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支援工业
1954~1990年,青岛驻军共参加地方工业建设项目790余个;投入劳动日225余个;动用汽车24.5万余台次,行驶690万吨公里;派出舰船2.2万余艘次,航行8.5万余小时,航程95万余海里;飞机80余架次,飞行95小时,航程4520余公里;运送人员67.5万余人次;装卸和运输各种物资130.5万余吨。
支援地方运输 1958年1月,驻青陆军某部在地方短途运输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派出部队参加青岛第一钢厂、第二钢厂、化工厂、炼焦厂、重晶石矿等单位短途运输。在两年时间内,共完成劳动日9.9万余个,动用汽车2.1万余台次,运输矿石29万余吨。1959年1月,海军青岛基地某部先后派出汽车40余台次,行驶16万余吨公里,为青岛市植物油厂、第一钢厂、第二钢厂自行车厂等单位,装运各种货物6496吨。驾驶员刘丛才荣立一等功。1960年1月23~26日和12月11~24日,驻青海军两次派出干部战士4.1万余人次、汽车123台次、舰艇1艘,帮助台西、四方、沧口区和青岛市粮食局、商业局等单位,装运钢材、煤炭、粮食、蔬菜和工业用品等物资4.5万余吨。1974年11月7~23日,为协助地方搞好铁路运输。北海舰队和青岛警备区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共派出干部战士777人、汽车20台,完成劳动日3388个,装运各种货物7353吨,保证了铁路的正常运输。
支援码头建设 1974年10月,根据青岛市革命委员会下达的支援青岛港六号码头整体改造工程的任务,北海舰队立即派出汽车26台、登陆艇10艘、铲石船1艘、自航驳2艘,参加工程建设。经过50多天的奋战,共完成劳动日6456个,回填土石33.2万余立方米;清理6个泊位,挖泥2.5万立方米,超额41%完成了青岛市革命委员会下达的任务。1988年1月至1990年12月,北海舰队炸礁队先后承担北方最大渔港——石岛港航道、大连港大窑湾集装箱码头基槽、石臼港和青岛前湾港港池的炸礁等任务,共炸礁1.7万余立方米,疏通了航道,保证了码头顺利投产。
支援电缆铺设 1982年12月,青岛市电业局在海泊河桥附近铺设地下电缆。海军潜艇学院接受任务后,立即派出干部战士5000余人次,仅用5天时间,即完成6400米大型电缆的铺设任务,保证了6家工厂的生产用电。1988年5月,黄岛电厂二期工程电缆铺设,因连续降雨影响了工程进度。青岛警备区某守备团问讯后,立即抽调官兵200余人前去支援,连续奋战两昼夜,铺设电缆20余条(长1000余米、重16.5余吨),保证了电厂按期并网发电。
支援机场建设 1985年,青岛市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决定将流亭军用机场扩建为能起降大、中型客机的军民两用机场。北海舰队航空兵承担修建机场场道、排水工程、营特建、通讯、导航、灯光设施等项任务,共投入军工400人、民工1500人,汽车92台,机械98部。整个扩建工程自1985年5月10日开工至1986年7月8日竣工,共破除旧道面9.3万平方米,挖填土石方15万立方米,铺块石33万立方米,制作旧基础隔离层7.2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9.4万立方米,修排水沟9100米,建防风坪1.2万平方米,端保险道2.4万平方米,安装直线加油管线3085米,各种油罐24个。同时,还修建了外场指挥中心和通信导航系统以及部分夜航灯设备等。所建工程经上级检查验收,被评为高速优质工程。
支援油田建设 1984~1986年,北海舰队先后抽调干部战士800余人,动用汽车111台、机械40部、运输船8艘,参加胜利油田码头建设。共完成填土99万立方米,填块石24万立方米,修筑一条长1840米、宽30米引堤码头(基本成型)。有36人荣立三等功,667人次受到嘉奖。
支援工厂生产 1977年,海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先后15次组织学员数百人,到国棉六厂参加义务劳动,完成劳动日1700余个。1989年初,青岛自行车烤漆厂引进联邦德国“海德曼”自行车生产线,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要求新车必须在建国40周年前投产上市。在安装设备时间紧、生产任务重的情况下,北海舰队某部一分库的官兵全力以赴,与技术工人密切配合,终于提前3个月把设备安装完毕,7月1日正式投产,10月1日准时把新车投放市场。“海德曼”自行车的高速诞生,被联邦德国专家称之为“奇迹”。是年,崂山区沙子口镇玻璃厂突然断电,价值180多万元的熔炉设备和整炉玻璃瞬间就要凝固报废。北海舰队某基地问讯后,立即出动官兵帮助架设输电线路,使该厂避免了重大经济损失。
执行其他任务 1958年,中央决定在北京修建“十大建筑”。驻青陆军某部2个团,奉命担任修建军事博物馆大理石开采和加工任务。自1958年11月至翌年8月,1个团共开采大理石1178立方米,另1个团共加工大理石1.1万余平方米,提前完成了任务。1978年6~10月,设在潮连岛附近海面的海洋水文气象遥测浮标站,由于风大浪急,有3根锚链多次发生故障,影响测验效果。海军北海舰队某部先后3次共派出潜水员36人次,及时排除故障,使浮标站恢复正常工作。1983~1990年,海军北海舰队海测船大队发挥装备技术优势,先后承担冀津海岸带、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微山湖、青岛港八号码头和黄岛油港等调查、测绘任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决策资料。1987年,青岛市政府决定在革命烈士纪念馆建造烈士群雕。青岛警备区立即抽调1个连的兵力,投入了紧张的施工,连续奋战9个月,投入劳动日9300余个,义务运输5万余吨公里,提前完成任务。
第二节 支援农业
青岛解放后,驻青人民解放军,每年都主动抽出大批人员、车辆、机械、器材,支援驻地春耕春种、“三夏”(夏收、夏耕、夏种),“三秋”(秋收、秋耕、秋种)和抗旱、兴修农田水利等。至1990年,在支援农业生产中,共投入劳动日4061万余个;汽车8.6万余台次,行驶4.62万余吨公里;机械(器材)5.6万余台(件)次;飞机700余架次;耕、种、翻、整、平土地和收割庄稼32.5万余亩;积肥4009万余斤,运肥1.23亿余斤;兴修农田水利工程966个;制造和修理各种农机具92.7万余件;培训各种技术人员6.6万余名。另外,还多次在机关和部队中开展义务捐献活动,支援灾区人民。共捐献救灾款239.7万余元,衣物11.4万余件,马113匹,牛16头,农机具793件,各种肥料7.83亿余斤,房屋3530平方米,耕地88亩,钢材343吨,水泥500吨,木材1500立方米,文体、卫生器材4990件,各种图书20万余册,粮食48.7万余斤。
参加生产劳动 1957年6月,根据气象台灾情预报,海军青岛基地立即组织部队,紧急动员抢收小麦。共投入劳动日2.8万余个,帮助75个农业社收割小麦1万余亩,并做到快收、快运、快打、快藏,避免了雨害的损失。1959年,驻青陆军某部投入劳动日63.4万余个,耕种土地和收割庄稼8.4万余亩。1960年9~11月,北海舰队先后抽调大批人力、车辆,支援驻地“三秋”。共完成劳动日24.5万余个,收种庄稼12.2万余亩,运送庄稼、肥料115亿余斤。是年11月,陆军某团奉命赴山东省博兴县执行生产救灾任务。在1年时间里,共帮助11个自然村的15个生产大队抢种农田7327亩,收小麦1600亩,加工代食品2万斤。1972~1975年期间,北海舰队先后抽调大批人员、车辆,支援地方农业生产劳动。共完成劳动日114.8万余个,耕、收、种地9.4万余亩,整地1909亩。1981年4月,山东地区旱情严重。北海舰队立即派出干部战士7755人次,汽车345台次,抽水机186台次,支援地方抗旱,共挑水18630担,运水2020吨,抽水22720立方米,浇地和抢种玉米、地瓜、花生、黄烟等5300余亩。
兴修农田水利工程 1959年,驻青陆军某部抽调部分人员、车辆、机械等,参加修建农田水利工程60余个,共挖运土石方15.4万余立方米。1973年,驻即墨陆军某部机关、直属队,帮助驻地生产大队修建一眼直径45米、深9米的大口水井,共投入劳动日6843个,挖土石方1.1万余立方米。1975年,驻胶县陆军某部抽调3383人,用4天时间,帮助胶县营海公社修建一条长1170米的新河道,并造地300余亩。1978年,北海舰队航空兵组织人力、物力,支援驻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共投入劳动日6231个,汽车18台,挖土机1台,修水渠600余米,挖水井2眼、池塘1个,挖运土石方5400立方米。
修理制造农机具 1960年,北海舰队下属工厂与驻地附近4个公社挂钩,全年共加工制作农业机械零件1.1万余件,修理农业机械零件7.5万余件,培训各种技术人员302名。1980~1986年,驻即墨陆军某部所属修理单位共帮助驻地农村修理各种农机具3.3万余件。
实施人工降雨 1957~1978年,驻青部队根据青岛地区旱情,应地方政府的要求,先后派出高炮分队和飞机600余架次,对旱区实施人工降雨。仅1978年8~9月,青岛警备区即派出6个高炮连(部队1个、民兵5个)、高炮数十门;北海舰队航空兵出动飞机4架,担负人工降雨任务。高炮共出动12次,射击7次,发射降雨炮弹354发,形成区域性人工降雨,缓解了旱情。1989年,北海舰队航空兵用自制干冰撒播器在青岛地区实施人工降雨,雨量达2亿立方米,创造经济效益达300万元以上。1989~1990年,青岛地区一直偏旱少雨,北海舰队航空兵部队先后实施大面积人工降雨30余次。
义务捐献 1956年,为了支援农业生产合作社,海军第二航空学校发动全校教职员工义务捐款4.7万余元。其中,646名干部捐款4.4万余元,人均68.5元;360名战士捐款2021元,人均5.6元(约等于一个月津贴费);42名职工捐款1540元,人均36元。驻青陆军某部共捐款27.6万余元,并向驻地附近农业生产合作社赠送双轮双铧犁242部、水车133部、喷雾器339部、退役骡马111匹、耕牛16头、文体器材4900件。1960年,为了战胜自然灾害,北海舰队共捐款169.1万余元,衣物5.1万余件。1985年,为了支援老区开发建设,青岛警备区机关捐衣物6393件,粮票6255斤。在开展义务捐献活动中,涌现出许多先进个人。
第三节 护渔护航
青岛地处黄海之滨,海域辽阔,各种船只来往不断。维护海上运输安全,保护渔民正常作业,是青岛驻军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1955~1990年,海军青岛基地、北海舰队、北海舰队航空兵、驻青陆军某部和青岛警备区等单位,在执行海上巡逻和紧急抢救任务中,共派出各种舰船6110艘次,航程75.3万余海里;飞机53架次;抢救各种船舶(商船、油船、货船、渔船、工作船等)1376艘,人员1.7万余名,物资2.3万余吨。驱逐入侵中国领海的外国渔船1430艘次。
1955~1958年,海军青岛基地先后派出护渔护航舰船812艘,航程11.5万余海里;抢救各种遇难商船、渔船93艘,人员336名,物资一部。1963年4月30日,中国远洋货轮“跃进”号由青岛驶往日本,5月1日途经济州岛西南海域时触礁沉没。5月3日,北海舰队航空兵奉命立即派出两个飞行大队20个机组和侦察机4架,圆满完成了掩护“跃进”号沉没调查任务。是年11月7日,胶南县有70余只渔船在海上作业时,突遇8级大风,情况十分危急。北海舰队闻讯后,立即派出军舰5艘,昼夜兼程赶到现场,航行600余海里,经过60多个小时的顽强搏斗,终于将遇险船只安全护送返航。1965~1983年,青岛警备区船运大队先后5次派出舰艇,在海上抢救遇难外轮1艘、渔船3只、拖轮1只。1972年7月24日,即墨县有240只渔船出海作业,突遇强台风,下落不明。北海舰队航空兵接到上级通知后,立即派出飞机5架次,飞行15个小时,找到渔船138只。1974年4月,浙江省有2只渔船在上海以东作业时,遭到外国渔船破坏,抢走渔网和渔具。为保护渔船的正常作业和安全,北海舰队于5月12日~17日,先后派出驱逐舰、护卫舰、扫雷舰、猎潜舰等16艘和飞机8架,担任空中巡逻侦察和海上作业掩护任务。1976年1月29日,青岛港务局“青港工5号”轮,在拖带开往上海的“长绣”号客轮时,船体破裂突然沉没。北海舰队闻讯后,立即派出4艘舰艇和防救船大队的帆缆、潜水两个中队,迅速赶到现场救援。首先将12名船员(有1名牺牲)救出,又经过24小时奋战,终于将几百吨的沉船打捞上来,及时疏通了航道。1980年2月,山东半岛北部的莱州湾受寒流侵袭,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大冰冻,坚冰堆集,航道被阻。停靠在龙口港的11艘客货轮,被困在港内。价值数百万元的国家财产和2000余名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北海舰队C722号破冰船接到紧急出航命令后,冒着强大的寒流和8级风浪,迅即向冰区疾驶。在莱洲湾经过三天两夜的奋力搏斗,终于将被困船只全部引渡到安全海域。1984年秋,巴西“加翠”号油轮(15万吨级)在胶州湾触礁漏油,海水污染严重。北海舰队防救船大队机动救捞中队奉命紧急出动抢救。经过11个昼夜的连续奋战,终于将船体20多处裂缝(最大的洞2~3米长、1米宽)全部查清补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