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
2017-05-11

概  况

2015年,青岛市发明专利申请44962件,占全省总量的48%,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发明专利授权5170件,占全省总量的31%,同比(下同)增长80.5%,增幅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截至2015年底,全市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3047件,增长50.6%,增幅居副省级城市首位。PCT(专利合作协定)国际专利申请339件,占全省的40%。青岛市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年度考核中成绩居全国第四位。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即墨市以同类城市第一名的成绩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是山东省首个县域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崂山区获批全国第九个、全省唯一的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9个专利项目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主要工作举措

科学谋划知识产权事业发展

出台《青岛市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5~2020年)》  2015年,青岛市知识产权局通过调研形成该行动计划草稿。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以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实施。该行动计划针对青岛市知识产权多而不优的问题,首次提出建设知识产权强市的奋斗目标,首次明确通过实施专利导航工程、商标战略推进工程、版权兴业工程、标准化战略推进工程和知识产权助农工程,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助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

出台《青岛市专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2015年,出台《青岛市专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公开透明、科学管理、注重实效、利于监督”为原则,调整资金使用方向和方式,促进全市知识产权工作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出台《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资助实施细则》  2015年,采取保险、担保和银行分别以60%、20%、20%比例分担风险的方式,化解因专利是无形资产给银行贷款带来高风险的问题,开创以保险撬动专利质押贷款的新模式,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该实施细则提出“四补”政策,在贴息、保险费、专利评价和专利处置评估费等方面给予资助,企业融资成本由10%降至5%。

提升知识产权创造力

2015年,执行科学发展绩效专利考核和发明专利创造季度通报制度,落实专利专项资金资助政策,实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企业发明专利清零行动”和“发明专利倍增计划”,提升全市专利创造能力。琅琊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汉缆股份有限公司等两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数量居同类城市首位。青岛科瑞新型环保材料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数量居同类城市第二位。青岛红旗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等22家企业被确定为山东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试点企业。青岛厚科信息工程公司的地下埋设物标识专利在瑞士第四十三届日内瓦世界发明展上获金奖,是青岛市首获此荣誉。

推进知识产权运用

全国首创专利质押保险贷款“青岛模式”  2015年,完善专利质押贷款工作规范和细则,建立多方参与的合作机制,采取在每个区市设立联络员的方式,推进工作发展。7月启动至12月10日,受理申请企业31家,为12家企业审批放贷额度3700万元。全国政协调研组到青开展专题调研;青岛市在全国保险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经验交流会上作为全国五个典型之一发言;中国保监会开设“专利质押贷款保证保险”的新险种,在国内全面推广“青岛模式”;《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保险报》在头版头条进行报道。

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  2015年,引进上海盛知华等知名知识产权公司,在青岛市选择优秀科技成果进行专业培育,形成高质量专利,实现国内外专利市场价值。市知识产权局与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青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23家单位签订高价值专利培育合作协议,征集项目115个。

推进专利运营  2015年,青岛市获批山东省专利运营试点城市。联合创新公司获批国家专利运营试点企业,橡胶谷获批山东省首批知识产权运营试点,山东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海尔白电、橡胶谷橡胶、即墨新型健身器材等专利联盟顺利运行。海尔集团的某型压缩机专利技术许可被国内外两家企业实施,每家企业分别缴纳一次性专利许可费800万元,每生产一台再缴纳专利使用费6元,预计收益将达1亿元以上。

推进《国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标准贯标  2015年,市知识产权局举办贯标工作业务培训班,加强统筹调度和业务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研发前专利检索、预警分析和侵权诉讼等管理体系,加快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有76家企业参与贯标、12家企业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贯标认证企业。

加快专利信息利用  2015年,实施专利导航试点工程,面向产业集聚区,建设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培育专利导航试点企业。完成全国首个轮胎花纹外观设计检索平台和专利预警导航服务平台建设,完成“铁基非晶带材”等10个专利预警分析研究报告,提升利用专利信息能力。

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加强专利执法  2015年,建立部门联合执法和重大案件会商机制,开展“雷雨”“天网”“护航”等执法保护专项行动。全年查处假冒专利案件455件,增长20%;立案处理专利纠纷91起,增长21%;参加行政应诉11起。推进进出口环节专利执法,青岛市作为全国两个城市之一承担关于建立进出口环节专利执法维权机制的国家课题,先后到青岛、乌鲁木齐和天津等海关部门开展实地调研和组织召开江北地区研讨会,形成高质量课题报告。

推进专业市场专项保护行动  2015年,推进青岛电子街、即墨市小商品市场等两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建设。青岛电子街通过开展树立先进典型和引导行业协会调解及时化解知识产权纠纷等活动,制止假冒伪劣商品流通;即墨市小商品市场建立由市知识产权、工商、公安、市场管理等部门参与的知识产权联动保护协作机制,与商户签署市场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建立商品登记制度,规范化推进市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先后开展知识产权培训14期,参训1000余人。

推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  2015年,在中德生态园设立全市首个专利纠纷调解与处理审理庭,中德生态园具备司法、行政、仲裁等3个渠道处理专利案件能力,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纠纷快速调解试点。在市北、黄岛、莱西等6个区市新开设维权援助服务分中心,全市维权援助分中心达到9个。指导18个专利保护基地加强专利预警和纠纷处理机制建设,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维权保护能力。畅通“12330”维权援助与服务热线,规范和完善工作程序,全年接听、处理来访电话1664次。

开展展会执法  2015年,市知识产权局先后与崂山区科技局、即墨市科技局建立联合驻会开展会展专利执法的合作机制,联合市商务、工商、海关、版权等单位组成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组入驻展会,设立投诉电话、投诉站,为参展商提供法律咨询,接受相关投诉。全国制药机械和农业机械博览会期间,现场解决知识产权纠纷22件,查处假冒专利57件。

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建设专利代办处  2015年,完成专利代办处办公用房装修,设备安装调试到位。组织事业单位人员公开招考工作,6名新录用人员已到岗并分期分批到北京、苏州、济南等地参加业务培训。完成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专利代办处达到试运行条件。

发展中介服务机构  2015年,实施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提升计划,从“存量提质、增量提升”两方面推进中介服务业发展。全年新增专利代理机构7家,全市专利代理机构总数达到29家,居山东省首位。

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  2015年,建设中外专利检索、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托管、专利专题数据库、“12330”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等五大系统;完成全领域专利数据检索平台存储扩容工作,向社会提供高效、快捷的“一站式”服务。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2015年,针对专利代理人才不足的突出问题,继前三年培养191名专利代理资格人之后,继续举办专利代理人资格考前强化培训班,参训学员近100人,58人通过资格考试。为提高专利信息运用能力,青岛市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继续联合举办专利分析实战培训班,新培养初级专利分析师130人、中级45人,全市初、中级专利分析师总量分别达到335人、95人。

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015年,市知识产权局为创客提供免费专利检索服务。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设立专门席位,安排专业人员为创客提供专利检索服务,通过专利分析,指导创客科学、理性创业。开展“创客知识产权沙龙”活动,定期组织创客交流知识产权体会,由专家现场为创客答疑解难,开展知识普及和政策解读。建设孵化器企业知识产权培训基地,依托青岛工业研究院建设知识产权培训基地,与国家知识产权局文献部合作开设公益培训网络课堂,每周五下午面向社会开放上课;根据入孵企业和高端人才需求,组织专家开展“订单式”知识产权培训;全年举办培训班58期,参训4500余人次。

强化知识产权宣传

2015年,市知识产权局组织“‘四二六’知识产权宣传周”和“专利周”活动,举办专利运营论坛、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发展论坛和韩资在华企业知识产权培训班,开展知识产权访谈微视频直播、专家网络在线答疑和专利运营培训等活动。利用微信平台、政务网站、青岛子站等形式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全年被《中国知识产权报》采用稿件17篇、《知识产权工作动态》采用11篇,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采用信息32篇,宣传周、专利周图文直播2次;被国务院办公厅采用信息1篇、省“专报”采用信息1篇并获省领导批示,被市“两办”采用13篇、市“专报”采用2篇。制作发放“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宣传册、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知识宣传单及“走出去”系列宣传手册等多种宣传制品。在《青岛财经日报》等平面媒体刊登“12330”公益宣传广告,首次选择黄金路线公交车整车喷绘“12330”公益宣传广告,在车站灯箱刊登“12330”公益宣传广告。(刘泽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