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海事管理
2018-10-15

海洋管理

美丽海湾建设

2017年,青岛市探索海洋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新模式,全市近岸海域98.5%的海水水质符合优良标准。胶州湾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水质优良比例稳步提高,海域优良水质面积达71.8%,比2012年前提升25.4%。创新海湾管理保护机制,市委、市政府发布实施《关于推行湾长制加强海湾管理保护的方案》,在全国率先推行湾长制。按照条块结合、属地管理原则,坚持陆海统筹、湾区统筹、河海共治,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海湾管理保护责任体系,共同推动海湾管护和治理。实施蓝色海湾整治工程,编制《胶州湾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推进“南红北柳”滨海湿地修复工程,组织胶州湾西翼段、青岛红岛经济区南岸段、青岛西海岸新区红石崖段重点岸线整治修复,共整治岸线14千米,修复滨海湿地面积84万平方米,恢复生态廊道植被63万平方米。推进“智慧胶州湾”项目,建设胶州湾综合管理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完成胶州湾海洋环境容量及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组织胶州湾多期遥感影像数据制作。举办以“海陆统筹、湾河共治”为主题的山东省海洋生态文明专家行(青岛行)活动,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同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为青岛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建言献策。加强海湾保护宣传,启动胶州湾历史文化资源调查研究,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与青岛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胶州湾纪事》广播专题纪录片,利用新传媒开展“最美海湾”主题享读活动。

海洋综合管理

2017年,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青岛部分获国务院批复,加快修编《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2013~2020年)》,组织编制《青岛市海域资源综合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国家围填海管控办法、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确保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对全市重点围填海项目进行现场核查,做好青连铁路、青岛地铁8号线、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等重点项目用海服务,帮助企业办理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近20亿元。加快实施大公岛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和灵山岛、竹岔岛、斋堂岛整治修复项目,组织完成62个海岛标志修复。加强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沿海区市均成立海域动态监视监测中心,优化海域动态监管组织体系和运行效能。组织开展“海盾”“碧海”“护岛”“护渔”专项行动,突出“三湾一线”(胶州湾、崂山湾、灵山湾和市区前海一线)执法监管,全年查处违法用海案件15起。

海洋生态保护

2017年,青岛市开展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实施基于生态保护的海洋综合管理。制定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贯彻意见,严守海洋生态红线。健全海陆统筹保护海洋环境工作机制,市海洋与渔业局与市环保局建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沟通合作机制,整合优化胶州湾水质监测站位,发布《2016年青岛市海洋环境公报》。组织开展13个专项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海洋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稳定运行。推进海洋保护区规范化建设,《西海岸国家级海洋公园总体规划》《胶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总体规划》等获国家海洋局批复,制定胶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和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增强海洋预报减灾与应急处置能力,完成海洋预警报能力升级改造,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评估成果连续5年获国家海洋局考核优秀等次,组建运行市海洋减灾中心,协调开展浒苔处置联防联控和源头防治,健全“四位一体”(空、天、海、陆)的监视监测体系和“三道防线”(海上拦截线、海上打捞线、岸上清洁线)的应急处置体制,优化“2+X”(“海状元一号”“海状元二号”海上浒苔综合处置平台加多艘打捞渔船)海上浒苔打捞处置模式,严格区域网格化管理,实施精准高效打捞,清理海上浒苔9.2万吨,提升浒苔资源化利用水平。

海洋经济创新

2017年,青岛市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支持总投资29.3亿元的海洋生物、海洋装备等44个示范项目,参与企业主体达100家。举办“2017年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黄岛论坛”,成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市政府、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等三方签署协议,共建绿潮防治实验室和海湾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实验室。市海洋与渔业局、市统计局、市蓝色经济发展办公室等三方建立海洋经济发展监测合作机制,开展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提升海洋经济运行和分析评估水平。成立青岛市海洋科技成果推广中心,搭建海洋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平台。

(于 晓)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

辖区海域使用监管

2017年,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集中开展北海区31个涉海危化品项目排查整改工作,组织北海区海岸线调查统计工作,完成4个国管填海项目竣工验收工作,完成65个临时用海备案工作。加强海底电缆管道日常审批监管,规范海底电缆管道管理程序,完成海底电缆管道路调查勘测审批4项、铺设施工审批1项;整理收集北海区海上油气平台和海底电缆管道数据。

辖区海岛保护与管理

2017年,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编制《2017年北海分局海岛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完成2016年度北海区1155个无居民海岛四项基本要素监视监测工作;完成北海区41个中央财政支持海岛保护类项目监督检查工作;配合国家海洋局完成海岛统计、灭失工作。

辖区海洋环境监测

2017年,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承担青岛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完成海上监测站位59个。开展胶州湾生态综合监测,进行海洋环境基础调查、陆源排污影响监测、渔业资源与养殖状况监测、岸线与湿地监测、海洋社会经济调查。开展胶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生态状况监测,包括岸线监测、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组织青岛地区陆源入海污染源排查工作,排查出各类陆源入海污染源276个。

辖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

2017年,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编制完成《北海分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落实“黄海跨区域浒苔绿潮灾害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修订《北海分局绿潮灾害应急执行预案》,加强与青岛市等受浒苔严重影响地方的联防联控。发布黄海跨区域联防联控绿潮通报13期;首次发布绿潮蓝色和黄色预警报,指导地方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利用卫星遥感对青岛市生态红线区和国家级海洋保护区开发活动开展监视监测,对青岛2个国家级海洋公园开展开发活动专项检查和规范化能力建设监督检查。组织对2016年中央海岛和海域保护资金青岛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进行现场检查,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对接青岛市,为胶州湾蓝色海湾项目提供技术支撑。

辖区海洋开发活动环保监管

2017年,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加强海洋倾倒活动监管,批准青岛地区废弃物海洋倾倒许可证15个,批准疏浚物倾倒量457.3万立方米,批准骨灰撒海2800盒,使用监测倾倒区2个。

辖区海洋观测预报业务协调管理

2017年,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加强对地方海洋观测网规划和观测站点建设的监督管理,完善海区观测网络建设,加强对地方海洋预报减灾工作的指导服务,提升整个海区的防灾减灾能力。

辖区海洋防灾减灾服务保障

2017年,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海洋观测网稳定运行,增强海洋观测能力,规范和提升海洋基层台站观测技能和制度履行能力。获有效数据约2.6亿组。组织开展“一站多能” 2017年度项目建设,建设完成“葵花8号”气象卫星地面接收处理系统,提升北海区海洋观测网规模的扩展和观、监测能力。

拓展海洋预警报服务领域

2017年,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拓展预报产品种类,提高空间分辨率和时效,完成各类海洋环境预报和风暴潮、巨浪、海冰灾害的预警保障服务,多次为海事部门海上搜救行动、海上溢油、绿潮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提供海洋环境预报服务,为青岛沿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提供及时可靠保障。编制发布《2016年北海区海洋灾害公报》,对地方各级政府和涉海部门及相关企业的灾害应对和生产安排提供指导。利用“‘五一二’防灾减灾日” 和6月8日“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宣传海洋防灾减灾知识,开展一系列面向社区、学校和公众的海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全社会海洋防灾减灾和风险防范意识。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

青岛海事局

业务概况

2017年,青岛海事局监管的青岛辖区安全监管进出港船舶178076艘次,保障3.99亿吨货物安全运输及623.74万人次安全出行,同比(下同)分别增长5.36%、15.37%;组织海上搜救行动36次,救助120人,救助成功率90.2%;上缴港口建设费16.57亿元,增长9.58%;上缴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2213.04万元,增长17%,规费上缴额度持续保持山东辖区首位。

船舶管理与通航管理

船舶管理 2017年,青岛海事局针对辖区海上非法客运、非法砂石运输等重大安全隐患定期通报各区市政府,依托区市政府平台推进完善辖区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参与全市海上旅游专项整治联合执法活动,立案查处非法海上旅游船艇违章案件17起,辖区非法航行载客情况基本消除。发布实施《青岛海事局客运船舶动态监控工作制度》,运行客运船舶动态监控信息系统。创建海事“特种兵”,运行船舶安检新模式,实施PSC(港口国监督)监督检查458艘次、滞留船舶30艘次,FSC(船旗国监督)监督检查825艘次、滞留船舶78艘次,船舶安检和滞留艘次均居山东辖区首位。

通航管理 2017年,青岛海事局强化船舶动态管控,监控重点船舶36562艘次,查处违反通航秩序船舶11艘次,查纠不规范引航行为50余起。严格落实恶劣气象海况限禁航规定,及时发布海上风险预警信息136期,实施限禁航804小时,辖区未发生因恶劣气象海况导致的船舶交通事故。加强与地方政府及涉海部门间联动协作,持续推进内河船舶非法从事海上运输常态化治理,依法取缔辖区8处非法砂石装卸点。与海洋渔业部门联合发起商渔船安全警示教育活动,开展渔船碍航整治活动127次。实现辖区水域巡航全覆盖,全年组织巡航718次,巡航时间1966.5小时,巡航里程10330海里。

船舶防污染和危险品货物管理 

2017年,青岛海事局发布实施《船载危险货物安全综合治理实施方案(2017~2018年)》,完善辖区危险货物风险等级数据库,开展船载危险货物安全综合治理,保障1.36亿吨船载危险货物安全运输。强化与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间危险货物集装箱联合开箱检查和执法信息互通互联,查处船载危险货物谎报瞒报案件54起。开展船舶防污染监管工作督查,重点对防止船舶油类、垃圾、生活污水、空气污染现场监督检查等船舶防污染检查工作、船舶防污染作业现场检查工作、港口码头防污染能力监督检查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强化部分船舶防污染作业行政审批项目取消后的事中事后监管,完成迎接中央环保督察各项工作。

海上搜救和应急反应

2017年,青岛海事局组织召开全市海上搜救工作会议,推进辖区海上应急工作协调统一、处置联动,全年协调飞机6架次、船艇107艘次,处置“鲁胶渔60062船”与“春天艾美轮”发生碰撞沉没等多起事故险情。强化预警预防和海上应急处置联动,发布海上风险预警信息145期,辖区未发生因灾害性天气引发的险情,与相邻地市海上搜救中心协调处置跨搜救责任区险情9起,救起31人。加强海上应急知识宣传,提升社会公众安全生产意识和海上突发事件防范处置能力,组织开展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18次、事故警示教育活动58次、培训讲座18场,累计培训中小学生1.80万人、海上从业人员2000余人次。

服务保障地方经济发展和大型涉海项目、赛事活动

2017年,青岛海事局参与发起黄岛口岸单位“三互”大通关联席会议制度并签署合作备忘录,牵头组织国际航行船舶联合登临检查6次。推进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整体正式开放,协助做好青岛港董家口港区17个码头泊位临时开放延期工作,支持青岛港前湾新港区自动化码头顺利试运行并安全靠泊608艘次。实施“定制化”服务,安全保障超大型船舶进出港896艘次及世界首座规模最大半潜式深海“智能渔场”出运、“海洋石油229” 拖带等多个超大型拖带项目。完成“2017年(第八届)城市俱乐部国际帆船赛”等多项国际赛事及海上军演的海事保障工作。开展船员素质提升工程,组织船员培训评估考试700期4.46万人次,实施辖区海员外派机构、船员服务机构监督检查47家次,协调解决涉及机构纠纷的船员投诉15起。改进政务办理服务,落实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政务办理“十项制度”,17项审批业务纳入青岛市首批“零跑腿”和“只跑一次腿”事项。政务管理系统及海事热线运行良好,累计办理海事政务7.32万件,办理船舶登记手续1325件次,接听海事热线咨询1.4万人次。

(胡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