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海事管理
2017-07-03

海洋管理

胶州湾保护管理

2015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印发健全胶州湾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方案;成立以市长为主任的胶州湾保护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研究谋划胶州湾保护重点工作;将《胶州湾保护条例》贯彻落实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进行汇报,四级政协委员视察胶州湾保护工作并建言献策,协同推进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环湾河道整治、环湾绿道建设等工作。全面启动胶州湾海域养殖设施二期清理整治工作,科学确定奖补标准,依法规范清理程序,开展调查摸底、宣传发动、清查登记、集中拆除等工作,清理恢复海域面积667公顷。严守胶州湾保护控制线,严禁胶州湾围填海,梳理胶州湾内各类填海项目,组织胶州湾底部清淤可行性论证调研,开展湾内养殖池塘清理收回,收回、拆迁养殖虾池267公顷。深化胶州湾生态保护和修复成果,启动胶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申建,总规划面积230平方千米,编制完成选划论证报告和总体规划并按程序上报,推进申请建设工作。城阳区白沙河下游、红岛、市北区小港湾等岸线整治工程获批,落实国家扶持资金1亿元。胶州湾保护工作取得成效,水域面积不减反增(实际水域面积比2010年增加近25平方千米),水质状况持续向好(胶州湾一类、二类优良水质面积比例由2010年的46.4%升至65%),生物多样性有效恢复,景观品质不断提升。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对青岛市胶州湾保护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视察胶州湾保护工作时给予肯定;省政府在青召开胶州湾海洋生态综合整治现场会,总结推广胶州湾海洋生态整治修复经验。

海域海岛管理

海域管理  2015年,加快海洋功能区划调整审批。海洋规划成果进入城市规划展览馆向社会展示。支持青岛西海岸新区海域使用管理创新,青岛国际海洋产权交易中心建成运营,推进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全市海域使用权首次公开“招拍挂”出让并在全国首次实现网上公开出让,两宗海域使用权通过互联网挂牌交易,实现增值率600%。对蓝色高端新兴产业、重大民生工程、重大生态项目全程跟踪、服务,做好董家口港区、蓝色硅谷滨海景观工程、地铁过海隧道等15宗项目用海保障,全年征收海域使用金2.26亿元。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开展海域抵押贷款登记,贷款总额10.37亿元。推进海域使用权不动产统一登记。

海岛管理  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利用”原则,编制完成《青岛市海岛保护规划》和大公岛、灵山岛、竹岔岛和斋堂岛等4个单岛规划并经市城市规划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成为全国首个市级海岛保护规划,构筑“一带两区六组团”(海岛近期重点利用带,海岛控制发展区、海岛集约利用区,田横、鳌山湾、崂山头、前海、灵山湾、棋子湾等组团)的海岛空间总体布局。加快海岛生态保护修复和无居民海岛开发试点,总投资1亿元的大公岛保护与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全面启动,推进大公岛生态监视监测实验站建设。灵山岛一期、竹岔岛一期整治修复项目完工,斋堂岛、竹岔岛二期整治修复项目获批,落实国家扶持资金2590万元。

海洋生态保护

2015年,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海洋综合管理工作全过程。青岛市获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开展青岛市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系统和海洋环境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对胶州湾大沽河口海域实现实时在线监测。抓好海洋生态监测与评价,组织开展六大类14个专题293个站位的近岸海域海洋环境监测,编制发布《2014年青岛市海洋环境公报》,有97.8%的近岸海域海水环境符合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近岸水质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大小管岛岛群生态系统省级海洋保护区获批,全市海洋保护区总数达到6个、面积635平方千米,占全市海域面积5.2%。组织实施青岛市海洋预警报能力升级改造项目,提升海洋预警处置能力。修订完成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大型藻类灾害应急预案。开展海冰、海浪、风暴潮等海洋灾害预警预报和风暴潮风险区划、警戒潮位核定工作,多平台扩大海洋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范围。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成果在国家海洋局验收考核中获优秀等级。应对青岛市历史上浒苔灾害第二大年份,升级“1+X”(“海状元号”海上浒苔综合处置平台加多艘打捞渔船)海上浒苔打捞,创新研制对船浮拖网,实施打捞区域网格化管理,打捞浒苔12.7万余吨,超过前三年总和,海上打捞浒苔全部实现资源化利用。加强海洋执法监察,开展“海盾”“碧海”“护岛”“护渔”专项执法行动,确保海洋生态安全,全年查处海洋违法案件9起、行政罚款87万余元。加强海洋执法装备设施建设,海监维权执法基地维修改造项目建成。

海洋科技创新

2015年,完善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储备和推进工作机制,支持海洋成果转化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领海洋生物、海洋医药、海洋装备等蓝色高端新兴产业发展,累计支持项目39项,落实国家补助资金3.69亿元。争创省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成国内首个海藻生物科技馆,被国家海洋局授牌为国家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申报和实施海洋公益性科研和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项目,落实国家支持资金2702万元。实施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系统提升工程,推进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项目。加快推进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建设。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第二十四届年会在青举办。(于晓)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

辖区海域使用管理

海底电缆管道管理  2015年,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完善海底电缆管道路由调查勘测、铺设施工、注册备案工作程序,加强海底电缆管道铺设事中事后监督管理。批复6个项目的路由调查申请和5个项目的海底电缆管道铺设施工申请,办理3项油气管道维修备案、18条海底电缆管道注册备案和2条海底电缆管道的废弃注销。

航空巡查和遥感数据获取  2015年,组织完成青岛董家口港口物流产业聚集区建设用海项目等3个区块的海域使用航空遥感正射影像数据获取工作,组织开展海域使用航空巡航监视工作。

国管项目管理  2015年,选取河北省沧州市渤海新区和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作为重点区域开展海域使用权属核查,组织协调河北省海洋局和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及相关技术单位核查重点区域用海权属信息249宗,现场核查测量用海权属信息57宗。组织开展北海区国家海域使用管理专项调研工作,审查三省一市(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和山东省,下同)制定的海域使用管理相关地方法规4件、规范性文件69件,核实2011~2015年安排围填海指标的1278个项目的核减情况,统计北海区用海规划内用海项目落实情况和确权发证情况、2011~2015年北海区海域执法检查情况,梳理北海区1051宗围填海项目的实施情况,核查94个用海疑点疑区。组织开展北海区三省一市危化品设施项目用海情况摸底调查。完成黄骅港三期工程等7个项目的填海竣工验收工作。办理57个石油勘探项目的临时用海备案,审查胜利油田临时用海申请3宗。完成海域使用论证从业人员考试青岛考点的考试组织工作。

辖区海岛保护管理

海岛监视监测示范  2015年,组织开展北海区三省一市县级以上常态化海岛监视监测体系建设情况调研和评估工作。组织开展大长山、湖平岛、海驴岛、千里岩、达山岛等5个海岛及周边海域的人为活动监视;开展8.6千米岛体岸线监测;采用遥感监测结合现场验证的方法开展海岛地形监测,绘制海岛地形图15幅;开展48个站次的水质、沉积物和生物现场调查;开展海岛物种登记调查,获植物标本250份,制作海岛物种登记图集5本;获海岛监视监测照片1500张,填写海岛监视监测成果表50余份。

海岛生态实验基地示范  2015年,选取菜坨子、湖平岛、海驴岛、千里岩等4个海岛开展北海区海岛生态实验基地示范,完成海岛周边海域生态环境调查,开展湖平岛智能视频和雷达监控系统安装选址、地质基础及配套设施可行性调研和视频、雷达监控系统的设计工作,千里岩岛上高清视频监控运行;组织开展海驴岛鸟类摄影展。

海岛监督管理  2015年,监督检查北海区34个海岛整治修复项目,现场检查祥云岛等3个海岛。组织开展北海区领海基点海岛保护情况监督检查。开展2014年度北海区海岛统计工作,为编制《2014年海岛统计调查公报》提供数据支持。协调推进千里岩公益性用岛确权工作。

海岛监视和遥感数据获取  2015年,组织完成8个领海基点所在海岛、10个省际争议海岛及其他35个海岛的航空遥感监视工作,组织完成千里岩、大公岛等7个区块24个海岛的真三维数据获取工作。

辖区海洋环境保护

2015年,组织开展北海区(黄渤海)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获各类监测数据75万余组,发布《2014年北海区海洋环境公报》。指导辽宁、河北、天津、山东等沿海省(市)划定海洋生态红线。组织三省一市开展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生态损害修复工作。完成北海区10个海洋站监测能力建设。首次全面监督检查北海区37个国家级海洋保护区。加强海洋工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和海洋倾废环保监管,开展石油勘探开发环保设施“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检查、排海物质现场监管、高频次渤海溢油卫星遥感监测。全面跟踪监测在用17个海洋倾倒区,对倾倒作业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完成天津港“八一二”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海上应急和海洋环境损害评估任务。完成2015年黄海浒苔绿潮灾害应急监视监测,发布绿潮卫星遥感监测信息快报148期,支持地方政府科学做好浒苔处置及防灾减灾工作。

辖区海洋科技

专项调查  2015年11月6日~2016年1月12日,北海分局联合中国海洋大学组织实施的西太平洋中南部水体综合调查冬季航次,搭乘“东方红2”船完成2条断面65个综合大面观测站调查,布放调查海域潜标12套和浮标1套,回收潜标1套;布放中国在西太平洋海域的首套实时浮标系统,填补中国在西太平洋海区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实时观测的空白;多套潜标和浮标组网对西太中南部海域进行长时间序列实时观测。

重点实验室建设  (1)国家海洋局海洋溢油鉴别与损害评估技术重点实验室项目。2015年,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及相关领域专家函审所有开放基金申请项目,确定2016年度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决定资助3项专题申请项目、7项自由申请项目总金额65万元。(2)山东省海洋生态环境与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项目。2015年,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及相关领域专家函审所有开放基金申请项目,确定2015年度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决定资助13个项目总金额52万元。2015年,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技术与实践项目获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辖区海洋预报及防灾

减灾服务保障  2015年,海洋观测网稳定运行,增强海洋观测能力,实时数据上传率98%,延时数据合格率100%。拓展海洋预警报服务领域,增强精细化服务保障能力,拓展预报产品种类,提高空间分辨率和时效,完成各类海洋环境预报和风暴潮、巨浪、海冰灾害的预警保障服务,多次为海事部门海上搜救行动、海上溢油、绿潮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提供海洋环境预报服务,为青岛沿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提供及时可靠保障。利用“‘五一二’防灾减灾日”宣传海洋防灾减灾知识,分别组织开展一系列面向社区、学校和公众的海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全社会海洋防灾减灾和风险防范意识。

辖区海洋权益维护

黄海定期维权巡航执法  2015年,北海分局强化对黄海中国管辖海域的管控,派出维权船通过机海空配合实施维权执法。全年维权船舶巡航33航次、500天、航程5.5万海里;海监飞机维权飞行88架次、航时409小时45分、航程9万千米。

南海专项维权执法  2015年,派出维权船舶11艘次赴南海执行专项维权任务,累计巡航1116天、航程5.7万海里。

涉外海洋科研活动监管  2015年9~10月,开展对北海区中方单位2015年度涉外海洋科研活动监督检查,派出执法人员80人次,对51个单位的61个海洋科研项目进行了解、调查和检查。

国际海底光缆巡护  2015年,组织维权船舶33艘次开展常态化光缆巡护工作,执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北海区专项护缆执法行动。

水下文物保护巡航执法  2015年,组织执行北海区近海水下文物保护巡航执法工作32航次,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安全。

涉外渔业执法  2015年,加强涉外敏感水域管控和伏季休渔执法工作,派出维权船舶23艘次、航时3558小时、航程2.7万海里;海监飞机飞行51架次、航时238小时、航程5.2万千米。

辖区海洋执法监察

2015年,完成单独定期执法6期、渤海石油勘探开发活动定期巡航5个航次、4个季度海岛定期巡航任务,应对天津“八一二”爆炸事故应急执法,对举报案件、疑点疑区等开展不定期执法;开展“海盾”“碧海”“北戴河海洋环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无居民海岛保护”等专项行动,查处重大海洋违法行为;加强渤海石油勘探开发执法检查,制定深化渤海石油勘探开发活动定期巡航执法工作制度及方案,采取区块管理、石油平台集中大检查、重点石油平台值守等措施强化执法;加强海区工作指导协调,开展海区案卷评查并规范案卷制作,北海分局会同地方执法队伍开展区域建设用海、无居民海岛调研等联合执法,增强执法合力;重视队伍建设,继续聘任主办监察员,组织渤海石油勘探开发监管培训、海上作业安全救生培训及北海区400余人参加的海洋执法监察员上岗资格培训等;强化执法技术保障,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手段为行政执法提供技术支撑。

全年派出执法船舶415航次、飞机68架次、执法人员4200余人次,检查海域使用项目1686个、海洋工程建设项目869个、海岛241个;巡航监视海上油田矿区421个次、平台1936座次、FPSO(浮式储油装置)54艘次,登检平台、人工岛311座次,溢油应急核查15次;查处违法案件39起,收缴罚款额640.899万元。(王琳琳)

青岛海事局

主要业务指标

2015年,青岛海事局监管的青岛辖区安全监管进出港船舶178745艘次,同比(下同)下降7.67%;办理船舶进出口手续19608艘次,增长11.78%;安全监管运送旅客506.3万人次,增长5.92%;货物到达量和发送量3.54亿吨,增长3.20%;上缴非税收入16.83亿元,增长4.11%

船舶管理与通航管理

船舶管理  2015年,加强重点船舶、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天气海况及关键环节的监控,监控客船、危险品船、超大型船舶等重点船舶3.67万艘次。吸取“长江之星”翻沉事件教训,对辖区10客位以上客船开展稳性专项检查,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落实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协调青岛市政府建立海上旅游工作体制机制,参与海上旅游专项整治活动,构建海上旅游监管“四联”(联网、联防、联控、联动)机制。开展水上非法运输专项整治活动,联合青岛市安监、港航、海洋渔业等单位加强海上联合监管,累计出动执法车辆1410辆次、派出执法人员3698人次、出动船艇263艘次、查处各类水上非法运输行为64起。完成10家小型客运公司、19家小型污油水船公司标准化制度建设,辖区“两小”(小游艇、小油船)公司基本建立标准化安全管理制度。

通航管理  2015年,优化辖区通航秩序,开展VTS覆盖区通航秩序整顿行动,加强对违反“两制”(船舶定线制、船舶报告制)规定船舶的查处工作,累计查处船舶违章19起,处置渔船碍航74次。加强恶劣气象海况防范与交通管控,严格执行恶劣天气船舶禁限航规定,全年累计监控中韩和中日客货班轮476艘次、青黄渡轮6200艘次,提供安全信息1.5万余次,VTS覆盖区域安全无事故。推进雾后疏港“五环工作法”[三方(交管、港调、引航部门,下同)联合值班、把握雾情规律、优化疏港顺序、调动最强资源、研究评估提升],加强雾季交通组织和三方联合值班,累计组织大规模雾后疏港38次、疏散船舶2.1万艘次,平均疏港效率16.5艘次/小时,最快疏港效率25艘次/小时。

船舶防污染和危险品货物管理

2015年,持续深化“六问六控”[“六问”:针对船载危险货物运输涉及的六大关键要素(货物、环境、码头、船舶、人员、防备)是否处于安全可控状态而进行的风险预判;“六控”:分级分类管控制度,船舶动态监控制度,装卸作业重点隐患防控制度,从业人员责任链管控制度,船舶货物现场检查管控制度,危险品事故动态预警预控制度。下同]长效机制,组织开展“六问六控”长效机制后评估。完善推行船载危险货物预警平台,依托数字智能监管平台,实现危险货物监管闭环管理。组织辖区180余名危险货物申报员知识更新培训,完成2015年首例危险货物申报员诚信评估工作。建立危险货物理化数据查询数据库,继续推行船舶防污染作业信誉管理制度,查处危险货物谎报瞒报案件24起、船舶非法排污案件28起,分别占山东辖区同类案件的100%、75.7%,青岛海事局创建的《船载危险货物“2+4”瞒报查处工作机制》获山东海事局管理创新一等奖。

海上搜救和应急反应

2015年,搜救应急指挥辅助系统正式验收并投入使用。加强对社会救助单位、个人扶持,支持青岛市红十字海上救援队成立,为2014年度参与海上搜救的社会救助单位、个人落实海上搜救奖励20万元。加强与日照、威海海洋与渔业部门搜救应急联动,处置“辽瓦渔55019”渔民受伤、“辽葫渔31580”渔民受伤、“新海升轮”与“鲁荣渔72037”碰撞等跨辖区险情。继续探索辖区溢油应急设备库社会化管理模式,处置“恒晖68轮”泵舱汽油泄漏敏感险情。全年组织海上搜救行动27起,下降6.9%;遇险人员151人,下降36.3%;获救141人,死亡、失踪10人,搜救成功率93.4%

优化服务

2015年,落实服务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海事监管服务十大举措。完成“2015年国际极限帆船系列赛青岛站比赛”“第六届城市俱乐部国际帆船赛”等系列赛事安全保障工作。加快推进董家口港整体开放,推动青岛国际邮轮母港临时开放、即墨女岛港扩大开放工作,做好董家口港区相关码头泊位临时开放期间安全运行和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启动后首艘国际邮轮进出港安全保障工作。加强青岛港前湾航道扩建工程施工期间船舶交通组织与信息服务工作。试运行政务管理系统,实现辖区全部外派服务机构船员业务无纸化申报。深化“凡凡帮办”服务品牌,推进海事特色政务服务。完善加急办证制度,推行船员证书邮递服务,加急办理各类证书近20批次,邮递船员证书700余份。(胡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