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2018-10-16

种植业

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

打造农业生产功能区 2017年,青岛市坚持规划引领,立足资源产业优势,编制《青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在平度市、莱西市南部、即墨区西部等平原地区建设100万亩(1亩= 0.067公顷)粮油生产功能区,全市建成优质高产吨粮田7.2万公顷、高效设施农业5.3万余公顷,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7.8万公顷,总产量297万吨。蔬菜播种面积10.8万余公顷,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601万吨。花生播种面积8.2万余公顷,总产量38.4万吨。果园面积3.5万余公顷,水果(含果用瓜)总产量118.4万吨。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2017年,青岛市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落实最严格的产地准出制度。制定农业生产规程166项,实现主栽作物全覆盖。建成运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400余个农业生产基地、3000余个产品被纳入质量安全检测追溯系统,初步构建起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全市测土配方施肥达到40万公顷,病虫害统防统治23.3万余公顷,绿色防控10.6万余公顷。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 2017年,青岛市坚持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三园同建”,打造科技创新、集约经营和试验示范的重要平台,园区农业成为青岛城市“新名片”。全市建成现代农业园区891个,其中国家级标准园、示范园、创新园等园区213个,带动8万余名农民就业创业,户均增收20%以上。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全市累计建成超过1000万元农业项目471个,总投资487亿元。

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2017年,青岛市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措施,通过“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等措施,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168家。其中,规模以上439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81家,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企业3家,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企业110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食品产业产值的75%,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龙头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20余万人,发展紧密型合作社220余家,带动农民增收167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2万余家,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6500余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6家,省级示范社95家、示范农场28家。农民入社率达到65%以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62%。

发展外向型加工农业 2017年,青岛市发挥国际性港口城市优势,引进、培育、壮大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占领国际市场,全市直接从事农产品加工出口的企业达1300余家,占总数41%以上,产品出口遍及140余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达到50亿美元以上,占全省32%、全国7.4%,城市排名居全国首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均建立质量安全体系、产品可追溯体系和品牌管理体系,500余家企业获国际出口食品检疫卫生注册,600余家企业建有农产品质检机构,1000余家企业通过BRC(英国零售商协会)等出口质量体系认证,带动建设263处标准化生产基地、1500余处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基地)。

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 2017年,青岛市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立足原料产地建设园区,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初步形成平度莱西粮油加工区、即墨平度莱西畜产品加工区、胶州食品加工区、黄岛海产品加工区等产业聚集区。胶州市胶东街道是全国最大的辣椒制品加工基地,莱西市是全国最大的花生制品加工基地,六和集团进入世界饲料行业三强,东生和佳德花生等在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饲料和禽肉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18%和32%。全市每3.4平方千米就有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每16平方千米就有一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群体及密度均居全国首位。

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推进全产业链发展 2017年,青岛市通过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三链重构”,提高农业“新六产”(第一产业的一份收入,经过第二产业加工增值为两份收入,再通过第三产业的营销服务形成三倍收益,综合起来是六份收入,产生乘数效益)发展水平,实现农业全产业提升、全链条增值、全环节升级。青岛西海岸新区和即墨区分别被列为国家整建制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2017年,青岛市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发展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民变导游。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40%以上,规模休闲旅游农业经营主体达737家,省级以上休闲旅游农业示范村(点)146个,休闲观光农业年接待游客2831万人次,收入140余亿元,受益农户30余万户。

推进发展互联网+农业 2017年,青岛市实施“互联网+生产、+经营、+服务、+管理、+创业”五大行动,发展农村电商,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线下重点布局、线上全面拓展”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全市建成益农信息服务站642处,农村电商平台达550家,培育年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农业电商企业38家,带动农民就业4.6万人,农业信息化率达5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发展品牌农业 2017年,青岛市出台实施农产品品牌发展实施方案,全市农业商标达到1.9万个,著名农业品牌166个、中国驰名商标10个、国家级名牌13个,“三品一标”农产品926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

打造农业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 2017年,青岛市立足产业资源优势,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村和田园综合体,全市建成国家级“一村一品”专业镇村26个、省级32个,灵山玫瑰小镇、大村菇香小镇、张家楼蓝莓小镇、海青茶韵小镇等特色农业小镇达20余个,藏马山现代农业园、新之农生态农业园、山后韭菜园等田园综合体达120余家,崂山樱桃节、大泽山葡萄节、红岛蛤蜊节等农业节会发展到80余个,成为农民增收新渠道。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实施科技展翅行动 2017年,青岛市成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推广团队,围绕生物育种、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智能农机等领域加快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提升农业产业智慧化和智慧产业化水平。袁隆平、束怀瑞、赵振东等院士在青岛市设立7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全市涉农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达到39个,其中国家级2个、部级13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高出全国11个百分点,农作物机械化综合水平达87.2%,高出全国平均20个百分点。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6家。

发展现代种业 2017年,青岛市出台现代种业发展方案,加快建设种业研发创新、种子种苗繁育、种业交易交流、种质资源保护和种子质量检测等五大中心,打造青岛国际种都。成立现代种业联盟,吸引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等46家教学科研单位、种子企业加盟,搭建起种业科研创新和技术转化新平台。荷兰瑞克斯旺种苗集团公司、先正达集团、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国际、国内大型种业集团落户青岛市,全市种业企业已发展到36家,2家进入全国蔬菜种业15强,种业研发中心发展到5家,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2017年,青岛市以政府规章的形式出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列入“市办实事”,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和农药经营人员9万余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覆盖90%以上的特色镇、专业村和90%以上的贫困村,全市1500名种养大户、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主等被列为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

(市农委)

渔  业

蓝色粮仓建设

2017年,青岛市加快实施渔业新旧动能转换工程,研究制定《渔业行动计划》,提升蓝色粮仓建设质量效益,推进现代渔业转型升级。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21.7万吨,实现产值170.2亿元。实施产业精准招商,引进山东中鲁远洋渔业公司总部落户青岛,成为青岛首家上市渔业企业。推进远洋渔业开发合作,10家企业与12个国家建立合作项目。全市注册远洋渔业公司31家,发展远洋渔船163艘、作业渔船109艘,完成远洋捕捞量14.1万吨、产值15.2亿元。推进投资超过100亿元的中国国际(北方)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项目建设。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全市建成10处休闲型海洋牧场和全省首个公益型海洋牧场,其中6处获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实施渔业资源修复,安排各级资金2400余万元,放流苗种16.6亿单位,再创历史新高,放流综合投入产出比达到15。发展陆基工厂化养殖,发展深远海抗风浪网箱养殖,引导养殖设施设备和池塘标准化升级改造,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和先进技术,全市建成工厂化养殖105万平方米,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380个。加快良种良法示范推广,推荐“中海1号”条斑紫菜等3个水产品种参加国家新品种评定,指导500个渔户实施示范面积1.3万余公顷。推广“渔夫垂钓”海钓品牌,全市创建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1处、省级休闲海钓基地2处、省级休闲海钓场4处,面积近1.3万公顷,新创2个国家级示范性渔业文化节庆,休闲海钓逐步成为岛城海上旅游产业“新名片”。全球第二大水产贸易展览会——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连续四年在青岛市举办,吸引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商参会。

渔业执法

2017年,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开展“护渔”专项行动,查处渔业违规案件582件,清理禁用渔具3.4万套。落实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针对伏季休渔政策调整,坚持“岸巡海查、重点防控、区域盯守”,打击渔船违规出海捕捞行为,休渔期间共查获违规渔船493艘、罚款387余万元,为上一年的两倍,联合执办山东省首例非法捕捞水产品入刑案,伏休成效明显,渔业资源种群数量明显增多。突出监管责任化、生产标准化、抽检严格化,新创农业部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2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3个,总量分别达到109个和126个。加大水产品质量抽检覆盖面,对全市国家级种业示范场及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监管率100%,全年完成水产品抽检995批次,合格率达99.7%。

                 2017年5月1日,青岛市海洋与渔业行政执法支队举行“2017年青岛市海洋伏季休渔执法行动”

             启动仪式,海上执法船艇沿前海一线开展首次执法巡查。(市海洋与渔业局供稿)

渔业安全

2017年,市海洋与渔业局推进渔业安全装备配置工程,为渔船装载“北斗”定位终端1406台、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1586部。组织渔业安全生产百日攻坚、隐患排查等专项治理行动,集中开展渔船非法载客、休闲海钓船等专项整治,依法没收、拆解涉渔“三无”、套号、假号船舶37艘,组织全市渔业安全培训9期、培训4000余人。执行国家渔业油价补贴政策,申报审核渔船4504艘,发放油价补贴资金1.35亿元,补贴发放率100%。落实政策性渔业保险,渔民入保率达95%,渔民人均保额48万元。落实捕捞渔船“双控”管理制度,争取国家渔船拆解经费3500万元,通过“禁、废、转、改”,推进渔船“小换大、旧换新、木换钢”,扶持渔船更新改造和建设,拆解渔船114艘、报废功率2900千瓦,更新改造渔船84艘。

(于 晓)

畜牧业

概 况

2017年,青岛市畜产品总产量102.95万吨,同比(下同)下降3.92%。其中,肉、蛋、奶产量分别达54.33万吨、17.73万吨、30.89万吨,分别下降3.59%、7.27%、2.48%。牧业总产值168亿元,下降4.16%,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4.2%。全年未发生重大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畜牧业生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年,青岛市新建、改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60处,其中国家级示范场5处、省级示范场14处。青岛康大集团生态循环经济园区、鸿轩蛋鸡产业园项目一期、雪龙澳大利亚肉牛进境隔离屠宰项目等重点项目投产,规模化程度达87 %以上。实施畜牧业“互联网+”行动,培育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企业90余家、网商微店30个、省级休闲观光畜牧业示范园11个。全市通过“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畜产品达335个,占全省的30%。培育里岔黑猪、青岛年猪、琅琊鸡、塔桥羊等地方特色品牌。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手段,关闭小型生猪屠宰点23家,新建牛羊定点屠宰厂6家,推广“集中屠宰、分销配送、冷鲜上市”品牌运营模式,提升屠宰行业集中度和产业化水平。

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2017年11月2日,市政府召开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场会,推广10种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模式。印发《青岛市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青政办发〔2017〕38号),部署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督导500余家养殖场配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由77%提高到94%;全市禁养区内1095家养殖场户全部关闭搬迁完毕。

畜牧科技推广 2017年,青岛市畜牧兽医局加强产学研合作,依托青岛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建成农业部华东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观测实验站和青岛市奶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奶山羊营养、饲料研究、实用技术研发等搭建畜牧科技平台。利用畜牧信息网、“12316”服务三农平台、手机信息发送系统等媒介为养殖户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服务,推广良种良法,宣传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及法律知识,普及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知识。开展现代畜牧业培训工作,培训畜牧业从业人员4075人次。在青岛市奶牛优势产区示范推广点开展“规模化奶牛场粪便处理与还田技术示范推广”。发布荷斯坦奶牛、伊莎褐蛋鸡等9个主导品种,推介地上发酵床养殖技术、生猪精准管理技术等14项主推技术。“一种畜禽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及循环利用的方法”等专利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畜牧良种工程 2017年,市畜牧兽医局加快奶牛、生猪养殖业良种化进程,开展奶牛DHI(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市级财政补助资金310万元,累计推广性控冻精2万支。为15万头能繁母猪提供享受财政补贴的常温精液30万份。市财政局安排专项资金对里岔黑猪、琅琊鸡、崂山奶山羊等地方特色品种进行保护开发利用,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康大肉兔配套系扩大繁育推广。

2017年青岛市畜牧业生产情况一览表

 

(计量单位:万头、万只、万吨)

项 目

数 量

上年数量

比上年增长(%)

畜牧业产值(亿元)

168

175.3

-4.16

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重%

24.2

26

-1.8

一、肉蛋奶总量

102.9514943

107.1516

-3.92

二、肉类总产量

54.3321514

56.3562814

-3.59

 其中:猪肉

21.8358825

22.1147025

-1.26

    牛肉

0.7604322

0.7839414

-3.00

    羊肉

0.201499

0.2525318

-20.21

    禽肉

30.9427089

32.6728313

-5.30

    兔肉

0.5916288

0.5322744

11.15

三、禽蛋产量

17.7301569

19.1202875

-7.27

四、奶类产量

30.889186

31.675042

-2.48

 其中:牛奶

27.86373

28.77553

-3.17

五、生猪存栏

178.6996

179.3534

-0.36

 其中:能繁母猪

19.2286

19.0562

0.90

六、牛存栏

16.3924

17.0623

-3.93

 其中:奶牛

8.9883

9.4346

-4.73

    黄牛

7.0525

7.1593

-1.49

七、羊存栏

21.7668

20.1304

8.13

八、家禽存栏

5524.4023

5612.8746

-1.58

 其中:蛋鸡

1301.6174

1407.18

-7.50

    肉鸡

3890.4259

3917.46

-0.69

    鸭

306.729

280.2067

9.47

    鹅

9.915

8.0279

23.51

九、生猪出栏

291.1451

294.8627

-1.26

十、牛出栏

5.5506

5.7222

-3.00

十一、羊出栏

20.1499

20.6069

-2.22

十二、家禽出栏

20382.3754

20169.2645

1.06

 其中:肉鸡

19282.3273

19175.57

0.56

    肉鸭

1080.8132

984.634

9.77

    鹅

8.2344

9.0605

-9.12

十三、兔存栏

93.8913

100.8375

-6.89

十四、兔出栏

394.4192

354.8496

11.15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重大动物疫病免疫与疫病监测 2017年,市畜牧兽医局组织开展春、秋两季防疫行动和夏季畜禽集中补免工作,应免畜禽免疫率达100%,全市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抗体合格率为91.23%,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率90.14%;使用150吨消毒剂对饲养场、屠宰场、交易市场等环境进行消毒灭原,消毒面积150平方千米,实现“应免尽免、应消尽消”。开展口蹄疫、禽流感等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采样检测16045个场点,检测样品32万份,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监测情况进行2次专家会商和风险评估。

H7N9流感防控工作 2017年1月25日,青岛西海岸新区发现一例人感染H7N9病例,市畜牧兽医局立即组织家禽养殖环节的H7N9防控工作。实行H7N9防控日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工作情况;加强疫情排查和监测,排查规模化养禽场3.5万个次、家禽散养户27万个次、家禽屠宰场181个次,完成H7N9实验室检测3.7万份;落实封闭管理和消毒灭原措施,对相关场所进行消毒;加强活禽交易市场防疫监管,关闭200余处活禽经营场所,停止所有活禽交易活动;加强调运监管,督导交通运输部门设立52处交通检查站,对没有H5、H7实验室检测报告及检疫证明的870辆家禽运输车进行劝返;完善应急机制,储备消毒剂、防护服、编织袋等应急物资;发放H7N9防控宣传材料8万余份,培训人员1500余人次,通过官方微信宣传1万余次,翻印农业部2516号公告5万份发放至家禽养殖场户。全市家禽生产环节没有发生H7N9疫情。

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苗经费直接补贴试点工作(简称先打后补工作) 2017年,青岛市被农业部列为全国畜禽“先打后补”试点市。市畜牧兽医局印发《关于印发〈青岛市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先打后补”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试点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建立多层次强制免疫疫苗供应体系,拓展养殖场户疫苗供应渠道;建立“先打后补”监管信息系统,畅通申报渠道,提高监管效率;规范畜禽养殖场“先打后补”补贴经费审核和发放流程,实现养殖者足不出户即可领取补贴。全市有136个畜禽养殖场实施“先打后补”,其中牲畜养殖场86个、家禽养殖场50个。使用口蹄疫疫苗117.46万毫升、禽流感疫苗503.03万毫升,免疫家畜30.8万头只、家禽735.24万只,为养殖场户补助137.92万元。

加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 2017年,青岛市落实病死猪牛羊禽兔无害化处理补贴政策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厂管理办法》,优化“无害化处理”APP,建立病死畜禽暂存设施近300处,完善病死畜禽收集体系,加大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力度,全年未发生病死畜禽乱扔乱抛事件。

开展无布病示范创建活动 2017年,市畜牧兽医局启动无布病示范区市、示范场创建活动,向省畜牧兽医局申报3个无布病示范场。落实牛羊布病监测、扑杀、净化等防控措施,对符合检测条件的6万余头奶牛进行监测。监督有关区市对检测阳性奶牛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建立与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布病信息通报机制,召开座谈会3次,进行信息通报。

                                        截至2017年底,青岛市80%的畜产品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产业化水平居全国前列。

               图为万福集团生猪分割车间。(市畜牧兽医局供稿)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开展瘦肉精及药物残留专项整治 2017年,青岛市制订《2017年“瘦肉精”及药物残留专项整治方案》,打击兜售、饲喂“瘦肉精”等有毒有害物质和收购贩运、屠宰销售含“瘦肉精”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活畜及其产品的违法行为。全年检查生产经营企业8800余家次,出动执法人员约1.5万人次,查处问题5起,涉及金额2.24万元,发放宣传材料5万余份,指导培训265场次、约3200人次,青岛市地产畜产品“瘦肉精”实现连续58个月零检出。

开展生鲜乳质量安全专项整治 2017年,市畜牧兽医局制定《2017年生鲜乳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方案》,打击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非法收购运输经营生鲜乳等违法犯罪行为。全年检查生产经营企业1800余家次,出动执法人员约5000人次,媒体宣传4起,发放宣传材料1万余份,指导培训59场次、470余人次。全年累计无害化处理不合格生鲜乳40批次,共计104.5吨。

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监测 

2017年,市畜牧兽医局制定《2017年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方案》(青牧字〔2017〕19号),确定市本级开展畜产品定量定性监测8000批次,实际完成监测8071批次,其中50批次检测不合格,合格率为99.4%。对抽检不合格畜禽养殖场户、屠宰厂全部进行立案查处,全年结案13起、罚款5.28万元。

推进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工作 2017年,青岛市推进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力度,创新实施“一免两不”(免除申报企业无公害认证检测费;没有取得无公害畜产品认证的企业,一律不给予申报政策性扶持补贴项目,一律不给予申报畜牧业荣誉称号)政策。组织培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内检员近900人。全年通过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86个,获得无公害畜产品认证94个,到期复查换证22个。加强无公害畜产品证后监管,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和监管工作的通知》,对无公害畜产品企业检测760批次,实现监督检查全覆盖。

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 2017年,青岛市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和运行机制,委托食品安全教学科研团队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1次,对禽蛋专项监测增至2000批次以上。

兽药饲料监管

行业发展 2017年,全市有兽药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企业33家,其中化学药品企业30家、兽用生物制品企业3家;有兽药产品1550种;有兽药GSP企业288家;有饲料生产企业128家,产品涉及20多个系列200多个品种。

行业监管 2017年,市畜牧兽医局进行督导检查8次,“飞行检查”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企业32家,现场抽样送检可疑兽药饲料产品21批次,对督导检查中发现的55个问题督促限期整改。配合省畜牧兽医局审核兽药饲料生产企业19家、兽用生物制品经营企业9家,规范兽药饲料市场秩序。指导各区市完成兽药批准文号现场审核378批次。开展整治饲料中非法添加“喹乙醇”、兽用驱虫药和杀虫剂质量安全等专项行动。开展质量安全宣教活动,发放宣传单8000余张,建立微信群12个,召开专题座谈会6场;查处违规饲料生产企业1家、养殖企业1家,对76家企业印发限期整改意见书;全市行政处罚案件16件,罚款金额10.4万元。开展假劣兽药饲料产品集中销毁活动。饲料示范企业创建工作实现突破,青岛禾丰牧业有限公司和青岛华信饲料有限公司通过省级示范创建验收。

屠宰监管

2017年,全市32家屠宰企业共屠宰生猪224.9万头、牛羊1.01万头、禽2.2亿只,全年销售总额83.81亿元,未发生畜产品安全事件。推进屠宰行业转型升级,全市小型生猪屠宰点由43家减少到20家,推广集中屠宰、冷鲜配送品牌运营模式,生猪屠宰撤点并厂、转型升级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采取“双随机”(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检查方式,对全市20家生猪屠宰企业进行督查检查,全年印发通报2次、整改通知12份,责令停业整顿1家。打击非法屠宰行为,开展集中整治和“扫雷”行动,全年检查屠宰企业720家次,出动执法人员2400人次,查处问题45起,立案41起、结案37起,罚没13.09万元,捣毁窝点7个。

(林海海)

林 业

国土绿化

2017年,青岛市强化绿化空间拓展,完成新增造林2000公顷、更新造林660余公顷;加快推进青岛北部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工作,完成总体规划的编制、评审和合法合规性审查,提交政府常务会研究;注重森林抚育经营,全年完成退化林修复3600余公顷、森林抚育1.6万公顷;坚持林业精准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有效改善青岛市省定贫困村和市定经济薄弱村村居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增收和农民致富。

林业改革

2017年,青岛市林业局编制《青岛市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完成4个国有林场调研,督促、指导相关区(市)制定改革实施意见;制定《关于加快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转型升级的意见》,加快培育林业发展新动能;制定印发河长制工作方案,明确全市林业部门的责任分工。 

资源管护

2017年,市林业局做好《青岛市湿地保护条例》《青岛市野生鸟保护办法》等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开展第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完成684个固定样地调查,形成2016年底的林地资源数据;制定《青岛市市级生态红线划定工作方案》;编制完成《青岛市湿地保护规划》。依法加强森林资源审核管理,建设项目使用林地、林木采伐均控制在国家下达的限额之内。将局属行政执法职责统一交由市森林公安局承担;全市森林公安开展打击野外违法违规用火、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全年办理林业行政案件228起,处罚240人,罚款90余万元,立刑事案件16起,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17人。完成胶州湾(胶州段)1.1万公顷湿地恢复修复工作;建设完成珍稀濒危树种原地保存库3处、优良观赏树种资源异地库1处;编制《青岛市古树名木救治标准手册》,推进全市古树名木救治复壮工作。

生态安全

2017年,市林业局完善森林火险预警预报会商制度,及时发布森林火险预警;按照风格化管理,全面加强火源管控;完成市级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建设;新建水灭火点44处、防火通道125千米,森林火灾受害率保持在0.3‰以下。完成林业有害生物普查面积16万公顷次以上,无人机监测松林面积达10万余公顷次,完成美国白蛾等食叶害虫飞防作业面积14万余公顷;安全除治各类死亡松树约6.5万株;悬挂新型诱捕器2136台,防控面积4600余公顷,诱捕松褐天牛2万余头,释放管氏肿腿蜂6000万头;出具《植物检疫证书》2.8万余份,完成木材调运检疫152万立方米、苗木调运检疫1.07万株。

产业发展

2017年,青岛市制定《林业产业行动计划》和《林业产业发展报告》,组织开展青岛市2017年度山东省林业龙头企业推荐申报工作。组织26家林业企业参加第十四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获金奖18个、银奖3个,市林业局、市林业站分获展会优秀组织奖和优秀设计奖;出台《青岛市木本粮油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组织开展“齐鲁放心果品”品牌创建活动;发展木本粮油、特色经济林1400余公顷;森林保险投保面积10.8万公顷,投入保险费325万余元,保险金额8万余元。

(姜胜勇)

水 利

抗旱与调水工作

2017年,青岛市加大客水调引力度,全年调引客水5.33亿立方米。加快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实施山洲水库调水、胶河调水等工程,实现全市骨干输配水网的互联互通,将黄河、长江水送到百姓家中。提出将黄水东调二期工程延伸至青岛境内的方案建议,通过省发展改革委的专家评审。建设即墨区棉花涧水库等11个小型水源项目,采取抽取死库容、库中挖塘、塘中挖井、增打深井等办法,增加应急供水量。全市累计投入抗旱资金2.15亿元,完成抗旱浇灌18.6万公顷,解决39万人、1.4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防汛工作

2017年,全市共落实重点防洪工程行政责任人14人,落实防汛专家组成人员22人,落实大沽河和23座大中型水库、547座小水库安全管理员和技术责任人。修订《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大沽河流域闸坝联合调度方案》和《防汛应急处置手册》,组织针对性演练。落实全市国有大、中、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奖补资金1.18亿元,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运行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8座水库通过省级规范化考核验收。向各区(市)防指和城市防办印发17份防汛整改责任书,明确39项防汛隐患整改责任,在主汛期到来前落实度汛措施。坚持全天24小时值班,对接近汛限水位的莱西市北墅水库、高格庄水库和平度市大泽山水库实施洪水调度,调拨防汛物资共4批次11万件、价值80余万元,保证行洪区域安全度汛,拦蓄雨洪资源3.9亿立方米。

河库(湖)管护

2017年,青岛市全面实行河长制,在全省率先出台《全面实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及6个配套工作制度。2017年8月,在12个区(市、功能区)和135个镇(街道、功能区)发布实施方案。市河长制办公室组织集中督导和专项督导3次,各区(市)开展督导活动20余次。在全市范围建立市、区(市)、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河长组织体系,公布河长名单,设立3581块河长公示牌。各级河长通过巡河解决多年未解决的难题。2017年6月,在全市范围开展“清河行动”,集中清除河库(湖)岸边、滩地垃圾和水面漂浮物近20万吨。印发《河库(湖)整治行动实施方案》,集中整治“八乱”(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问题,查处违法建筑3263处。抓好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完成莱西市洙河(潍莱高速至北京路段)、胶州市南胶莱河(电气化铁路桥至沙沟村东段)年度治理任务。投资1500万元治理15条乡村河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农村水利工作

2017年,市水利局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投资1.1亿元,组织即墨区、胶州市、平度市、莱西市等4区(市)完成14处农田水利项目县工程,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400余公顷。投资2100万元,推广水肥一体化栽培9300余公顷。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县在全国绩效考评中获得第一名。采取“财政奖补”“先干后补”方式,组织青岛西海岸新区、即墨区、胶州市、平度市、莱西市完成636个村庄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49.5万农村人口分享到城乡供水一体化服务。发布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督查及奖补意见,完成改革面积6400公顷,超年度目标任务92%。农业灌溉实现公司化运作、专业化服务、微信付费、手机智能远程控制。下达年度水利专项扶贫资金4200万元,安排水利扶贫项目78个,覆盖98个贫困村和经济薄弱村;为甘肃省陇南市培训农村水厂水质化验员40人。

                   2017年2月21日,青岛市出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促进全市农业节水和农业

               可持续发展。 图为即墨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水肥一体化。(市水利局供稿)

移民扶持

2017年,市水利局在山东省水利厅大中型水库贫困移民脱贫攻坚工作绩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依靠科技帮扶促进移民产业发展的做法被水利部录入《全国水库移民工作典型案例》。青岛市“全国第一批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工程——莱西市河头店龙泉湖社区”被省住建厅评为“2017年山东省人居环境范例项目”。推进智力帮扶工作,组织专家送科技下乡32场次,服务指导移民群众1230人;开展集中培训4期,培训移民干部、专业技术骨干人员和致富带头人423人次。加强移民人口核查工作,准确核减移民人口1610人。一次性为移民发放直补资金7440万元。发挥移民项目资金投资效益,完成总投资5405万元的移民扶持项目建设任务86个;建成的7个“美丽移民村”,成为具有移民特色的“美丽、生态、宜居、幸福”典范乡村;争取500万元小额贴息贷款撬动1.2亿元金融资金投向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完成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工作,完成莱西市高格庄村15栋移民安置房及配套设施建设。

水资源管理和水土保持

2017年,青岛市用水总量控制为9.43亿立方米(常规水8.5亿立方米、非常规水0.93亿立方米)。控制用水效率,万元GDP用水量控制为8.54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为5.43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可达到0.6606以上。印发《落实节水型社会建设有关政策措施工作方案》,发布《致全体市民的节水倡议书》,创建节水型公共机构124个、节水型社区60个。控制水功能区纳污,开展入河排污口综合整治活动,封堵违法设置排污口48个。完成石棚、小珠山、北墅、双庙、山洲等5座水库封闭围挡,主要水功能区和水源地水质达到指标要求。做好以小流域治理为重点的水土保持工作,实施2批共10个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7平方千米。 

水利法治和水政执法

2017年,市水利局强化水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机制,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过程记录、重大执法法制审核等三项制度。抓好行政审批服务工作,推进“互联网+行政审批”,网上受理办结业务量达40%以上。开展水利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以全面实行河长制、增强水法规和水资源意识为主题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集中宣传活动。做好水政执法监察工作,开展河湖专项执法检查活动,打击非法采砂、非法取水等水事违法行为。

(于成海)

农机管理

概 况

2017年,青岛市农业机械管理局推进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机化领先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持续发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71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87%。

围绕农机化新旧动能转换,实施农机化示范引领工程

2017年,青岛市开展农机安全生产精细化、痕迹化管理,承办全省最大规模农机事故应急处置演练活动,组织开展农机监理系统集训及汇报表演,获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市、全国首批“平安农机”示范市称号。加快创建“全国全程机械化示范市”。争取农业部安排扶持资金660余万元,加快工作重心向经济作物转移,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率超过80%,花生机收率达到78%。“全国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达到3个。加强农机行业招商引资工作,成立招商引资专门机构,投资10亿元的山东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投资5亿元的中国电子新能源、投资1.7亿元的青柴动力等项目落户青岛市。做好农机行业精准扶贫工作,共落实扶贫资金1100万元,扶持46个贫困村。实施“送机致富”、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和农机扶贫创业园等项目,重点支持贫困村建设农机化基础设施,发展现代农机装备,提供农机化生产全程服务,因村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贫困村的“造血功能”,推动建立精准脱贫长效机制。投入180余万元帮扶莱西市山前庄村。

围绕农机化政策普惠共享,实施补贴政策改革工程

2017年,青岛市创新农机购置补贴办法,补贴范围比上年增加27个品目,达到63个品目;补贴标准高出省定标准5%左右;实行累加补贴,把茎穗兼收玉米收获机、花生收获机和水肥一体化设备等17个品目的补贴总额提高到40%~50%。突出绿色生态环保导向,重点发展精准施药、化肥深施、秸秆还田收贮、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机械;共补贴符合国排放标准的农业机械4030台。创新综合配套试点,在农机报废更新试点的基础上,新增农机新产品补贴、无人机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手机APP等 3项部级试点任务。创新补贴服务机制,在全国率先改进农机购置补贴服务,落实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改善条件和完善机制等四大方面11条措施。以服务信息化为突破口,开展巡回服务、预约服务和“一站式”等特色服务。

围绕生态环保导向,实施耕地力提升工程

2017年,青岛市安排深松整地资金3540万元,实现“适宜耕地3年深松一遍”目标。发挥农机合作社积极性,严格补助程序和作业标准,完成实施面积4万余公顷,占全年任务的60%。加强部级深松整地示范区建设,开展免耕与免耕+深耕、深松+深耕及小麦密行种植对比试验,进行测土测产、测土配方施肥,建立深松、深耕、秸秆还田相配套的区域性深松技术体系,深松小麦比传统小麦亩(1亩= 0.067公顷,下同)均增产8.6%。安装智能化深松整地监测仪1800余台,监管工作实现“以人为主”向“以机为主”转变。在适宜地区整村整镇、成方连片推进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0万公顷,与对比田相比增产25%,亩节本增效100余元。承担部级保护性耕作标准起草任务和保护性耕作信息化试点工作,青岛西海岸新区、即墨区、胶州市、平度市、莱西市等区(市)全部实现部级保护性耕作项目全覆盖。推动农作物秸秆机械化利用,除传统小麦秸秆还田、打捆等方式外,重点推广秸秆肥料化、原料化、燃料化等清洁生产技术,拓宽秸秆利用出路。总投资3.1亿元的平度市南村镇秸秆生物天然气项目投产,年消化玉米秸秆7万吨;总投资6亿元的莱西市琦泉生物质发电厂并网发电,年利用农作物秸秆30万吨;即墨区在两个居民小区实现秸秆压块集中供暖,每方节约供热成本15元左右。

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

2017年,青岛市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快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培育雷肯农业机械(青岛)有限公司、马斯奇奥(青岛)农机制造有限公司、乐星农业装备(青岛)有限公司、九方泰禾国际重工(青岛)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洪珠农业机械有限公司、青岛弘盛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的农机领军企业。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比达11.93。优化农机技术结构,实行市级新机具新技术发布制度,涵盖智慧和精准农业等6个主攻方向共50项技术,建成农机化试验示范基地17个。优化农机经营结构,加强新型农机经营体系建设,全市农机合作社发展到720多个,承担70%以上的大田农机作业量。优化农机人才结构,农机阳光培训统一标识通过国家版权局著作权登记。建成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和“网上课堂”23处,完成培训5523人次。联合河北农业大学开展小麦密行种植试验,比15厘米行距、30厘米行距小麦亩均增产25~55千克。

(市农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