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运行调度
2015年,青岛市健全蓝色经济运行调度体系,每季度开展调度分析,编发蓝色经济运行手册。研究热点难点问题,形成《新常态下我市海洋经济拉动作用分析》等调研报告15篇,制订出台青岛市“海洋+”行动方案。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工作,确保完成青岛市承担的全省提升指标考核任务。全市蓝色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海洋生产总值2093.4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5.1%,增速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7个百分点;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为22.51%;“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近1.3个百分点;海洋生产总值与“十一五”时期相比实现翻一番,在整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海洋经济助推全市经济发展。
重点区域(“一谷两区”)发展
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
2015年,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信息化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和省海洋渔业厅联合印发实施青岛蓝色硅谷发展规划。加快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和高层次人才集聚,引进重大科研、产业及创新创业项目210余个,其中国家级科研机构14个、高等院校设立校区或研究院12个;引进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高层次人才等300余人。加快蓝色重点项目建设,国家深海基地、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罗博飞水下机器人等项目投入运营,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等40余个项目加快建设。完善交通路网、景观建设等基础设施配套,蓝谷城际轨道交通土建工点接近完工,温泉河、南泊河景观整治工程竣工并对外开放。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2亿元,增长15.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6.8亿元,增长51%。
青岛西海岸新区
2015年,青岛西海岸新区落实发展总体思路和三年行动计划,海洋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全年完成海洋生产总值690亿元,增长17%。实施重大改革35项,争创国家和省市级改革试点23项,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区级行政权力事项精简49.5%。加快金融开放创新和投融资体制改革,设立400亿元的城市发展基金、200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开办人民币跨境贷款业务。创新对外开放合作机制,加快国际合作示范园区建设。前湾保税港区推进自由贸易便利化,引进建设全国首个汽车口岸电商平台、全省首个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十大特色园区”和重点项目,有蓝色经济产业项目226个,其中33个竣工投产、102个在建;落实政策扶持,获上级扶持资金近2亿元。
青岛红岛经济区
2015年,青岛红岛经济区通过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科技人文新城。获批“国家海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重点发展的“1+5”产业(以发展科技服务业为支撑,加快壮大软件与信息技术、高端智能制造、蓝色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研发、节能技术与新材料产业)全部进入国家产业布局,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64.8亿元,增长12%。启动国家新兴产业组织创新示范工程,增强创新能力,认定青岛市创新型企业14家、高新技术企业34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60%。蓝色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研发产业集聚,新引进黄海制药研发产业园、国际干细胞谷等26个项目,累计引进项目68个,总投资近100亿元。其中,青岛市生物医药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一期建成运营,易邦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期竣工投产,获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海工装备研发产业累计引进项目59个,总投资130亿元。其中,青岛国际海洋装备科技城、七一○所青岛海洋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基地持续推进,鹿港国际海洋装备产业园开工建设,费米海洋新材料、沃赛海水淡化两项目获批蓝色领军人才基金5200万元。
转型升级与海洋产业体系建设
2015年,青岛市推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级,构建比较完备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三次产业比重由2012年底的7.5∶45.5∶47,调整为4.6∶49.3∶46.1。远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科研教育、海洋金融等新兴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推进“蓝色粮仓”建设,发展远洋渔业,全市注册远洋渔业公司27家,获批远洋渔船133艘,超额完成“十二五”末全市远洋渔船总数100艘的规划目标,形成一批实力较强、管理规范和信誉度高的远洋渔业企业。海洋生物医药实现增加值38.7亿元,增速20.1%,发展壮大青岛黄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正大海尔制药有限公司、青岛蔚蓝生物集团有限公司等产值超过5亿元的海洋生物骨干企业,青岛正大海尔制药有限公司的“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及生产项目”、青岛玛斯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绿色海洋健康养殖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及产业化示范项目”等转型升级项目加快建设。四大海洋支柱产业平稳发展,滨海旅游业实现增加值399.2亿元,增长14%,全年接待游客7268万人次,同比增长7%;实现旅游总收入1199亿元,增长13%。总投资3000亿元的80余个旅游重点项目中,开工建设58个、建成运营6个。青岛邮轮母港开港运营,接待邮轮航次35个3.89万人。海洋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325亿元,增长8.6%,交通运输部首次明确董家口港区可接靠40万吨矿石船;前湾港区迪拜集装箱码头启动建设;大港老港区实现转型升级,青岛港发展提速,全年完成港口吞吐量4.97亿吨,同比增长4.3%;集装箱完成1743.6万标箱,同比增长5.13%。船舶海工产业向海工及特种船舶转型,北船重工首次承接海洋石油平台订单,武船重工签订希腊多用途海洋施工及无人潜艇支援船建造计划,海洋设备制造业保持高速增长,完成增加值331.4亿元,同比增长21.9%。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分别完成增加值249.4亿元,同比增长1.8%。
海洋特色园区
及重点项目建设 2015年,青岛市实施定期协调制度,掌握园区发展情况,发现并解决问题,推进全市14个海洋特色产业园持续健康发展。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崂山区海洋生物特色产业园等园区发展形成规模,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海工装备产业园加大招商形成集聚效应。全年特色产业园主导产业海洋业务收入1076亿元,增长13%,园区入驻海洋主导产业企业151家,增加主导产业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或工程实验室5个,海洋特色产业园海洋优势产业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实施项目动态管理,滚动推进140个蓝色经济重点项目,推进项目加快投资,重点项目建设取得实效。全年总投资1500亿元的蓝色经济重点项目140个,开工123个;完成投资211亿元,超额完成全年计划投资。其中,“年产50万套智能环保型船用中低速柴油机关键零部件建设项目”“新型海洋活性抗菌肽功能制剂生产项目”等22个项目竣工投产,“即发中英合作海洋生物纺织材料研发中心”“壳聚糖基生物传感器电极芯片研发及产业化”等48个项目完成项目总投资50%以上。落实省区域战略推进专项资金2.85亿元,其中5000万元专项扶持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项目建设、3500万元专项扶持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落实国家补助资金3.69亿元,支持海洋成果转化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领海洋生物、海洋医药、海洋装备等蓝色高端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2015年,青岛市编制完成《青岛市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总体实施方案》,在全省率先出台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举措。提出年度计划并抓好工作综合调度和落实。年初,建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重点项目和重大活动储备库,调度50个重点项目和20个重大活动。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总投资3596亿元的50个项目完成投资172亿元,海尔集团“俄罗斯工业园”、中启控股集团“柬埔寨斯努经济特区项目”等20个项目开工在建,青岛市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巴基斯坦M4高速公路项目P-1合同段”项目等5个项目竣工验收或运营,双星集团“双星轮胎孟加拉制造基地”等7个项目签订协议。举行重大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第十届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青岛)”等12个活动完成,按计划开展其他活动。以海洋生物产业联盟为依托,组织企业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达成合作,与加拿大新斯科舍省海洋经济考察团交流对接,取得较好效果。海洋生物产业联盟在企业互助促进、实现多赢等方面发挥作用。
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推进国家级重大平台建设
2015年10月30日,青岛市参与建设的海洋国家实验室投入运行,启动建设海洋动力、海洋生态等8个功能实验室和高性能计算、海洋科考船队等10个大型科研平台,推进创建世界第七大海洋科研中心。
推进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建设
2015年,主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产学研合作、技术市场服务和科技成果服务等工作。形成青岛市技术交易市场“一厅”(技术交易市场综合服务大厅)、“一网”(“蓝海技术交易网”)、“一校”(蓝色科技技术转移培训学校)、“一基金”(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的基本架构体系。
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平台建设
2015年,明月海藻集团建设的研究中心和院士工作站被认定为山东省海藻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和山东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其中海藻生物科学研发中心成为国家级的海藻生物产业自主创新科研平台、海洋生物新兴产业的孵化器。琅琊台集团与华东理工大学共建青岛产学研中试基地。青岛黄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青岛正大海尔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快建设技术中心。
海洋人才建设
2015年,海洋国家实验室启动实施“鳌山人才”计划,培养国际级海洋科技领军人才和杰出青年学者。做好蓝色经济领军人才团队项目申报,4个项目获8000万元扶持资金。优化人才配套环境,出台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发展办法,建设人才公寓,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举办2015年“蓝色经济洽谈会”,为蓝色经济提供人才支持。
海陆统筹综合治理
2015年,青岛市胶州湾保护工作取得成效。落实《青岛市胶州湾保护条例》,胶州湾水域面积增长,水质状况改善,生物多样性恢复,景观品质提升。启动胶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申建。落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开展青岛市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系统和海洋环境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对胶州湾大沽河口海域实现实时在线监测。做好海洋生态监测与评价,组织开展六大类14个专题300余个站位的近岸海域海洋环境监测,编制发布《2014年青岛市海洋环境公报》,97.8%的近岸海域海水环境符合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优于黄、渤海近岸海域平均水平。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应对青岛市历史上浒苔灾害第二大年份,创新研制对船浮拖网,实施打捞区域网格化管理,完成浒苔打捞12.74万吨,超过前三年总和,海上打捞浒苔实现资源化利用。(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