企业16家,年营业收入约19亿元。(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有特锐德、海克斯康、宏大纺织、汉缆等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有多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多项技术填补国家空白。建成中国最大的箱变研发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高压超高压电缆生产基地、中国唯一的世界级数控三坐标测量机专业制造基地、国内首家自动络筒机研发生产基地和智能交通设备、智能通道等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引进世界最大的工程机械和建筑机械生产企业卡特彼勒在中国建立的首家研发中心,培植中国创业板第一股,多家企业成功上市。截至2015年底,崂山区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骨干企业30家,年营业收入约75亿元。(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要布局在4个区域:位于滨海创新大道的海信研发中心、歌尔科技产业园,青岛国际创新园,位于金株创业大街的澳柯玛产业园,海尔云谷。有智能终端骨干企业30家,年营业收入约130亿元,其中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智能家居产品产值占90%。有大数据产业骨干企业22家,年营业收入约38亿元。中国联通在崂山区设立4个数据中心,有6300组机柜,可容纳服务器10万台,约占全市各运营商机柜总量的70%,阿里巴巴、百度、新浪、优酷等均将联通崂山数据中心作为中国北方区主要节点并辐射全国。海信网络科技开发的智能交通系统占据中国智能交通20%的市场份额,在新兴快速公交(BRT)智能调度系统市场的覆盖率70%。(4)新能源及新材料产业。有新能源骨干企业7家,年营业收入约20亿元;新材料骨干企业15家,年营业收入约54亿元。新材料产业项目主要布局在两个区域:位于滨海创新大道的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科院兰化所青岛研发基地、特锐德及周边的院士智谷、泰科达产业园,位于金株创业大街的康普顿蓝色动力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科尔泰消能减震产业化基地。中科院兰化所青岛研发基地基本建成,康普顿蓝色动力产业园在建。与中科院兰化所联合成立国内首个“高性能节能发动机油联合研究中心”,开展高端润滑油的研发和生产。汉缆集团推进深海装备配套电缆等特种电缆研发。(5)科技服务业。有科技服务业骨干企业39家,年营业收入约51亿元。其中,研究开发及其服务类企业26家,涉及海洋环境工程、海洋石油、智能家电等领域;第三方检验检测类企业13家。截至2015年底,青岛国家质检中心基地二期建成,青岛市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全部7个已有的质检中心将全部进驻该基地。
“三创”载体建设 2015年,构筑以“三创一园一社区”为重点的创新创业载体,加快创建创客新高地,建设中央创新区。(1)青岛滨海创新大道。以海信全球研发基地、歌尔科技产业园、中科院兰化所、中石化安工院、中科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特锐德、阿尔卡特朗讯等高端研发项目为支撑,创建产业源头创新、高端要素汇集、海内外创客云集的“青岛滨海创新大道”。2015年,开展园区升级改造、入驻项目梳理等工作,有2名国外顶级人才、4名两院院士、2名“千人学者”及其团队意向入驻;中科院兰化所众创空间项目主体完工,进入配套完善及验收阶段;海信研发中心一期工程(17万平方米)进驻办公,二期正在推进;规划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的歌尔科技产业园开展施工前期准备。(2)青岛金株创业大街。2015年,启动株洲路两侧改造升级规划。株洲路片区以株洲路为轴,东至松岭路、西至市北区界、南至张村河、北至李沧区界,面积14.2平方千米,是全市产业升级、“腾笼换鸟”的先行示范区,重点培育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蓝色高端新兴产业、信息技术产业、金融后台服务业。年内,杰华生物医药项目新建厂房主体封顶,主要生产设备基本采购完毕;“海洋+”众创空间入驻海洋生物医药相关企业15家;青岛新能源产业园内海泰新光项目投入使用,海德威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产业化项目开工;蓝色动力科技产业园一期主体封顶;青岛产业新高地创意园一期工程主体完工。(3)青岛创客大街。位于宁夏路306号,联合青岛大学以本部为核心,整合周边区域载体空间,由崂山区政府、青岛大学、清控科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多方合作,通过“区校共建、市场化运作、专业团队运营”模式合力创建的创新、创业、创客服务平台。2015年12月初,青岛创客大街建成并正式开街,投入使用1.5万平方米,吸引广州创大、黑马会、I创创客空间、邻客创业公社、海草科技等6家专业孵化服务机构,入孵项目56家,集聚孵化、路演、展示、培训、研发、投融资、生活娱乐等功能。(4)青岛国际创客社区。位于金家岭金融聚集区西侧山东头路沿线,以巨峰创业大厦、侨商创客谷、如是邦文创社区等项目为带动,创建集创业、社交、休闲、文化创意、居住为一体的青岛国际创客社区。截至2015年底,2.1万平方米的巨峰创业大厦项目一期工程进入建设装修阶段;侨商创客谷创客咖啡、美术馆、创客书店、多功能TAD大厅等装饰工程完工,创客公园景观绿化施工;如是邦文创社区一期书店、美术馆、少儿艺术中心等自营项目竣工开业。(5)青岛国际创新园。位于株洲路与滨海大道交界处,园区总占地约16.2公顷、总建筑面积约90万平方米,是崂山区首个一次性开工体量最大的工程,于2014年投入使用,有122家企业入驻。其中,年内落户创新园一期的海尔“海创汇”“青岛众创空间”“北创营·海尔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及平台内入驻的创业企业37家。青岛众创空间入驻16个项目,入驻率100%。“海创汇”创客平台入驻企业13家。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青岛海尔联合创业基地项目投入使用,该项目依托北京大学教育优势、研究实力和校友资源,将成为国内知名的集创新创业成果展示、教育培训基地。年内,在建的创新园二期及通信产业园1、2、3号地块楼宇外幕墙施工完成80%以上,通信产业园1、2号地块与洲际集团合作的“智选假日”酒店项目正式启动。(王丹薇)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招商引资 2015年,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四大主导产业(智慧产业、航运物流产业、生命健康产业和先进制造产业),推进专业招商工作,与海尔集团、武汉光谷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建立联合招商机制,创新实施“招商信息畅通、招商资源联通、招商队伍融通、招商服务直通”招商新模式。新引进OVU基金、飞马旅、美国恒力石墨烯等高质量项目120个、总投资550亿元。实际利用内资4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2亿美元。
项目建设 2015年,开展“项目建设落实年”活动。重点推动总投资350亿元的44个重点项目。其中,22个1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280亿元;20个1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或投产、总投资57亿元。新签约注册1亿元以上项目60余个、总投资300亿元。
产业转型 (1)智慧产业成为主导。截至2015年底,总投资60亿元的海尔国际信息谷一期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已建成15万平方米,当年开工、当年形成载体效应。总投资10亿元的金溢物联网项目主体基本完工。年产1500万台的斐雪派克智能互联工厂投产。总投资30亿元的中国电信大数据、总投资5亿元的华能电力大数据、总投资2亿元的海润检测等一批高端项目开工建设。(2)物流产业初具规模。总投资2亿美元、年产6万个标准冷藏箱的香港胜狮冷链产业园和总投资30亿元的山东高速智慧物流园开工。(3)先进制造业凸显优势。通用航空机场获批,打通航空产业项目发展的关键环节。总投资4.3亿元的益和电气项目竣工。总投资2000万美元的住野精密制造、总投资5亿元的汽车配件产业园、总投资2亿元的兴邦烤箱二期和总投资2.7亿元的青岛思普润水处理等一批项目投产运营。总投资20亿元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太阳能逆变器生产基地、总投资10亿元的南车高铁项目开工建设。(4)文教卫体项目加快布局。总投资3.7亿元的中康颐养项目投入运营。总投资4亿元的为明学校主体施工,总投资1亿元的超银中学开工建设。淮河路小学投入使用,淮河路中学施工。总投资11.8亿元的青岛西海岸中医院和总投资10亿元的青岛质子医院项目签约。(5)以“互联网+”为特色,电商、创客、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加速集聚。以光谷产业园为平台,引进香港每日优鲜、中德跨境电商平台、阿里巴巴跨境电商产业园等30余家电商项目落户发展,1万平方米展厅、2万平方米办公楼基本完成装修。总投资5亿元的乡邻小站电商投入运营。创客项目30余家入驻光谷创客工坊。总投资10亿元的旭天创新创业科技园和总投资6亿元的奥戈瑞结算中心开工建设。总投资6亿元的东方国际金融中心竣工。
开发保障 (1)强化规划引领。2015年,按照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总体部署,优化“一带、两区、多园”的空间发展布局,创建小珠山智慧产业带、抓马山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和黄岛石化功能调整区,逐步形成智能型、生态型、融合型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完善新港片区、殷家河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2)加快土地清场速度。通过拆除东升超越等3家企业4万平方米厂房和低端企业50家、违章建筑3万平方米,搬迁木材30余万立方米,迁移养殖场16处、苗圃5家、苗木100余万株,迁移坟墓1000余座,完成拆迁清场180余公顷。与电力、通讯等部门沟通探讨,采用委托施工的形式解决电力线杆迁移难题。八里庄多层安置区基本建成。(3)增强资金保障能力。继土地一级开发授权协议之后,制定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提高公司运转和资金使用效率。以平台公司自主融资为主体,保障拆迁清场、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的资金需求,启动实施项目18个、总投资14亿元。以引进商业性金融机构为辅助,新引进开来投资、中植基金等金融项目,为华世洁、新瑞桥电商等4家企业进行股权类投资。(4)提高行政效能。推进服务型管委会建设,优化从洽谈到签约落地的“一条龙”服务机制;实施“容缺受理、压茬推进”机制;完善集中审批运行机制,审批效能大幅提升。利用督查考核联动机制,形成抓落实的持续性压力。
基础设施建设 (1)骨干路网建设。2015年,总长度23.2千米的23条道路及4项管网配套工程全部开工建设。其中,11条道路全线贯通,路面硬化7.2千米。(2)辽河路管线迁移主体工程。2015年6月底,完成管线迁移主体工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系统内全部22条管线同步上架,消除刘公岛路、秦皇岛路、辽河路油气管线等安全隐患7处。8月31日,停用东黄老线,消除安全隐患29处。(3)石化区封闭管理。2015年3月,石化区正式封闭运行,实行全天24小时值守。按照“人歇车不停”原则,36名安全协管员、2辆油气检测车对石化区管线实行全天24小时巡检。(徐贵荣)
青岛前湾保税港区
概况 2015年,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创新开放模式,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保税功能政策覆盖全省并辐射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截至2015年底,建成全球首家己内酰胺交易市场、全国首家“美元挂牌、保税交易”的国际橡胶交易市场、全国唯一矿权矿产品交易市场和有色金属市场、华东地区最大的进口棉花市场、全国首家境外烟叶国际采购中心;出台全国保税港区首部地方法规;建成山东省首个投资无费区、全程代理服务区和最佳服务示范区。
改革创新 2015年,该保税港区推进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工作,放大自身优势。抢抓中韩自贸区建设的有利契机,申办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借鉴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立足区域特点,完成在转变政府职能、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深化金融领域开放、推动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创新监管制度等6个领域42项改革制度创新。
新兴经济业态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创新 2015年,通过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新兴经济业态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创新。大宗商品市场集群电商化转型逐步完成。截至2015年底,青岛国际商品交易所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尿素交易平台、中国进口胶定价平台,全年天然胶交易量居世界第二位。6月,获批商务部授予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称号,商品交易所和矿产矿权交易所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称号。
培育新业态与高端产业集群 2015年,通过完善功能,发展平台经济,重点培育新业态,建设高端产业集群。9月,首批近6000辆法国“雷诺”汽车到港,实现汽车口岸中规车进口零的突破。截至2015年底,口岸进出口汽车累计超过3万辆。其中,进口整车15512辆,同比增长157%。在全国19个汽车口岸中居第五位,平行进口数量仅次于天津,成为全国第二大平行进口汽车口岸。
创新发展新引擎 2015年,以功能(拓展)区建设为依托,创新发展新引擎。整合西海岸出口加工区,对现有区域功能优化升级,加快向综合保税区转型,为承接自由贸易政策落地搭建平台;在德州、临沂、潍坊、菏泽、济宁、滨州、聊城、泰安等地辟建50余平方千米功能园区,发挥保税政策功能优势,形成“一区多园”联动发展模式;通过开建内陆无水港、功能政策推介,为中西部对外开放提供“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物流通道。(郭鹏飞 张 磊)
青岛出口加工区
概况 青岛出口加工区于2003年3月10日获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12月8日通过国务院八部委联合验收;2004年8月3日正式封关运作。功能区规划面积2.8平方千米,实行“境内关外、免税保税”政策。该加工区北邻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南邻胶州湾、西至大沽河、东接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距青岛港码头33千米、青岛前湾港码头36千米、青岛流亭国际机场18千米、青岛胶东国际机场10千米,具备便利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经济发展 近年来,该加工区围绕青岛市“三城联动”战略部署,抢抓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开工建设和转型升级综合保税区两大机遇,依托“济青高铁线、青连铁路线、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至高速公路连接线、地铁8号线”等4条交通线路在该加工区周边规划布局所带来的路网环境优势,重点引进新型材料、环保与高端装备、健康食品、保税物流、跨境电商、金融租赁等科技含量高、税收潜力大的高端项目。2015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43.1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亿元;完成进出境总值7.07亿美元,其中出境值4.8亿美元;各项工作平稳推进。
综合保税区申报 2015年,根据海关总署对青岛出口加工区未围网面积整改要求和青岛市政府部署,该加工区与即墨市政府按照“一区两片”模式联合准备申报要件。年内,青岛市政府正式向山东省政府提报《关于申报设立青岛综合保税区的请示》,省政府安排省商务厅牵头,就申报报告征求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青岛海关等部门意见。
招商引资 2015年,加强对新业态招商,引进一批融资租赁、跨境电商、高端商务、保税展示、保税物流等项目,实现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全年新引进项目12个。其中,由青岛中汇泰富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成立青岛中汇泰富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该项目投资建设跨境电商交易总部,创建专门从事中韩跨境网购的交易平台;由巴龙国际集团注册资本10亿元成立万汇城有限公司,该项目拟在该加工区投资展览展示、物流、金融和文化保税等九大产业,创建OTO模式的全球对外贸易中心。青岛海关14项新政的复制推广,为该加工区的安德烈斯蒂尔动力工具有限公司及汉克舍斯沃尔夫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一批优质企业在“选择性征税、保税维修、委内加工”等领域带来新的发展空间。(王丽君)
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5年,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承接胶州市政府委托的行政审批权限80项,将原需19个市直部门分别办理的审批事项集中到该开发区经济发展局、财政局、建设局、商务局,实施单一窗口模式办理,简化审批流程。利用定向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有针对性地选资引资,引进和开工一批蓝色、高端、新兴、智慧、低碳大项目。截至2015年底,引进落户重点项目75个,总投资755亿元,总建筑面积778万平方米,亩(1亩=0.0667公顷)均投资400万元。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互联网+”现代服务业、航空航天和汽车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链3条。其中,高端装备制造千亿级产业链有以中集梦工厂为代表的冷链产业板块,以特锐德、东软为代表的电力产业板块,以德国贝克曼沃玛、山东创新产业园等为代表高端装备制造板块;“互联网+”现代服务业千亿级产业链有京东、有住、传化、宝湾、普洛斯物流等项目;推进航空航天和汽车制造千亿级产业链项目。开工项目43个,其中15个项目实现投产或投入使用、21个项目主体竣工。中集冷箱“梦工厂”项目年产标准冷箱10万台,占世界冷箱产量的85%,是世界最大的标准冷藏箱生产基地;特锐德电气项目投产运营,是国内最大的箱式变压器制造企业;传化公路港项目进入试运营阶段,将成为胶州、青岛乃至山东半岛的公路物流中心。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按照“九通一平”标准统筹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开工建设医疗中心、职工公寓、恒泰湘江国际五星级酒店等配套类项目;投资5.5亿元建设院士专家人才公寓,总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引进中加国际学校、交大附中等;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环境。加快“两院一港”(西安交大青岛研究院、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青岛分院,厚德创客港)建设。其中,西安交大青岛研究院竣工交付使用,2015年招收研究生349人;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与企业在工业余热回收利用、特种锅炉研发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100余项,校企联盟推动资金技术共融双赢的“产学研转”模式初显成效。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青岛分院,发挥机械制造领域国内最高科研机构的优势,加速建设“1+3+1”(1个青岛高端装备制造技术云服务平台,高效焊接、中国智能制造创新战略联盟、工程机械检测等3个国家级实验室和1个工业机器人精密减速器研发中心)创新平台。(李雪梅)
省级对外开放先导区
山东省即墨经济开发区
山东省即墨经济开发区位于即墨市城区东部,面积52平方千米;辖38个行政村、11万人。2015年,完成地方生产总值149.1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6.9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748万元、95.15亿元和53.89亿元,分别增长14.7%、18.49%和14.2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80元,增加2157元。
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341.25亿元,增长23.9%。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9家,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290.59亿元、工业销售产值(现价)270.25亿元、利润28.34亿元、利税36.59亿元,固定资产130亿元,资产539.35亿元,负债157.16亿元。有规模以下工业企业137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50.66亿元、销售收入47.12亿元、税金37.69亿元、利润1.14亿元,资产61.20亿元,负债17.42亿元,实收资本3亿元。
新引进外资企业20家,累计107家,合同利用外资1.1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000万美元。新引进内资企业47家,累计512家,合同利用内资37.50亿元,实际利用内资34.87亿元。(武斐斐 陈克瑜)
青岛董家口经济区
概况 青岛董家口经济区是青岛市和黄岛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的重点功能区,近期规划面积284平方千米,远期规划面积616平方千米,覆盖“两镇一区”(泊里镇、琅琊镇和琅琊台度假区),规划为港区、产业区和新港城等三大板块。该经济区自然岸线长约90千米,近海海域面积约2000平方千米。2015年,完成开发面积约50平方千米,港口进入亿吨大港行列,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九通一平”。签约投资1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15个,协议投资总额近1660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64个,基础设施类项目51个;投资额超过100亿元的6个;投资主体中世界500强企业或央企9家,投资总额779亿元。
产业项目建设 2015年,青岛碱业50万吨/年苯乙烯等6个重点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建设;青钢环保搬迁项目一期等11个重点项目实现竣工或试投产。
港区建设 截至2015年底,建成泊位26个,其中投入运营15个。2015年,完成投资2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80亿元,港口吞吐能力超过1亿吨。建成油品罐区40万立方米、天然气罐区64万立方米、粮食罐区26万立方米、矿石堆场400万平方米,一次性堆存能力达5500万吨以上,将建成国内最大的配套堆场。
基础设施建设 2015年,疏港公路港内段、中心路滨海大道以南段和连接二○四国道段、纬十五路、罐区路等港区道路具备通车条件,形成“两横两纵”的集疏运体系。疏港铁路开工建设,计划与青连铁路同步运营。6月,港区通关中心投入使用。完成总投资2.27亿元的污水处理厂建设。总投资18亿元的公共化工管廊具备使用条件,为海晶化工项目投产及黄岛石化区搬迁创造条件。
推进产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220千伏变电站1座,在建220千伏变电站1座。海水淡化项目开工建设,董家口港区及泊里小城市分水供给工程一期、白马河调水扩建工程等供水工程完工,形成15万立方米/日供水能力。推进实施道路、给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4个,其中子信路、双星南北路等18个项目竣工。华能在建高温热水管网89千米、蒸汽管网21千米,2×350兆瓦热电联产项目列入山东省2015年电源发展规划。临港产业区特勤消防站、西能加气站建成。垃圾处理厂完成选址并进入设计阶段。中法污水处理厂和港区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污水处理能力2.8万吨/日。(徐贵荣)
青岛琅琊台省级旅游度假区
概况 青岛琅琊台省级旅游度假区位于黄岛区西南海岸,面积9.8平方千米,海岸线长7.8千米;辖7个行政村、1256户4035人。2015年,完成财政收入6167万元、国地税收入416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2%、73%;到账外资1870万美元,到位内资1.1亿元,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项目建设 2015年,新注册项目8个,新开工1亿元以上项目4个,新投产项目3个。由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和隆海集团联合投资12亿元、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的区域合作开发项目的50栋住宅楼全部封顶;总投资2.2亿元的青岛美欧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LED科技研发项目建成;紫斐蓝莓工业旅游项目一期竣工并正式投产,推进二期蓝莓酒堡项目;区级重点项目黄海水产研究所、锦玛克棉花研发中心和青钢小镇项目取得进展。投资1200余万元实施龙桥路、东港纬路沿线和周家河河道景观绿化工程;投资6000余万元的龙湾变电站、污水处理厂等建成使用;推进供水、燃气和雨污管道施工,东港纬路和龙桥路段敷设完成,可满足沿线入驻企业和社区配套需求;投资850万元硬化东港纬路和龙湾大道2.6千米道路路面,在滨海大道路口增设交通信号灯,增设公交候车亭,解决重要景点和项目驻地制约交通的问题。
城镇建设 2015年,完成农村集聚性社区建设,10月实现村民回迁。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创新生活垃圾袋装化收集模式,建立“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在青岛市首次进行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电话民意调查中居全市152个镇街首位。
景区建设 2015年,落实山东省蓝色经济发展基金1000万元,投资1.01亿元改造提升琅琊台风景区,投资近600万元建设的大型生态停车场具备对外开放条件;投资200万元优化抚育景区内的黑松、青檀、朴树等观赏林木;投资70余万元更新修缮景区的硬件设施。落实区财政投资1500万元改造提升龙湾区域,推进“慢时光风情街”、文化展览馆、星级卫生间等旅游配套服务工程。总投资2亿元的龙湾温泉度假酒店项目接待服务中心和部分别墅式单体实现封顶。发展特色渔家宴经营业户100余家,由区旅游办牵头对75家渔家宴经营业户做星级评定,实行动态管理。策划推出祭海节、第二届“家庭登山比赛”、“琅琊台·龙湾暑期欢乐季”等系列旅游体验活动,邀请10余名国内著名油画家到琅琊台写生,通过《半岛都市报》、黄岛电视台、“指点琅琊”微信平台等媒介推介。全年景区接待游客120万人次,销售收入5000余万元。
民生事业 2015年,举办物业管理、客房服务、育婴护理职业技能培训班和创业培训班,培训193人;实现自主创业13人,发放创业补贴7万元,该度假区就业率95%以上。更新度假区80岁以上老年人信息,保障老年人体检补助和生活补助按时足额发放,全年发放29.6万元。为低保家庭中失能或半失能的12名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发放居家养老服务费10.7万元。管委出资为24名90岁以上老年人每季度发放600~2100元不等的养老补助金,全年发放6.29万元。9月,投资800万元建设的度假区中心幼儿园正式开园,园区建设参照省级示范幼儿园标准,可容纳200名幼儿入园;度假区小学被评为“青岛市级海洋特色学校”和“青岛市现代化学校”;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工前的相关手续报批工作。(徐贵荣)
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
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位于黄岛区两河路以东、柏果树河以西,北靠小珠山,南向灵山湾,地处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是青岛西海岸新区东西两城区中间极具开发建设潜力的连接地带。辖区规划面积43.6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9.223平方千米,辖1个城市社区、25个行政村,户籍人口14227人、常住人口15493人。辖区历史人文景观众多,列入黄岛区级以上的文物遗址有齐长城遗址、太平庵遗址;旅游景区有西海岸农业观光园(国家3A级)、香博园(国家3A级)、博胜苑、镜台山生态苑等。
2015年,依托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开发建设,引进各类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完成工业产值11.5亿元、财政收入3.7亿元、外贸进出口额1000万美元。(徐贵荣)
山东省平度经济开发区
山东省平度经济开发区位于平度市城区东部,辖37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总体规划面积40.5平方千米。2015年,完成财政收入8.15亿元;完成到账外资9553.67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32.08亿元;新注册项目38个。在建项目29个。其中,有乐耕有机食品、恒德家电、同方环境工程设备、奥瑞金、波尼亚工业园、海尔平度服务园、中小企业产业园等青岛市重点项目7个,有青平节能设备、宏盛新型建材、宏瑞特食品、迪华电动车、浩源药品、成功教育产业园等平度市重点项目15个。新投产(运营)项目10个,其中有波尼亚项目一期和青啤三期及配套企业奥瑞金易拉罐项目、青啤麦芽项目、青啤现代物流项目一期。
2015年,成为青岛地区唯一获批“国家新型工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的单位。(陶希华 苏卫花)
山东省莱西经济开发区
山东省莱西经济开发区位于莱西市城区东部,面积63.88平方千米,其中园区面积20平方千米;辖40个村庄、5个城市居委会、6.3万人。2015年,完成生产总值33.9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7.8%;地方财政收入1.92亿元,增长3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84.7亿元,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65亿元,增长19.8%;到账外资8588万美元,增长18.5%;外贸进出口额3.3亿美元,增长1.4%。(于如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