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贸易
2018-10-15

概 况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商贸流通增加值

2017年,青岛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541.0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0.6%,增幅在全国5个计划单列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分别居第二、三位。青岛市实现商贸流通增加值1559.7亿元,增长8.9%,占青岛市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4.1%、25.5%,对青岛市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16.6%。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法人企业主要商品销售额

2017年,限额以上批发企业实现销售额4867.4亿元,增长21.3%,高于上年同期8.3个百分点;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实现销售额1477.9亿元,增长16.6%,高于上年同期2.5个百分点;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实现营业额58.4亿元,增长13.3%,高于上年同期11个百分点。

(市商务局)

市场运行

乡村消费增长较快,批发、零售、餐饮市场繁荣活跃

2017年,青岛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541.0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0.6%,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4、0.8个百分点,在全省17市中居首位。从城乡看,城镇、乡村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786.1亿元和754.9亿元,分别增长10.2%和12.9%,乡村消费增幅首次超过城镇,消费能力显著提升。从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630.0亿元,增长8.2%;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337.0亿元,增长11.2%;餐饮业实现营业额531.6亿元,增长10.1%。从规模看,限额以上企业和限额以下单位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54.7亿元、2986.3亿元,分别增长12.8%、9.5%。

开展系列促销活动

2017年,青岛市组织开展系列促销活动,拉动消费增长。1~3月,在全市各大商场、超市,各大饭店及有关服务行业开展以“欢乐购物、品质生活、促进消费、服务民生”为主题的年货购物节,举办年货展销会、网络年货购物、万村千乡赶年集等七项活动,促进节日市场消费增长。8~12月,举办2017年青岛城市购物节,在全市100家大中型商场、超市、特色街和饭店、酒家举办营销促销活动100余项,举办“德国商品展”“青岛名优特色小吃美食展”“青岛老字号精品展”“青岛世界进口商品展”等集中展销促销活动,购物节期间拉动消费增长1个百分点。 

升级类消费热点突出

从销售商品看,刚需类商品持续增长,新兴消费亮点纷呈,品质时尚消费备受青睐。其中,金银珠宝类、日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汽车类商品等四类商品销售额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1.1%、35.3%、34.4%、15.0%;煤炭及制品类、金属材料类商品销售额分别增长9.9%、33.2%;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为308.1亿元,增长82.7%;体育娱乐用品类实现销售额11.3亿元,增长35.0%。

重点商贸流通企业销售实现快速增长

2017年,青岛市商贸流通企业进一步转型升级,新零售模式受消费者青睐,实体商贸零售业焕发生机。重点监测的20户商贸企业(集团)实现销售额555亿元,增长8.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7.9个百分点。

(市商务局)

市场体系建设

概 况

2017年,青岛市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950处。其中,年交易额超过1亿元市场98处,超过10亿元市场29处,超过100亿元市场6处。

商品市场及商业网点建设

2017年,青岛市引导培育市场主体,加快商业设施建设,完善商业零售业态,培育打造高端商贸服务集聚区,商业载体、业态、环境转型成效明显,形成由5处市级商业中心、9处区级商业中心和商业社区平台、6处商贸集聚区、35条商业街为依托,30.6万处各类网点、122处大中型网点为基础的市场网点网络体系。全市累计新建改造的公益性标准化农贸市场75处,实施中国北方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等两个国家现代农产品流通示范区项目建设。

(市商务局)

“放心工程”建设

强化政府储备调控和市场保供

2017年,青岛市完成储备投放2.35万吨“菜篮子”政府储备商品,发挥政府储备在元旦、春节期间市场供应保障和稳价作用。强化“内增外调”货源调度,加强市控蔬菜基地建设,淘汰9家不符合条件的首批市控蔬菜基地,新增10家信息化建设程度高、销售全流程可追溯、日常管理规范、电商平台功能完善的蔬菜生产加工基地为市控蔬菜保障基地。加快建设一批紧密型外埠蔬菜生产基地作为“菜篮子”保供稳价的新措施,发展外埠蔬菜保障基地10处。巩固地产蔬菜,与河北省、甘肃省、海南省和潍坊市等省市蔬菜主产主供区对接,与银川市、寿光市、诸城市等市签订区域合作协议,举办青岛—诸城农商对接会,增强外埠蔬菜供应能力,完善青岛市蔬菜产销宏观调控机制,增强蔬菜市场运行调控力度,确保市区日均上市蔬菜、猪肉分别达到2000吨、90吨以上。

发挥“农超对接”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作用

2017年,青岛市组织召开2017年全市春秋季“农超对接”洽谈会,通过业务培训、项目推介、展示展销和交流洽谈等形式,推动农产品供应者、流通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之间深度融合,全面提升青岛市“农超对接”水平,助推“菜篮子”流通消费转型升级。利群、维客、利客来等28家大型超市与110家农业合作社签订采购意向书,达成采购意向2.5亿元,商场超市和物流配送企业签约基地或定向对接农村合作组织,稳固产销合作关系。 

强化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运行管理

2017年,市商务局每月召开肉菜流通追溯工作例会,总结每月肉菜流通追溯运行考核情况,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工作措施。组织市内五区对辖区所有配发追溯设备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中型超市、集团消费单位及肉类专卖店肉菜追溯设备配发使用情况进行清查。组织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运维团队、抚顺路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华中蔬菜批发市场、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等开展相互交流学习,提高批发市场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管理水平。对三家市场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组织开展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集中宣传活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要求,推进青岛市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6月,在市肉菜流通追溯运行监测中心组织开展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工作集中宣传活动,召开全市农贸市场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经验交流会。

推进生猪产品入市流通信息追溯法制化建设

2017年,青岛市印发《青岛市生猪食品流通信息追溯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使肉品入市流程更清晰,实际工作更具有可操作性。在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设立的生猪食品入市查验点建成运行,肉品保障范围扩大到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等六区。

推进“菜篮子”信息化体系建设

2017年,青岛市开通“青岛菜篮子”微信公众号,具备社会公共服务、政务移动办公、系统集成管理等三大功能,涉及政策发布、市场运行监测、政府储备、“菜篮子”工程监管、阳光食品工程、农超对接、肉菜追溯、生猪食品入市登记管理、社会监督、市区互动等工作。探索“互联网+菜篮子”信息化建设新模式,与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促进城乡统筹,打造“数字菜篮子”“智慧菜篮子”平台,提升鲜活农产品市场保供水平。推进全市肉菜流通追溯体系、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公共服务平台、“农超对接”公共服务平台、“菜篮子”工程配送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青岛菜篮子”动态信息手机短信发布平台、“生活必需品保障”微信群和商务大数据平台等“菜篮子”信息化建设工程,推动青岛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全面健康发展。

创新“菜篮子”军民融合军供保障机制

2017年,青岛市制定印发《关于推进军民融合“菜篮子”军供保障的实施意见》。按照“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运转高效、保障有力、融合发展”的目标要求,立足本土优势,打破传统保障模式,培育“菜篮子”军供集群,建立军供服务与保障信息共享平台,打造“青岛菜篮子军供”品牌,推进军供保障基地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创新建立“菜篮子”军供生产、研发、供应、保障、储备等“五位一体”的军民融合“青岛模式”和军需供给服务保障体系,在全国全军具有示范效应。

落实阳光食品工程管理机制

2017年5月,青岛市举行第25次全市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供需对接会,驻青高校、中学、机关、企事业单位和“菜篮子”商品供应企业等160多家单位参加。通过“阳光食品工程”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网上报价对接,供需双方对蔬菜、肉、蛋、米面、食用油等九大类36种食品进行报价、投标,达成采购意向2.56亿元,平均价格比市场价降低5%以上,惠及55万人。

(市商务局)

餐饮业

概 况

2017年,青岛市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营业额531.6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0.1%。其中,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实现营业额58.4亿元,增长13.3%。主要餐饮企业包括青岛肯德基有限公司、山东联升餐厅食品有限公司、健力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青岛美国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青岛举鑫帮厨有限公司、山东味千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李沧蓝海大饭店、青岛鑫复盛餐饮有限公司、青岛指福门餐饮有限公司、青岛良友饮食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老船夫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青岛船歌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青岛鲤鱼门餐饮有限公司、青岛复盛大酒店等。

餐饮企业转型发展

2017年,青岛市引导餐饮业加快与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融合发展,创新培育新的餐饮发展模式。引导大型餐饮企业与新的业态联合,转型发展。鼓励大众餐饮走“品牌化、便利化、信息化、规范化、规模化”路子。

大众餐饮发展

2017年,青岛市挖掘大众化服务消费潜力,引导有机餐饮、快餐团餐、特色餐饮等细分业态发展。注重餐饮、食品质量安全,发展预订平台、中央厨房、餐饮配送等经营模式,深耕婚宴、寿宴、生日宴市场,旅游季节推出适合南北不同口味游客的特色菜品,吸引更多消费者。

推进“个转企、小升规、分变子”工作

2017年,青岛市做好“个转企、小升规、分变子”新增限额以上餐饮企业纳统工作,财政、税务等部门给予政策支持,鼓励餐饮企业做大做强。

举办“2017年中日韩海鲜烹饪国际大赛”

2017年11月29日,青岛市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康大(香港)鲤鱼门大酒店举办“2017年中日韩海鲜烹饪国际大赛”,促进中日韩餐饮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了解不同国家海鲜美食特色,展示三国不同饮食文化,打造“青岛海鲜”品牌。100余名选手参赛,经过中日韩评委的共同评判,最终中方“花开富贵”、日方“日本传统海鲜料理”、韩方“鱼蒸汤”等三道海鲜菜品获得最佳菜品奖。

(市商务局)

青岛鑫复盛餐饮有限公司

概况 截至2017年底,青岛鑫复盛餐饮有限公司总资产16985.2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1003.7万元;有员工680人;设分店6家、食品加工厂1所和培训学校1所。2017年,实现营业额2.1亿元。

下设单位简介 青岛鑫复盛大酒店于2003年9月29日开业,营业面积4000平方米。食品加工中心于2004年4月建成,面积2000平方米;通过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周氏流亭猪蹄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列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周钦公作为技艺传承人于2016年7月被列为青岛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11月,“周钦公”商标被认定为“山东省老字号”。青岛鑫复盛皇嘉酒店于2009年9月21日开业,营业面积2800平方米。青岛鑫复盛逸海国际酒店于2011年9月3日开业,营业面积1.2万平方米。青岛鑫复盛黄埔培训学校于2012年8月正式运营。青岛清溪川高端韩国料理店于2012年10月21日开业,营业面积1000平方米。青岛鑫复盛乐府酒店于2016年9月3日开业,营业面积2000余平方米。青岛鑫复盛礼记酒店于2017年9月29日开业,营业面积1万余平方米。

(杨仕真)

商贸流通业

概 况

2017年,青岛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541.0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0.6%,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4、0.8个百分点,在全省17市中居首位,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幅3.1个百分点。实现商贸流通增加值1559.7亿元,增长8.9%,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14.1%,对全市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16.6%,实现商贸流通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作用凸显。

申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2017年,青岛市完成《青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调研报告》,制定《青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实施现代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工程、提升时尚消费发展体系工程、构建新型消费服务体系工程、品牌战略体系工程、内外贸融合发展体系工程、深化“互联网+流通”电子商务发展体系工程、创新商贸物流体系工程、商贸流通法治化体系工程、市场信用信息服务体系配套工程、拓展旅游产品消费体系工程等“十大消费工程”建设。

推进商贸领域市场主体做大做强

2017年,青岛市出台《关于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推动“个转企、小升规、分变子”工作,加强对限额以上零售、餐饮企业的摸底排查,指导各区(市)对销售额达到一定规模但因各种原因尚未纳入统计体系的商贸企业纳入统计范围,扩大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主体数量。

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

2017年,青岛市鼓励商贸流通企业自营进口适合青岛市场、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生活品质要求的牛羊肉、红酒、乳制品等国外优质产品,通过设立专柜、举办专题促销活动等方式扩大进口产品销售。全年实现乳制品、牛肉、羊肉、水果、葡萄酒进口额55.8亿元,增长73%。其中,羊肉进口额9亿元,增长141%;乳制品进口额24.1亿元,增长106.6%;牛肉进口15.6亿元,增长50.1%。

支持“老字号”振兴发展

2017年,青岛市出台《关于振兴“老字号”企业发展的意见》,支持“老字号”企业以体制、经营、技艺创新为重点,进行技术改造,挖掘文化内涵,培育新的增长点,提高“老字号”品牌影响力,促进“老字号”振兴发展。

举办“2017年青岛城市购物节”

2017年,青岛市组织100家大中型商场、超市和饭店、酒家举办营销促销活动;启动市区10条商业街、餐饮街、青岛奥帆中心等特色展区,举办“青岛名优特色小吃美食展”“青岛老字号精品展”“中日韩海鲜烹饪国际大赛”和“迎国庆、惠民生、百家门店大促销”等集中展销促销活动,拉动消费增长。购物节期间拉动消费增长1个百分点。

(市商务局)

供销合作社

青岛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经营概况

截至2017年底,青岛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辖青岛西海岸新区、城阳区、崂山区、李沧区、即墨区、胶州市、平度市、莱西市等8个区(市)供销社、103个基层供销社,有事业单位1个(青岛供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大型合资企业1个(青岛永旺东泰商业有限公司)、社有全资企业1个(青岛市再生资源总公司)、参股企业8个,有干部职工2.03万人。2017年,全系统完成商品销售210.2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1.7%;利润总额1.3亿元,增长8%。

推进综合改革

2017年,市供销合作社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意见》精神,出台《关于推进供销为农服务中心建设的意见》《关于全面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改革文件,围绕以城带乡、为农服务中心建设、党建带社建、土地托管等工作推进综合改革。

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年,市供销合作社发展农资网点和日用品超市,农资市场占有率保持稳定。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在为农服务中心等场所开办农化服务、测土配方智能配肥、土地托管等。实施“互联网+供销”战略,组建供销电子商务公司,发展电商“特色馆”,加快建立镇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村级服务站。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2017年,市供销合作社与中国供销农产品批发市场控股有限公司共同投资20亿元建设的农产品物流园项目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省内较大的农产品集散地市场;推进超过10亿元的中国供销黄岛国际农副产品物流园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中小型农产品特色项目。

突出城市供销亮点

2017年,市供销合作社依托青岛永旺东泰商业有限公司、青岛利客来商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巩固市、区日用品百货市场,全年实现销售收入91亿元。依托北京青鲜美农产品有限公司、青岛西海岸供销集团荟泽农产品有限公司等公司开展跨区域果蔬种植、保鲜储藏、冷链配送等业务,开辟北京、上海等地区市场。建设社区放心农产品直销店21家、迷你岛便利店60处,日用品超市总数达1600余个。

加强为农服务

2017年,市供销合作社与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开展党建带社建活动,共建村庄达1400余个,供销社领办协办专业合作社886个,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900余个。建立“农民外出打工,供销社为农民打工”品牌,围绕耕、种、管、收等环节,推广“保姆式”“菜单式”服务,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统防统治、集中购买农资等,帮助农民增收节支2亿余元。累计建设为农服务中心40余处,提供粮食烘干储存、测土配方等10余项规模化服务。举办“农民大讲堂”,培训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5.2万人次,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

(尹笃信)

成品油流通

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山东青岛石油分公司概况

2017年,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山东青岛石油分公司坚持“服务、效率、效益”原则,提升服务水平,规范基础管理,确保全年安全经营无事故,获2017年度青岛市安全生产工作先进企业、教育培训先进单位等称号。

油品保供

2017年,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山东青岛石油分公司与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北苑机械化施工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东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提供能源支持。强化客户维护,提升服务水平,开展积分优惠、限时优惠、电子券奖励等营销措施。

安全环保

2017年,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山东青岛石油分公司调整安全专业分委会,履行HSSE(健康、安全和环境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职责。强化培训教育,做好事前预防,集中开展承包商安全管理专项整治活动。做好环保和职业卫生,实行分级管控。推进“7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和节约),健全标准化操作规程,提高基础管理水平。李沧油库和第3、第207样板加油站“7S管理”通过上级公司验收。落实“中国石化碧水蓝天环保计划”,推广“爱跑98号”等高标号汽油,完善库站油气回收设备的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数量质量

2017年,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山东青岛石油分公司落实“每一滴油都是承诺”的理念,加强基础管理,完善制度体系,规范油品运输行为,开展地罐交接。加强责任制落实,完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实现贯穿油品、天然气、非油品经营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业务经营

2017年,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山东青岛石油分公司开展“多卖一吨油”“奋战100天”等销售竞赛活动,强化第三方合作,加大对落后片区、加油站的调研帮扶。培育高标号消费市场,推广柴油联名卡,开展加油卡“四进”活动,完成直分销体制改革工作。落实分级维护措施,加强客户维护,加大对县域市场的督促和帮扶力度。促进“易捷”便利店健康发展,提供购物、洗车、快餐等一体化综合服务,打造“汽车生活驿站”,提供全方位立体式消费体验。丰富商品品种,参与地方节庆活动。开展易积分业务推广,开展汽车销售业务,投营汽服站点10座,联合云南戎氏永德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和江西林恩茶叶有限公司参展秋季茶博会,打造全国首家赖茅专卖店,组织赖茅品鉴会、大炼油“年货大集”、轮胎路演等活动。

优质服务

2017年,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山东青岛石油分公司创新培训模式,优化培训师资,提升培训实效。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建设,获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山东石油分公司兼职讲师竞赛比武决赛团体第一名。做好职业技能鉴定,有74名员工取得职业技能鉴定等级。严厉打击加油卡、发票、电子券等方面违规违纪行为。抓好加油站现场管理,开展“优质服务月”、“爱心加油站”青年志愿服务暨消费者权益日等主题活动,提升员工现场作业规范化和效率,打造优质服务窗口。

(隗 华)

烟草经营

概 况

2017年,青岛市销售卷烟36.67万箱(5万支/箱),同比(下同)增长1.3%;实现利税27.31亿元,增长6.09%;缴纳税金19.93亿元,增长7.24%。全市种植烟叶686.67公顷,收购烟叶2.28万担。

卷烟销售

2017年,山东青岛烟草有限公司坚持在烟草专卖体制下发挥市场的作用,做到尊重市场、遵循规律、遵守规则,准确把握卷烟市场动态,严格按照市场需求组织货源,根据地理位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科学制定货源投放政策,实现精准投放,保障社会需求。主动清退工业企业滞销规格,最大限度地实现供需一致,实现库存合理、价格稳定、零售户盈利水平提升。

烟叶生产

2017年,山东青岛烟草有限公司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围绕“小而精、有特色”的发展思路和“阳光海岸·生态浓香”的特色定位,把青岛烟叶做成精品,促进烟区增收、烟农致富。落实山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的烟叶生产计划,协调相关植烟区,强化精准扶持,推广规模化种植,落实山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减氮增密、提早移栽期、水肥一体化等三项技术措施,将增施有机肥与采收、烘烤两个成熟度作为关键措施,青岛烟叶的特色质量与工业适用性显著提升。全年实现烟叶税收508.23万元,烟农户均收入17.83万元。 

公益事业

2017年,山东青岛烟草有限公司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扶贫开发的工作要求,为卷烟零售户特别是生活困难零售户提供融资服务,与金融机构合作,由烟草企业担保,为零售户提供融资贷记卡服务,打通青岛地区所有银联结算银行支付通道,使零售户卷烟经营更加方便快捷。成立山东青岛烟草有限公司促农增收工作领导小组,在烟叶产区创建促农增收示范点,综合利用育苗大棚设施,引导烟农综合利用育苗大棚种植蔬菜瓜果,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烟农增收。

(刘 文)

典当·拍卖

典当业

截至2017年底,青岛市有典当行84户、分支机构24户;资产总额27.86亿元,同比增长6.6%,负债1.1亿元。全年实现典当总额38.76亿元;年末典当余额16.45亿元。动产类典当额4.83亿元,房地产典当额24.67亿元,财产权利典当额9.26亿元。纳税额1182.35万元。典当行业两级监管机制进一步落实,经营结构不断优化。

拍卖业

2017年,青岛市强化拍卖行业管理,规范拍卖市场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全市有拍卖企业73家,其中获全国拍卖行业协会AAA企业1家、AA企业19家、A企业5家,从业人员490人、拍卖师117人。全年成交场次669场,成交额58.7亿元,佣金额5455万元。

(市商务局)

现代物流业

概 况

2017年,青岛市实现物流业增加值987.1亿元,同比(下同)增长8.9%,比GDP增速高1.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的8.9%,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16.2%,成为经济支柱产业。社会物流总费用1529.46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的13.9%,下降0.3个百分点,运行效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

青岛市被国家列为山东半岛物流区域中心城市、山东省唯一的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和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青岛“一带一路”跨境集装箱海公铁多式联运入选全国首批示范工程,胶州湾国际物流园入选全国首批示范项目。青岛市被列为全国首批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连续多年获全国物流中心城市杰出成就奖和最佳投资环境奖。

园区与项目建设

2017年,青岛市形成以海港、空港、陆路三大物流系统为支撑的区域性物流枢纽。“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青岛港董家口港区等五大物流园区和辛安、店埠等6个物流中心。在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布局铁路物流园,实现港口、铁路和物流的深度融合。

龙青高速公路龙口至莱西段、济青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青岛胶东国际机场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实施段开工建设。青连铁路、济青高铁、董家口疏港铁路开工建设,潍莱高铁初步设计获批。

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港投万邦矿石码头项目20万吨矿石泊位码头继续试运行,青岛港老港区(大港)向青岛国际邮轮母港转型,建成亚洲首个全自动化无人码头。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各项工程建设协调推进。 

拓展物流业市场

拓展物流辐射范围 2017年,青岛市有空中航线186条,通航城市106个,其中国际航线27条。两年内连续开通法兰克福、旧金山、墨尔本、温哥华、莫斯科等洲际直航航线8条,实现与欧美澳地区重要航空枢纽节点城市的空中对接。空港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2321万人次、23.2万吨。青岛港累计开辟海上航线175条,集装箱航线约160条,通航国家和地区180余个,海港货物、集装箱吞吐分别达到5.13亿吨、1830.86万标准箱。在山东省内、河南省、陕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合资合作建设内陆港10余个,培育和提升内陆港功能,实现青岛港与内陆港卡口互联、信息互通,形成海铁联运新格局。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重点港口的友好港建设,青岛港先后与瓜达尔港、圣彼得堡港、迈阿密港等全球21个港口建立友好港关系。

发展多式联运 2017年,青岛市开通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37条,其中山东省内班列24条、省外班列8条、过境班列5条。推进青岛“一带一路”跨境集装箱海公铁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海铁联运量77.6万标准箱,增长55%,继续保持全国沿海港口首位。即黄班列开通运营,创建国际多式联运物流通道。胶州中心站集装箱到发量42.2万标准箱,增长18.7%。中韩陆海联运青岛通道货值占全省6个通道总货值的90%以上。海铁联运通关便利化程度提高,全国沿海首家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落户胶州市。全国首创、发起成立由44家协会、企业、院校、政府部门等组成“青岛多式联运发展联盟”,促进交流沟通、鼓励创新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及加强诚信建设。 

行业标准建设

提升物流企业发展质量 2017年,青岛市有物流企业1.2万余家,其中5A级物流企业8家、4A级31家。中创物流等16家企业入选全国百强物流企业,海程邦达物流等30家企业获全国先进物流企业称号,思锐物流等8家企业被评为中国物流品牌价值百强企业。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全市90%物流企业建立内部物流管理网络系统,多数物流企业使用条形码、自动分拣、无线手持终端等技术。搭建全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大宗商品物流交易平台及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平台等。颁布实施仓储物流服务质量等行业服务质量规范7项。

完善物流统计体系 2017年,青岛市在全省率先发布物流业景气指数,完善现有物流统计体系,实现对全市物流业发展和运行情况的动态监测,为企业研判市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继季度出具全市物流业统计分析报告之后,增加对各区市物流运行情况的通报,随季度物流业发展情况报告一并发布,确定全市488家规模以上物流企业名单、50家具有代表性企业名单。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2017年,青岛市印发《青岛市“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青岛市邮政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青岛市促进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城市共同配送社区终端站点建设运营规范》《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冷链物流发展的实施意见》《青岛市推进物流大通道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和《关于贯彻落实国办发〔2016〕69号文件精神促进我市物流业降本增效工作实施方案》等,持续优化全市物流业发展环境。

(周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