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水清沟“二宫”
2019-05-05

水清沟工人俱乐部位于四流南路与开平路路口,也叫“二宫”。1953年破土动工,1954年7月1日建成,苏式设计,有3层楼2000平方米的室内文化活动场地,可容纳780人。原名“纺织工人俱乐部”,1967年改名为水清沟工人俱乐部。

1958年的水清沟工人俱乐部

解放后,水清沟地区工厂集中,纺机、国棉四厂、国棉五厂、化工厂、汽轮机、造纸厂、第三粮库、自来水厂等都在此,还有不少小工厂,这些工厂的产值在当时支撑着青岛经济的半壁江山。为满足工人文化生活的需要,位于第三公园的青岛工人文化宫应运而生,人们称之为“一宫”,将水清沟工人俱乐部称之为“二宫”。 

“二宫”南边的电影院 

水清沟工人俱乐部的南边是甲级电影院,冬有暖气,夏有风扇,这在当时是非常奢华的。碰上学生电影专场,学生们成群结队,走很远的路来看电影,马路上走着快乐的少年。进入电影院,孩子们翻动椅子的响声和嘻嘻的笑声响成一片。座是带弹簧的牛皮座,一屁股坐下去,会发出“噗噗”的声音。那时,电影票最紧俏,通常由工会主席掌握。那年月娱乐活动少,看场电影实属不易,谁因工作不好,免去一张电影票,不亚于现在扣了一个月奖金。那时看电影是轮片制,有专门人员骑摩托车拿着影片拷贝在各影院穿梭,往往正看得过瘾,突然亮起灯,银幕上出现“请稍候”字样。电影院门口楼梯两边的石台非常光滑,小朋友把这里当成滑梯。售票处有个只能伸进一只手的小窗口,为了买到票,都要提前排队。 

“二宫”北边的娱乐场 

水清沟工人俱乐部的北面3层楼是娱乐场所,设影剧组和文化娱乐组。有职工文艺演出队、各种棋类和乒乓球活动室。1956年后,还举办文学报告会,就是“每周一讲”,很火爆,上课时挤满了工人,有时连走廊也挤得满满的。文艺学习班、美术学习班也很火爆,下班的工人在这里唱歌、跳舞、排戏,那时候没有报酬,但是文化生活非常丰富。“二宫”的图书馆有很多藏书,借书时,有个类似中药柜的格子里密密麻麻串着卡片,找到需要的书填好表格给管理员,就看到美丽的姑娘灵巧地搬着梯子在堆积如山的书架中穿梭,一会儿工夫就能拿到你借的书。读者为占个座早早就在阅览室门口等着,杂志、报刊应有尽有。

曾经的第二工人文化宫 

红火的“二宫”职校 

上世纪80年代初,“二宫”的职工学校办得红红火火,每到高考结束后,考上大学的红榜贴得铺天盖地,看榜的人把马路挤得水泄不通,碰到这种情况,过路司机也善解人意地停车等候。岛城许多准备高考的人慕名到这里补习文化课,参加考前辅导,采用三班倒的上课方式,满足了备考人的要求。由于教员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上榜率还是蛮高的。后来学校继续办,但上课的却变成了承载了几代人希望的小孩子,学画、学琴、学武术、学外语,其作用和工人文化宫的性质越来越远。

改造后的第二工人文化宫 

新“二宫”换新容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电影院变成证券市场,“二宫”的楼下改为大酒店,楼上成为健身俱乐部,都围着经济打转。因建筑陈旧,赶不上时代要求,2006年7月拆除旧的北3楼,总投资4500余万元,建成有地下停车场的新文化宫向市民重新开放。

曾经的第二工人文化宫,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如今旧貌换新颜,新的第二工人文化宫已转型为以健身、休闲为主的文体活动中心,周边市民又添一处文化休闲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