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管理
工作概况
2015年,青岛市商务局围绕落实国家、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部署安排,构建扩进口与促消费相结合的新型消费体系,推动新常态下各项工作实现新发展。实施“春供30”计划,举办青岛年货购物节、2015年青岛城市购物节、进出口商品展、德国商品展、“老字号”精品展等促销活动。组织200余家青岛餐饮企业参加山东省商务厅举办的“美食山东——齐鲁名吃”评选认定活动,全市有20道菜点被认定为“美食山东——齐鲁名吃”。举办第三届中日韩海鲜烹饪国际大赛,来自中日韩的9名选手为市民现场制作具有三国特色的典型菜品18道,促进中外餐饮文化交流。鼓励发展特许经营和直销等新型商业模式,海之圣、康尔生物2家企业获商务部颁发的《直销经营许可证》。继续推进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全市试点企业达到25家,落实财政资金5000万元。启动的试点项目完成实际投资近7.3亿元,城市共同配送率增长8%。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713.7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0.5%。
商品流通地方立法试点
2015年12月25日,《青岛市商品流通市场建设和管理条例》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经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为国家立法提供先行先试的地方样本。
“千万平方米”总部商务区和商贸区建设
2015年,通过推进一批重点支撑项目规划建设,加快培育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辐射强劲的“千万平方米”总部商务区,促进总部经济和现代商贸流通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年落实总部商务区和商贸区支撑项目203个,竣工面积833.7万平方米,投入运营面积570.3万平方米。其中,总部商务区竣工面积361.7万平方米,商贸区竣工面积472万平方米,两个“千万平方米”工程竣工面积均超额完成全年目标。
开展系列促销活动
2015年,全市推进扩内需促消费工作。1月27日~3月5日,在全市各大商场、超市,各大饭店、酒店及有关服务行业,开展以“欢乐购物、品质生活、促进消费、服务民生”为主题的年货购物节,举办年货展销、网上年货购物、“欢乐团圆年夜饭”等7项活动,繁荣节日消费市场。8~10月,举办青岛城市购物节,在全市的100家大中型商场、超市和饭店、酒家举办各种营销促销活动100余项;市区10条商业街、餐饮街、青岛奥帆中心等特色展区同时启动,举办2015年中国(青岛)国际蓝色休闲嘉年华、2015年德国商品展、2015年青岛名优特色小吃美食展、青岛2015年世界休闲体育大会休闲美食节(莱西)、“迎仲秋、乐团圆、百家门店大促销”、2015年青岛“老字号”精品展和“迎国庆、惠民生、百家门店大促销”等10场集中展销、促销活动,实现销售额9亿元,拉动第三季度消费增长1个百分点。
商贸流通企业提升发展
2015年,推动骨干商贸企业扩大连锁经营规模,拓展网络销售渠道,培育新增长点,重点监测的20家商贸企业(集团)实现销售额536亿元,增长0.9%。全市规模超过10亿元的商贸零售企业达到11家。引导全市商业企业发展连锁加盟等新型商业模式,帮助企业向省商务厅申报特许经营许可,全年有青岛海康水产发展有限公司、青岛可好便利店管理有限公司、青岛萨么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开展特许经营。市商务局印发《关于组织申报2015年城市共同配送试点项目的通知》,公开征集试点项目17个。加强以农产品为重点的共同配送体系建设,提高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渠道。加强推进老字号保护工作,9月,青岛市“老字号”企业协会成立。
保障城乡“菜篮子”市场供应
2015年,市商务局完成承担的科学发展观考核确定的“菜篮子”商品储备2.35万吨年度目标任务,适时投放上市。加强“菜篮子”商品储备管理,市政府发布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市级“菜篮子”商品政府储备管理的意见》。加强“内增外调”货源调度。巩固市控蔬菜保障基地,加强与外埠蔬菜产区对接合作,与海南签订蔬菜产销区域合作协议,市区日均上市蔬菜、猪肉分别达到2000吨、90吨以上。完善应急保障机制,完成《青岛市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修订和应急操作手册的制作工作。建立市、区(市)两级应急联动机制;组织开展全市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突发事件应急演练,规范程序,优化措施,提高处置能力。
加强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运行管理
2015年,市商务局建立例会和追溯运行考核通报制度。制定考核办法及考核细则,每月综合考评并向区政府通报考核情况。加强运维队伍管理,规范巡检记录,加强市场巡检。通过加强宣传提高消费者知晓度,开展“肉菜追溯宣传进社区”活动,设计印制肉菜追溯漫画宣传海报3000余套,定制带有追溯标识的环保袋3万个、捆扎绳20万条发放到社区。青岛市的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运行管理工作在商务部年度考核中居前列。
标准化农贸市场改造建设
2015年,继续以财政股权投入公益性改革的方式,扶持市区新建和改造标准化农贸市场15处,完成建设改造面积7万余平方米;截至2015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标准化建设改造农贸市场60处,建设改造面积21万平方米,使农贸市场达到规范标准要求,提升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市商务局)
工商行政管理
概 况
2015年,青岛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坚持以改革为统领,自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绩。该局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获“中国商标金奖——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特别奖”。
商事制度改革与监管
推进商事制度改革 2015年,青岛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牵头召开全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工作会议,市政府办公厅制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意见》。深化简政放权,完成“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由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变成一个营业执照和一个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登记改革,累计发放、更换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营业执照7.07万份。推动事权下放,除法律法规规定需市工商局登记的事项外,其他全部交由区(市)级登记机关办理。出台《创客企业工商登记便利化意见》,市工商局联合海尔集团推出“‘创客·扬帆’创业行动计划”,借助众创空间、创客平台提供便利化创业服务,全市月均新增创客类企业550家。出台《充分释放企业名称资源的意见》,鼓励企业使用新兴行业用语进行名称申报;推行“不扰民承诺制”和“住所承诺制”试点,化解市场准入瓶颈;推广网上预约登记。全年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24.2万户,市场主体总量达到95.3万户。
监管执法 2015年,市工商局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企业信用公示系统建设,归集市场主体信息198万条,累计访问量超过2000万人次。制定“前置改后置”行政审批信息互联互通规定,建立全市统一的行政审批信息管理平台。出台《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管理意见》,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企业2.66万家。实施“双随机”抽查模式,抽查企业8694家,1122家企业主动整改纠错。强化重点领域监管,推进“全国无虚假违法广告城市”创建,虚假违法广告发布率大幅下降,青岛市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广告监测考评综合排名中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强化网络市场监管执法,在全国率先与地方通信管理部门建立工作协作机制,部署开展“2015年红盾网剑”专项行动,查处各类网络违法案件98件,罚没款239.96万元,责令整改网站261个。拓展执法领域,市工商局加强涉及自来水、电力、银行、电信等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行业案件的查办工作,其中个案罚没款20万元以上的10起(含50万元以上的3起)。市工商局全年查办各类案件137起,罚没款805.23万元;全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查办各类案件3213起,罚没款3642.05万元。市工商局牵头全市农贸市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完成市政府交办的“创城”复审迎检任务。
规范消费市场秩序 2015年,市工商局牵头开展全市消费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市政府制发整治通告和实施方案,推动建立有奖举报、先行赔付、快速反应、现场调处、黑名单曝光、责任追究等机制6项,开展消费市场暗访体验活动,市场秩序明显改观,相关工作多次获市领导批示肯定。推进“12315”体系建设,实行“全天24小时”人工接线,全年受理来电13.09万件,为消费者挽回损失1830.29万元。加强“诉转案”查办工作,办理“诉转案”案件135起,罚没款117.8万元。完成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检873批次,对205批次不合格商品相关企业依法处罚。开展汽车消费投诉通报暨重点企业约谈,推进机动车市场消费维权工作。
服务经济发展
优化企业营商环境 2015年,青岛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台提高补贴、减免房租、降低税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市场主体活跃度达到82.6%,比上年增长11个百分点。发展民营经济,召开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制订民营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推行民营企业注册“专办员”制度,全年全市新增民营市场主体23.1万户,吸纳就业57.2万人次。创建“红盾银企家园”助企融资平台,办理动产抵押登记498件,为民营企业融资86.06亿元。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
实施商标广告战略 2015年,市工商局加强商标梯队建设,全市有效注册商标总量9.51万件;新认定中国驰名商标30件,总量123件,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二位;新申请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811件,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位。推进广告拉动战略,简化户外广告登记程序,实行“一地登记、全市发布”。加快青岛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完成产业区建设11.4万平方米,园区注册企业360家,税收约2亿元。
队伍建设
2015年,青岛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加强教育培训,开展“红盾国学大讲堂”“局长学法日”活动,联合复旦大学举办依法行政高级研修班,提升干部能力素质。宣传先进典型,建立“多彩红盾·印象工商”先进事迹网上展播平台,选树“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系统十大法治人物”曲乐勇等先进典型,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锋的良好氛围。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加强纪律作风建设,严格实行领导干部“全天24小时”在岗带班、机关考勤等制度,增强党员干部纪律意识。
(李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