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青陆、海、空军和公安(武警)部队广大干部战士,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人民群众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奋勇当先,舍生忘死,抢救了数以千计的群众。1955~1990年,先后从海河里、震灾中、矿井下、烈火中、惊马铁蹄下、爆炸现场等抢救出人民群众82668人;抢救治疗伤病、中毒人员52932人。在抢救群众中,兰忠厚、宋宗海、俞其富、王志浩、宋协增、姚国达、芦久雨、朱炳度、孙家进、石建、梁忠孟12名干部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第一节 舍己救人
抢救落水群众 1964年7月16日夜,暴雨袭击青岛地区,城阳一带河水泛滥。北航某部副指导员宋宗海查哨时,听到“救命”呼喊声,立即集合部队前往出事地点,发现是一辆马车遇险,立即将赶车人(生产队长张中禄)救起。当从洪水中抢救马车时,洪峰突然将马车涌起,洪水吞噬了宋宗海和战士俞其富。公路桥也被冲跨了。城阳公社群众为了纪念这两位烈士,将新架的桥命名为“爱民桥”。
1969年7月27日下午4时,北海舰队某部一连正在潮连岛施工,忽然海中传来呼救声,四班长姚国达和战友们一起奔向出事地点,冒着7级大风掀起的巨浪扑向落水者。两名工人得救了,恶浪却卷走了年仅19岁的姚国达。
1970年1月8日,北航某部靶场文书林金贵执行任务路经大沽路时,听到儿童掉进井里的呼救声,立即冲到井边,不顾寒冷纵身跳入。林金贵左手紧抱孩子,右手抓着井上群众投下的绳子,因绳子结冰抓不牢便用牙咬住。嘴被勒破了,手也撞破了,仍然坚持着,群众终将他们从井里拉了上来。林金贵虽然被冻得失去了知觉,但左手仍紧紧抱着孩子不放。上级给林金贵记二等功。
1975年12月29日,海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机务队军械员马玉泸患急性肠炎正住院治疗,闻讯青岛第四十一中学有一名教师因救落水学生溺于水库。马玉泸急奔现场,两次潜入库底,将教师于乘荣捞出。荣立二等功。
1976年5月15日,北航某部三站得知青岛第十九中学学生张起被巨浪卷入大海。车工马永河、油机班长李根来、战士王金华立即奔向出事地点,跳入狂涛抢救。“回礁浪”多次把他们推向深处,抢救没有奏效。站领导和干部战士相继赶来,群策群力战胜狂涛,终将张起救上岸来。为感谢解放军救命之恩,张起的父母把他的名字改为“张新生”。部队为李根来、王金华记了二等功,马永河记了三等功。
1976年9月1日,青岛警备区某守备团二连一排得知王村半岛里疃村5名赶海妇女被困在海里。排长顾洪刚率领战士飞奔现场,令水性较好的战士徐宝荣、张圣贤、张成桂、徐梅安、公信义5人担负抢救。干部战士同心协力,经过40多分钟搏斗,将被困妇女全部救上岸来。烟台军分区和中共即墨县委给一排赠送了“舍己救人,军民情深”锦旗。
1980~1983年,北航某部八连担任青岛市第一海水浴场的救护任务。在378天里,日均派出干部战士93人次。共处理溺水事故26586起,抢救严重溺水者3646人,打捞物资219件。被救活的孩子刘青喊:“解放军叔叔好!”经抢救脱险的古巴友人说:“谢谢中国朋友!”浴场赠给八连一面绣着“拥政爱民的模范,救死扶伤的战士”锦旗。
1985年5月4日,海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的青年学员和青岛市一些工厂、学校的青年职工、学生春游崂山,欢度“五四”青年节。当行至八水河时,正遇上暴雨,龙潭瀑山洪爆发。游人从上清宫下来,通过八水河急流,十分危险。学员石健等人,一齐下水搀扶一批又一批的群众趟过八水河激流。青岛被服十六厂女工李华过河时被洪水卷走。石健、葛茂进等冲进洪流奋力抢救。李华得救了,石健却被洪水卷走了。海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学员第十队队长陈水存、区队长聂建强、王军东一面派人顺流寻找石健,一面组织部队和青年游人在激流中筑起人墙,搀送群众安全过河,终将200多名学生和外地游人安全送过河去。石健为抢救群众英勇牺牲。5月6日,海军航空兵党委批准石健为革命烈士,追记一等功。5月14日,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决定:授予石健烈士“爱民模范”的荣誉称号,并在龙潭瀑为石健烈士铸立了铜像,让人民群众永远怀念他。
1988年7月13日14时,海军航空技术专科学校学员第十三队队长李元雪,闻讯胜利桥下发现落水群众,立即带领10名学员冒着大雨迅速赶赴现场。两名落水者,其中一名落水老人已被急流冲离大桥100多米。学员王林、苏旭忠等奋力向老人游去,将老人救了上来。与此同时,另两名学员跳下河去,用背包绳系住另一名落水者的腰部,由桥上的人将他拉了上来,使两名落水者脱险。
海底救人 1990年6月18日,山东省国际海运公司“鲁海”65号集装箱货轮与天津航道局“津航浚”102号大型挖泥船在胶州湾相撞。“津航浚”102号船首右舷破损进水,倒扣于23米深的海底,39名船员中有8名船员下落不明。北海舰队接到求援电话后,立即派出“北救”121号、164号、“北拖”710号等6艘救生船、300余名干部战士、50余名潜水员,迅速赶到沉船海域。北海舰队司令员马辛春中将、参谋长姜可续少将等亲赴现场指挥抢救。潜水员马立水首先潜入海底,敲击船体联络,发现沉船内尚有生存者。接着由16名潜水员组成6个潜水梯队,轮换下潜,寻找沉船出入口。随后“英雄救捞中队”的“水下尖兵”、副中队长娄仁庆等接连下潜,打开通往沉船机舱的通道,发现了已奄奄一息的船员张书通。潜水员给张书通送去氧气、食品、生理食盐水、潜水电话和照明灯。经过5个昼夜的连续奋战,潜水作业71人次,与月23日将船员张书通救出。
拦阻惊马 1967年5月13日至1984年6月9日,驻青部队干部战士拦阻惊马5起,避免了重大伤亡。驻崂山陆军某部重炮连战士朱炳度,于1973年3月5日为拦住惊马英勇献身。1974年2月26日,驻即墨陆军某部炮三营战士孟庆飞去卫生队住院路经店集公社医院西下坡处,突见一马车辕马受惊狂奔。当日逢集,行人密集,为保护群众安全,孟庆飞不顾一切,飞奔上前,抓住惊马扳闸刹车,闸已失灵,眼看威胁前面两个儿童的安全,孟庆飞急中生智,一只手紧抓笼头,另一只手猛力死死抠住辕马的鼻子,使尽平生之力向后拉。惊马停住了,两个儿童全部脱险。
塌方救人 1972年10月21日,北海舰队航空兵某部一营三连,在国防施工中坑道塌方。战士涂久雨为保护在场的4名民兵的安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北海舰队航空兵党委给涂久雨追记二等功。
1978年5月21日,青岛警备区某守备团一营八五炮连二排,闻讯王哥庄公社常家村小学校舍倒塌,将学生压在下面,当即赶赴现场抢救。干部战士奋力用手扒出压在碎砖乱瓦下面的5名学生,由于抢救及时全部脱险。
保护民兵 1980年12月19日,青岛警备区某守备团一营一连班长孙家进,在胶南县泊里公社组织民兵投掷实弹时,突发意外险情,为掩护女民兵被手榴弹炸成重伤,经抢救无效殉职。1981年6月7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孙家进“舍己救人的好战士”荣誉称号。6月10日,济南军区作出决定,在全区部队中开展向“舍己救人的好战士”孙家进学习的活动。6月12日,中央军委在济南军区举行隆重命名大会。
临危排险 1970年6月11日,山东省军区独立第二师七团五连战士卢守众,正在李村河大桥值勤。当青岛开往沈阳的112次客车行至桥头弯道处,突然一个人抱着石头向道轨上跑去,芦守众拼命冲过去排险,为保护客车安全以身殉职。山东省军区给芦守众追记一等功。
1981年1月22日,青岛警备区某团司务长王沛州路过西流庄桥时,发现振华路小学学生姜海被断线的照明电击倒在桥下,迅即排险。姜海得救了,王沛州却被电击伤。青岛警备区给王沛州记了二等功。
第二节 救死扶伤
抢救产妇 1955年1月1日,海军青岛基地空防司令部警卫一营二连二排排长王自然夜间查哨途径一座小山旁,发现一产妇和刚出生的婴儿躺在雪地里。王自然与战友一起将产妇和婴儿送进医院,使母子安全脱险。产妇为感谢解放军救命之恩,给婴儿起名叫“军山”。
抢救中毒群众 1960年11月28日,流亭罗家村32名社员饮酒中毒,当场1人死亡,31人昏迷。北海舰队航空兵某部闻讯立即派救护车和医护人员赶到现场,边急救边将病人分送沧口、青纺、青医附院等医院抢救。由于抢救及时,31人全部脱险。
1970年3月,胶县召开积极分子代表会议,坏人向饭菜里投下砒霜,与会138名代表全部中毒。北航某部卫生队立即紧急抢救,代表们全部脱险。
抢救工伤职工 1971年4月11日,北海舰队航空兵闻讯青岛肥皂厂一青年女工因公重伤急需赴沪抢救。当即派独立第六大队汪炳军机组架9025号运五飞机,及时运送伤员飞抵上海治疗。
1983年11月18日,德州新华印刷厂工人王洪德因操作不慎双手10指被机器切断,由飞机送到海军第四〇一医院抢救。外三科副主任程国良率7名医生分4组同时进行断指再植手术,获得成功。至1984年3月,程国良及其战友共为地方群众再植断指311例,成功率达91%以上。
为群众治病 1963年1月,北海舰队抽调104名医护人员组成两个医疗队,携带29种医疗器材和价值56.8万余元的药品到即墨县段泊岚、刘家台等7个重灾区为群众治病。在半年时间内,医治病人20532名,为地方培养护理人员86名。
1969年1月16日,陆军第一三五医院为胶县城南公社宋戈庄女社员刘云秋切除一个50斤重的大肿瘤,解除了病人30年的痛苦。
1969年11月10日,陆军某部医院三所,为胶南县辛安公社官家楼大队男社员管龙福切除52斤重的巨型肠囊肿,为病人解除30多年的痛苦。三所荣记集体三等功。
1980年2月8日,北航某部卫生队值班军医陈春荣,接到仙家寨村打来的“一位大娘生命垂危”电话,立即赶到病人家中,经检查病人患脑溢血。由于抢救及时和精心护理,病人恢复健康。老大娘的子女深深感谢解放军给了母亲第二次生命。
1976~1986年,青岛警备区某守备团军医孙来明,为日照、胶南县群众义务治病1.5万人次。治好脉管炎2000余例,有300余名需截肢的患者得以挽救;治好面部神经麻痹症200余例,癫痫病100余例,半身不遂50余例。由于成绩突出,孙来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1978年2月出席济南军区“双先”(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会议,被济南军区授予“雷锋式战士”(时为卫生员)荣誉称号。
第三节 助人为乐
帮助孤寡老人烈军属 海军北海舰队航空兵通信站二中队十一台,从1963年学雷锋活动以来,20多年来战士换了八茬,始终坚持照顾京山护林老人孔祥文直到病逝。十一台被评为部队“学雷锋先进集体”和青岛驻军“拥政爱民”先进单位。
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四科副主任朱相蓉,从1970年以来,坚持为湛山村孤寡老人梁锡珍大娘料理家务,为她治疗胆囊炎、高血压、糖尿病,使病情好转。朱相蓉被评为济南军区后勤部先进妇女代表。
青岛警备区某守备团特务连,从1978年起,照顾驻地彭家庄宋学臣等4位孤寡老人和孤女毛福娟。12年来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照顾孤寡老人从未间断。帮助老人干农活做家务。卫生员为老人巡诊治病。战士们轮流为孤女补习功课,使她的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全优。逢年过节,战士们还带上礼品与老人欢聚。特务连被评为山东省军区“学雷锋先进单位”和“军民共建先进单位”。中央、山东省、青岛市10余家新闻单位报道过特务连的事迹。
陆军某部工兵营,从1982年起对驻地即墨城关3个自然村的27户烈军属和五保户逐一登记,分工包干帮助。
青岛警备区船运大队修理所战士申作东,1982年以来精心照顾驻地孤寡老人姜云芳。五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为老人整理卫生,买粮、买煤、买菜,送医院看病。老人逢人就说:“这位解放军战士比亲生儿子还好”。1986年11月18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和请青岛警备区授予申作东“精神文明标兵”称号。
为群众查寻亲人 青岛警备区通信一连,自1970年3月以来,干部战士自觉学雷锋做好事,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先后为用户接转疑难电话2.5万余次,收到群众表扬信1300余封。1978年五莲县一位妇女来到一连,要求帮助查找在四川工作的哥哥。并说她和哥哥相隔39年没见面,做什么工作不清楚,只知道来青岛开会。通信一连按照她提供的线索,经过4个多小时电话查询,终于在崂山县找到。1979年团中央授予一连团支部“全国新长征突击队”光荣称号。1986年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的表扬,荣立集体一等功。
为百岁老人巡诊 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疗养三科的全体医护人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1990年1月起,每月登门为青岛市内13名100岁以上老人义务查体,并作为一项富翁制度长期坚持。三科为每位老人建立起详细的“保健档案”,并留有联系电话,一旦有事,立即登门。三科医护人员还经常为社会福利院的孤寡老人看病。青岛市、山东省和中央的新闻单位多次报道三科的事迹。