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2017-05-11

中等及以下教育

2015年青岛市教育系统基本情况统计

(详见第429页)

优化教育资源布局

2015年,青岛市推进实施《青岛市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新、改扩建幼儿园120所、中小学45所,青岛外语学校等5所寄宿制普通高中完成主体施工,青岛艺术学校和青岛盲校新校、青岛幼儿师专启动建设。补齐农村学校短板,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市本级安排资金6.1亿元改造农村学校校舍、配备专用教室、建设运动场地;设置免费培训项目,培训农村中小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骨干教师1000余人,通过发放教育券形式培训农村幼儿教师900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采取“名校+新校”“强校+弱校”“中小学+高校”等形式,全市一半以上的薄弱学校实现与优质学校的结对互动,扶持范围由城区中小学扩至镇村中小学。平度市、莱西市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验收,青岛市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县域均衡发展。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全面育人

2015年,开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百万学生看发展”、中小学生职业体验和“职教义工”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全市普及校园足球、游泳、管乐、舞蹈等课程,举办足球联赛、体育节、管乐节、戏剧节等活动。校园足球改革取得进展,全市有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54所、市级203所,校园足球人口9.5万人。深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推动“创客”学生社团、导师团和实践基地等建设,加强“创新、创业、创客”教育,建成创新与实践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创客”嘉年华、科技节等活动。推进普通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各学段成立小班化教学联盟、生本愉悦课堂教学联盟、翻转课堂教学联盟和合作学习教学联盟;制订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推进方案,推广“慕课”(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翻转课堂、微课程应用。

教育综合改革

2015年,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颁布实施《青岛市职业教育条例》,制发校车安全管理等5个规范性文件和20余项政策、制度;推进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市教育局设立行政审批与执法处,制发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等制度,在全国率先构建教育行政执法制度框架。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推进现代学校制度,探索由第三方评价教育工作。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建立对非营利性民办中小学出资人的奖励和民办教育新上项目贷款贴息制度,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办学。

教育信息化建设

2015年,制订《青岛市“互联网+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教育城域网骨干带宽从1G升至40G,全市631所中小学建成“智慧校园”。5月,承办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92个国家参会(其中教育部部长53人),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专门发来贺信,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分别致辞。大会围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变化,提升教育质量,创造开放泛在的学习环境、促进终身学习,以及教育信息化的监测、评估等举办一系列全会与分会,会议期间举办“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会议签署《青岛宣言》等成果文件,为全球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行动指南。

教育督导

2015年,完善“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加强综合督政,引导区(市)政府依法保障教育优先发展。完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创建工作。指导平度市和莱西市完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申报、验收;截至2015年底,市辖所有区(市)全部通过国家验收认定。加强对区(市)政府教育工作科学发展考核,将教育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等作为对区市政府教育工作科学发展考核与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开展教育现代化区市督导评估工作和区市教育工作专项督导评估。开展对学校(幼儿园)新一轮的发展性督导评估,引导学校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健全现代学校运行机制。加强督学责任区工作,建立健全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机制,落实责任督学职责,提升指导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与水平,推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实现规范办学与特色发展。开展教育质量监测实验,探索建立适合教育发展需要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与运行模式,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建立政府购买服务运行机制。

体育、卫生、艺术与国防教育

体育  2015年,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联合制发《加强阳光体育活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意见》。4月,青岛市获批全国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成为全国3个地市级试验区之一。首次招生足球后备人才,正式注册全国首个校园足球协会,完善大中小学四级联赛体系,举办第二十五届“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赛,全年举办市级比赛528场、参与人数近5000人。创新中学生运动会形式和内容,举办全市学生篮球、排球等10项体育联赛。在全市小学三、四年级中开展游泳普及活动,8.4万名学生学习游泳基本知识,其中3.05万名学生参加游泳技能培训。

卫生  2015年,组织全市学生体质监测抽测,抽测学生1.5万人。结合“爱国卫生月”“全国爱牙日”“世界无烟日”“爱眼日”等活动,举办健康教育活动和传染病防控等宣传教育活动。开展青岛市健康校园创建工作,评选青岛市3A级健康校园57所,其中有33所被推荐省级健康示范学校。

艺术  2015年,组织承办全省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举办第四届全国“小金钟”中小学生管乐展,参赛选手首次超过1000人。

国防教育  2015年,完善军训工作体制,强化国防教育工作,完成初、高中1.5万名新生军训任务,组织高二阶段5000余名学生开展军训试点。

共青团工作

2015年,实施“青春引领”行动,构建青少年学生思想引导体系,创新思想引导新形式,以“与人生对话”“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等为主题和品牌开展报告会、分享会和主题团日活动。巩固团组织传统教育阵地,推进“三会两课”(支部大会、支部委员会、民主生活会,党课、团课)教育,开展“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实施“青春志愿行动”,构建面向社会的志愿服务体系。开展中小学“‘志愿校园、缤纷四季’志愿服务行动”。实施“青春成才行动”,加强学生干部培养,举办中学生未来领袖训练营,开展创新能力、素质提升、职业体验等培训活动。举办青岛市第三届中学生社团文化节,先后组织青岛市第三届中学生十佳明星社团评选、“铭记历史,盛世同欢”中学生演讲比赛、中学生新闻联盟大赛等活动,提升青少年学生素质。实施“青春同行”行动,构建教育共青团组织发展体系。规范团员发展,开展“活力团支部”创建活动,完善团委工作机制,落实团干部培训、示范活动观摩、“导师带徒”新老团干结对等制度。

教育科学研究

2015年,推进规划编制和专题研究,为教育宏观决策服务。编制青岛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形成《青岛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征求意见稿)》。市教育局与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科院、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及有关省市教育科研机构、驻青高校合作,推进六大专题26个项目研究,形成《青岛市农村小规模学校现状与对策研究》等14份研究报告。举办“岛城教育家成长”系列论坛,邀请教育专家、知名学者、驻青两院院士、政府官员、社会各界人士与一线校长、教师围绕教育改革、教育实践等进行研讨,解读教育热点。总结提升“十二五”课题研究成果,启动“十三五”规划课题申报立项工作。持续推进“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读书实践工程,创建学习研究共同体。开展青岛市中小学教师科研工作站第九期访学研修,组织“青岛—安顺跨区域教育高端论坛暨青岛市中小学教师科研工作站走进安顺”活动。提升《青岛教育》办刊水平和质量,围绕教育热点、教育家办学、教育家精神、教育质量、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等热点问题统筹策划专题栏目,增设“岛城教育家成长论坛”栏目,解读基层学校的办学特色。编纂青岛市教育史研究和史志年鉴,组织开展《改革开放实录(青岛卷)》教育内容的研究编撰。

干部教师队伍建设

2015年,健全完善校长职级制改革综合配套制度,加强对各区市深化改革的指导,落实校长职级评审、干部归口管理、学校绩效考核等制度。加强校长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加大学校中层干部的培养和培训,建立校长后备人才库。落实校长聘任副校长、中层干部的办法,做好学校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统筹全市名校长培养工作,修订青岛名校长管理办法,建立名校长“评、管、用、建四位一体”建设机制。继续扩大加强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带动和提升全市中小学校长队伍专业化水平。依托国内一流高校资源,组织开展第六期教育干部高端培训,依托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先进办学经验,选派中青年骨干校长赴外地学校挂职研修。组织全市第八至十期农村小学骨干校长培训、第二十五期初中校长提高培训、第二十九期高中校长任职培训等主体培训班次,有计划地选派城镇优秀校长和校长后备人才到农村学校挂职支教,选派农村学校校长到城镇中小学挂职锻炼。

实施市级教师培训项目23个,投入教师培训专项经费2400万元,构建名优骨干、农村教师和全员教师三大培训体系,制发《青岛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推进青岛市名师工作室工作,30个名师工作室开展活动215次,获各类成果22项;举办“名师讲堂”60次;开展跨学科骨干教师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以及生涯指导教师、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初中骨干班主任等专题培训项目,培训教师7000余人。加大农村教师培训比重,全市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和师范生顶岗实习举办8期,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骨干1200人。开展全员远程研修培训项目,组织全市5.2万名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分批参加远程集中研修。

教育经费和教育基本建设

教育经费  2015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264.64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2.14%。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33.92亿元,增长11.84%;公共财政教育支出232.26亿元,增长12%。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含两项教育附加)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18.99%

教育基本建设  2015年,推进5所高中学校建设项目。青岛实验高中和青岛第三十九中学项目实施主体工程建设,完成建设投资4亿元;青岛外语学校完成主体施工和外墙装饰施工,完成建筑单体工程量50%,室外配套(给水、排水、电力、燃气等)完成30%;青岛美术学校完成内外墙抹灰及外墙保温施工;青岛第十九中学项目完成投资2.4亿元,主体结构全部完工,室内安装完成80%。加大资金投入,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安排青岛第一中学等21所学校23个校舍维修项目,完成投资5475万元。安排青岛华夏学校等3所学校完成投资172万元,投资55万元解决4所学校安全隐患项目;承担9所学校的“未来教室”装修和室外环境改造项目,完成投资167万元。

学生资助和教育基金

2015年,完善高中段学生资助制度,高中段平均资助标准从每生每年1500元增至2000元。完善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将约200所普惠性民办园学生纳入学前教育资助体系。各级财政投入1.35亿元为全市义务教育段75万名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和作业本,保障义务教育全免费;投入1.7亿元为全市8万余名中等职业学生免除学费,将原来的免学费补助资金纳入生均公用经费。各级财政投入资金1.24亿元,为全市6万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和学生发放奖助学金。其中,学前教育政府助学金1600万元,资助儿童1.2万人;义务教育段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700万元,资助学生5590人;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4500万元,资助学生2.25万人;中等职业助学金1500万元,资助学生约7500人。多渠道筹措基金,全年筹集资金3306万元、捐助资金2623万元。

后勤服务

2015年,落实《食品安全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管理规定》,市教育局指导学校建立健全食源性疾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责任追究等各项制度,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开展标准化食堂创建,落实建设、奖补资金1200万元,131所学校建设达标,惠及学生约13万人。制订《青岛市中小学食堂工作人员岗位能力培训规划》,投入专项培训经费19万元,举办食堂管理员、食品安全员和营养师培训4期,参训400余人,市区学校食堂200余人获厨政管理师证、100余人获营养师证。加强全市学生用品的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学生用品企业准入机制及各类产品的采购机制、质检机制和服务机制,制发《青岛市2015~2016学年中小学学生装管理服务工作实施方案》(青教通字〔2015〕27号),首次将学生装面辅料纳入公开招标范围,加强对生产企业的过程监督;建立索证和双送检制度。健全作业本采购服务机制,8月7日,首次以公开招标方式通过政府采购平台确定全市2015年义务教育段学生作业本定点采购供应商库。加强节约型学校建设,落实市教育局制发的《青岛市中小学节约型学校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考评办法》(青教办〔2014〕94号),开展节能宣传和培训工作,完成9所市教育局所属学校太阳能集热工程,3所学校试点安装LED灯,2所学校贴太阳膜。

报考大、中专学校与自学、社会

证书考试  2015年,全市组织国家教育考试16类26次,考生79.6万人次。其中,研究生考试1.57万人,普通高考4.95万人,成人高考2.8万人。

2015年青岛市大中专升学考试报名情况表

类  别

报名人数

增加人数

比上年增长(%)

硕士研究生

15710

-623

-3.8

本、专科

普通高考(夏季)

37802

-780

2.02

春季高考

11662

2357

25.3

成人高考

28044

1149

4.3

普通中专

17529

2269

14.9

 

2015年青岛市自学考试、主要社会证书考试举办次数和报名情况表

考试名称

举办次数

报考人数

上年人数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2

35067

43929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2

65071

59954

全国英语等级考试

2

2633

2660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2

249147

242510

全国非学历证书考试

2

2799

2275

山东省中国书画艺术等级考试

0

0

17

教师资格考试

1

12627

10426

基础教育

概  况

2015年,青岛市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制发《关于深入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关于全面改善我市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实施意见》《关于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意见》,启动“‘全面改薄’提升计划”。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规模,制发《关于开展学前教育片区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展幼儿园片区化管理改革,修订《青岛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管理办法》。推进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工作。健全家校联合育人机制,成立“青岛市和各个区市家长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全面提升中小学办学条件现代化水平。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2015年,制发《关于深入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及配套文件《关于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意见》等9个文件,建立健全定期督查制度。制发《关于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意见》,推动学校课程建设。制发《关于深入推进中小学生社会课堂建设的意见》,挂牌设立300处社会课堂,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市548所中小学采取“名校+新校”“强校+弱校”“城区学校+农村学校”“中小学+高校”“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等方式展开合作,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53%。参与跨区域合作办学的优质学校30所。

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规模

2015年,制发《关于开展学前教育片区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展幼儿园片区化管理改革,通过“名园办分园”等方式新增公办园学位2340个。制发《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六区幼儿园入网率94%。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20所,全市90%的幼儿园达到山东省办园条件标准。修订《青岛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管理办法》,新认定普惠性民办园90所。做好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国家试点工作,全年免费提供早教指导服务11万人次。

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15年,全面完成全国义务教育工作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全市所有县市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工作基本均衡县验收。加大中小学现代化学校建设工作力度,全市85%以上的中小学达到市定中小学现代化学校建设标准。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10月12日,市教育局等7部门联合制发《关于全面改善我市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实施意见》(青教通字〔2015〕81号)。推进实施学生课业负担的监测。落实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参与监督评议教育工作的意见》(鲁教督发〔2015〕2号)要求,以购买服务方式委托青岛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进行年度普通中小学课业负担监测电话随访工作。加强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日常反映的跟进解决,对发现的问题采取责令整改、实地考察等方式予以落实。编制解决大班额问题实施方案,制发《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责任分工的通知》(青教通字〔2015〕84号),明确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区市政府责任,具体提出落实政府“主体责任”的意见。

推进特殊教育发展

2015年,推进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工作,开展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和医教结合3项改革试验。开展自闭症儿童实验的特教学校由4所扩至8所。推进“全纳教育”,建立全市全纳教育资源中心,指导和评估全市特殊教育学校、中小学(幼儿园)“全纳教育”工作。推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指导区市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学生8人以上(含8人)的普通中小学、幼儿园设置资源教室,配备必要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

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

2015年,制发《关于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意见》,推动学校课程建设,构建规范特色课程体系,整合课程资源,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深入实施选课走班制、信息化建设,与北京十一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等名校合作办学。

完善家校联合育人机制

2015年,依托家校合作促进会,推广“以学校家委会为主导、学校参与配合”的校内托管模式,市内三区有58所学校开展托管工作。制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市内三区小学生学校托管工作的通知》(青教办字〔2015〕27号),成立“青岛市家长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推广山东路小学、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等家校合作典型。成立青岛市家长学校总校,开展“《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解读、进家庭”等活动。

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

2015年,成立“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发《青岛市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青岛市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考核管理办法》。建设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科素养提升平台。贯通小学、初中和高中3个学段,举行学科专题培训,16个学科分别完成2次培训任务,外聘国内知名课程专家30人。开展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学法、教学能手和优质课评选。评选教学成果奖140项、教学能手495人、优质课790节。成立由71所学校组成的小班化、生本愉悦课堂、翻转课堂和合作学习教学联盟,制发《教学实验联盟章程》和涵盖义务教育17个学科的《青岛市义务教育学科教学改进指导意见》。

中高等职业教育

概  况

2015年,青岛市坚持“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教”的指导思想,运用法制思维,规范、破解、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依法办学,施行《青岛市职业教育条例》。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制发《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和《青岛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4~2020)》,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推进办学模式改革

2015年,引进“现代学徒制”培养方式,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成为全国5个计划单列市唯一获批的首批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地区。遴选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和高水平的师傅指导学生开展实训。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全年开展培训8期,培训学生300余人。调整、优化现有职教集团,新组建青岛珠宝业职教集团、青岛服装业职教集团等2个市级职教集团,吸纳相关行业协会、行业重点企业参与职教集团建设。

加快现代职教体系建设

2015年,优化中等职业、五年制高等职业、中等职业+普通本科“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规模和结构,扩大“3+4”贯通培养改革试点范围,全年参与“3+4”试点的中职学校8所、本科院校5所、专业11个(占全省的1/3),招生计划485人,报名3934人。调整部分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扩大试点范围,通过中高职专业联盟建设,推进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扩大职业学校自主招生范围,学校由11所增至14所,招生计划由上年的690人增至780人,部分专业报名录取比例4∶1。新增连锁经营与管理等19个专业。

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

2015年,完善中德职教合作(青岛)示范基地运行机制,加强与教育部及中德职教合作联盟成员单位的联系,开展青岛中德职教合作平台建设;完善中德职教合作(青岛)示范基地工作机制,引进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德国专家工作站落户青岛。引导职业学校拓展中德职教交流与合作项目,在黄岛职教中心等学校新增中德诺浩汽车、德国焊接学会北方基地、DMG数控机床教学等一批合作项目。推动职业教育与德国在交流互访、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专业培训等方面的合作。鼓励职业学校开展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

2015年,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导向,深化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制定2015年青岛市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比赛标准,将信息化教学比赛的评选标准融入精品网络课程建设标准和市级优质课评选标准。制订《2015年青岛市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网络化建设的实施方案》,组织网络精品课程应用的专题调研活动。推选职教“一师一优课”314节,组织青岛市中等职业学校优质课评选,有160名教师参加复评;组织青岛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能手评选,有102名教师参评。制订2015年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推进方案,开展课程改革主题教研活动,引领学校课改。

学生技能竞赛

2015年,组队参加全国大赛,23所学校152名选手参加43个项目比赛,获一等奖25个(比上年增长25%)、二等奖45个、三等奖30个,其中一等奖数量居全国3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第五位。组队参加山东省大赛的30个项目比赛,分获一、二、三等奖14、17、13个。

成人教育与民办教育

成人教育

截至2015年底,青岛市建成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137个,分布在全市117个街道(乡镇)。六区数字化学习中心配备率100%,四市60%。举行“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和“活动月”活动。青岛市连续三届成为全国创建学习型城市联盟城市,2名市民被评为“全国学习之星”,市南区、市北区和城阳区成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

民办教育

2015年,制发《青岛市非营利性民办中小学校出资人奖励办法》《关于民办教育新上项目实行贷款贴息的通知》,推进非营利性民办学历教育学校教师保险改革工作,对民办学校基本情况、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现状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和数据测算。全市新批准设立、筹建民办学历教育学校9所,引进社会资金16亿元。

截至2015年底,全市有教育部门批准的各级各类民办学校(不含幼儿园)832所。其中,学历教育学校80所(含中小学63所、成人中专9所、高校8所),非学历教育学校752所(内含高等非学历高校39所、中等非学历学校713所)。全市民办学校有教职工2.9万人,全年招生培训46万人次,有在校生33.8万人,全市民办学校资产总值101.1亿元。

国际交流与合作

对外交流

2015年,青岛市教育局与美国教委联合会(AASA)、香港副校长会、美国明尼苏达州政府等机构进行交流,为双方教育机构交流合作搭建平台。与英国爱丁堡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美国博林格林州立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TAFE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弗雷斯诺分校等机构建立联系,与台湾师范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土耳其DOGA集团来青办学。市教育局及所属单位27个团组119名教育工作者到2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教育交流,另有13人随教育部、青岛市团组出访,8个团组93人到中国台湾地区进行交流培训。现代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与评价培训班在美国举办,全市20名名校长参加为期14天的境外培训。全市中小学出境访问864人,接待境外来访744人。

中外合作办学

2015年,俄罗斯国民经济与总统国务科学院西伯利亚管理分院在青岛第六十六中学揭牌成立青岛俄语教学中心。俄方派遣专业俄语教师来青教授俄语,为学生提供赴俄留学机会。市教育局与土耳其DOGA教育集团通过互访考察,就设立土耳其教育设计研究院达成一致意见,将引进土耳其DOGA集团的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校园设计、教学管理体系。(李勇  计祝保)

高等教育

概  况

教育设施及人员  截至2015年底,青岛地区有学历高等学校25所。其中,本科层次高校16所(含军事院校2所),专科层次高校8所,成人教育高校1所。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9个。其中,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71个。有市级(含)以上各类重点实验室242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国家部委设立的重点实验室23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15个(其中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49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37个,山东省“十二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6个。有国家重点学科1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10个,其中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82个(含省级特色重点学科28个)。各高校占地面积2347公顷,建筑面积992.7万平方米。各高校固定资产总值234.31亿元,比上年(下同)增加2.26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2.94亿元,增加5.2亿元。各高校图书馆藏书3014万册。有在校全日制专科、本科、研究生36.2万人,增加1.2万人。有教职工3.03万人,内有专任教师1.96万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2573人、副高级568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5595人、硕士学位者8552人;有全职两院院士17人、外聘院士3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1人,“长江学者”(包括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和“‘长江学者’成就奖”)21人,“千人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2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7人,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317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9人,聘有“泰山学者”114人。

教育科研  2015年,在青高校承担市级(含)以上纵向科技计划项目1831项,获纵向科研经费资助6.31亿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603项,获经费4.78亿元(包括“863”项目6项、“973”项目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5项、国家社科基金38项);省部级599项,获经费1.03亿元。获市级(含)以上科技奖励243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4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技奖励57项。高校与地方签订横向科技合作协议2436项,合同额5.82亿元,其中在青岛行政区域内转化科研成果414项。申请专利2516项,其中发明专利1762项;授权专利2094项,其中发明专利1007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649篇,其中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收录3797篇、EI(《工程索引》)收录2799篇、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收录374篇、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367篇。

在青高校共与国(境)外院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494项,合作意向书136项。年度出国(境)访问讲学1864人次,外籍专家学者到在青高校访问4378人次。有外籍教师265人。在青高校全年接收留学生4378人次、港澳台学生20人。

高校引进与学院共建  2015年,加强国内高水平大学引进工作。推进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建设,上海财经大学青岛财富研究院和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开始招生。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青岛新材料研究院、清华大学青岛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正式启用,中央美术学院青岛创业园、哈尔滨工业大学青岛科技园、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研究院、吉林大学汽车研究院均开工建设。青岛市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签约。推进与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签约共建工作,协调办理山东科技大学地下信息安全工程院、青岛大学二期共建、青岛科技大学橡胶产业研究院、青岛农业大学平度创业园、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新校区建设、民办高校校企合作等工作。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高校驻青函授站年检等工作  2015年,完成在青高职院校首批重点专业期末验收工作和第二批重点专业的中期检查工作,遴选第三批10个青岛市高职重点专业。召开青岛高职协会会议,组织高职协会成员单位赴中国台湾地区考察高等职业教育,在青高校与台湾多所高校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完成高等学校驻青函授站和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的年检。清理审核驻青函授站171所,年检初审驻青函授站26所、校外学习中心37所。

对外合作与交流  2015年,青岛市与德国波恩大学达成意向,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建青岛波恩高等研究院、青岛波恩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与德国耶拿应用大学、德国科布伦兹应用科技大学等5所德国大学开展合作,启动建设国内首所中德合作双元制大学;劳瑞德教育集团、德国BiTS应用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签约共建中德创业大学。依托山东大学,推进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以及山东大学德国学院等项目的合作。(晁永强)

中国海洋大学

概况  中国海洋大学是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包括理、工、农、医(药)、经济、管理、文、法、教育、历史、艺术等学科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校训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截至2015年底,该校辖崂山、鱼山和浮山等3个校区,有博士后流动站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83个,是国家首批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9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5个类别,具有招收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资格。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9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4个、青岛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由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设在该校。有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111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下同)创新引智基地4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个(海洋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1个和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山东省“十二五”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精品课程与精品视频公开课16门、教学团队4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4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2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试点专业7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有教学实践和科学考察用的“东方红2号”(3500吨级)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天使1号”(300吨级)科考交通补给船、与企业合作共建共管的“海大号”(2600吨级)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和在建中的“东方红3号”(5000吨级)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

学院、学科设置  设海洋环境、化学化工、海洋生命、水产、海洋地球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信息科学与工程、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管理、经济、外国语、文学与新闻传播、法政、数学科学等学院(系)17个,基础教学中心1个,社会科学部1个,本科专业69个。其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含1个培育学科)10个,山东省重点学科21个。

教师情况  截至2015年底,有教职工3000余人,内有专任教师16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千人计划”特聘教授6人,“长江学者”1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7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32人,“筑峰人才工程”“绿卡人才工程”“繁荣人才工程”岗位教授39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人,“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才1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107人,博士生导师355人。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4个。

2015年,该校教授宋微波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校全时工作的两院院士8人。教师入选“青年千人计划”1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通过“长江学者”青年项目答辩2人、入选海洋领域优秀科技青年2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8人、入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受聘学校“筑峰/繁荣/青年英才”等人才工程20人。引进青年教师58人,有1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的25人。在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4%、重点学科90%。新入站博士后112人,在站博士后330余人。聘用长期外籍教师42人,362人次境外专家来校讲学与合作研究。继续实施4个“111计划”项目,新增1项教育部海外名师项目(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William C.Burnett教授)、1项学校特色项目(生物海洋学与海洋生物技术学科体系建设聘请外教特色项目)、1项海外高层次文教专家重点支持项目(法国藻类防御反应研究专家Philippe Potin教授)。聘任钱致榕为该校顾问、特聘讲席教授、行远书院院长,聘请张国伟院士为该校特聘教授、洋底动力学研究所所长。

学生情况  有全日制在校生24351人。其中,全日制博士研究生1797人、硕士研究生7130人、本科生15424人。2015年,招收全日制本科生3802人、硕士生2590人、博士生388人,非全日制研究生1035人。

学科发展规划与基地平台建设  2015年,组织制订各平台、学院(重点实验室)、学科方向“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建设方案。该校牵头与驻青国家海洋科研机构推动筹建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成为全国首个获批启动试点建设、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其中,牵头主持8个功能实验室中的“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2个功能实验室的试点建设,作为骨干力量参与其他各功能实验室的试点建设。山东省海洋环境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2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获市级重点实验室评估优秀等次。由江南造船(集团)承建的学校“东方红3号”船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教育教学  2015年,修订完成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开办“行远书院”,深化通识教育改革。继续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推动开展“卓越法律/农林/会计人才”培养计划。继续实施专业水平提升计划,启动6个专业综合改革。立项建设“海洋科学类基础课程系列教材”等21项重点教材建设基金项目。校外实习基地总量289个。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等各类项目136项,立项资助OUC-SRDP项目568个,参与项目的学生2600余人。有2500余名学生参与各类科技竞赛,获国际奖3项、国家奖125项。举办“全国大中学生第四届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第四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参加“中国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试点施行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扩大导师招生自主权。完成“海洋能源利用技术”交叉设置目录外博士二级学科备案。制订《中国海洋大学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方案》,7个专业接受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获批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为全国45所试点院校之一。8名教授在7个一级学科被聘为国务院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比上届增加学科3个、评议组成员2人。16篇研究生学位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13项成果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开展本科境内外校际合作项目29个,选派181名本科生、72名研究生到境内外大学交流学习,接收境内外大学89名学生到该校学习。134支学生团队、1200余名青年学生赴全国23个省份和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3支团队获“阿克苏诺贝尔中国大学生社会公益奖”、1支团队入选暑期社会实践专项全国百强团队,校团委获“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200余人次参加在青举办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等国际大型赛会志愿者服务。建立3466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为7239人申请发放国家和社会各类助学金及困难补助1746万元,为2099人办理助学贷款1718万元,设置“四助”(助工、助管、助研、助教)岗位1507个,设置“助学公益岗”675个。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5.08%

科研与服务  2015年,科研总经费6.4亿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5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向国家提交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建议4项。继续统筹布局海洋调查项目,组织实施东海、南海海洋调查专项,筹备西太平洋海区水体调查任务,获批2016年印度洋海区水体调查专项。茅云翔教授主持的“经济海藻遗传学与育种创新团队”入选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水产学院艾庆辉、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王厚杰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3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3人获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科研机构前1%行列,进入ESI前1%行列的学科(领域)增至9个。吴立新院士获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人文社科实到经费2251万元,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项。《中国海洋经济周期波动监测预警研究》入选2015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发布《北极地区发展报告(2014)》,《中国北极权益及其实现的合作机制研究》入选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百期《成果要报》。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2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关于南海建设几个重要问题的建议》等5份报告获国家有关领导人批示,关于“蓝色粮仓”建设的专家建议得到农业部关注。

对外交流与合作  2015年,与11个国家的16所国际院校或机构签订校际协议或备忘录。制订《中国海洋大学—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国际联合实验室管理办法》,该校首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进入实质性建设运行阶段。与欧洲海洋能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获批中国—东盟海洋教育培训中心,参与第八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与巴哈马农业与海洋学院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与国际南极学院签署合作备忘录,组织召开国际涉海大学联盟2015年年会暨指导委员会会议。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合作开办法学专业获教育部批准。69个国家的1277名留学生到该校学习,学历生457人。208名师生赴国(境)外长期访学、研修或联合培养,因公短期出国(境)708人次,554人次外宾来校访问。举办“热带海洋与气候国际研讨会”等12个国际或双边学术会议。推动成立海峡两岸海洋海事大学校长联谊会。中国港澳台地区来宾21组次154人次到该校讲学、开展学术交流或合作研究,出访中国港澳台地区39组次154人次,组织实施“香港与内地高校师生交流计划”“2015海峡两岸大学会计辩论邀请赛”等交流项目。

基本条件建设  2015年,新增首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海洋地球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东方红2号”船完成15个航次海上实践教学和科考调查任务,海上作业292天,航程3.5万海里。“天使1号”船完成50个航次的海上实践教学,海上作业110天,接收实习学生1600余人。(文 艳)

青岛大学

概况  青岛大学是省属重点综合大学、山东省首批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与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截至2015年底,设浮山校区、金家岭校区、松山校区,占地面积18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8.9万平方米。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与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山东省首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4、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省级特色专业各7、15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7个,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建设专业2个,国家级、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各3、51门。固定资产24.9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44907平方米、藏书387.9万册,其中电子图书32800GB。主办《青岛大学学报》《齐鲁医学》《东方论坛》等7种学术期刊。设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来华留学教育基地。

学科专业  设哲学与历史、经济、法学、马克思主义、政治与公共管理、师范(教师教育)、体育、文学、外语、公共外语教育、国际教育、新闻与传播、数学与统计、物理科学、化学化工、生命科学、机电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电气工程、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纺织服装、数据科学与软件工程、应用技术、商、旅游与地理科学、音乐、美术、基础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药学、护理等34个学院和100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史、哲、理、工、医、经济、管理、法、教育、艺术等11个学科门类。设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75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型1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型20种;临床医学和工程学在ESI全球研究机构中排名均进入前1%。2015年,有2人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完成教育部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完成临床医学博士授权点专家实地考察工作,完成眼科学、生理学等2个国家重点学科检查和20个省级、7个校级“十二五”重点学科终期验收工作。

教师情况  截至2015年底,有教职工3700余人,内有专任教师2433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382人、副高级771人,两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204人、硕士生导师2157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长江学者”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56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7人,“泰山学者”23人,省级教学名师16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2个。

2015年,继续实施“学科首席教授”“特聘教授”“青年卓越人才”三大人才工程,引进培养“千人计划”专家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才1人、国家知名经济学家1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4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人;遴选出青岛大学特聘教授140人、“青年卓越人才”150人;引进博士研究生106人,招收博士后68人,在站博士后160人,有95名博士后获国家、山东省、青岛市各类博士后研究项目资助,首次获“香江学者计划”资助1人。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8人、国际合作培养计划资助7人。

学生情况  有在校生4.5万余人。其中,本科生3.4万人,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9500余人,留学生1600余人。2015年,招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54人、硕士研究生2152人、本科生8390人,本科学生生源来自28个省市。山东省内本科一批次文科、理科录取分数线分别高出一本线21分和36分,志愿满足率为91.49%。与46个中学建立优质生源基地。学生在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励271项、省部级奖励389项。获批山东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12篇。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606篇,被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下同)、EI(《工程索引》,下同)等收录398篇。

教学  2015年,获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精品课程51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9项。该校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依托名校建设,在15个重点建设专业中设立“创新班”,引进优质开放课程26门,立项慕课建设课程6门,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8个,入选山东省教学名师3人,获教育部和山东省教育厅微课大赛特等奖3项,制作国家卫生计生委医学视听规划教材2部。

科研  2015年,获批国家级项目12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项。获省部级项目138项。获批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青岛市工程实验室1个、青岛市国际科技合作平台2个,与企业合作建设研发中心3个。发表SCI、EI、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等收录论文135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157篇、ESI高被引论文55篇。申请专利340项,授权专利304项。人文社科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3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各类科研经费合同额1.05亿元,到账科研经费9774.61万元。

交流合作  2015年,接待国外到访专家团组90余人次,派出330余名师生出国交流、学习、深造。新增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暑期交流项目。聘请美国、韩国等11个国家50余位长期外国专家到该校工作。继续实施“留学青大工程”,招收54个国家的留学生1568人。其中,学历留学生占长期留学生的47%,硕士留学生在校人数43人,博士留学生在校人数8人。

综合改革  2015年,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成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迎评工作小组,制订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方案,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转变教育观念,理清人才培养思路;推进人才、人事制度改革,成立人才工作小组,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改革职称晋升、首聘评聘制度,探索主聘与辅聘相结合的联合聘任模式和非事业编用人机制改革,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推进学科专业整合提升,成立学科工作小组,制订加强学科建设工作意见,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资源配置模式改革,成立资源整合工作小组,出台优化资源配置意见,对校区功能重新定位,统筹办学资源,挖掘资源潜力,实现校内资源科学合理调配。推进教学科研管理单位调整,调整设立34个学院,建立四级设置\[学校、学院(研究院)、系(所)、教研室(课题组)\]、二级实体管理模式\[学校、学院(研究院)\],解决一级学科跨学院设置、本科专业多学院重复设置、学院中设置同级别院(系)等问题。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下放办学自主权,完善相关配套办法,理顺校院管理权责,推进管理重心下移。

服务地方  2015年,成立服务青岛工作小组,出台服务青岛发展行动计划和服务青岛工作的意见,整合该校办学资源与青岛发展对接。国际大学创新联盟·青岛大学——百千万创新创业人才基地揭牌,与崂山区政府、清青创科技服务公司合作共建的青岛创客大街正式运行,与青岛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合作共建青岛大学标准化战略研究院,成立青岛市法治智库和法治青岛建设研究会。提高医疗卫生、师范教育和成果转化水平,提升服务能力。(司现鹏)

青岛科技大学

概况  青岛科技大学是省属重点综合大学,获批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是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医、法、艺、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以材料学、化学工程、应用化学、机械工程、自动化、信息与计算机为特色学科的多科性大学。截至2015年底,设崂山校区、四方校区和高密校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二级学科2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二级学科9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1个;有本科专业72个;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各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有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个。

院(系)设置和学科建设  设机电工程、数理、信息科学技术、外国语、经济与管理、艺术、传播与动漫、马克思主义、法学、体育、中德科技、国际、化工、化学与分子工程、高分子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与安全工程、自动化与电子工程、继续教育、职业技术等20个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6个,省级精品课程45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精品课程2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4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个。

教师情况  截至2015年底,有教职工2107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852人,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4人,“外专千人计划”专家1人,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人才”(教学名师)人选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全国优秀教师11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1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9人,省级“教学名师”12人;有山东省学科带头人5人,山东省重点学科“首席专家”4人,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4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2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49人。

学生情况  有全日制在校生3万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3000人,本、专科生2.7万人。2015年,该校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26个省份进入本科一批次招生。录取新生7457人,其中本科6231人、专科1226人。应届毕业生签约率94.83%

教学  2015年,该校完成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43个项目获批“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个项目获2015年校企合作专业综合改革立项资格,9个项目获批2015年度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增应用统计学、公共艺术2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增至72个;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获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资助300万元;2人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

学位和研究生教育  出台修订《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的处理办法》《硕博连读实施办法》等文件,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制订《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方案》,启动37个学位授权点校内自评工作,完成MBA、MTI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的专项评估工作。获批山东省创新计划项目9项;该校获省级优秀博士论文1篇、优秀硕士论文5篇,获省级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3项。在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中,该校参赛的46支队伍中有43支队伍获奖。

科研  2015年,科研立项702项,计划与合同经费1.55亿元,实到经费1.15亿元。其中,纵向立项392项,经费5008万元;横向合同310份,经费1.05亿元。获批国家“973计划”项目主课题2项,经费311万元。获山东省科技重大专项(军民科技融合)计划立项,经费200万元。有2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通过验收,“高性能橡胶新材料绿色循环经济一体化项目”在青岛董家口经济区奠基。专利申报与授权大幅增长,申请专利43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300余件;专利授权390件,其中发明专利182件。

对外交流与合作  2015年,该校与韩国汉阳大学合作举办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通过教育部评估。与韩国中央大学合作举办的影视与动画专业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获批,是山东省首个获批的艺术硕士研究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该校首个硕士研究生、艺术学科及首个具有自主招生权限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泰中国际橡胶学院揭牌,是山东省首个在境外设立的办学机构。该校与德国柏林职业教育集团、青岛中德生态园三方合作的国内首所中德合作双元工程大学建设正式启动。(刘俊杰)

青岛理工大学

概况  青岛理工大学是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包括理、工、经济、管理、文、法、艺等学科门类,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环境能源等学科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截至2015年底,设市北、黄岛、临沂校区,占地面积216.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0.34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07.4万册、电子图书资源量7172GB;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24亿元。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5个。有冶金炉渣高效资源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业流体节能与污染控制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个;有山东省高校蓝色经济区工程建设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青岛示范中心、海尔—理工博士后工作站研发基地、山东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基地等。2015年,《青岛理工大学章程》经山东省教育厅核准发布。

专业设置  设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市政工程、机械工程、汽车与交通、自动化工程、通信与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理、管理、商学、经贸、外国语、人文与社会科学、艺术、国际、体育教学、成教高职和马克思主义等19个教学院部及临沂校区;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安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统计学、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交通运输、交通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工业工程、土地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电子商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绘画、音乐表演、汉语言文学、英语、日语、朝鲜语、德语、广告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社会工作等本科专业59个。

教师情况  截至2015年底,有教职工2362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182人、副高级409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7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1人、模范教师1人、优秀教师7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3人,“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领军人才1人,“泰山学者”10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席专家6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人、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学名师11人,青岛市创新领军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3人。2015年,引进教师71人。其中,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人、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名单2人,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领军人才1人、核心成员1人、特聘专家2人,上海“浦江计划”人选1人;新增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香江学者计划”人选1人,新聘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6人;山东省“结构振动控制创新团队”获批“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

学生情况  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29748人,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1436人。2015年,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录取本、专科学生8302人,在12个省份安排本科一批次招生计划,省内最低录取分数理科580分、文科575分,继续居省属一本录取高校前列。本科毕业生实际签约率90%。获批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实训中心,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孵化注册企业68个,注册资金4858万元,在孵创业团队83个。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科技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110余项、省部级奖励350余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36项。发放国家助奖学金2187万元、助学贷款1621万元。

教学  2015年,获批山东省学分制改革试点高校。实施本科专业分类建设,引导特色发展。获批山东省应用型专业建设点1个,山东省“3+2”“3+4”贯通培养试点专业3个,青岛市高职本科重点专业建设项目1个,新增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8项、全国高校微课大赛三等奖1项、山东省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城市规划专业通过住建部评估认证。新增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3人,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山东省研究生科技成果(实践成果)奖6项、“教育创新计划”7项。

学科建设  2015年,加强特色学科体系建设,出台学科及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遴选校级重点学科、科研平台进行重点投入建设。4人入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审专家库,获批青岛市工程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工程研究中心被提质升级为省级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蓝色经济区工程建设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中期验收考评。承办泰山学术论坛之水环境污染控制专题,扩大学科学术影响。

科研  截至2015年底,累计科研立项805项,科研经费6687万元。其中,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项,资助经费1413万元。首次以第一单位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其他奖励11项。被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SSCI(美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四大检索收录论文200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86项。与青岛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青岛世园(集团)有限公司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产学研合作。

对外交流与合作  2015年,发展与境内外高校的合作关系,签署校际合作协议、意向书13份。有90余名教师出国访学、交流,133名学生出国留学或交流交换,53名外国专家来校短期访问、学术交流,24名外籍专家长期驻校授课讲学。招收在校长、短期留学生93人次。加强对现有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运行与质量管理,该校中瑞合作办学财务管理项目通过教育部评估。(青岛理工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概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的高校,涉及理、工、管理、文、法、经济、哲、教育等8个学科门类;有博士后流动站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博士点4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点150个,另有工商管理硕士、翻译硕士、会计硕士和20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学科专业覆盖石油和石化工业各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石油石化新型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54个国家及省部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有青岛、东营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16.73公顷,建筑面积152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82万册。2015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章程》获教育部核准实施。该校强化依法办学、依法治校观念,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提升管理水平;完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综合改革方案》制订并获教育部核准实施,推进改革任务落实。

院(部)与学科专业设置  设研究生院和地球科学与技术、石油工程、化学工程、机电工程、信息与控制工程、储运与建筑工程、计算机与通信工程、经济管理、理、文、马克思主义、体育等12个教学学院(部),另设荟萃、国际教育、后备军官、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等5个学院。有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化学工艺、油气储运工程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业催化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应用化学,机械电子工程,化工过程机械等6个“十一五”山东省重点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工程力学、物理化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等7个“十二五”山东省重点学科;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2个青岛市市校共建重点学科。设测绘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工程力学等62个本科专业。

教师情况  截至2015年底,有专任教师1625人。其中,两院院士7人,教授、副教授982人,博士生导师186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1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1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及海外特聘专家1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15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6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入选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2个,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支持计划”学科1个。

学生情况  截至2015年底,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万人、研究生5700余人、学历留学生近1000人、函授网络在籍生5.4万人。2015年,录取普通本科生4630人、全日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933人。采取多种措施和渠道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5.05%,连续21年超过90%。

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  2015年,完成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成立荟萃学院,推进“卓越计划”企业专家授课和跨学科人才培养工作。增设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新增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奖的教材8部。新增山东省教改项目12项,通过省级教改验收项目18项。强化实践教学,新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2个,新增实习基地50个。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组建学位授权点指导委员会64个,通过教育部专项评估学位授权点6个。新增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5个。新增博士生导师31人、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180人,5名导师获评山东省第四届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招收留学生国别增至80个,各类在校留学生1182人,其中学历生占84%。该校入选首批“高等院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试点学校”。建成山东省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连续3年获评“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网络教育学院”。

2015年,新增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5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11项,学生创新成果获国家级奖励177项,比上年(下同)增长68.5%。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150余项,参加创业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180余人次。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被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下同)、EI(《工程索引》,下同)收录476篇,增长22%。研究生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160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22篇学士、硕士、博士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1篇博士论文入选“2014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获全国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一等奖1项,总成绩居山东省首位。举办首届创客年会,“荟萃青春”创客空间被认定为青岛西海岸新区十家创客空间之一,新增大学生注册公司11家,2人入选团中央组织评选的“2015年创业英雄百强”。获中国大学生沙滩排球锦标赛女子组冠军(三连冠),全国沙滩排球冠军赛男、女冠军,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北方赛区)男子组第二名。普通大学生获第六届全国大学生阳光体育乒乓球比赛团体三等奖。

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2015年,继化学学科、工程学科和材料科学学科之后,地球科学学科居ESI全球排名前1%。支持高层次人才,完成国家重点学科立项投资1715万元,省级、校级学科完成立项投资800万元。支持团队建设和高水平成果产出,为“千人计划”“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提供学科建设经费1200万元,资助出版“211工程”学术专著9部。

全年签订各类科研项目1262项。其中,纵向项目立项394项,包括国家重大专项研究任务23项,首次获批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到98项;横向科研项目合同868项,100万元以上项目16项。全年到位科研经费6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励24项。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I、CPCIS《科技会议录索引》检索1351篇,登记软件著作权74项。授权职务专利904件,增长63.6%,其中国外专利2件、国内发明专利324件、1项专利获第十七届中国专利优秀奖。获批各类文科纵向科研项目87项;到位科研经费1244万元,增长34%。获批上级科研平台8个,提质升级1个。加强非常规油气与新能源研究院建设,设在该校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该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继续入选EI和四大核心以及F5000项目来源期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行列,学报(社会科学版)继续入选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两学报分获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二等奖。

人才队伍建设  2015年,新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职引进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新增全国“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3人、山东省青年科技奖2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4人,教师及师资博士后68人。

合作与交流  2015年,该校及校属单位与国内企业、政府签署各类合作协议80项,设在该校的山东省中国石油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通过山东省民政厅社会组织评估。与1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所大学和教育机构签署33份交流协议,在塔吉克斯坦设立该校首所孔子学院,新增“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1项,全年选派赴境外交流学习研修的学生、学者、管理人员1428人。(王春艳)

山东科技大学

概况  山东科技大学是以工为主,包括工、理、管理、文、法、经济、艺术等学科门类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设青岛、泰安、济南等3个校区,校本部设于青岛校区。截至2015年底,占地面积243公顷,建筑面积14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近30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亿元。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二级学科4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二级学科12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7个(其中工程硕士包含19个授权领域);设84个本科专业。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各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1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各1个,青岛市重点学科3个、重点实验室4个、工程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该校科技园是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机构,入园企业、研发机构120余家。

院系设置与学科建设  青岛校区设矿业与安全工程、测绘科学与工程、地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与建筑、机械电子工程、信息科学与工程、数学与系统科学、经济管理、电气与自动化工程、电子通信与物理、化学与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交通、文法、外国语、艺术与设计、马克思主义、体育等18个学院和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实验室、海洋工程研究院、低碳能源化工实验室等3个科研机构。泰安校区设资源与土木工程、机电工程、信息工程、经济管理、文法、基础课部等6个系(部)和继续教育学院、泰山科技学院(独立学院)、采矿工程研究院。济南校区设财经、电气信息、公共课等3个系(部)。

2015年,该校与青岛勘察测绘研究院联合申报的海陆地理信息集成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山东省科技厅绩效考评中被评为优秀等次;新增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青岛市工程实验室1个,获批青岛市智能信息检测处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青岛市洁净煤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海洋测绘技术分中心。

教师情况  截至2015年底,有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19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领军人才1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2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6人,教授268人,博士生导师153人。

2015年,入选“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领军人才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2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人、2014年度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青岛拔尖人才3人,获2014年度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1人、2015年度享受青岛市政府特殊津贴者1人。公开招聘86人,其中博士57人。引进“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成员2人。举办泰山学术论坛(先进制造技术与矿山装备、先进材料与表面改性专题),举办第四届泰山学者主题沙龙。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估。召开第二次人才工作会议。该校被评为2014年度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资助49名教师赴国内外访学、留学。完成2015年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工作,聘任73人。

学生情况  有在校生4万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5900余人。2015年,该校承办第十届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山东赛区比赛。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221项,获全国性奖励558项。学生获授权专利98项,本科学生发表论文86篇。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6项。2015届毕业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总体就业率分别为96.94%、96.27%、93.26%。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被认定为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入驻创业项目47个。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举办辅导员论坛和第二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2人分获第七届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第四届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第二赛区)二等奖,2人获山东高校优秀辅导员称号。

教学  截至2015年底,该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精品课程4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教学团队1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

2015年,该校完成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自评自建工作,通过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评估。加强特色名校建设,检查14个重点建设专业完成情况。安全工程获批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试点专业。电子信息类(含通信工程专业)与计算机类专业群获批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获全国煤炭教育协会优秀教学成果奖41项、论文奖9项。该校在全国性教学竞赛中获奖38项。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翻译硕士、法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等5个学位授权点通过教育部专项评估。获山东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10篇、优秀学士学位论文20篇。获省级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7项、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奖12项,获批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11项。

科研  2015年,科研立项677项,计划与合同经费1.58亿元,其中纵向经费1亿余元、横向经费5762.41万元。获各类科技奖励56项,其中山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参与完成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授权专利486件。其中,发明专利185件,首次获国际专利1件。获批计算机软件权登记76项,出版学术著作58部,发表论文1117篇。加强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修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教职工科研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实施“基础研究优秀青年教师支持计划”。召开第十六次科技大会。科技园新增入园企业34家,3家企业获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通过国家中小企业专项资金项目、青岛市科技计划项目和青岛市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计划项目验收,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免税资格。

交流与合作  截至2015年底,该校与美国、德国等23个国家和地区的112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学生交流项目。接收俄罗斯、美国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2015年,该校录取外国留学生173人,在校留学生572人。获教育部“中欧学分生专项奖学金”项目资格。2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获教育部批准延期,1个合作办学项目通过教育部评估。与国(境)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签署合作协议26项,新增国外友好大学和研究院所8所、学生交流项目5个。聘请外籍和港台专家教师90人。举办地质断裂力学国际会议等学术交流活动。

山东省教育厅和青岛市政府签署共建山东科技大学协议。山东省政府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学校工作得到推进。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交流,签订合作协议8项。新成立4家校友会,总数达44家。启动学校理事会筹建工作。(韦 伟)

青岛农业大学

概况  青岛农业大学是农、工、理、经、管、法、文、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多科性大学。建有青岛、莱阳两个校区和胶州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截至2015年底,占地241公顷,校舍建筑面积79万多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47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227.22万册、电子图书248.63万种。有国家发展改革委动漫产业核心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国家动漫创意产业基地人才培养与研发基地、全国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中国农产品流通与经纪研究院暨青岛培训中心、中国鸵鸟疫病防制中心等8个国家级研发与培训基地,参与建设国家小麦玉米工程实验室,有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33个、青岛市重点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17个、研究所42个、中外合作研究机构4个。

院部设置与学科专业建设  设农学与植物保护、资源与环境、园艺、园林与林、动物科技、海洋科学与工程、机电工程、建筑工程、生命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经济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理学与信息科学(软件与服务外包)、动漫与传媒、艺术、外国语、化学与药、合作社、国际教育交流等19个教学学院和体育教学部,另设继续教育学院和海都学院(独立学院);设77个本科专业。2015年,新增数字媒体艺术、动物药学等2个本科专业;增设“3+2”“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5个、校企合作专业方向3个。

截至2015年底,该校有7个学科被列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其中2个为特色重点学科;3个学科被列为青岛市市校共建重点学科。2015年,完成“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总结考评工作,7个重点学科完成或超额完成建设目标。继续实施学科建设“四大工程”,加强作物学、植物保护、生物学等10个学科的学科建设工作。

教师情况  截至2015年底,有专任教师1506人。其中,博士占46.4%,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占47%,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占14%,来自全国重点院校科研院所的教师占67%,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专家)11人,入选教育部、科技部“人才支持计划”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6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1人,博士生导师24人,山东省重点学科(实验室)首席专家5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站长8人,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50人,有7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高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2015年,引进教师38人,其中“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1人、博士27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6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10人、博士后工作经历9人。柔性引进院士2人,兽医生物技术科研团队入选首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培育计划”,新增“泰山学者”特聘专家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青岛市各类人才7人。

学生情况  2015年,招收全日制本、专科生7137人,其中本科6926人、专科211人;招收全日制研究生408人、在职研究生114人;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和研究生29397人。毕业生总体正式就业率94.8%。通过深化领导干部和辅导员听课制度、开展学习型宿舍建设、严格上课和考试纪律、树立先进典型等多种措施,推进学风建设。组织、参与主题教育和文体活动,获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山东赛区校园组冠军、山东省篮球高校甲组冠军等成绩。完善“青春虹文化”“青马工程”“社团文化八百工程”“志青春志愿服务工程”等学团工作框架。有4支社会实践团队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团队,16个社会实践团队被授予国家级和省级以上称号;1个项目获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5个志愿服务项目获国家基金会重点立项。

教学  2015年,围绕“名校工程”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成配套课程体系框架图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获省级教学研究项目9项、中华农业科教基金教材建设研究项目6项,动物医学专业获山东省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资助。启动与知名大学合作培养人才项目,选派优秀学生赴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交流学习,开拓学生视野,提高专业能力。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83项;在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48项、省级奖励177项;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3项,其中一等奖1项,填补该校该奖项空白。

科研  2015年,获科研立项352项,新增经费6701.17万元。其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项,居省属高校第6位、全国高校第195位。获各类科研奖励42项,其中省级以上奖励7项。获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62项,授权发明专利140件。5个新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被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和CPCI(《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三大检索收录论文558篇。新增山东省根茎类作物生产装备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2个青岛市科技创新平台。牵头成立青岛市农业经济学会,参与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各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7个。

推进基础研究,成功克隆控制大豆种皮硬实性的主效基因,学术论文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Genetics》发表,影响因子33.463;首次建立单细胞水平端粒酶活性均相电化学癌症早期诊断检测新方法,其研究成果在分析化学领域最权威的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发表;绿色高效合成吲哚衍生物的研究成果在应用化学一区期刊《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发表封面文章。在回文结构功能研究、稻瘟病菌转录因子结合调控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先后在《Molecular Cell》《Nucleic Acids Research》《Scientific Report》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加强应用研究,主持研发的国家三类新兽药美洛昔康及其注射液获国家农业部批复;作物品种小区精确种植与收获装备、花生播种联合作业装备、4XP-1800型西洋参收获机等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10余种机型达到国内首创;自主选育的小麦新品种“青麦6号”、矮化苹果新品种“福艳”等再创亩产新纪录,受到政府和社会关注。

社会服务工作  与即墨市、莱西市等6个县市区签署校地战略合作协议,与6家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与2个企业联合成立有关研究院,对接政府部门、企业洽谈合作50多次,实施合作项目76项。加强产学研基地建设,新建区域性研发中心2个、综合性示范服务基地2个、特色产业服务基地2个、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2个、专家大院(工作站)24个,获星火示范基地项目1项。推进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工作,有12项新技术和新品种被山东省农业厅和青岛市农委确定为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转让新品种1项、专利技术3项,推广重要科技成果20项、实用技术60余项。组织规模科技服务活动6次,开展社会服务活动1800余人次,解决技术难题410余项。面向社会举办各类培训班64期,培训各类人员6529人次。

国际合作与交流  2015年,该校与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15份。选派出国交流学生167人。接受来华留学研究生、本科生、语言生191人。实施与美国莫瑞州立大学的教职工交流项目、与韩国首尔大学的学术交流项目、与韩国昌原大学的中韩CEO培训项目、与泰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学术交流项目等中外合作项目。获批引智项目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与韩国农村振兴厅合作开展研究课题2项,推动科研领域的国际合作。

办学条件基础建设  2015年,科技实验楼和后勤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及大部分配套工程完工,建设完成动物医院和养殖房等项目建设。实验室建设投入2020万元实施3个省级骨干学科和6个教学实验中心建设项目。全年完成实验室改造项目13项,购置设备4997万元。8月,与平度市签署建设青岛农业大学平度创新创业基地协议,由平度市引入企业投资建设占地106.67公顷、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青岛农业大学)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概况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是实行“省市共管、以市管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山东省骨干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主要从事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兼有成人本科、专科层次学历教育及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等。截至2015年底,设黄岛校区、市南校区、市北校区,占地5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236.8万元,固定资产4.6亿元;馆藏纸质图书92.6万册、电子图书44万册。有校内实训基地(室)143个,其中有中新职业教育发展中心(青岛)基地、国家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国家职业教育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全国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全国农村信息化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国家首批高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基地和教育部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分中心,山东省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研究基地、山东省服务外包实训基地、山东省“金蓝领工程”培训基地,青岛市服务外包实训基地、青岛市高职教育实训基地、青岛市服装行业人才培训基地,青岛技术博物馆和青岛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院。与海尔集团等知名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216个、海外实训基地20个。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微软IT学院、甲骨文(Oracle)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中心、华信(青岛)实训基地等落户该校。

专业设置  设海尔(机电)、软件与服务外包(信息)、生物与化工(蓝色工程)、旅游、商学、教育、艺术、培训等8个二级学院。招生的专业有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制冷与空调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外包服务、应用电子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海洋化工生产技术、商检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旅游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酒店管理、邮轮服务与管理、旅游管理(新西兰项目)、会计(爱尔兰项目)、商务日语、应用韩语、物流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学前教育、人力资源管理、音乐教育、服装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环境艺术设计、艺术设计、航空服务等35个,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物流管理、旅游管理、软件技术、服装设计、市场营销、应用电子技术和应用化工技术等专业为国家重点专业。

教师情况  截至2015年底,有专任教师416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28人、副高级231人,青岛市优秀教师1人,青岛市首席技师2人,享受青岛市政府特殊津贴者1人,青岛市高校教学名师3人,山东省高校教学名师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兼职教师232人,外聘顾问、教授、德育导师90人。依托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及海尔集团等企业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双师”结构训教团队,有“双师”素质教师334人;建立专家、名师工作室(站)16个。

学生情况  截至2015年底,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1174人。2015年,招生4678人,实际报到人数4303人,总体报到率比上年(下同)增长1.1%;录取一志愿满足率62%,增长12%;录取考生高考成绩超本科最低控分线人数193人,增长2%。2015届毕业生签约率51%,正式就业率95%,总体就业率99%。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学生创业项目“农乐汇——乡村旅游平台”获山东省首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践组金奖。全年完成创业培训36期,培训学生2551人,该校被评为青岛创业大学优秀教学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进驻项目38个,注册金额3000余万元,年营业额1500余万元,带动就业159人,提供实习岗位近300个,落实政府、社会创业资金支持累计468万元。

产、教、学研结合  2015年,该校实施“三基两会一院”(教师研修基地、学生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产教学研理事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社区学院)建设工程,与黄岛区红石崖、辛安、长江、黄岛街道办事处共建4个社区学院。“探索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机制”课题获青岛市第三届教育改革创新奖。依托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推进教师研修基地、学生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挂牌成立各类基地139个。加强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牵头成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会”和“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院校就业与创业教育工作委员会”。创建青岛市志愿服务学院品牌,全年完成市直机关、街道干部、企业、高校等各类志愿服务培训26期,参训2000余人。推进实施“双百融合成长计划”,与黄岛区薛家岛、灵山卫、红石崖街道办事处完成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签约,共建社会实践基地53个。青岛国际啤酒节志愿服务团队、“心之翼”志愿服务团获省级“优秀服务团队”称号,“美丽乡村行”社会实践团队、小红帽志愿服务团队、小强家电维修社志愿服务团队获市级“优秀服务队”称号。

完成23批次“五级”(国家、省、市、区、院)科研课题及成果申报220项,增长31.8%;市级以上课题立项58项,增长68.5%。新增职务专利8项。

国际合作交流  该校推进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拓展国际教育合作的领域和空间,实现每个二级学院至少与1个海外教育机构或院所对口合作的目标。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合作举办计算机与应用技术专业专科教育项目。截至2015年底,该校有国(境)外友好关系院校(机构)74个,分别属于21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选派20名骨干教师赴新西兰、爱尔兰和德国执行国(境)外培训、研修任务;组织84名学生出国(境)游学、留学、实习和交流;接受外国留学生23人;举办该院首届“爱尔兰文化周”活动、“中新合作职业教育周”以及“中国—新西兰职业教育论坛”。(王体晓)

青岛广播电视大学

概况  截至2015年底,青岛广播电视大学有金水路、大连路和泰山路3个校区,下设崂山、城阳、胶州、胶南、即墨、平度、莱西、直属等10余所分校、教学点,依托海信集团、海尔集团、中车集团等企业首批建成7个国家开放大学(青岛)学习中心,形成覆盖青岛城乡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该校占地面积44.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9万平方米,绿化用地19.7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91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价值6905.42万元。2015年10月,金水路校区正式投入使用,该校区占地面积5.08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9795平方米,作为国家数字化学习中心青岛分中心,有数字资源量约5TB、教学计算机3600台、多媒体教室座位2266个。

学科设置  开放教育本科设汉语言文学、教育管理、法学、会计学、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物流管理、金融学、学前教育等12个专业;开放教育专科设网站开发、数控技术、会计学、汉语言文学、教育施工与管理、学前教育等21个专业。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大学等10余家高校合作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进行经济、管理、文法、医学等学科门类和专业的招生和管理。

教师情况  该校本部有教职工105人,内有专任教师63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5人、副高级21人、中级33人。

学生情况  2015年,开放教育招生8031人、毕业6012人,本科招生3056人、毕业1571人。

教学  发挥网络教学优势,优化“个性化”“一站式”学习支持服务。采取面授辅导和网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可通过电大远程教学平台随时点播网上教学资源,利用论坛、双向视频系统等网络交互手段,根据自身学习特点和工作、生活环境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教学辅导,开展自主学习。与市总工会、市妇联、市教育局等部门开展“劳模班”“基层妇女干部学历班”等特色办学班招生和教学管理。

青岛创业大学成立  2015年4月,市编委办正式批复该校加挂青岛创业大学牌子,实现青岛广播电视大学与青岛创业大学一体化办学。在全市建成多个区市教学点和驻青高校教学点,累计培训大学生5万余人。自主建设网上创业大学——“头客网”,实现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教育模式,搭建全方位的创业教育体系。

非学历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  2015年,该校被市政府赋予青岛社区大学的教育职能,开展以“学分银行”为载体的社区教育工作,为满足全市居民学习需求提供多样化保障。社区大学以大连路校区为主,初步构建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和学习中心四级社区教育体系。承办的“青岛市干部网络学院”助推全市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全年开展教师培训、农民创业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层妇女干部培训、军转干部创业培训等各类培训4万人次。(由  帅)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

概况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隶属于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教育行政管理隶属山东省,是集成人本科、成人专科、普通专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面向全国招生的高等职业院校。截至2015年底,校舍建筑面积10.8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65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829.64万元;图书馆纸质藏书27万册、电子图书12.5万种。2015年,通过由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组织的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项目验收。

学科专业  设航海系、机电系、船舶与海洋工程系、物流与航运管理系、外语系、基础部和福州路分院。2015年,青岛市市校共建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通过验收,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专业通过中期检查,轮机工程技术入选第三批青岛市市校共建高职院校重点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电子商务、商务英语专业获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开始招生;“航海学”“船舶辅机”2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余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9本教材入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招生专业12个。其中,国家级高职高专精品建设专业1个、国家级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示范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形成以国家级精品专业和试点专业为龙头、省级特色专业为主干的专业建设框架。

教师情况  截至2015年底,有教职工487人,内有专任教师260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24人、副高级166人,外籍教师5人,享受省政府以上特殊津贴者8人,省、市级教学名师分别为1、2人。

学生情况  有学历班在校生4800余人,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航海类专业学生在全国统一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考试中,连续15年居同类院校前列。该院学生代表队获第三届中国海员技能大比武航海院校组团体二等奖。

培训  2015年,围绕“质量、特色、服务、效益、结构、规模、市场、客户、营销”思路,以效益为主线,开展内部和外部调整,提升办学活力,做好在职培训工作。坚持市场化运作,把企业化思维、营销意识、客户理念融入贯穿培训全过程,提高培训创效能力和水平。该院领导分别带队到青岛、北京、上海等地走访调研,加强与行业主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交流与合作,拓展集团内外企业市场。2015年,开展培训334期,承办多个高端培训项目。

科研  2015年,围绕国内外航运发展和企业需求开展科研工作,坚持“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的生产发展需求,有利于集团人才培训的需求”的科研导向,提高科研服务学院人才培养能力、科研服务中远集团决策管理能力、科研服务地方和社会能力。组织完成交通运输部、山东省教育厅、中远集团等多项课题申报工作,新立项课题27项,在研课题82项,通过鉴定或验收课题28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1项、国家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3项;坚持教授治学,发挥学术委员、专业带头人示范引领作用。完成《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5)》的编制工作;组织中远集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调查研究工作,推动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对外交流与合作  截至2015年底,该院与俄罗斯、日本、法国、英国、挪威、巴拿马、新加坡、芬兰、美国、韩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院校进行交流,拓宽合作办学、互派学者、合作科研等领域。2015年,选派60名专职教师分三批次参加在新加坡、德国、澳大利亚举行的境外培训,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教学及管理团队。

新校区建设  2015年,该院在青岛市黄岛区建设新校区,一期教育科研区用地46.67公顷,规划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建成后主要用于全日制学历教育和基本技能培训。(孙清松)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概况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全国首批交通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山东省高职教育示范院校。截至2015年底,占地面积69.67公顷,校舍建筑面积28.6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37亿元,教学仪器设备资产1.16亿元。有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校内实验、实训室129个,港口超大型装卸机械实境化校内实训基地2个,国家级紧缺人才培训基地1个(数控技术),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3个(电工电子、汽车、物流),省财政重点支持实训基地1个(航海)。

专业设置  设港口机械、港口电气、轮机工程、港口业务管理、航海技术、港口工程、物流管理等7大专业群,以及港口机械应用技术、港口电气技术、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港口业务管理、港口工程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航海技术、报关与国际货运、船舶电气工程技术、集装箱运输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航运业务管理、国际贸易实务、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信息管理、物业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商务英语、应用韩语、公共事务管理、建筑工程技术、物流信息技术、软件技术、国际商务、船舶电子电气技术等35个专业。其中,航海技术、港口工程技术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重点建设专业,航海技术专业被评为山东省级特色专业,汽车专业被确定为青岛市中高职专业办学联盟项目,国际贸易专业被评为青岛市重点建设专业。

教师情况  截至2015年底,有教师686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227人。“港口机电专业群”教学团队、“港口业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港口机械应用技术”教学团队、“港口电气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青岛市教学名师3人、青岛市专业带头人35人、行业专家56人。

学生情况  2015年,面向全国25个省、市招生5077人。其中,录取山东省内新生3833人、省外新生940人。新生报到4786人,报到率94.27%。有在校生1.2万人。建立以青岛港集团为龙头,包括全国沿海、沿江各大港口、航运、物流等知名企业在内的实习实训基地和毕业生就业网络,年内毕业3736人,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

科研、学术交流  2015年,该院立项省级教科研项目12项,完成专利21项;开展场桥油改电、数控车床技术改造等校企合作项目137项;与青岛港集团共建港口机电技术应用、水运经济、船舶应用技术、现代设计技术应用等4个实用技术研究所;教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83篇。

对外交流与合作  2015年,该院加强与韩国仁济大学、台北城市科技大学、香港华光船务管理有限公司、新加坡高级海员工会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企业的交流合作,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港航职教品牌。为青岛港、中国外轮代理总公司等国内外港航企业培训员工9000余人次。(刘续涛)

青岛市技师学院

概况  截至2015年底,青岛市技师学院有市北、即墨两个校区,占地面积53.33公顷,总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是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联合委员会成员单位、中国职协技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首批全国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首批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院校和全国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试点院校,山东省、青岛市“金蓝领”技师培训工程、“技能扶贫”工程和劳动预备制培训骨干学校,青岛市技师学院教育集团核心成员。建有机械制造、数字化制造技术、电工电子与工业自动化、计算机网络信息、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等实训场所面积2万平方米,是青岛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设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面向社会开展车工、钳工、物流师、电子商务师等22个工种的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技能鉴定。

院部与专业设置  建设该院实行院、系两级管理,设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经贸管理、汽车工程、轨道交通、现代服务业、信息工程、继续教育、家电电子等二级学院9个和基础教育部1个。设数控加工技术、电气自动化、3D打印、轨道交通等专业44个;2015年,新开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摄影摄像技术、通信运营服务等3个专业。其中,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数控技术专业是山东省技工院校重点名牌专业和“百强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和现代物流专业是青岛市名牌、重点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群被列为全省示范专业群建设项目。

教师情况  有教职工378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55人(含辅系列)、本科以上学历304人、硕士研究生学历34人,技师、高级技师占专职教师的46.2%,“双师型”教师占专职教师的90.2%。聘任许振超等40名国家、省、市首席技师、教授和学者担任客座教授。

学生情况  设四年一贯制技师班,两年制、三年制、四年制高级技工班,三年制“高级+大专(成人大专、自考)”班等,有在校生8000余人。2015年,68名学生分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青岛市和相关行业协会组织的各类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平均每年输送高级工以上人才近2000人,占全市技工院校培养高级工数量的1/5左右,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98%以上,专业对口率、职业稳定率和企业满意率保持在96%以上。年内,中车集团、青啤集团、青岛热电、中船重工等20多家大型企业、国有企业、知名企业录用该院学生700余人。

教学与科研  建立完善的双核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从单纯的实习、就业扩展到专业建设、师资培训、产品生产、基地互建、校外见习学生管理改革探索等方向,与220余家企业建立多层次、多领域、互信互惠的合作关系,覆盖全院所有专业。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开展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工作,探索建立学生核心职业素养评价模型。2015年,该院是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PLC”程序设计师鉴定标准制定单位,组织完成10门工学结合一体化项目课程的课程标准,建成5门市级优质课、3门院级优质课,该院累计有市级优质课程15门、院级优质课程26门。全年教职工申报论文等教研成果223项,推荐参加山东省以上成果评选172件,获中国职协各类奖项155件,有160项成果获院级优秀成果、51项成果获山东省表彰、109项成果获国家表彰。该院连续4年被中国职协评为年度优秀科研单位并获科研组织工作优秀奖。

对外交流与合作  2015年,该院与台湾亚洲创意技术学院、台湾建国科技大学、日本京都西山短期大学、德国奥尔普职业学院开展合作。11月,该院启动中德青少年文化交流项目并与德国比格斯学院、奥尔普职业学院签署学院伙伴关系协议。与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多所大学开展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等大专学历教育的联合办学;为加强校企合作,与海信集团等大型企业和职业技术院校合作成立青岛市技师学院教育集团,围绕发展蓝色经济的需求与青岛高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青岛市技师学院)

2015年驻青高校新增博士生导师名录

中国海洋大学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现任职务

学术特长

何若荧

1975-03

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

物理海洋学

陈显尧

1973-10

“筑峰人才工程”第三层次特聘教授

物理海洋学

张  平

1969-06

“千人计划”专

物理海洋学

蔡文炬

1962-11

“千人计划”专家

物理海洋学

田永军

1965-02

“筑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特聘教授

渔业资源

陈  勇

1964-04

“绿卡人才工程” 教授

渔业资源

姜秀萍

1964-04

“绿卡人才工程”教授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王树林

1970-01

“筑峰人才工程”第三层次特聘教授

药理学

徐  涛

1983-01

“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层次教授

药物化学

郭新宇

1968-01

“绿卡人才工程”教授

环境科学

王  玮

1963-02

教授

海洋化学工程与技术

贺  鉴

1975-01

教授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朱伟东

1972-11

教授

国际法学

张保成

1971-02

教授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刘红斌

1962-05

“绿卡人才工程”教授

生态学

詹建红

1969-09

“繁荣人才工程”特聘教授

诉讼法学

(文 艳)

青岛大学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现任职务

学术特长

宁新

1963-12

教授

材料加工工程

刘爱骅

1965-09

研究员

免疫学

范跃进

1958-07

教授

管理科学与工程

易宪容

1958-10

研究员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唐捷

1963-02

教授

材料物理与化学

(司现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