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同一地缘县域间史志资源共享同拓
2019-12-20

  今山东省内,地缘相亲、一脉相承的县域有莱西与莱阳、莒县与莒南、沂水与沂南等。地情相关、人文相系的县级政区更多。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今莱西、莱阳,既同属于一个古老的县域,又是分属于不同地市的年轻县级市,地近、缘亲、文贯、脉连。本文以莱西、莱阳为例,从同一旧县域内史志资源的共享同拓说起,就新时期同一地缘县域间如何推动史志事业服务升级、转型发展谈几点看法。

  置县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

  今莱西、莱阳二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东西相邻,面积相当。二市曾长期同治于旧莱阳境内,隶属于同一县级建制。5500年前,就有“莱”民在山东东部这块荒蔓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夏为莱夷,商为莱国,西周为莱子国(归于齐),春秋战国为齐东境。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旧境内置县名称、归属变化较多。至隋唐一统,于627年撤今莱西境内卢乡县并入昌阳县,650年因水灾迁昌阳县治于今莱阳城。923年改昌阳为莱阳(参阅莱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莱西县志》第59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2月出版)。此后,历经宋、金、元、明、清及民国抗日战争前期,旧莱阳县域相对完整而稳定,存续1300余年。民国后期到新中国成立初的十几年里,旧莱阳境内分分合合,形成“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合为二”的县级政区。

  (一)旧莱阳境内“一分为四”的县级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旧莱阳作为千年大县,抗日战争时期,在其境内陆续建立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并相继产生了莱东、莱阳(习称莱西)、莱西南、五龙4个县级民主政权。其境内“一分为四”的县级政区情况是:

  1940年5月13日,中共莱阳县委召集各界代表100多人在北山口村(今莱西马连庄镇)召开临时参议会,于次日成立莱阳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胶东行署,随后逐步建立起区、乡、村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参阅中共莱西市委组织部、中共莱西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莱西地方史·第一卷》第109~111页,青岛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至此,旧莱阳境内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政权与国民党统治政权、日伪组织系统并存,进入了根据地与国统区和敌占区长达4年多的“三角斗争”时期。

  为巩固和加强既有根据地建设,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灵活分散开展对敌斗争,1941年2月6日,中共胶东区委、区行政联合办事处决定,原莱阳县一分为二。西半部为莱阳县(即今莱西辖域,习惯称莱西),东半部设莱东县(即今莱阳辖域)。随后,成立中共莱东县委和莱东行政公署(后改称莱东县政府)。当年10月,在莱阳(习称莱西)县西南部,成立中共莱西南县工委。次年7月,莱阳(习称莱西)县析出莱西南行署(后改称莱西南县政府)(参阅中共莱西市委组织部、中共莱西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莱西地方史·第一卷》第118页,青岛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

  1945年3月,莱东县析出五龙县(参阅莱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莱阳市志》第38页,齐鲁书社,1995年11月出版)。8月15日,莱阳(习称莱西)、莱西南2县划定所辖区域(参阅莱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莱西县志》第62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2月出版)。8月下旬,莱东、莱阳(习称莱西)、莱西南、五龙4县境内日伪军被消灭,旧莱阳全境解放。此时,境内4个县的共产党政权组织都处在地下或流动状态,而国民党的县、区、乡、村四级统治体系基本失灵。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政府进行三年决战。1947年12月,胶东保卫战胜利结束,旧莱阳境内4个县通过剿匪肃特,及时安定了社会秩序。与此同时,解放区全面恢复和发展各项事业,迎接全国解放。

  (二)新中国成立后“合四为二”的莱西、莱阳县级建制。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月下旬以后,莱东、莱阳(习称莱西)、莱西南、五龙4县先后分别召开党代表会议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推选出党政领导班子,4县党政工作开始公开。

  1950年3月12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莱东、五龙合并,称莱东县。莱阳(习称莱西)、莱西南合并,称莱西县。同年6月,莱东县改称莱阳县。此后,新成立的莱西、莱阳2县均隶于莱阳专区(据中共莱西市委组织部、中共莱西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莱西地方史·第二卷》,青岛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3页脚注;《中共莱西党史大事记1949-1989》,1996年7月版第48页整理)。

  1956年,文登专区并入莱阳专区。1958年8月,莱阳专区与烟台市合并,迁往烟台,之后改称烟台专区。10月,莱西与莱阳合并称莱阳县,隶属烟台专区。1961年10月5日,国务院决定,以1958年10月合并于莱阳的原莱西县行政区域为界,恢复莱西县建制。莱西县政府驻水集镇并于1962年1月对外办公,莱阳县政府仍驻莱阳城,均隶烟台专区(1967年3月成立革命委员会代替省政府专员公署职能改称烟台地区)。1983年10月,莱西改隶青岛市,莱阳归属地级烟台市(1983年8月由烟台地区改称)。1987年4月莱阳撤县设市,1991年2月莱西撤县设市。这是莱阳、莱西复分20多年后的建制之变,但二市原县级行政区划至今未变(据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2月版,莱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莱西县志》;齐鲁书社1995年11月版,莱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莱阳市志》;方志出版社2011年10月版,莱西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莱西市志》整理)。

  共认同建、共享同拓的史志资源

  旧莱阳是千年大县,莱阳城是千年古城。追溯发现,莱西、莱阳曾居于古莱国中心一带,有勇武智慧、务实功利、多元开放、浪漫神往的“莱文化”,有影响、提升“莱文化”的“齐文化”,有齐道鲁儒底蕴、承传中华文明的“胶莱文化”。旧莱阳境内,虽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的朝代更迭,但置县大致稳定。1941-1961年多有分合。1962年起再立莱西、莱阳县级政区至今,近半个世纪。上述说明,今莱西、莱阳虽在行政区划上分隶于青岛市(副省级)、烟台市(地级),但在历史文化上不可分,特别是在史志资源方面,既有共认同建,又有共享同拓,政府与职能部门及民间人士之间的协作配合很值得肯定。

  (一)旧《莱阳县志》是今莱阳、莱西辖域志载较好的地情百科,二市共同依据旧《莱阳县志》,编修新志书或影印点注复活旧志书。《莱阳县志》初志于明万历十年(1582),称万历版莱阳初志,早有散佚,唯《初志序》存于各续志之首。续志康熙版刊刻于康熙十七年(1678),雍正五年(1727)又出补刻版,是当今存世较早的记载旧莱阳舆地的方志。续志民国版刊刻于1935年,共12卷,体例完善,资料丰富,着笔考究,文辞严谨,是旧莱阳辖域较为完备的方志。这两个版本虽时隔200余年,但文史专家共认其为旧莱阳辖域涉史较早、体例较好、记载较详的地情书。1962年,今莱西、莱阳“分家”,各分得一套原版完整的民国版《莱阳县志》,作为各自综合档案馆的“镇馆之宝”,留传至今,保存完好。

  1984-1989年,两地各组织班子编纂新方志,编修人员互相切磋,互通有无,使首部《莱西县志》、首部《莱阳市志》分别于1990年、1992年先后出版,其自然、历史、文化、社会几个部分共同依据的古老史料是民国版《莱阳县志》。

  民国版《莱阳县志》承上启下,权威性高、资料性强、利用价值大,2010年,莱西史志机构组织人力物力将其影印出刊,提升其交流、利用和收藏价值。但由于时代局限,当时该志刻印时字句之间没有标点,字迹不清,段落不明,给今人阅读、摘录带来不便。为方便读者,旧志今用,莱阳组织有关学者、专业人士对该志开展了点注整理工作,邀请莱西史志、档案机构有关人士参与,于2015年出版四辑点注本,使民国版《莱阳县志》在时隔80年后复活,挖掘出地方史志资源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较好地满足了今莱阳、莱西对旧域志书的需求。2015年以来,莱阳有关专业人士攻坚克难,不遗余力地对康熙版《莱阳县志》补刻本予以点注整理,邀请莱西同仁共同参与校正,已出版发行。

  (二)旧莱阳历史文化名人就是今莱阳、莱西共同认知的历史文化名人,二市合力打造乡贤文化平台与红色文化基地。明清以来,旧莱阳境内进士、举人、乡贤辈出,其中两张、两宋、姜、左、赵、王等八大望族仕官接踵,文名享誉海内外。他们的先祖多系元末明初后迁入莱阳,靠的是以农养文、耕读结合,进而再以文养农、以仕养家,促进家族发展。明初,“双山张”先祖落足于今莱西双山村,四世后迁莱阳城,九世张梦鲤于明嘉靖乙卯年(1555)中举,次年考中进士,历任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大理寺卿等职。左氏家族于明永乐年间徙居莱阳,其后人左懋第系明崇祯进士,他治理韩城,政绩优异,由知县擢升为朝中名臣。1644年清军入关,懋第入仕南明,任兵部右侍郎,持节北行,面对威逼利诱和酷刑,宁作大明鬼不当清朝王,成为比肩宋末文天祥的民族英雄。八大家族不仅进士多,举人、秀才更多,诸如宋继澄、宋琏、张允龄、张嗣谟、张重润等为官为学都很有成就。今莱西、莱阳共同认知这些望族及其历史名人。

  2015年以来,莱西先后筹建双山乡贤文化陈列馆,建设中共莱西党史馆及胶东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渭田阻击战、胶东行署办公地等纪念馆,多次到莱阳档案馆、方志馆等查寻、复制双山祖籍人物李伯颜(首任中共莱阳县委书记)、张梦鲤、马亮(元代大元帅)的事迹材料及旧域党史资料,为双山乡贤文化陈列馆、莱西红色文化基地建设等提供较多支持。在此之前,莱阳打造红色文化基地,筹建胶东第一县委革命历史文化展览馆,多次派人到莱西寻找渭田、花园头战役打响胶莱平原抗日第一枪的史料和实物。

  2017年初,莱西着手升级完善地情资料库,补充现有档案资源,争取创建国家一级档案馆,配建莱西历史文化陈列展厅,同步提升莱西方志馆、地情网站的省级建设标准。得此消息,莱阳档案馆、方志馆、革命历史文化展览馆等机构纷纷向莱西伸出援手,在史志、档案、党建史料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莱西创建国家级档案馆活动顺利推进。

  (三)旧莱阳“闯关东”的后人、海外台胞侨民多是先赴莱阳再踏莱西寻根觅亲,二市主动对接为异乡游子找到“家”。旧莱阳县人多地少,几乎每个村、每个家族都有越过渤海“闯东北”的。从清初到民国及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大致300年间,旧莱阳籍人“闯关东”作为一种地域习俗被广为接受。“闯关东”的人有着强烈的家族观念与故乡情结,他们不厌其烦地向子孙诉说家族的世系,告诫子孙“根在莱阳”。那些留居东北的旧莱阳籍人,居住时间长则几百年,短则几十年,在语言、风俗习惯、家族伦理、经济行为、宗教信仰等方面,保持着对故乡故人固有的观念。“莱阳庄”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历史记号在东北地区被广为“复制”,故土、乡愁情结延续至今。

  大陆与台湾岛分隔几十年来,凡是岛上同胞相遇,只要听说对方是莱阳人,就一定会把两双手紧握在一起,连声说:“莱阳老乡,相见恨晚”。有的赴大陆探亲,找到家乡是莱阳某村,或莱西某庄,回台后仍会不改口地说:“俺不管旧莱阳县政区怎样变动,俺只知道祖籍是山东莱阳。”

  改革开放40年来,一直有台胞侨民、“闯关东”的后人奔着今莱阳来寻根寻亲,莱阳同行如果查对《莱阳地名志》后找不到旧莱阳的区、乡、村庄,就随手查阅《莱西地名志》,或直接与莱西同行联系,让寻亲的台胞侨民、“闯关东”的后人在莱西找到祖居地。一旦找到了,印证了,就共认族谱,共敬先祖,实现游子多年的心愿。

  莱西、莱阳史志同仁对游子追根、觅亲自有逻辑解释,以下故事很有意思。

  故事一:生于1954年的台湾影星林青霞来大陆演出,说她祖籍在青岛,是青岛人。而她的父亲林维良,1948年随国民党政权撤往台湾,一直称其祖籍山东,是莱阳人。其实,林维良去台时,其祖居地是莱阳县七区灵瑞乡林泉庄(国民党统治时区划),所以说是山东莱阳人。而新中国成立后,林泉庄村划入莱西境内,莱西又于改革开放初期划为青岛市辖县,所以林青霞在改革开放之后到大陆拍片称其祖籍青岛,是合乎历史逻辑的。

  故事二:2016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政协一位高姓领导,借出差机会到莱阳寻找祖居地。他曾听其不识字的祖父说,其祖籍是山东莱阳高家庄。而今莱阳没有这个村庄,莱阳史志同仁发现莱西有高家庄、高福庄、高家岭,3个村原名都称高家庄,后因县内重名而改。于是联系莱西同仁陪来客到3个高家庄调查,虽因历时久远、线索单一而寻祖不果,但来客对高家庄或高家岭作为祖居地还是默认了。

  (四)旧莱阳辖域历史人文资源弥足珍贵,二市档案、党史、地情资料互通有无、互补缺失,协力搞好地方历史文化建设。旧莱阳辖域历史人文资源非常丰富,保存下来的档案、党史、地情资料,具有存史、育人、传承价值,对资治辅政弥足珍贵。如,莱西政协在编辑《大沽河,母亲河》一书时,对1958-1961年莱阳人民腰斩大沽河、建设产芝水库的历史资料掌握不足,到莱西档案馆查寻原始资料。本人作为莱西档案、史志职能机构负责人,马上联想到1958年10月中旬起莱西已并入莱阳,对产芝水库的建设论证、设计、组织、施工、移民、配套等事项多是由莱阳县委、县人委安排的,其文档原始资料应该保管在莱阳档案馆,莱西馆藏资料不全或查阅不到是正常的。于是,本人带编写人员到莱阳查阅到了相关资料,同时复印带回,弥补了莱西馆藏不足的缺憾。莱阳档案、党史、史志机构也经常需要莱西协助查找今莱西辖域的历史人物或旧莱阳籍名望后人的线索或资料,及时补充馆藏或提供有关资料作参考或例证。“档案、党史、方志机构都是一家人”这一理念,在今莱西与莱阳的方志、档案、党史等机构的协作配合中体现得非常完美。

  1984-1999年,莱阳、莱西各组织班子编写中共地方党史及大事记、专题汇编、编研期刊等系列书刊,《中共莱西地方史·第一卷》《中共莱西党史大事记(1949-1989)》《中共莱西党史专题汇编》等先后出版,其依据材料就是今莱西、莱阳的档案馆、方志馆散见的地情档案资料。编写人员克服材料零乱、字迹模糊、收集不全等困难,建立密切协作机制,相互交流、补充、完善,使各自的党史书刊顺利编审出版。

  2016年,莱西文化中心各职能机构陆续迁入办公,这个办公综合体容纳了莱西档案馆、史志办公室、方志馆、城市规划展览馆、文化馆、图书馆、新闻中心等机构,成为莱西文化事业建设的丰碑,引起莱阳市政府和相关文化机构的“艳羡”,多次派人参观学习。莱西有关部门也多次派人到莱阳红色文化基地和多个文化机构借鉴学习,较快提升了各自现有的文化机构运作管理服务水平。

  同拓发展、服务转型的问题施策

  新时期,莱西、莱阳二市间协力推进同一旧域史志资源同知共认、同建共享,力促地方史志事业并驾齐驱、协作发展,很值得称道。

  (一)同一地缘县域间搭建共享同拓的发展平台有瓶颈和难题。地方史志资源是地域性很强的独特资源,拥有存史、资政、教化、交流、传承等服务功能。地缘相亲、人文相通的县域间史志资源融合贯通在一起,不能人为分隔,更不可任意分割。因此,值得本文提及并引起联想的是:山东省内除莒县与莒南、沂水与沂南、胶县(现胶州)与胶南(现归属青岛市黄岛区)等同一地缘的县域外,青岛的崂山区与城阳区、烟台的福山区与芝罘区、潍坊的潍城区与寒亭区、泰安的泰山区与岱岳区、枣庄的山亭区与滕州市、临沂的兰山区与罗庄区等,都是地缘亲近、人文贯通的县(区)级政区,都很有必要借鉴今莱西、莱阳协力推进史志资源共享同拓的经验做法,大力发扬“早前一家人、现今一家亲”精神,合力共进,合作共赢,推动当地史志工作迈向新台阶。

  但不容忽视的是,地缘亲近、人文贯通的县域间如何营造史志资源同认共知、同建共享的合作氛围,如何搭建史志工作同拓共进、合作共赢的发展平台,还存在以下瓶颈问题:一是缺乏国家层面法规规章的依据支持,二是缺乏省级层面的依规设计,三是缺少地市级层面的政策联动,四是缺少县区级层面的预案安排,五是缺少同级史志职能机构间的沟通对接,六是缺少史志同仁间业务上的交流互动等。

  (二)同一地缘县域间史志工作同拓共进、转型发展亟待推动。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统领下,在新时期经济社会事业转型发展、服务升级的大背景下,地方史志事业如何在“五大建设”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挥与其自身价值、功能相匹配的作用,如何围绕资政辅治来服务大局、转型发展、升级功能,如何适应转型发展来构建史志事业发展体系等,很值得探索。尤其是新形势下,同一地缘的县域间如何推动修志编鉴、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方志馆建设、旧志整理等工作同拓共进、互动共赢的事业格局,更值得探讨。为此,本人略谈想法或建议:

  1.除在国家层面重视立法修规和宏观施策外,在省级层面要重视高层设计与规范推动。可将地缘亲近、人文贯通的县域间如何营造史志资源同认共知、同建共享的合作氛围,如何搭建地方史志工作同拓共进、互动共赢的发展平台等,予以行政规章化或制度规定化。或将此项列入省级人大的立法修规工作中,在现行的《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中予以明确化、条文化和可操作化。或将此项列入省级地方志事业的发展规划中,依法依规加以刚性推进。

  2.重视地市级层面的会商机制与工作协调。不妨依法依规,由本省相邻的异地市之间定期举行联席会议,会商议定同一地缘县域间史志资源共认、共建、共享的协作机制,或会商签订县域间史志资源共拓、共用、共赢的合作协议,或协商达成某些合作共识,统筹安排,协调行动。

  3.重视同一地缘县区级层面的行动磋商与预案安排。可依法依规及省、地市级层面出台的规范性文件或会商协商达成的协议、共识,磋商制订县域间史志资源同建共享与史志工作同拓共进的行动方案,作出诸多涉史涉事应对预案,做到未雨绸缪,提前安排,统一联动,协作开发利用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拓展史志工作,丰富其成果表现形式。

  4.重视同一地缘县域史志机构之间业务沟通与成果打造。可每年定期相互走访,切磋交流业务,取长补短,充分挖掘、开发利用地方史志资源潜能,让历史文化资源最大化地释放价值和活力,形成县域间史志工作良性互动的新机制,从“一本书主义”向志、鉴、库、馆、网、用、会、刊、研、史“十业并举”转型,构建修志编鉴、资源开发利用、网馆库建设、理论研究等事业发展成果体系,不断提升县域间史志资源资政辅治的转型服务能力。

  5.重视同一地缘县域史志同仁之间交流互动与联谊协作。县区级史志同仁不能囿于现域范围和工作现状,不妨转变思路、着眼长远,加强史志工作感情交流和业务互动,促进联谊协作,最大潜力地开发利用县域间应该共享的史志资源,让地缘更亲密,人脉更亲近,共同为地方志事业开拓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总之,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下的地方史志事业服务转型、全面升级,这需要地方各级政府因时而谋、顺势而为,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转型升级,当下最重要的目标就是重视开发利用地方史志资源,完成“两全”目标(即到2020年省市县三级“二轮修志全部完成”“一年一鉴全覆盖”)。长远的目标就是基本形成地方志编修体系、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工作保障体系“五位一体”的地方志事业发展综合体系(参阅中国方志网>首页>信息发布>年鉴:李培林为中国精品年鉴作序,《序》末段,2017年6月5日)。至于对新形势新常态下如何促使同一地缘县域间史志资源共认同建、共享同拓,实现史志工作服务转型、升级发展,这个很值得探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今虽有莱西、莱阳二市的做法可资借鉴,但今后更期待全省乃至全国有更多的县级区域在转型发展史志事业中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